Talk:谷歌退出中国大陆事件/存档1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词条移动建议

建议移动至谷歌考虑退出中国事件。—Choij (留言) 2010年1月14日 (四) 04:32 (UTC)

过一段时间,待事件发展而定吧。也许只是考虑退出,也许后来真的退出。而且从用语的角度,此属于事件,则所涉及的重点就并非行动实质的本身,而是由于某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反应。所以,本人认为是否必须要加入“考虑”,不是很重要。尚且,若加了“考虑”一词,反而阅读上有点不顺。—SH9002 (留言) 2010年1月14日 (四) 06:43 (UTC)
現階段谷歌沒有退出,何來谷歌退出中国事件?我想應該加上「聲稱」、「考慮」之類的字眼比較好。~~~~
(+)支持,至多只能说是“声称”,毕竟只是副总裁写的博客内容。google和中国政府的正式谈判文本并没有公开。Huangyg (留言) 2010年1月23日 (六) 10:28 (UTC)
(-)反对,花也獻了,紙也燒了,悼詞都念了,現在還有什麽好反悔的 XD 好吧,google從來就沒有退出,那爲什麽一開始不這麽「聲稱」、「考慮」地創建條目呢,現在也沒多少人再關注此條目了,不必改來改去。Konakona1024 (留言) 2010年2月12日 (五) 20:03 (UTC)
Google并未悔改其声明,只是他们在3月23日之前都从未声明过退出,这是事实。此条目也并非Google人士所建,条目名称有误属正常。Google没声明退出,但有人硬要烧纸献花、建条目说他们退出,那是没办法的。但现在他们的域名已重定向至香港,可认为是“退出”。条目名称现在应该没有争议了,但也仅仅是从现在开始才没有争议的。—Tomchen1989 (留言) 2010年3月23日 (二) 01:10 (UTC)

第二命名

我提議「谷歌中國拒絕內容審查事件」指向本文。本事件主要性質並不是退出中國,而是拒絕內容審查。谷歌是否要被迫退出中國,那是由中國去決定。--Kittyhawk2(談♥) 2010年1月14日 (四) 10:13 (UTC)

我觉得应该将“谷歌退出中国事件”作为「谷歌中國拒絕內容審查事件」的一个段落,而将本条目设为主条目的链接。--Blove maple (留言) 2010年1月15日 (五) 05:59 (UTC)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與本討論頁面無關,已由Wcam於2010年1月17日 (日) 12:40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

的确可以考虑将条目移动到谷歌中國拒絕內容審查事件并重定向。本来Google公司就从来没有说过肯定退出中国。他们明确说明的是“拒絕內容審查”,谈不妥才退出。如果最后真的谈妥了,Google公司真的留在了中国,本条目的标题将给读者以严重误导,就仿佛Google声明退出,后来又出尔反尔了一样。但目前暂时还是观望好了。—var tom=chen*1989;//留言 2010年1月19日 (二) 15:12 (UTC)
Google是一個商業公司,退不退出都是他們自己聲明和決定的,我們沒必要給誰事後擦屁股。另外下面也有人說了,拒絕內容審查?那他一開始就不會進來了。Konakona1024 (留言) 2010年2月12日 (五) 20:03 (UTC)
一点不假,正因为您说的“退不退出都是他們自己聲明和決定的”,而截至现在,Google还从来没有自己聲明正式退出,他们所聲明的,只有“拒絕內容審查”。所以目前,“谷歌退出中国事件”条目名称有些不妥,“谷歌中國拒絕內容審查事件”则是中立合理的。不知您为何扯到“事後擦屁股”上来了,请注意言语。谢谢。—Tomchen1989 (留言) 2010年3月22日 (一) 18:07 (UTC)
ok,现在好了,谷歌中国的两域名google.cn和g.cn重定向至谷歌香港域名google.com.hk了,现在应该可以说退出了,条目名称没问题了。—Tomchen1989 (留言) 2010年3月22日 (一) 19:08 (UTC)

这个名字很有问题, 谷歌现在没说退出了中国市场, 只是将部分业务转移到香港而已.

