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七卿年表
明朝七卿年表,即尚书与都御史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末年(1644年)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与都察院的最高长官。除短暫的明朝中書省時期外,七卿长官均为正二品,为明朝政府文臣中最高行政长官。
吏部尚書、户部尚書、礼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工部尚書、都御史,往往與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寺卿合稱“九卿”。明朝時,重臣任擇須由九卿及外省巡撫、總督公開舉薦,此為廷推。各部司不能單獨決定的國家大事、要事,須經七卿、九卿公決,此為廷議。而由三法司無法決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七卿、九卿開會定獄,此為廷鞠或園審。七卿與明朝內閣構成了明朝的行政權力中心與決策核心。
此表不包括明朝南京七卿年表。
目录
洪武年間[编辑]
中書省時期[编辑]
明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國,其中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吳元年,改右相國為左相國,左相國為右相國。洪武元年,改為左、右丞相[1]。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書令[2]。中書省時期的六部尚書官員為正三品[3]。
廢除中書省后[编辑]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尚書均進秩為正二品[30]。原中書省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31]。
建文年間[编辑]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明惠帝即位。次年改年號為建文。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基,為明成祖,废除建文年号,复称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永樂。
明惠帝在登基后不久,即重新選拔六部官員,其中大多數為靖難之役前主張削藩或陣亡、或在燕王朱棣攻佔南京應天府后拒絕合作自殺或不屈而亡者,其中包括禮部尚書陳廸,兵部尚書齊泰、鐵鉉,刑部尚書暴昭、侯泰,左都御史景清,右都御史練子寧等。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将六部尚书改为正一品,改都察院為御史府、都御史为御史大夫[127]。朱棣攻入南京后,恢复原制度。
永樂年間[编辑]
遷都之前[编辑]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基,為明成祖,废除建文年号,复称洪武三十五年,翌年改元永乐。
永樂元年,朱棣以北平為北京,置北京行部尚書二人,侍郎四人,其屬置六曹清吏司。吏、戶、禮、兵、工五曹,郎中、員外郎、主事各一人。[153]
遷都之後[编辑]
永樂十八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后,罷免行部及六曹,以六部官屬移之北,不再稱“行在”。而其留守南京的官員一律加“南京”字(即所謂“南京吏部尚書”等)。[153]
此後在南京認命之尚書與都御史,請參閱明朝南京尚書與都御史年表。
