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谷歌退出中國大陸事件/存檔1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詞條移動建議

建議移動至谷歌考慮退出中國事件。—Choij (留言) 2010年1月14日 (四) 04:32 (UTC)

過一段時間,待事件發展而定吧。也許只是考慮退出,也許後來真的退出。而且從用語的角度,此屬於事件,則所涉及的重點就並非行動實質的本身,而是由於某行為所引起的社會反應。所以,本人認為是否必須要加入「考慮」,不是很重要。尚且,若加了「考慮」一詞,反而閱讀上有點不順。—SH9002 (留言) 2010年1月14日 (四) 06:43 (UTC)
現階段谷歌沒有退出,何來谷歌退出中國事件?我想應該加上「聲稱」、「考慮」之類的字眼比較好。~~~~
(+)支持,至多只能說是「聲稱」,畢竟只是副總裁寫的博客內容。google和中國政府的正式談判文本並沒有公開。Huangyg (留言) 2010年1月23日 (六) 10:28 (UTC)
(-)反對,花也獻了,紙也燒了,悼詞都念了,現在還有什麽好反悔的 XD 好吧,google從來就沒有退出,那爲什麽一開始不這麽「聲稱」、「考慮」地創建條目呢,現在也沒多少人再關注此條目了,不必改來改去。Konakona1024 (留言) 2010年2月12日 (五) 20:03 (UTC)
Google並未悔改其聲明,只是他們在3月23日之前都從未聲明過退出,這是事實。此條目也並非Google人士所建,條目名稱有誤屬正常。Google沒聲明退出,但有人硬要燒紙獻花、建條目說他們退出,那是沒辦法的。但現在他們的域名已重定向至香港,可認為是「退出」。條目名稱現在應該沒有爭議了,但也僅僅是從現在開始才沒有爭議的。—Tomchen1989 (留言) 2010年3月23日 (二) 01:10 (UTC)

第二命名

我提議「谷歌中國拒絕內容審查事件」指向本文。本事件主要性質並不是退出中國,而是拒絕內容審查。谷歌是否要被迫退出中國,那是由中國去決定。--Kittyhawk2(談♥) 2010年1月14日 (四) 10:13 (UTC)

我覺得應該將「谷歌退出中國事件」作為「谷歌中國拒絕內容審查事件」的一個段落,而將本條目設為主條目的連結。--Blove maple (留言) 2010年1月15日 (五) 05:59 (UTC)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與本討論頁面無關,已由Wcam於2010年1月17日 (日) 12:40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

的確可以考慮將條目移動到谷歌中國拒絕內容審查事件並重定向。本來Google公司就從來沒有說過肯定退出中國。他們明確說明的是「拒絕內容審查」,談不妥才退出。如果最後真的談妥了,Google公司真的留在了中國,本條目的標題將給讀者以嚴重誤導,就仿佛Google聲明退出,後來又出爾反爾了一樣。但目前暫時還是觀望好了。—var tom=chen*1989;//留言 2010年1月19日 (二) 15:12 (UTC)
Google是一個商業公司,退不退出都是他們自己聲明和決定的,我們沒必要給誰事後擦屁股。另外下面也有人說了,拒絕內容審查?那他一開始就不會進來了。Konakona1024 (留言) 2010年2月12日 (五) 20:03 (UTC)
一點不假,正因為您說的「退不退出都是他們自己聲明和決定的」,而截至現在,Google還從來沒有自己聲明正式退出,他們所聲明的,只有「拒絕內容審查」。所以目前,「谷歌退出中國事件」條目名稱有些不妥,「谷歌中國拒絕內容審查事件」則是中立合理的。不知您為何扯到「事後擦屁股」上來了,請注意言語。謝謝。—Tomchen1989 (留言) 2010年3月22日 (一) 18:07 (UTC)
ok,現在好了,谷歌中國的兩域名google.cn和g.cn重定向至谷歌香港域名google.com.hk了,現在應該可以說退出了,條目名稱沒問題了。—Tomchen1989 (留言) 2010年3月22日 (一) 19:08 (UTC)

這個名字很有問題, 谷歌現在沒說退出了中國市場, 只是將部分業務轉移到香港而已.