央视搜索上线了

如题 下午的事 建议提及—我是火星の石榴 (留言) 2010年1月14日 (四) 14:26 (UTC)

删除了本词条中的央视搜索这个非主流搜索引擎企图的内容。13日Google刚传出退出中国市场意向,14日央视就能搞搜索测试,说明央视搜索早有规划,和谷歌中国事件根本没关系。—SH9002 (留言) 2010年1月14日 (四) 15:26 (UTC)
也不能说"根本没关系"。在我看来央视搜索似乎并没有完成就放上来了,也许是碰巧撞上这个时机……但我没有依据,所以暂时认同删除央视搜索这段。--林卯 (留言) 2010年1月14日 (四) 16:46 (UTC)
請關注央視搜索條目的存廢討論。—Billyliang@天天砍書記 2010年1月17日 (日) 13:41 (UTC)

這就是個站内搜索,而且去年都有了,你們都不用一下嗎?Konakona1024 (留言) 2010年1月20日 (三) 19:51 (UTC)

环球时报疑似造假

我提醒诸位 虽然方针说 Blog非可靠来源 但是很多事 按大陆现在的情况,很难取得第三方证据了 因为既然是造假 很多都是见不得光的黑箱操作,我们该想想了 是这样一直挂着 还是另想什么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 维基制定方针的时候 没考虑到中国的特殊国情 这和google在中国制定的经营方针的情况是类似的。平时或许还好 但涉及GWF相关内容的时候 查证就成了很棘手的问题—我是火星の石榴 (留言) 2010年1月15日 (五) 06:11 (UTC)

需要靠第三方可靠来源查证的,是这篇Blog文是否真的由其本人书写。目前的来源还不足以保证符合可供查证方针。我也可以去开篇博文写我才是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大学生,前面那篇博文是造假云云。因此,你又如何能保证前一篇博文是真实可靠并且引发了足够程度的关注呢?那篇博文迄今为止才只有31篇回应。我们阴谋论一下,假如造假的是这篇博文,那维基百科岂不就帮忙传播谣言了吗?所以,这个事在受到第三方可靠来源有效关注之前,我们不能说《环球时报》造假,要等到可靠来源(比如VOA、自由亚洲等等)关注了这个事件,并且调查报道后,我们才能这么说;这样的话,就算是后续报道证实是谣言,也是得到了充分关注的谣言,也值得我们记载(只要同时把后续的报道也写进来)。原因就是维基百科是百科全书,不是新闻网站,我们不能走在新闻媒体前面。--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10年1月15日 (五) 09:54 (UTC)

他是在博客上表示的,他的博客就是来源,我们确实也无法保证他100%真的就是被采访者的人,但是毕竟还是可查证的。我现在把“新闻造假”改成“新闻疑似造假”,把那位博主写成“自称是被采访者的人”,应该就没有问题了。那位博主的确“自称”了,你可以相信他,你可以不相信他,但是他“自称是被采访者的人”却是事实,有来源。你们总没有必要要等那位博主把事情告诉VOA、自由亚洲等,大肆地去宣扬一番,才叫做所谓的“可查证”吧?—var tom=chen*1989;//留言 2010年1月15日 (五) 12:16 (UTC)

就是要大肆地宣扬后,这次揭露造假的事件才真正地具备了关注度,才真正地对谷歌退出中国的事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呢?由于没有第三方可靠来源的报道,所以这个揭露造假的事件并不具备关注度——要揭露造假,请去wikileak;维基百科只应叙述那些被可靠来源证实或证伪或至少有效提及的揭露事件。总之一句话,维基百科不能拿来造影响,维基百科只收录那些已有其影响的事件。--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10年1月15日 (五) 12:43 (UTC)

菲菇 我说几句 方针都在那儿摆着 就不提了 是必须遵守的

1.此人(博主) 是推友 昨晚twitter上很多人已经fo了他 当然我没有 维基很多人在推上 这事不用急 可以确定是谁 再慢慢查

2.RFA等 据我所知 现在如CNN VOA等全力在关注海地(并非谷歌不重要 而是任何事都有轻重缓急吧 毕竟海地是人命关天的事) 他们是否注意到了环球的几个报道 还是问题 要不要去提醒下记者有这回事 环球在国际上口碑不太好这是大家大致有数的吧