年代 | 吏部尚書 | 戶部尚書 | 禮部尚書 | 兵部尚書 | 刑部尚書 | 工部尚書 | 都御史 |
---|---|---|---|---|---|---|---|
永樂十九年辛丑 (1421年) |
蹇義 | 夏元吉 郭資 |
呂震 金純 |
方賓 趙羾 |
吳中 | 宋禮 李慶 |
劉觀左都御史 王彰右都御史 |
永樂二十年壬寅 (1422年) |
蹇義[181] | 郭資 | 呂震 金純 |
趙羾[182] | 無 | 宋禮 李慶 |
劉觀左都御史 王彰右都御史 |
永樂二十一年癸卯 (1423年) |
蹇義 | 郭資 | 呂震 金純 |
趙羾 | 無 | 李慶 | 劉觀左都御史 王彰右都御史 |
永樂二十二年甲辰 (1424年) |
蹇義[183] | 郭資[184] 夏元吉[185] |
呂震[186] 金純 |
趙羾[187] 李慶[188] |
吳中[189] 金純 |
李慶 金純[190] 黃福[191] 吳中[192] |
劉觀左都御史[193] 王彰右都御史 |
洪熙年間[编辑]
洪熙元年,明仁宗打算仍在南京定都,并恢復置各部官屬於南京,去除“南京”兩字,而在位於北京的六部官員頭銜前加“行在”兩字,并設行部[153]。
年代 | 吏部尚書 | 戶部尚書 | 禮部尚書 | 兵部尚書 | 刑部尚書 | 工部尚書 | 行部尚书 | 都御史 |
---|---|---|---|---|---|---|---|---|
洪熙元年乙巳 (1425年) |
蹇義 | 夏元吉 | 呂震 | 李慶 張本 |
金純 | 黃福 吳中 李友直 |
李友直 | 劉觀左都御史 向珤右都御史 王彰右都御史 |
宣德年間[编辑]
明宣宗即位後,於宣德三年復罷行部。[194] 宣宗在位期間,國力強盛,政治清明,與其父明仁宗時期,合稱“仁宣之治”。
正統年間[编辑]
明英宗即位后,于正統六年(1441年),在北京六部官員頭銜前去「行在」字,于南京仍加「南京」字,之後成為定制[194][245]。正統十四年(1449年),英宗率眾北征瓦剌,在宣化土木堡,明軍被蒙古軍圍困,英宗被俘,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等数十名官員陣亡,史稱土木之變。
年代 | 吏部尚書 | 戶部尚書 | 禮部尚書 | 兵部尚書 | 刑部尚書 | 工部尚書 | 都御史 |
---|---|---|---|---|---|---|---|
正统元年丙辰 (1436年) |
郭璡 | 劉中敷 | 胡濙 | 王驥[246] | 魏源 | 吴中 李友直[244] |
顧佐左都御史[247] 陳智右都御史[248] |
正统二年丁巳 (1437年) |
郭璡 | 劉中敷 | 胡濙 | 王驥[249] | 魏源[250] | 吴中 李友直 |
陳智左都御史 |
正统三年戊午 (1438年) |
郭璡 | 劉中敷[251] | 胡濙[252] | 王驥[253] | 魏源[254] | 吴中 李友直[255] |
陳智左都御史[256] |
正统四年己未 (1439年) |
郭璡 | 劉中敷 | 胡濙 | 王驥 | 魏源[257] | 吴中 | 陳智左都御史[258] |
正统五年庚申 (1440年) |
郭璡 | 劉中敷 | 胡濙 | 王驥[259] 柴車[260] |
魏源 | 吴中 | 陳智左都御史 |
正统六年辛酉 (1441年) |
郭璡 | 劉中敷[261] 王佐[262] |
胡濙 | 王驥[263] 柴車[264] |
魏源 | 吴中[265] | 陳智左都御史[266] 王文[267] |
正统七年壬戌 (1442年) |
郭璡 魏驥署[268] |
王佐 | 胡濙 | 王驥[269] 徐晞[270] |
魏源 | 吴中[271] 王卺[272] |
王文右都御史 |
正统八年癸亥 (1443年) |
郭璡[273] 王直[274] |
王佐 | 胡濙 | 徐晞 | 魏源[275] 王質[276] 金濂[277] |
王卺 | 王文右都御史 |
