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工部尚書
外观
明朝工部尚書,為明朝六部中工部的最高級長官,別稱“司空”,負責掌管全國的百官、山澤、營繕、採捕、陶冶、舟車、織造、屯種等政令,為正二品[1]。永樂遷都後,明朝設置南京六部,其實“南京工部尚書”以及其他五尚書等職位,多為虛銜,多為參贊機務或養清望閒職之所,重要性已無關政體本身[2]。
沿革
[编辑]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设置工部及官屬。洪武六年,增设禮部尚书和禮部侍郎各一人,并在總部、虞部、水部並屯田这四个部门各设郎中、員外郎各二人,餘各一人,總部主事八人,餘各四人;隸屬中書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胡惟庸案,明太祖朱元璋罷黜宰相与中書省[3],并仿照《周官》六卿之制,直屬六部,并各設尚書、侍郎各一名。嘉靖年后,贈設尚書一人,專督大型建造。[4]
参考文献
[编辑]- ^ 《明史》(卷72):“工部。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其屬,司務廳,司務二人。從九品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後增設都水司郎中四人。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後增設營膳司員外郎二人,虞衡司員外郎一人。主事二人。正六品,後增設都水司主事五人,營膳司主事三人,虞衡司主事二人,屯田司主事一人。所轄,營繕所,所正一人,正七品所副二人,正八品所丞二人。正九品文思院,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從九品皮作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從九品,後革。鞍轡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從九品。隆慶元年,大使、副使俱革。寶源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從九品,嘉靖間革。顏料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後革。軍器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後革一人。節慎庫,大使一人,從九品。嘉靖八年設。織染所、雜造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從九品廣積、通積、盧溝橋、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大使各一人,副使各一人。大通關提舉司,提舉一人,正八品,萬曆二年革。副提舉二人,正九品典史一人。後副提舉、典史俱革。柴炭司,大使一人,從九品副使一人。尚書,掌天下百官、山澤之政令。侍郎佐之。”
- ^ 《明史》(卷111):“自洪武十三年始.成祖遷都,南京止設侍郎.仁宗乃有尚書、都御史而未備.備官自孝宗始.其權位重者曰參贊機務,憲宗後乃專屬之兵部.然累世承平,履其任者,惟養清望而已,無關政本……”
- ^ 《明史》(卷72):“十三年正月,誅丞相胡惟庸,遂罷中書省。其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
- ^ 《明史》(卷72):“洪武初,置工部及官屬,以將作司隸焉。吳元年置將作司,卿,正三品,少卿,正四品,丞,正五品。左、右提舉司提舉,正六品,同提舉,從六品,司程、典簿、副提舉,正七品。軍需庫大使,從八品,副使,正九品。洪武元年,以將作司隸工部。六年,增尚書、侍郎各一人,設總部、虞部、水部並屯田為四屬部。總部設郎中、員外郎各二人,餘各一人。總部主事八人,餘各四人。又置營造提舉司。洪武六年,改將作司為正六品,所屬提舉司,改正七品。尋更置營造提舉司及營造提舉分司,每司設正提舉一人,副提舉二人,隸將作司。八年,增立四科,科設尚書、侍郎、郎中各一人,員外郎二人,主事五人,照磨二人。十年,罷將作司。十三年定官制,設尚書一人,侍郎一人,四屬部,以屯田部為屯部,各郎中、員外郎一人,主事二人。十五年增侍郎一人。二十二年,改總部為營部。二十五年,置營繕所。改將作司為營繕所,秩正七品,設所正、所副、所丞各二人,以諸匠之精藝者為之。二十九年,又改四屬部為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嘉靖後添設尚書一人,專督大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