3.既然是接受翡翠台采访的 那翡翠台有可能播出(不然采集回去的素材来干嘛的) 当然有可能被压下来,无论如何 这个需要广东或是HK的维基人帮忙关注新闻了 我跟你都是没办法直接看翡翠台的(我家没锅)—我是火星の石榴 (留言) 2010年1月15日 (五) 12:46 (UTC)

第一,此人的身份不该由我们来确定,我们(维基百科编者)没这资格。要让读者信服,就只应该由可靠来源来确定,这就是我一直要求可靠来源的根本原因。第二,VOA这些的记者也在上twitter,你可以去提醒下,我貌似也fo了一个,找找看。--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10年1月15日 (五) 12:52 (UTC)

后续:OK我发了,@hsin747。--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10年1月15日 (五) 13:05 (UTC)
此人 至少是自称是当事人 事实上 其人的身份真实性 已经被twitter上很多活跃人士证实了(就是当事人 90后一名) 你应该知道 当天不少北京的都去献花了 而且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本次攻击的目标 即活跃人士。这事当然轮不到 也不用我们来证实。我们也没人认为你菲菇是baidu fan 相信这里很多人的重要服务都在google上吧 我与海外联系 注册账号什么 都是gmail。那个真相问题 已经被证实是KDS论坛的造假帖子了—我是火星の石榴 (留言) 2010年1月16日 (六) 11:58 (UTC)

第三方证据可以一、人肉搜索;二、联系翡翠台;三、找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辅导员了解情况;四、联系我的同学。blog的确不是可靠来源,这个的确意义不大。所以不如讨论另一个问题,环球时报应该是众所周知的渲染国外的中国威胁论倾向达到激发民族情绪的报纸吧,那么它可以不可以算可疑来源。我上来写这个东西算是纯蛋疼了。YangZhe (留言) 2010年1月18日 (一) 12:26 (UTC)

环球时报:“五毛党”帽子能吓住谁? 事实不是已经显然了么. YangZhe (留言) 2010年1月20日 (三) 12:16 (UTC)

内容已移除,置于下方。但有可靠来源支持后,诸君皆可自行恢复。--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10年1月17日 (日) 09:46 (UTC)

=== 新闻疑似造假 === 《[[环球时报]]》的报道称13日一名杨姓[[清华大学]]學生接受采访表示“我很担心谷歌退出中国市场会对像我这样的用户带来很大影响,我非常担心[[Gmail]]因此会用不了。但如果谷歌公司想要逃避审查,我无法接受。”<ref name="hqsb114" />然而清华大学学生杨哲在[[博客]]上表示:“他根本就没有对我进行采访,我也没有接受他的采访”自己是在跟翡翠台記者說過“我非常担心Gmail因此会用不了”。博客作者认为环球时报的相关报道該記者“胡乱推断的”。<ref>{{cite web | language = | publisher = | title = 环球时报扣了我一个五毛的屎盆子 | url = http://yangzhe1990.wordpress.com/2010/01/14/%E7%8E%AF%E7%90%83%E6%97%B6%E6%8A%A5%E7%9A%84%E5%B1%8E%E7%9B%86%E5%AD%90/ | author = Yangzhe1990 | date = 2010-01-14 | accessdate = 2010-01-15 }}</ref><ref>{{cite news|url=http://ssnly100.blog.163.com/blog/static/1156339201001421718782/|title=清华大学生举报《环球时报》谷歌新闻造假|date=2010-01-14|accessdate=2010-01-14}}</ref>{{Verify credibility|time=2010-01-14T20:10:12+00:00}}<!-- 两个都是blog来源,这点需要第三方可靠来源的查证 -->