正统九年甲子 (1444年) |
王直 | 王佐 | 胡濙 | 徐晞 | 金濂 | 王卺 | 王文右都御史 |
正统十年己丑 (1445年) |
王直 | 王佐 | 胡濙 | 徐晞[278] 鄺埜[279] |
金濂 | 王卺 黎澄[280] |
王文左都御史[281] 陳鎰右都御史[282] |
正统十一年丙寅 (1446年) |
王直[283] | 王佐[284] | 胡濙 | 鄺埜 | 金濂[285] | 王卺 黎澄[286] |
陳鎰右都御史[287] |
正统十二年丁卯 (1447年) |
王直 | 王佐 | 胡濙 | 鄺埜 | 金濂 | 王卺 | 陳鎰右都御史 |
正统十三年戊辰 (1448年) |
王直 | 王佐 | 胡濙 | 鄺埜 | 金濂[288] | 王卺[289] 石璞[290] |
陳鎰右都御史 |
正统十四年己巳 (1449年) |
王直 | 王佐[291] 金濂[292] |
胡濙[293] | 鄺埜[294] 于謙[295] |
金濂[296] 俞士悅[297] |
石璞[298] | 陳鎰左都御史[299] 俞士悅[300] 楊善右都御史[301] |
景泰年間[编辑]
景泰年間,吏部曾經設置兩名尚書。天順初年,恢復定制,改為一名[302]。
年代 | 吏部尚書 | 戶部尚書 | 禮部尚書 | 兵部尚書 | 刑部尚書 | 工部尚書 | 都御史 |
---|---|---|---|---|---|---|---|
景泰元年庚午 (1450年) |
王直 | 金濂 | 胡濙 | 于謙 | 俞士悅 | 石璞 | 陳鎰右都御史 楊善左都御史 王文 |
景泰二年辛未 (1451年) |
王直 何文淵 |
金濂 | 胡濙 | 于謙 | 俞士悅 | 石璞 | 陳鎰右都御史 楊善左都御史 王文 |
景泰三年壬申 (1452年) |
王直 何文淵 |
金濂[303] | 胡濙 | 于謙 儀銘[304] |
俞士悅 | 石璞 | 陳鎰右都御史 楊善左都御史 王文 王翺 |
景泰四年癸酉 (1453年) |
王直 何文淵 王翺[305] |
金濂 | 胡濙 | 于謙 儀銘 |
俞士悅 | 石璞 | 陳鎰右都御史 楊善左都御史 王翺左都御史 羅通右都御史 蕭維禎左都御史[306] |
景泰五年甲戌 (1454年) |
王直 王翺 |
金濂 張鳳[307] |
胡濙 | 于謙 儀銘[308] |
俞士悅 | 石璞 | 楊善左都御史 李實右都御史 蕭維禎左都御史[309] |
景泰六年乙亥 (1455年) |
王直 王翺 |
張鳳 | 胡濙 | 于謙 石璞 |
俞士悅 | 石璞 江淵[310] |
楊善左都御史 李實右都御史 蕭維禎左都御史 |
景泰七年丙子 (1456年) |
王直 王翺 |
張鳳 | 胡濙 | 于謙 石璞 |
俞士悅 | 江淵 | 李實右都御史 蕭維禎左都御史 |
天顺年間[编辑]
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改年号为“天顺”。此前景泰年間的吏部兩名尚書规制,也经恢復改為一名[302]。夺门之变后,六部首脑大换血,其中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遭到奪銜致仕;户部尚书張鳳改为南京闲置;刑部尚书俞士悅、工部尚书江淵謫戍;兵部尚书于谦遭棄市。
年代 | 吏部尚書 | 戶部尚書 | 禮部尚書 | 兵部尚書 | 刑部尚書 | 工部尚書 | 都御史 |
---|---|---|---|---|---|---|---|
天顺元年丁丑 (1457年) |
王直[311] 王翺[312] |
張鳳[313] 沈固[314] |
胡濙[315] 楊善[316] |
于謙[317] 石璞[318] 王驥[319] 陳汝言[320] |
俞士悅[321] 軒輗[322] 劉廣衡[323] |
江淵[324] 趙榮[325] |
李實[326] 蕭維禎[327] 耿九疇[328] 馬昂[329] 寇深[330] |
