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多曼LZ-5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Doman LZ-5
概觀
類型通用直升機
乘員2人
首飛1953年4月27日
生產多曼英语Glidden Doman直升機公司
產量3架
現況已取消
主要用戶美國陸軍
技术数据
長度37ft10in(11.53m)[1]
高度10ft5in(3.18m)
空重3,250lb(1,470kg)
負載重量6名乘客/4具擔架/2,205lb(1,000kg)
最大起飛重量5,200lb(2,359kg)
發動機萊康明SO-580-A1英语Lycoming GSO-580風冷8缸水平對臥引擎
推力400hp(300kW)
性能數據
最大速度104mph(167km/h,90kn)
巡航速度99mph(159km/h,86kn)
爬升率850ft/min(4.3m/s)
最大升限11,500ft(3,500m)

多曼LZ-5是一款由格利登·多曼英语Glidden Doman於1950年代研製的通用直升機。儘管簽訂了國際製造協議,但該飛機從未進行過批量生產,僅製造了三架原型機。其中兩架被美國陸軍購買,並命名為YH-31,最終成為VH-31[2]

發展

[编辑]
美國軍方的 YH-31 原型機

與之前的LZ-1LZ-4一樣,LZ-5採用了設計師格利登·多曼英语Glidden Doman的非正統平衡環架旋翼頭系統,該系統取消了旋翼鉸鍊和阻尼器,並包括軟平面動態設計的葉片。伺服控制系統完全包含在旋翼頭內,沒有外部油箱或管道。尾槳也是無鉸鏈且自由浮動的,以消除尾槳快速轉動時的應力。在其他方面,LZ-5具有傳統的直升機主旋翼和尾槳配置。飛行員和副駕駛座位在機頭的引擎上方,後面則是一個可載運六名乘客的貨倉。該引擎透過排氣噴射器進行冷卻,從而節省了能源,使有效載荷增加了800pounds。該飛機採用輪式四輪起落架,其主要裝置帶有雙輪。 第一架原型機(註冊號N13458)於1953年4月27日首飛,到1955年底,兩架原型機交付給陸軍(52-5779 和 52-5780)。最終,陸軍得出結論,他們不再額外需要這種尺寸大小的活塞動力直升機,因此沒有進一步採購的計畫。經過陸軍廣泛的飛行測試和飛行員培訓後,其中一架原型機被海軍接管,用於帕圖森特河海軍航空測試中心的直升機飛行研究計畫。後來,這架飛機被多曼公司重新購買並用於其商業銷售工作。 多曼繼續開發該款直升機,與加拿大Fleet英语Fleet Aircraft合資建造了另一架LZ-5。LZ-5於1954年同時在美國和加拿大獲得型號認證。第三架在加拿大的註冊號碼為CF-IBG,在美國、法國和義大利的註冊號碼為N812。LZ-5在1960年的巴黎航展上進行了飛行。這架飛機還進行了改裝,安裝了全盲飛行儀表,作為教練機並命名為D-10。 而後採用渦輪增壓引擎的版本則為D-10B。 多曼將軍用版本的生產權出售給希勒,並將義大利市場的生產權出售給安布羅西尼英语SAI Ambrosini。 最終,這些計劃都沒有實現,LZ-5也從未投入量產。

1969年多曼直升機公司倒閉後,第二架陸軍原型機被帶到由史丹利·希勒英语Stanley Hiller 創辦的位於加州希勒航空博物館英语Hiller Aviation Museum 展出。該直升機於2009年返回康乃狄克州,在新英格蘭博物館英语New England Air Museum展出。。[3]

型號

[编辑]
  • LZ-5(3架)
    • YH-31 -用於軍事評估的LZ-5,武裝版本為VH-31
  • D-10B -裝配萊康明O-720渦輪增壓引擎; (LZ-5本來預計的量產版本)

參考

[编辑]
  1. ^ Bridgman 1956,第264頁
  2. ^ John M. Andrade (1979). U.S. Military Aircraft Designations and Serials, Midland Counties Publ., p. 121
  3. ^ Doman LZ-5 (YH-31). Neam.org. [2013-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5). 
  • Bridgman, Leonard. Jane's All the World's Aircraft 1956–57.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Bok Company, Inc. 1956. 
  • Taylor, Michael J. H. Jane's Encyclopedia of Aviation. London: Studio Editions. 1989: 238. 
  • Simpson, R. W. Airlife's Helicopters and Rotorcraft. Ramsbury: Airlife Publishing. 1998: 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