  • 其实关于中国这个方面网站的造假事件,方法是很多很多的。举例,新浪也推出一个投票统计,第一个提问是你觉得会不会造成影响,第二个是提问你觉得应该不应该退出中国。如果第一个选择“会”,第二个选择“应该”的话,投票会显示故障,无法通过。所有中国大陆中共治下的网站投票皆因循此例。虽然承认菲菇所言,我们无权直接断言所有此类事例的真实性,但在当前(或者近60年)的特殊环境与情势下,我们需要更加强调民意的存在,因中国有14亿人,但却由极少数特权阶层控制着言论和思想,“官方”与“民众”的意见不应通过的单纯的并列对比来形容,这本身就有失公允。至少,我认为我们需要在这类维基页中强调官民的悬殊比例再进行对比,是定量而非定性。请诸位在撰写文章时注意并适当强调这一点,若可能请推出类似的模板框。多谢。WLiCPSC (留言) 2010年1月17日 (日) 10:41 (UTC)
    • 定量而不定性的提法很好,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WP:MORALIZE的精神。各大网站都在做调查,而且不仅大陆的网站在做,海外的网站也在做(如VOA),平衡列出的话自然有助于减少调查范围的局限性以及调查手段的争议性。假如这件事最后能通过“定量”来解决,那么我认为本次事例足以成为未来类似情况的案例参考,应该作为现实材料写进方针之中。--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10年1月17日 (日) 15:20 (UTC)

暂未正式宣布退出

有關谷歌正式退出中國的重要連結無法打開,請複查。 --Það er betra að hafa vaðið fyrir neðan sig (留言) 2010年1月15日 (五) 13:42 (UTC)

所谓“最终于1月15日宣布谈判失败,谷歌中国正式结束运营。”应该是假消息,还在进展中,截至现在暂时应该还没有没有任何正式的宣布退出声明。引用的那篇凤凰网上的可能是假消息的报道也已被删除。—var tom=chen*1989;//留言 2010年1月15日 (五) 16:59 (UTC)

值得一讀的理論

值得一讀的理論:http://www.brookswelding.com/ 。從英文維基百科的Google China討論頁看到的。 --Það er betra að hafa vaðið fyrir neðan sig (留言) 2010年1月16日 (六) 04:58 (UTC)

Rebecca 之總结算是最精確了,希望各位user 能翻譯此文之精神.此句说得最好,你讓人家姑娘陪酒也就陪吧,你說脫也就脫吧,但明明你有愛滋還不願意戴套,人家姑娘可不想死。Arilang1234 (留言) 2010年1月18日 (一) 00:53 (UTC)
  • 你們別疑神疑鬼了,那篇就是寬帶山上某人開始造的謠,說得煞有介事,其實想想就覺得可笑,大陸那邊也轉了無數個論壇,有頭腦的論壇是沒幾個信的。現在去komica國際政治板翻翻就能看到存檔(兩篇)。按那邊的速度,還能保持10個月以上。Konakona1024 (留言) 2010年1月20日 (三) 19:54 (UTC)

审查已恢复?

为什么我从中午到晚间搜索赵gfw紫阳,结果都是“据当地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369,000个结果,但一个也不显示。 上官大夫 (留言) 2010年1月16日 (六) 14:05 (UTC)

目前是这样,google.cn又开始审查了。—SH9002 (留言) 2010年1月16日 (六) 20:46 (UTC)
消息引不愿透露姓名的Google发言人称,Google.cn的审查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而且就我看来也是这样:搜索六四有结果是因为knol最近新增了一篇复制自中文维基百科的六四文章,其中引用了未被封锁的图片,当时knol的那篇文章并未被Google.cn封锁,自然就能检索到;搜索胡gfw海峰有结果是因为网上流传的搜索词很独特(纳米比亚 胡),再先进的计算机程序也没有人的智能,在搜索词没有被预先当作屏蔽关键词前并不会意识到其中的暗示,自然就会返回最为匹配的结果。--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10年1月17日 (日) 15:29 (UTC)

其它语言版本

如何以中文参考资料为基础写出其它语言的版本,如英文?WLiCPSC (留言) 2010年1月16日 (六) 14:29 (UTC)

需要有人去翻译。Givesaved (留言) 2010年1月23日 (六) 06:33 (UTC)