天顺二年戊寅 (1458年) |
王翺 | 沈固 | 楊善[331] | 陳汝言[332] 馬昂[333] |
劉廣衡[334] 陸瑜[335] |
趙榮 | 馬昂[336] 寇深 |
天顺三年己卯 (1459年) |
王翺 | 沈固 | 無 | 馬昂 | 陸瑜 | 趙榮 | 寇深 |
天顺四年庚辰 (1460年) |
王翺 | 沈固[337] 年富[338] |
蕭晅[339] 石瑁[340] |
馬昂 | 陸瑜 | 趙榮 | 寇深 |
天顺五年辛巳 (1461年) |
王翺 | 年富 | 石瑁 | 馬昂[341] | 陸瑜 | 趙榮[342] | 寇深[343] 李賓右都御史[344] |
天顺六年壬午 (1462年) |
王翺 | 年富 | 石瑁[345] | 馬昂 | 陸瑜 | 趙榮[346] | 李賓右都御史 |
天顺七年癸未 (1463年) |
王翺 | 年富 | 姚夔[347] | 馬昂 | 陸瑜[348] | 周瑄署[349] 白圭[350] |
李賓右都御史[351] 周瑄署[352] |
天顺八年甲申 (1464年) |
王翺 | 年富[353] 馬昂[354] |
姚夔 | 馬昂[355] 王竑[356] |
陸瑜 | 白圭[350] | 李賓右都御史 李秉左都御史[357] |
成化年间[编辑]
明憲宗成化初年,吏治尚佳。但成化中期以後,憲宗寵信万贵妃及宦官汪直,朝纲败坏,民不聊生。史书多载,成化十九年后,其六部长官与内阁阁老(萬安、劉吉、劉珝)合称为:“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358]。
弘治年间[编辑]
弘治为明孝宗朱祐樘在位时期的年号。其上任后,重新任免明朝内阁、六部官员,任用贤能,使得其统治时期,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史称“弘治中兴”。
正德年间[编辑]
正德为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时期的年号,朱厚照在位前期,宠信刘瑾等宦官,并设立豹房,骄奢淫逸。中后期虽治理内政,铲除宦官,但听信江彬等奸臣,後因落水染病駕崩。
嘉靖年间[编辑]
嘉靖为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时期的年号。明武宗无子,朱厚熜是由内阁及六部大臣经明朝宗法顺序寻找确立的继承人,为明宪宗孙。其继位初期,改革吏治,节省浪费,清除宦官,多有建树。因大禮議事件,明世宗与明朝内阁、六部为首的文臣相抗,并最终以强权镇压而获胜。此后,世宗日渐腐化,大建宫殿、重用奸臣,长城以北及东南沿海深受战乱入侵。世宗崇尚道教,因服食仙丹去世。
隆庆年间[编辑]
隆庆为明穆宗朱载垕在位期间的年号。其上任后,改革明世宗弊政,平反冤案并惩治方士宦官,重用贤臣。北部与蒙古俺答汗议和、南方荡平倭寇。
萬曆、泰昌年间[编辑]
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鈞在位期间的年号,其亦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朱翊鈞早年登基,因孝定太后与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扶政,在位前十四年社会改革卓越,史称“万历中兴”。万历十四年,因立储之事(国本之争)与内阁、六部官员对抗,从此三十年不再参与任何朝政事务,史为“万历怠政”。而万历三大征及女真部族的崛起,使得明朝内贫外患。
泰昌(1620年八月至十二月)为明朝第十四个皇帝光宗朱常洛的年号。神宗朱翊鈞去世后,其子朱常洛登基,因沉迷酒色染疾,随即吞食丹药于登基后次月去世,史为红丸案。故泰昌這個年號僅用了不足一年,此表中列入萬曆年間。
天启年间[编辑]