央視搜索上線了

如題 下午的事 建議提及—我是火星の石榴 (留言) 2010年1月14日 (四) 14:26 (UTC)

刪除了本詞條中的央視搜索這個非主流搜尋引擎企圖的內容。13日Google剛傳出退出中國市場意向,14日央視就能搞搜索測試,說明央視搜索早有規劃,和谷歌中國事件根本沒關係。—SH9002 (留言) 2010年1月14日 (四) 15:26 (UTC)
也不能說"根本沒關係"。在我看來央視搜索似乎並沒有完成就放上來了,也許是碰巧撞上這個時機……但我沒有依據,所以暫時認同刪除央視搜索這段。--林卯 (留言) 2010年1月14日 (四) 16:46 (UTC)
請關注央視搜索條目的存廢討論。—Billyliang@天天砍書記 2010年1月17日 (日) 13:41 (UTC)

這就是個站內搜索,而且去年都有了,你們都不用一下嗎?Konakona1024 (留言) 2010年1月20日 (三) 19:51 (UTC)

環球時報疑似造假

我提醒諸位 雖然方針說 Blog非可靠來源 但是很多事 按大陸現在的情況,很難取得第三方證據了 因為既然是造假 很多都是見不得光的黑箱操作,我們該想想了 是這樣一直掛着 還是另想什麼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

在我看來 維基制定方針的時候 沒考慮到中國的特殊國情 這和google在中國制定的經營方針的情況是類似的。平時或許還好 但涉及GWF相關內容的時候 查證就成了很棘手的問題—我是火星の石榴 (留言) 2010年1月15日 (五) 06:11 (UTC)

需要靠第三方可靠來源查證的,是這篇Blog文是否真的由其本人書寫。目前的來源還不足以保證符合可供查證方針。我也可以去開篇博文寫我才是接受《環球時報》採訪的大學生,前面那篇博文是造假云云。因此,你又如何能保證前一篇博文是真實可靠並且引發了足夠程度的關注呢?那篇博文迄今為止才只有31篇回應。我們陰謀論一下,假如造假的是這篇博文,那維基百科豈不就幫忙傳播謠言了嗎?所以,這個事在受到第三方可靠來源有效關注之前,我們不能說《環球時報》造假,要等到可靠來源(比如VOA、自由亞洲等等)關注了這個事件,並且調查報道後,我們才能這麼說;這樣的話,就算是後續報道證實是謠言,也是得到了充分關注的謠言,也值得我們記載(只要同時把後續的報道也寫進來)。原因就是維基百科是百科全書,不是新聞網站,我們不能走在新聞媒體前面。--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10年1月15日 (五) 09:54 (UTC)

他是在博客上表示的,他的博客就是來源,我們確實也無法保證他100%真的就是被採訪者的人,但是畢竟還是可查證的。我現在把「新聞造假」改成「新聞疑似造假」,把那位博主寫成「自稱是被採訪者的人」,應該就沒有問題了。那位博主的確「自稱」了,你可以相信他,你可以不相信他,但是他「自稱是被採訪者的人」卻是事實,有來源。你們總沒有必要要等那位博主把事情告訴VOA、自由亞洲等,大肆地去宣揚一番,才叫做所謂的「可查證」吧?—var tom=chen*1989;//留言 2010年1月15日 (五) 12:16 (UTC)

就是要大肆地宣揚後,這次揭露造假的事件才真正地具備了關注度,才真正地對谷歌退出中國的事件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目前呢?由於沒有第三方可靠來源的報道,所以這個揭露造假的事件並不具備關注度——要揭露造假,請去wikileak;維基百科只應敘述那些被可靠來源證實或證偽或至少有效提及的揭露事件。總之一句話,維基百科不能拿來造影響,維基百科只收錄那些已有其影響的事件。--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10年1月15日 (五) 12:43 (UTC)

菲菇 我說幾句 方針都在那兒擺着 就不提了 是必須遵守的

1.此人(博主) 是推友 昨晚twitter上很多人已經fo了他 當然我沒有 維基很多人在推上 這事不用急 可以確定是誰 再慢慢查

2.RFA等 據我所知 現在如CNN VOA等全力在關注海地(並非谷歌不重要 而是任何事都有輕重緩急吧 畢竟海地是人命關天的事) 他們是否注意到了環球的幾個報道 還是問題 要不要去提醒下記者有這回事 環球在國際上口碑不太好這是大家大致有數的吧