据华尔街日报报导,谷歌声言退出中国的惊人之举,谷歌创始人佩奇(Larry Page)和布林(Sergey Brin)深度参与,谷歌对这一情况非常公开化的反应酝酿了数周之久。 报导称,同布林交谈过的人说,很久以来布林就曾向朋友和谷歌的同事吐露他对于在华经营的矛盾心理,说因为他在俄罗斯度过的童年,所以对于与政府内容审查合作的道德困境就更显突出。多年来,布林一直是谷歌非正式的企业良心,及其“不作恶”(Don't be Evil)信条的守护者。

http://www.epochtimes.com/gb/10/1/16/n2788804.htm

Carrillo is convinced that, given the sophistication of the code, it was produced with support from Chinese authorities. "This wasn't on the level of Metasploit," Carrillo said, referring to the open-source penetration testing framework whose exploits are often used by hackers to craft malware. "This wasn't something that a 16-year-old came up in his spare time." When asked if the code quality pointed toward Chinese state support, Carrillo answered, "I would say so." He declined to elaborate.

http://www.computerworld.com/s/article/9145279/Chinese_authorities_behind_Google_attack_researcher_claimsArilang1234 (留言) 2010年1月16日 (六) 21:38 (UTC)

(:)回應 Epochtimes可能有点不可靠吧?--Bcnof留言 2010年1月18日 (一) 15:05 (UTC)

您个人信任的媒体,不见得其他编辑认为可靠,反之依然。只要符合维基百科编辑WP:可靠来源方针的信息源都可接纳,请别将个人的倾向凌驾于维基百科编辑规范之上。—SH9002 (留言) 2010年1月19日 (二) 02:19 (UTC)

中评社和新闻周刊的文章

实际上《新闻周刊》对施密特采访的节录我最初是在新浪上看到的;后来经过多次(Google)搜索才追到中评社发表的那篇,然后继续追到了《新闻周刊》的原文。中评社引用了这么一句话:“這不是一個商業抉擇——商業抉擇顯然會是繼續參與中國市場……我們試圖從全球觀點來尋求什麼才是最好的(決定)”。原文为“This was not a business decision—the business decision would obviously have been to continue to participate in the Chinese market. It was a decision based on values. We tried to ask what would be best from a global standpoint.”部分国内媒体在转载新闻时就在标题上暗示说施密特认为“留下是更好的商业选择”(尽管在正文中仍然保留了“这不是一个商业抉择”的说法,但假以NPOV来衡量,则此中暗示意味强烈),如《谷歌首席执行官:去意未定 留下是更好的商业选择》。因此,为了避免这种误导,我在转述时按照《新闻周刊》版的内容重新作了整理:“他们退出中国市场是‘基于价值的抉择’,否则就应当遵从商业抉择而‘繼續參與中國市場’”。特此说明。--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10年1月17日 (日) 18:29 (UTC)

这是隔绝信息源,而后搞通告翻译的好处啊,呵呵。话回来,维基在附加原文的前提下,自己翻译原文应不视为原创性编辑。—SH9002 (留言) 2010年1月18日 (一) 01:58 (UTC)
是了 我今天看到了新闻周刊的原文—我是火星の石榴 (留言) 2010年1月18日 (一) 08:47 (UTC)
菲菇很仔細,所以在看媒體的引述時要注意些。—章·安德魯 (留言) 2010年1月18日 (一) 13:19 (UTC)

极光行动

似乎应该把这次事件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讨论了:Operation Aurora即极光行动。--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10年1月18日 (一) 13:08 (UTC)