天启为明朝第十五个皇帝熹宗朱由校的年号。朱由校为光宗之子,在位期間,宠信宦官魏忠賢,朝廷官员多依附魏,是为阉党。天启年间,奸臣当道、朝纲混乱,阉党与东林党斗争激烈。天启七年(1627年),熹宗病故,遗诏传位五弟朱由檢。
崇祯年间[编辑]
崇祯为中国明朝第十六个皇帝、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檢的在位年号,朱由檢为明熹宗之弟。明思宗在位時期,旰食宵衣,勤于政务,事必躬亲。繼位后,即迅速剷除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使得朝綱大肅。然而,其用人遲疑,國家治理及官員選用朝令夕改,官員黨爭仍此消彼長。明朝經萬曆、天啟年間國力大損,恰逢當時各地民變勢力強大,以及後金(清)的連年入侵,朱由檢最終無力回天。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 ^ 《明史》(卷72):“先是,太祖承前制,設中書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國,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吳元年命百官禮儀俱尚左,改右相國為左相國,左相國為右相國.洪武元年改為左、右丞相。”
- ^ 《明史》(卷109):“中書令時中書及都督府議倣元制,設中書令,太子為之。太祖曰:「吾子年未長,學未充,更事未多。所宜尊禮師傅,講習經傳,博通古今,識達機宜。他日軍國重務,皆令啟聞,何必作中書令乎?」遂不設。”
- ^ 3.0 3.1 3.2 3.3 3.4 《明太祖實錄》(卷三十四):“中书省奏定六部官制。部设尚书,正三品;侍郎,正四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主事,正七品。先是,中书省惟设四部,以掌钱榖礼仪刑名营造之务。上乃命李善长等议建六部,以分理庶务。至是,乃定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官,以滕毅为吏部尚书,樊鲁璞为侍郎;前司农卿杨思义为户部尚书,少卿刘诚为侍郎;钱用壬为礼部尚书,世家宝为侍郎;陈亮为兵部尚书,朱珍为侍郎;周祯为刑部尚书,盛原辅、张仁为侍郎;单安仁为工部尚书,张文为侍郎。上御奉天殿六部官入见。上谕之曰:‘朕肇基江左军务方殷,所以官制未备。今以卿等分任六部国家之事总之者。中书分理者六部,至为要职,凡诸政务须竭心。为朕经理,或有乖谬,则贻患于天下,不可不慎。”
- ^ 《明史》(卷138):“滕毅,字仲弘。太祖征吳,以儒士見,留徐達幕下。尋除起居注。命與楊訓文集古無道之君若桀、紂、秦始皇、隋煬帝行事以進。曰:「吾欲觀喪亂之由,以為炯戒耳。」吳元年出為湖廣按察使。尋召還,擢居吏部一月,改江西行省參政,卒。”
- ^ 《明太祖實錄》(卷36):“乙亥,以吏部尚书滕毅为江西行省参政;刑部侍郎盛原辅为吏部尚书。”
- ^ 6.0 6.1 《明太祖實錄》(卷36):“癸丑,以大都督府都事张明善为吏部尚书;吏部尚书盛原辅为山东行省参政;刑部尚书周祯为御史台治书侍御史。”
- ^ 《明史》(卷138):“楊思義,不詳其籍裏。太祖稱吳王,授起居注。初,錢谷隸中書省。吳元年始設司農卿,以思義為之。明年設六部,改為戶部尚書。大亂之後,人多廢業。思義請令民間皆植桑麻,四年始征其稅。不種桑者輸絹,不種麻者輸布,如《周官》裏布法。詔可。帝念水旱不時,緩急無所恃,命思義令天下立預備倉,以防水旱。思義首邦計,以農桑積貯為急。凡所興設,雖本帝意,而經畫詳密,時稱其能。調陝西行省參政,卒於官。”
- ^ 《明太祖實錄》(卷37):“己卯擢户部侍郎杭琪为本部尚书。”
- ^ 9.0 9.1 9.2 《明史》(卷136):“崔亮,字宗明,藁城人。元浙江行省掾。明師至舊館,亮降,授中書省禮曹主事。遷濟南知府。以母憂歸。洪武元年冬,禮部尚書錢用壬請告去,起亮代之。初,亮居禮曹時,即位、大祀諸禮皆其所條畫,丞相善長上之朝,由是知名。及為尚書,一切禮制用壬先所議行者,亮皆援引故實,以定其議。考證詳確,逾於用壬。三年九月,卒於官。其後牛諒、答祿與權、張籌、牛夢炎、劉仲質之屬,亦各有所論建。”