3.既然是接受翡翠台採訪的 那翡翠台有可能播出(不然採集回去的素材來幹嘛的) 當然有可能被壓下來,無論如何 這個需要廣東或是HK的維基人幫忙關注新聞了 我跟你都是沒辦法直接看翡翠台的(我家沒鍋)—我是火星の石榴 (留言) 2010年1月15日 (五) 12:46 (UTC)

第一,此人的身份不該由我們來確定,我們(維基百科編者)沒這資格。要讓讀者信服,就只應該由可靠來源來確定,這就是我一直要求可靠來源的根本原因。第二,VOA這些的記者也在上twitter,你可以去提醒下,我貌似也fo了一個,找找看。--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10年1月15日 (五) 12:52 (UTC)

後續:OK我發了,@hsin747。--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10年1月15日 (五) 13:05 (UTC)
此人 至少是自稱是當事人 事實上 其人的身份真實性 已經被twitter上很多活躍人士證實了(就是當事人 90後一名) 你應該知道 當天不少北京的都去獻花了 而且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本次攻擊的目標 即活躍人士。這事當然輪不到 也不用我們來證實。我們也沒人認為你菲菇是baidu fan 相信這裏很多人的重要服務都在google上吧 我與海外聯繫 註冊賬號什麼 都是gmail。那個真相問題 已經被證實是KDS論壇的造假帖子了—我是火星の石榴 (留言) 2010年1月16日 (六) 11:58 (UTC)

第三方證據可以一、人肉搜索;二、聯繫翡翠台;三、找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的輔導員了解情況;四、聯繫我的同學。blog的確不是可靠來源,這個的確意義不大。所以不如討論另一個問題,環球時報應該是眾所周知的渲染國外的中國威脅論傾向達到激發民族情緒的報紙吧,那麼它可以不可以算可疑來源。我上來寫這個東西算是純蛋疼了。YangZhe (留言) 2010年1月18日 (一) 12:26 (UTC)

環球時報:「五毛黨」帽子能嚇住誰? 事實不是已經顯然了麼. YangZhe (留言) 2010年1月20日 (三) 12:16 (UTC)

內容已移除,置於下方。但有可靠來源支持後,諸君皆可自行恢復。--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10年1月17日 (日) 09:46 (UTC)

=== 新闻疑似造假 === 《[[环球时报]]》的报道称13日一名杨姓[[清华大学]]學生接受采访表示“我很担心谷歌退出中国市场会对像我这样的用户带来很大影响,我非常担心[[Gmail]]因此会用不了。但如果谷歌公司想要逃避审查,我无法接受。”<ref name="hqsb114" />然而清华大学学生杨哲在[[博客]]上表示:“他根本就没有对我进行采访,我也没有接受他的采访”自己是在跟翡翠台記者說過“我非常担心Gmail因此会用不了”。博客作者认为环球时报的相关报道該記者“胡乱推断的”。<ref>{{cite web | language = | publisher = | title = 环球时报扣了我一个五毛的屎盆子 | url = http://yangzhe1990.wordpress.com/2010/01/14/%E7%8E%AF%E7%90%83%E6%97%B6%E6%8A%A5%E7%9A%84%E5%B1%8E%E7%9B%86%E5%AD%90/ | author = Yangzhe1990 | date = 2010-01-14 | accessdate = 2010-01-15 }}</ref><ref>{{cite news|url=http://ssnly100.blog.163.com/blog/static/1156339201001421718782/|title=清华大学生举报《环球时报》谷歌新闻造假|date=2010-01-14|accessdate=2010-01-14}}</ref>{{Verify credibility|time=2010-01-14T20:10:12+00:00}}<!-- 两个都是blog来源,这点需要第三方可靠来源的查证 -->