嗯,个人觉得应该(±)合併极光行动比较合适--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1月18日 (一) 14:48 (UTC)
(+)支持,但需要谨慎编辑。我认为当前条目的所有内容都有保留的价值,但若保留全部内容的话这些似乎又看似自成一体更合适一些。合并需要经过更多人的讨论。现在极光行动的条目只是开了个头,如果现在马上就合并,倒是可以避免日后因尾大不掉造成的很多麻烦。希望各位从速作出决定。WLiCPSC (留言) 2010年1月18日 (一) 14:52 (UTC)
暂时(-)反对,同意WLiCPSC的意见。--Bcnof留言 2010年1月18日 (一) 15:06 (UTC)
刚才又看了一眼极光行动的条目,看到了关于非法献花的内容。我继续建议,把当前条目的内容迅速整理到极光条目中,同时保留现有条目,当极光条目的资料充实到一定程度,并且涵盖本页约90%的资料时,合并两项,并合并本页的所有讨论。WLiCPSC (留言) 2010年1月18日 (一) 15:15 (UTC)
我刚才看了下极光行动的内容,那里把非法献花也扯进去,实在太牵强。—SH9002 (留言) 2010年1月19日 (二) 03:38 (UTC)
极光行动是指去年的一次网络攻击,而与谷歌退出中国事件侧重并不一样。可以说两者有某种因果关系,但前者更倾向于技术层面而后者倾向于社会热点,很明显民众更关注的是后者以致前者似乎成了借口。合并似乎并不合适。暂时保留意见。——Zzyy100100 (留言) 2010年1月18日 (一) 19:16 (UTC)
(-)反对因为极光行动知名度太小,反而谷歌退出中国事件知名度较大,个人觉得如果合并可以将极光行动合并到谷歌退出中国事件。好像这事应该快结束了,最终各方妥协完事,谷歌退出中国事件的文章也可以定稿了。Fishming (留言) 2010年1月18日 (一) 21:50 (UTC)
暂时(-)反对,同意Zzyy100100的意见。--惊鸿~~落羽 2010年1月19日 (二) 02:55 (UTC)
(-)反对,理由不宜合并。极光行动是一个不单单局限于Google一家公司的大规模网络攻击行动。极光行动只是谷歌考虑退出中国事件导火索之一,但不是原因的全部。两件事情主体也完全不同,是先后发生的两相互独立的两件事。本条目阐述的只是谷歌欲中止对华网络审查而引起的震荡社会的事件。重点并非网络攻击,而是谷歌是否会因不愿继续对华实施信息封锁而终止谷歌中国营运的问题。—SH9002 (留言) 2010年1月19日 (二) 03:23 (UTC)
(-)反对,理由同FishmingZzyy100100。—var tom=chen*1989;//留言 2010年1月19日 (二) 15:09 (UTC)
兩個條目都需要重新整理,好把兩件事拆開來講。(-)反对合併。Google退出的確跟極光行動有些關係,但不完全是,且極光行動講到Google退出的詳細過程就有些扯太遠了。應該把極光行動有關Google退出事件的部分移過來這裡。-Simon951434 (留言) 2010年1月20日 (三) 11:38 (UTC)
(-)反对,不宜合并。这篇文章中的“各方反应”是由Google的声明造成的,而不是据称是来自中国的网络攻击的直接结果。Givesaved (留言) 2010年1月23日 (六) 06:30 (UTC)

《新的中国策略》

在下认为把A new approach to China翻译成《新的中国策略》略有不妥,但又想不到更好的。--Bcnof留言 2010年1月18日 (一) 15:10 (UTC)

《搞定中国的新策略》 Huangyg (留言) 2010年1月23日 (六) 08:51 (UTC)

本人认为A new approach to China翻译成《新的中国策略》很恰当。—SH9002 (留言) 2010年1月23日 (六) 09:22 (UTC)

这是本人翻译的名称。有不妥之处诸位尽可修改。--Wereunit (留言) 2010年1月23日 (六) 10:03 (UTC)

《对中国的新态度》Huangyg (留言) 2010年1月23日 (六) 10:12 (UTC)

依照网络统计结果显示“新的中国策略”有1,640,000个结果。这个名称已经很通用了,不需要修改。—SH9002 (留言) 2010年1月23日 (六) 10:38 (UTC)

法新社的报道

法新社的报道也被国内媒体断章取义了的。请在添加相关内容时切记使用原始来源:http://www.google.com/hostednews/afp/article/ALeqM5h9uDGl9hYE8eAskJnb8aOsiH7fOw。--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10年1月19日 (二) 07:40 (UTC)

