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同行評審/清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清朝

[编辑]
清朝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
其他以往记录请参见条目的讨论页
说明:清朝現在正進行條目提升,目前內容繁多,希望有更多人能檢查有沒有缺失的地方。— Jason 22  對話頁  貢獻  2011年4月5日 (二) 15:15 (UTC)[回复]
评审期︰2011年4月5日 15:15 (UTC) 至2011年5月5日 15:15 (UTC)

内容与遣词

[编辑]
包括条目内的学术成份遣词造句翻译精确性行话術語完成度连贯性等與條目内容有关的要点

今天稍為有空,就來說幾點吧,希望編者可以考慮。

第一,國號問題。我認為條目不需要解釋得那麼詳細,用清就可以了。因為到底是用清、大清、大清帝國等等,都在學術界有爭議。(雖然你要我原創研究的話,我會說當時的中國是沒有現代的國家觀念,所以她的政權名是叫做清,但對內對外也會用上不同稱呼,以往的元明朝也是類同,我們無須刻意說這政權的「最真實」「最正式」的「國名」是什麼。同樣情況也出現在努爾哈赤到底建立了金國還是後金國。)

(:)回應,修正了-- Jason 22  對話頁  貢獻  2011年4月10日 (日) 14:25 (UTC)[回复]

第二,參考資料註腳41以後突然跳回了1,似乎要再作更改。

第三,建議註釋與參考資料兩欄合併,將現時註釋(如「大清」為原本國號等等)都加上原本的參考出處,避免原創研究之嫌。另外,現時的參考並不足以支撐這條條目成為特色,內文有不少地方根本就沒有參考。朱誠如主編的清朝通史是其一極好的參考資料,類近的通史式專書也有很多,但條目似乎都沒有用到,反而依賴一些網上文章。

編寫現時似乎仍未完工,實在難以評審,我就暫時說一段吧。比如滿漢文化交流一節,現在似乎描述得太片面了。其實以下有三本可供參考的書,當中歐立德是哈佛有名的教授,劉小萌那本書的研究也很深入。至於為何我現在不幫大家寫......真的很抱歉,我很想幫忙,但我要到五月後才有空,現在只能做一些輕便的維基工作。簡單來說,就是滿洲人入關後無可避免地加速漢化(早在皇太極時期已經出現了),到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更甚;這使到當時部分滿洲人恐於失去自己的身份(尤其是三朝君主),而作出諸多努力,以「保留」他們的身份。比如康熙等一方面明明熟通漢學,另一方面卻多番強調滿洲人應習騎射,甚至怕有一日會沒有滿洲人懂得滿文,故此才會出現穿漢裝但命八旗子弟習騎射的乾隆。漢化是指滿洲人變得不那麼滿洲的一個過程,根本就難以由政權的政策主導,但條目目前卻說成是政策主導,還討論漢化是否導致覆滅。這似乎不應是條目論述的重點。現在就好像變作了羅列兩邊的意見了事。又比如「這使朝鮮使臣對清朝的態度明顯改變。朝鮮人對清朝經過了由憎到愛的轉變過程,朝鮮使臣還公開倡導向清人學習。」,其實應該用較準確具體的描寫:「......明顯改變。諸如樸趾源朴齊家北學派學者,便提倡學習清朝......」(可以更具體,現在只是舉例)

  • Elliott , Mark C., 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 劉小萌:《滿族從部落到國家的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 孫靜:《「滿洲」民族共同體形成歷程》(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年)。

清朝畢竟是一個大條目,再加上近年內地滿漢的民族爭議,這條目要成為特色想必困難,也不是一時三刻就能完成。暫時條目似乎還末編寫完畢,對內容是很難作出評審的。我想還要多作修改,直到條目相對穩定以後,才考慮特色吧。各位加油~Oneam 01:00 AM (留言) 2011年4月10日 (日) 02:43 (UTC)[回复]

(:)回應,現在只希望有更多人參與,還有一些章節無人認領-- Jason 22  對話頁  貢獻  2011年4月10日 (日) 14:25 (UTC)[回复]
清代皇帝有身着汉服、留汉人髮式的肖像和图画,并不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易服蓄发。同样,皇帝还有穿西洋装、喇嘛僧衣、道袍、蒙古服饰的画像,也并非真的付诸实践。--inhorw (留言) 2011年4月22日 (五) 02:28 (UTC)[回复]

格式与排版

[编辑]
包括维基化专题格式错别字标点符号列表章节排版序言)等信息
圖片應該統一靠右。冰霜葵 2011年4月16日 (六) 11:37 (UTC)[回复]

参考与观点

[编辑]
包括是否有参考文献可供查證)、中立观点未發表的原創脚注地域中心以及其他方针与指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