  • 其實關於中國這個方面網站的造假事件,方法是很多很多的。舉例,新浪也推出一個投票統計,第一個提問是你覺得會不會造成影響,第二個是提問你覺得應該不應該退出中國。如果第一個選擇「會」,第二個選擇「應該」的話,投票會顯示故障,無法通過。所有中國大陸中共治下的網站投票皆因循此例。雖然承認菲菇所言,我們無權直接斷言所有此類事例的真實性,但在當前(或者近60年)的特殊環境與情勢下,我們需要更加強調民意的存在,因中國有14億人,但卻由極少數特權階層控制着言論和思想,「官方」與「民眾」的意見不應通過的單純的並列對比來形容,這本身就有失公允。至少,我認為我們需要在這類維基頁中強調官民的懸殊比例再進行對比,是定量而非定性。請諸位在撰寫文章時注意並適當強調這一點,若可能請推出類似的模板框。多謝。WLiCPSC (留言) 2010年1月17日 (日) 10:41 (UTC)
    • 定量而不定性的提法很好,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WP:MORALIZE的精神。各大網站都在做調查,而且不僅大陸的網站在做,海外的網站也在做(如VOA),平衡列出的話自然有助於減少調查範圍的局限性以及調查手段的爭議性。假如這件事最後能通過「定量」來解決,那麼我認為本次事例足以成為未來類似情況的案例參考,應該作為現實材料寫進方針之中。--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10年1月17日 (日) 15:20 (UTC)

暫未正式宣佈退出

有關谷歌正式退出中國的重要連結無法打開,請複查。 --Það er betra að hafa vaðið fyrir neðan sig (留言) 2010年1月15日 (五) 13:42 (UTC)

所謂「最終於1月15日宣佈談判失敗,谷歌中國正式結束運營。」應該是假消息,還在進展中,截至現在暫時應該還沒有沒有任何正式的宣佈退出聲明。引用的那篇鳳凰網上的可能是假消息的報道也已被刪除。—var tom=chen*1989;//留言 2010年1月15日 (五) 16:59 (UTC)

值得一讀的理論

值得一讀的理論:http://www.brookswelding.com/ 。從英文維基百科的Google China討論頁看到的。 --Það er betra að hafa vaðið fyrir neðan sig (留言) 2010年1月16日 (六) 04:58 (UTC)

Rebecca 之總結算是最精確了,希望各位user 能翻譯此文之精神.此句說得最好,你讓人家姑娘陪酒也就陪吧,你說脫也就脫吧,但明明你有愛滋還不願意戴套,人家姑娘可不想死。Arilang1234 (留言) 2010年1月18日 (一) 00:53 (UTC)
  • 你們別疑神疑鬼了,那篇就是寬帶山上某人開始造的謠,說得煞有介事,其實想想就覺得可笑,大陸那邊也轉了無數個論壇,有頭腦的論壇是沒幾個信的。現在去komica國際政治板翻翻就能看到存檔(兩篇)。按那邊的速度,還能保持10個月以上。Konakona1024 (留言) 2010年1月20日 (三) 19:54 (UTC)

審查已恢復?

為什麼我從中午到晚間搜索趙gfw紫陽,結果都是「據當地法律法規和政策,部分搜索結果未予顯示」,369,000個結果,但一個也不顯示。 上官大夫 (留言) 2010年1月16日 (六) 14:05 (UTC)

目前是這樣,google.cn又開始審查了。—SH9002 (留言) 2010年1月16日 (六) 20:46 (UTC)
消息引不願透露姓名的Google發言人稱,Google.cn的審查一直都沒有停止過。而且就我看來也是這樣:搜索六四有結果是因為knol最近新增了一篇複製自中文維基百科的六四文章,其中引用了未被封鎖的圖片,當時knol的那篇文章並未被Google.cn封鎖,自然就能檢索到;搜索胡gfw海峰有結果是因為網上流傳的搜索詞很獨特(納米比亞 胡),再先進的電腦程式也沒有人的智能,在搜索詞沒有被預先當作屏蔽關鍵詞前並不會意識到其中的暗示,自然就會返回最為匹配的結果。--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10年1月17日 (日) 15:29 (UTC)

其它語言版本

如何以中文參考資料為基礎寫出其它語言的版本,如英文?WLiCPSC (留言) 2010年1月16日 (六) 14:29 (UTC)

需要有人去翻譯。Givesaved (留言) 2010年1月23日 (六) 06:33 (UTC)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谷歌聲言退出中國的驚人之舉,谷歌創始人佩奇(Larry Page)和布林(Sergey Brin)深度參與,谷歌對這一情況非常公開化的反應醞釀了數周之久。 報導稱,同布林交談過的人說,很久以來布林就曾向朋友和谷歌的同事吐露他對於在華經營的矛盾心理,說因為他在俄羅斯度過的童年,所以對於與政府內容審查合作的道德困境就更顯突出。多年來,布林一直是谷歌非正式的企業良心,及其「不作惡」(Don't be Evil)信條的守護者。

http://www.epochtimes.com/gb/10/1/16/n2788804.htm

Carrillo is convinced that, given the sophistication of the code, it was produced with support from Chinese authorities. "This wasn't on the level of Metasploit," Carrillo said, referring to the open-source penetration testing framework whose exploits are often used by hackers to craft malware. "This wasn't something that a 16-year-old came up in his spare time." When asked if the code quality pointed toward Chinese state support, Carrillo answered, "I would say so." He declined to elaborate.