谷歌与中国用户的法律关系的部分违背非原创研究原则

本人认为谷歌与中国用户的法律关系相关内容和本条目没有关系,而且内容完全是原创性的个人评论,完全是把维基当作私人博客了,要求予以去除这部分内容。

这段所引用的立法程序、司法解释程序皆有出处,对google客观行为的描述符合事实,并非原创评论。

阁下,“谷歌以美国总部名义向中国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这个段文字与本条目无关,要写也该写到谷歌中国的条目中去。而且,目前的文字没头没脑,不知道要表达什么问题。您要做相关原创性最好自己开播客。而“.....目前谷歌还没有对外界公布是否已经向以上机构提出修改网络审查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整一个没边没际的猜测性用语,这类词句也许在八卦新闻里面能挑出一点事端,当然在阁下的博客里想怎么写就可以怎么写。以本人拙见,不能用于百科之中。百科全书是给人解惑用的,不是用来挑拨是非的。—SH9002 (留言) 2010年1月26日 (二) 00:15 (UTC)
“谷歌以美国总部名义向中国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这段文字指出法律关系的主体,也就是用户协议的甲乙双方到底是谁。从谷歌所使用的正式合同来说,它坚持以美国总部作为乙方,这项事实应该可以公示。Huangyg (留言) 2010年1月27日 (三) 03:15 (UTC)
已经说过了,这种内容要写也该归类到谷歌中国的条目中去。—SH9002 (留言) 2010年1月27日 (三) 18:51 (UTC)
这个条目可以加入谷歌中国。因为谷歌博客中提到在法律框架内进行谈判,这个条目对谷歌所言的“法律框架”是指哪个国家的法律框架有关,在这个事件中也可以加入说明。不过我接受你的建议,措施上要修改一下,和这个事件扣紧。Huangyg (留言) 2010年1月28日 (四) 02:26 (UTC)
“.....目前谷歌还没有对外界公布是否已经向以上机构提出修改网络审查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段指出谷歌没有公布所履行的法律程序。既然谷歌在官方博客中宣称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谈判,那么是否履行了法律程序是事件的一部分,而不是无关的、主观的评论。Huangyg (留言) 2010年1月27日 (三) 03:15 (UTC)
从内容角度来说,维基应当记载WP:可供查證的事实存在的内容,既然您都认为还没有公布,就是相关事项不存在可WP:列明来源,不符合维基的编辑方针。就如,在地球的条目中写入“现在地球还没有和太阳发生碰撞。”这类句子,根本没有任何意义。—SH9002 (留言) 2010年1月27日 (三) 18:51 (UTC)
在没有人声明地球与太阳相撞的前提下,我同意你的看法:加入这样的条目是无意义的。但如果某事件对此有预先声称,则不属于这种情况。比如“伊拉克战争”条目里,就写明了至今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确凿证据,其原因是美国声称伊拉克有这些武器。百科记录一个事件,不仅要记录“言”,也要记录“行”;不仅要记录“言行如一”,也要记录“有言无行”。 Huangyg (留言) 2010年1月28日 (四) 02:26 (UTC)

谷歌退出中国和网络审查和黑客攻击不应该联系过于紧密

有人把Google宣布退出中国事件完全归咎于黑客攻击和中国的网络审查。 这只是Google单方面的说辞。Google退出的真实原因到底是谁也无法真的说清楚。 仔细推敲Google的说辞是有问题的。 一:黑客攻击来看 一般而言,一个互联网公司遭到黑客攻击,首先应该是检讨自己的安全问题,修复安全漏洞。而不是去追究某个国家政府的责任。 而且并没有任何确定证据证明黑客攻击来自于中国政府。换个说法,如果Google发现攻击ip来自于美国,难道可以肯定是美国政府黑了Google? 第二:就因为黑客攻击而退出中国市场理由过于牵强,就像微软总裁说的“ "现在,每一家大型机构无时不刻都受到网络攻击," 如果有一天 Google受到美国黑客的攻击,Google是否会选择退出美国???

二:网络审查 Google应该清楚中国政策,我想说的是。中国一直在进行网络审查。Google进军中国市场之前就应该很清楚,为什么以前要进军中国市场? 为什么以前没有退出,而现在却要高举"不作恶“的大旗???—以上未簽名的留言是由58.243.142.214對話 貢獻)於2010年2月11日 (四) 13:06加入。

建议参看最新一期的《凤凰周刊》,有次事件的专题报道--farm (talk) 2010年2月11日 (四) 06:04 (UTC)
这里可不是用来分析Google声明可能退出事件的真正原因的,那就成了原创研究了。Google自己的说辞当然比较重要,应写入条目,即使那并非“真实原因”。而其他的、对你自己认为的“真实原因”的种种猜测则应掂量使用,除非有大媒体的分析报道。你把事实写在条目里,维基读者自己会来分析。—Tomchen1989 (留言) 2010年3月22日 (一) 18:29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