- ^ 《明太祖實錄》(卷37):“洪武元年十二月丁卯朔,以汪广洋、刘惟敬为中书省参政,杨宪为御史。中丞钱塘为刑部尚书,郭景祥为浙江行省参政,阮崇礼为江西行省参政,安然为山东行省参政。”
- ^ 《明太祖實錄》(卷47):“庚申以朱昭为户部尚书。……降户部尚书朱昭为苏州府知府以其怠职不任事也。”
- ^ 《明太祖實錄》(卷47):“辛酉以樊思民为户部尚书寻改为大都督府参议。”
- ^ 13.0 13.1 《明太祖實錄》(卷40):“以工部尚书单安仁为兵部尚书,孙克义为工部尚书。克义故元平章,守真定。常遇春下真定,克义降。至是擢用之。”
- ^ 《明太祖實錄》(卷40):“壬午擢给事中安统为兵部尚书。”
- ^ 《明太祖實錄》(卷44):“召山西参政杨宪为中书省右丞以侍御史王居仁为兵部尚书。”
- ^ 16.0 16.1 《明太祖實錄》(卷47):“甲午以工部尚书孙克义为河南行省参政,兵部尚书安统为山西行省参政,调山西参政周彧为北平行省参政。乙未以工部侍郎张允为本部尚书,左司郎中刘诚为兵部尚书。”
- ^ 《明太祖實錄》(卷40):“甲寅擢御史台经历刘希鲁为刑部尚书。”
- ^ 《明太祖實錄》(卷40):“秋七月癸巳朔,以礼部侍郎世家宝为刑部尚书。”
- ^ 《明太祖實錄》(卷47):“刑部尚书世家宝坐事,降为吉安府庐陵县知县。”
- ^ 《明太祖實錄》(卷47):“己酉复以广东行省参政周祯为刑部尚书。”
- ^ 《明史》(卷140):“興福,隨人。初守徵州,有善政,遷杭州。杭初附,人心未安。興福善撫輯,民甚德之。秩滿當遷,郡人遮道攀留。興福諭遣之曰:「非余能惠父老,父老善守法耳。」太祖嘉之,擢吏部尚書。坐事左遷西安知府,卒官。”
- ^ 22.0 22.1 《明太祖實錄》(56卷)
- ^ 《明史》(卷137):“安然,祥符人,徙居潁州。元季以左丞守萊州。明兵下山東,率眾歸附。累官山東參政。撫綏流移,俸余悉給公用,帝聞而嘉之。洪武二年,召為工部尚書,出為河南參政,歷浙江布政使,入為御史臺右大夫。十三年改左中丞,坐事免。未幾,召為四輔官。”
- ^ 《國朝列卿紀》,23卷,第526頁
- ^ 《明史》(卷138):“洪武四年拜吏部尚書。六部之設,始自洪武元年。鎮江滕毅首長吏部,佐省台裁定銓除考課諸法略具。至是修與侍郎李仁詳考舊典,參以時宜,按地沖僻,為設官煩簡。凡庶司黜陟及課功核實之法,皆精心籌畫,銓法秩然。未幾,卒官。其後部制屢創。”
- ^ 26.0 26.1 26.2 26.3 《明史》(卷136):“四年進吏部尚書。六年兼學士承旨,與學士樂韶鳳定釋奠先師樂章。又以渡江以來,征討平定之跡,禮樂治道之詳,雖有紀載,尚未成書,請編《日曆》。帝從之,命同與宋濂為總裁官,吳伯宗等為纂修官。七年五月書成,自起兵臨濠至洪武六年,共一百卷。同等又言:《日曆》秘天府,人不得見。請仿唐《貞觀政要》,分輯聖政,宣示天下。帝從之。乃分四十類,凡五卷,名曰《皇明寶訓》。嗣後凡有政跡,史官日記錄之,隨類增入焉。是年賜敕致仕,語極褒美。未行,帝覆命與濂議大祀分獻禮。久之,起承旨,卒。”
- ^ 27.0 27.1 27.2 27.3 27.4 《明史》(卷138):“吳琳,黃崗人。太祖下武昌,以詹同薦,召為國子助教。經術逾於同。吳元年除浙江按察司僉事,復入為起居注。命齎幣帛求書于四方。洪武六年,自兵部尚書改吏部,嘗與同迭主部事。逾年,乞歸。帝嘗遣使察之。使者潛至旁舍,一農人坐小杌,起拔稻苗布田,貌甚端謹。使者前曰:「此有吳尚書者,在否?」農人斂手,對曰:「琳是也。」使者以狀聞。帝為嘉歎。”
- ^ 28.0 28.1 《明史》(卷138):“趙好德,字秉彝,汝陽人。由安慶知府入為戶部侍郎。進尚書,改吏部。帝嘉其典銓平,嘗召與四輔官入內殿。坐論治道,命畫史圖像禁中。終陝西參政。子毅,永樂中,官至工部侍郎。”