http://www.computerworld.com/s/article/9145279/Chinese_authorities_behind_Google_attack_researcher_claimsArilang1234 (留言) 2010年1月16日 (六) 21:38 (UTC)

(:)回應 Epochtimes可能有點不可靠吧?--Bcnof留言 2010年1月18日 (一) 15:05 (UTC)

您個人信任的媒體,不見得其他編輯認為可靠,反之依然。只要符合維基百科編輯WP:可靠來源方針的信息源都可接納,請別將個人的傾向凌駕於維基百科編輯規範之上。—SH9002 (留言) 2010年1月19日 (二) 02:19 (UTC)

中評社和新聞周刊的文章

實際上《新聞周刊》對施密特採訪的節錄我最初是在新浪上看到的;後來經過多次(Google)搜索才追到中評社發表的那篇,然後繼續追到了《新聞周刊》的原文。中評社引用了這麼一句話:「這不是一個商業抉擇——商業抉擇顯然會是繼續參與中國市場……我們試圖從全球觀點來尋求什麼才是最好的(決定)」。原文為「This was not a business decision—the business decision would obviously have been to continue to participate in the Chinese market. It was a decision based on values. We tried to ask what would be best from a global standpoint.」部分國內媒體在轉載新聞時就在標題上暗示說施密特認為「留下是更好的商業選擇」(儘管在正文中仍然保留了「這不是一個商業抉擇」的說法,但假以NPOV來衡量,則此中暗示意味強烈),如《谷歌行政總裁:去意未定 留下是更好的商業選擇》。因此,為了避免這種誤導,我在轉述時按照《新聞周刊》版的內容重新作了整理:「他們退出中國市場是『基於價值的抉擇』,否則就應當遵從商業抉擇而『繼續參與中國市場』」。特此說明。--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10年1月17日 (日) 18:29 (UTC)

這是隔絕信息源,而後搞通告翻譯的好處啊,呵呵。話回來,維基在附加原文的前提下,自己翻譯原文應不視為原創性編輯。—SH9002 (留言) 2010年1月18日 (一) 01:58 (UTC)
是了 我今天看到了新聞周刊的原文—我是火星の石榴 (留言) 2010年1月18日 (一) 08:47 (UTC)
菲菇很仔細,所以在看媒體的引述時要注意些。—章·安德魯 (留言) 2010年1月18日 (一) 13:19 (UTC)

極光行動

似乎應該把這次事件放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下討論了:Operation Aurora即極光行動。--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10年1月18日 (一) 13:08 (UTC)

嗯,個人覺得應該(±)合併極光行動比較合適--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1月18日 (一) 14:48 (UTC)
(+)支持,但需要謹慎編輯。我認為當前條目的所有內容都有保留的價值,但若保留全部內容的話這些似乎又看似自成一體更合適一些。合併需要經過更多人的討論。現在極光行動的條目只是開了個頭,如果現在馬上就合併,倒是可以避免日後因尾大不掉造成的很多麻煩。希望各位從速作出決定。WLiCPSC (留言) 2010年1月18日 (一) 14:52 (UTC)
暫時(-)反對,同意WLiCPSC的意見。--Bcnof留言 2010年1月18日 (一) 15:06 (UTC)
剛才又看了一眼極光行動的條目,看到了關於非法獻花的內容。我繼續建議,把當前條目的內容迅速整理到極光條目中,同時保留現有條目,當極光條目的資料充實到一定程度,並且涵蓋本頁約90%的資料時,合併兩項,並合併本頁的所有討論。WLiCPSC (留言) 2010年1月18日 (一) 15:15 (UTC)
我剛才看了下極光行動的內容,那裏把非法獻花也扯進去,實在太牽強。—SH9002 (留言) 2010年1月19日 (二) 03:38 (UTC)
極光行動是指去年的一次網絡攻擊,而與谷歌退出中國事件側重並不一樣。可以說兩者有某種因果關係,但前者更傾向於技術層面而後者傾向於社會熱點,很明顯民眾更關注的是後者以致前者似乎成了藉口。合併似乎並不合適。暫時保留意見。——Zzyy100100 (留言) 2010年1月18日 (一) 19:16 (UTC)
(-)反對因為極光行動知名度太小,反而谷歌退出中國事件知名度較大,個人覺得如果合併可以將極光行動合併到谷歌退出中國事件。好像這事應該快結束了,最終各方妥協完事,谷歌退出中國事件的文章也可以定稿了。Fishming (留言) 2010年1月18日 (一) 21:50 (UTC)
暫時(-)反對,同意Zzyy100100的意見。--驚鴻~~落羽 2010年1月19日 (二) 02:55 (UTC)
(-)反對,理由不宜合併。極光行動是一個不單單局限於Google一家公司的大規模網絡攻擊行動。極光行動只是谷歌考慮退出中國事件導火索之一,但不是原因的全部。兩件事情主體也完全不同,是先後發生的兩相互獨立的兩件事。本條目闡述的只是谷歌欲中止對華網絡審查而引起的震盪社會的事件。重點並非網絡攻擊,而是谷歌是否會因不願繼續對華實施信息封鎖而終止谷歌中國營運的問題。—SH9002 (留言) 2010年1月19日 (二) 03:23 (UTC)
(-)反對,理由同FishmingZzyy100100。—var tom=chen*1989;//留言 2010年1月19日 (二) 15:09 (UTC)
兩個條目都需要重新整理,好把兩件事拆開來講。(-)反對合併。Google退出的確跟極光行動有些關係,但不完全是,且極光行動講到Google退出的詳細過程就有些扯太遠了。應該把極光行動有關Google退出事件的部分移過來這裏。-Simon951434 (留言) 2010年1月20日 (三) 11:38 (UTC)
(-)反對,不宜合併。這篇文章中的「各方反應」是由Google的聲明造成的,而不是據稱是來自中國的網絡攻擊的直接結果。Givesaved (留言) 2010年1月23日 (六) 06:30 (UTC)

《新的中國策略》

在下認為把A new approach to China翻譯成《新的中國策略》略有不妥,但又想不到更好的。--Bcnof留言 2010年1月18日 (一) 15:10 (UTC)

《搞定中國的新策略》 Huangyg (留言) 2010年1月23日 (六) 08:51 (UTC)

本人認為A new approach to China翻譯成《新的中國策略》很恰當。—SH9002 (留言) 2010年1月23日 (六) 09:22 (UTC)

這是本人翻譯的名稱。有不妥之處諸位盡可修改。--Wereunit (留言) 2010年1月23日 (六) 10:03 (UTC)

《對中國的新態度》Huangyg (留言) 2010年1月23日 (六) 10:12 (UTC)

依照網絡統計結果顯示「新的中國策略」有1,640,000個結果。這個名稱已經很通用了,不需要修改。—SH9002 (留言) 2010年1月23日 (六) 10:38 (UTC)

法新社的報道

法新社的報道也被國內媒體斷章取義了的。請在添加相關內容時切記使用原始來源:http://www.google.com/hostednews/afp/article/ALeqM5h9uDGl9hYE8eAskJnb8aOsiH7fOw。--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10年1月19日 (二) 07:40 (UTC)

谷歌與中國用戶的法律關係的部分違背非原創研究原則

本人認為谷歌與中國用戶的法律關係相關內容和本條目沒有關係,而且內容完全是原創性的個人評論,完全是把維基當作私人博客了,要求予以去除這部分內容。

這段所引用的立法程序、司法解釋程序皆有出處,對google客觀行為的描述符合事實,並非原創評論。

閣下,「谷歌以美國總部名義向中國用戶提供產品和服務,.....」這個段文字與本條目無關,要寫也該寫到谷歌中國的條目中去。而且,目前的文字沒頭沒腦,不知道要表達什麼問題。您要做相關原創性最好自己開播客。而「.....目前谷歌還沒有對外界公佈是否已經向以上機構提出修改網絡審查相關的法律法規。」這整一個沒邊沒際的猜測性用語,這類詞句也許在八卦新聞裏面能挑出一點事端,當然在閣下的博客里想怎麼寫就可以怎麼寫。以本人拙見,不能用於百科之中。百科全書是給人解惑用的,不是用來挑撥是非的。—SH9002 (留言) 2010年1月26日 (二) 00:15 (UTC)
「谷歌以美國總部名義向中國用戶提供產品和服務,.....」這段文字指出法律關係的主體,也就是用戶協議的甲乙雙方到底是誰。從谷歌所使用的正式合同來說,它堅持以美國總部作為乙方,這項事實應該可以公示。Huangyg (留言) 2010年1月27日 (三) 03:15 (UTC)
已經說過了,這種內容要寫也該歸類到谷歌中國的條目中去。—SH9002 (留言) 2010年1月27日 (三) 18:51 (UTC)
這個條目可以加入谷歌中國。因為谷歌博客中提到在法律框架內進行談判,這個條目對谷歌所言的「法律框架」是指哪個國家的法律框架有關,在這個事件中也可以加入說明。不過我接受你的建議,措施上要修改一下,和這個事件扣緊。Huangyg (留言) 2010年1月28日 (四) 02:26 (UTC)
「.....目前谷歌還沒有對外界公佈是否已經向以上機構提出修改網絡審查相關的法律法規。」這段指出谷歌沒有公佈所履行的法律程序。既然谷歌在官方博客中宣稱要在法律框架內進行談判,那麼是否履行了法律程序是事件的一部分,而不是無關的、主觀的評論。Huangyg (留言) 2010年1月27日 (三) 03:15 (UTC)
從內容角度來說,維基應當記載WP:可供查證的事實存在的內容,既然您都認為還沒有公佈,就是相關事項不存在可WP:列明來源,不符合維基的編輯方針。就如,在地球的條目中寫入「現在地球還沒有和太陽發生碰撞。」這類句子,根本沒有任何意義。—SH9002 (留言) 2010年1月27日 (三) 18:51 (UTC)
在沒有人聲明地球與太陽相撞的前提下,我同意你的看法:加入這樣的條目是無意義的。但如果某事件對此有預先聲稱,則不屬於這種情況。比如「伊拉克戰爭」條目里,就寫明了至今沒有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確鑿證據,其原因是美國聲稱伊拉克有這些武器。百科記錄一個事件,不僅要記錄「言」,也要記錄「行」;不僅要記錄「言行如一」,也要記錄「有言無行」。 Huangyg (留言) 2010年1月28日 (四) 02:26 (UTC)

谷歌退出中國和網絡審查和黑客攻擊不應該聯繫過於緊密

有人把Google宣佈退出中國事件完全歸咎於黑客攻擊和中國的網絡審查。 這只是Google單方面的說辭。Google退出的真實原因到底是誰也無法真的說清楚。 仔細推敲Google的說辭是有問題的。 一:黑客攻擊來看 一般而言,一個互聯網公司遭到黑客攻擊,首先應該是檢討自己的安全問題,修復安全漏洞。而不是去追究某個國家政府的責任。 而且並沒有任何確定證據證明黑客攻擊來自於中國政府。換個說法,如果Google發現攻擊ip來自於美國,難道可以肯定是美國政府黑了Google? 第二:就因為黑客攻擊而退出中國市場理由過於牽強,就像微軟總裁說的「 "現在,每一家大型機構無時不刻都受到網絡攻擊," 如果有一天 Google受到美國黑客的攻擊,Google是否會選擇退出美國???

二:網絡審查 Google應該清楚中國政策,我想說的是。中國一直在進行網絡審查。Google進軍中國市場之前就應該很清楚,為什麼以前要進軍中國市場? 為什麼以前沒有退出,而現在卻要高舉"不作惡「的大旗???—以上未簽名的留言是由58.243.142.214對話 貢獻)於2010年2月11日 (四) 13:06加入。

建議參看最新一期的《鳳凰周刊》,有次事件的專題報道--farm (talk) 2010年2月11日 (四) 06:04 (UTC)
這裏可不是用來分析Google聲明可能退出事件的真正原因的,那就成了原創研究了。Google自己的說辭當然比較重要,應寫入條目,即使那並非「真實原因」。而其他的、對你自己認為的「真實原因」的種種猜測則應掂量使用,除非有大媒體的分析報道。你把事實寫在條目里,維基讀者自己會來分析。—Tomchen1989 (留言) 2010年3月22日 (一) 18:29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