- ^ 29.0 29.1 《明史》(卷138):“費震,鄱陽人。……十一年,帝謂吏部曰:「資格為常流設耳,有才能者當不次用之。」超擢者九十五人。而拜震戶部侍郎,尋進尚書。奉命定丞相、御史大夫以下負祿之制。出為湖廣布政使,以老致仕。”
- ^ 《明史》(卷109):“明太祖初壹海內,仍元制,設中書省,綜理機務.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參政,而吏、戶、禮、兵、刑、工六尚書為曹官.行之一紀,革中書省,歸其政於六部,遂設四輔官。”
- ^ 《明史》(卷72):“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參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誅丞相胡惟庸,遂罷中書省。其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
- ^ 32.0 32.1 《国朝列卿纪》:“偰斯,应天府溧阳县人,故元嘉定州知州,来附王师。吴元年,授兵部员外郎,本年擢尚宝符宝郎。洪武九年,入为户部郎中,寻升户部尚书,本年,调山西左参政。十三年正月,召拜吏部尚书,二月,改礼部尚书,三月,诏定公侯称号……本年,以年老致仕。”
- ^ 《明史》(卷137):“帝可其奏,顧謂侍臣曰:「驛傳勞逸不均久矣,崧能言之。牧民不當如是耶?」為胡惟庸所惡,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惟庸誅,征拜禮部侍郎。未幾,擢吏部尚書。雷震謹身殿,帝廷諭群臣陳得失。崧頓首,以修德行仁對。尋致仕。明年三月,與前刑部尚書李敬並征。拜敬國子祭酒,而崧為司業。”
- ^ 《國朝列卿紀》:(卷18)“二月任,三月因胡黨事連坐,罷。”
- ^ 《國朝列卿紀》:(卷18)“四月試用,五月尋免。”
- ^ 《明史》(卷111):“范敏五月,本部郎中署。”
- ^ 《明史》(卷111):“李冕七月,侍郎試。十月為江西布政司試參政。”
- ^ 《國朝列卿紀》:(卷33)“年底免官。”
- ^ 《國朝列卿紀》:(卷37)“文昇正月以無所建樹免,祥二月壬戌以嘉興知府復召用。”
- ^ 《國朝列卿紀》:(卷42)“安然六月坐胡黨獄免,後以韓國公李善長署。”
- ^ 《國朝列卿紀》:(卷18)“正月實授,五月致仕。”
- ^ 《國朝列卿紀》:(卷18)“六月試用,年底因犯罪,下獄。”
- ^ 《國朝列卿紀》:(卷33)“楨年初以刑部郎中試用,七月丁亥免官回任;時八月以西安知府升任。”
- ^ 《國朝列卿紀》:(卷37)“祥冬十月以他辜坐累死於仗下;俊十一月以工部侍郎試署。”
- ^ 《國朝列卿紀》:(卷42)“本年實授。”
- ^ 《明代職官年表》:(卷1)“允道年初因賢良方正用,五月致仕;泰五月以秀才試用,七月尋以不力免;時八月調任。”
- ^ 《明代職官年表》:(卷1)“唐鐸十一月改諫議大夫;何禮十二月以兵部侍郎升任。”
- ^ 《國朝列卿紀》:(卷33)“時七月遷戶部;濟八月以國子監助教試用。”
- ^ 《國朝列卿紀》:(卷37)“三月升任實授。”
- ^ 《明太祖實錄》(卷200):“洪武二十三年二月丙辰條,「陳敬,洪武十六年為吏部試尚書,十七年坐事免歸」。
- ^ 《國朝列卿紀》:(卷33)“濟二月辛丑實授,十二月甲午因案誅。”
- ^ 《國朝列卿紀》:(卷37)“年底以監修事成,休致。”
- ^ 《國朝列卿紀》:(卷42)“年底期滿解職。”
- ^ 《明史》(卷111):“正月試。六月出為福建參政。”
- ^ 《明代職官年表》:(卷1)“何禮二月以兵士較射事成,期滿解職;俞綸三月以兵部侍郎升任,十二月致仕。”
- ^ 《國朝列卿紀》:(卷33)“逵正月己丑以左參軍試用,冬因抄剳戶口田產起紛擾,罷斥;十一月庚寅以左審判升任。”
- ^ 《國朝列卿紀》:(卷37)“正月己酉以右參軍升任。”
- ^ 《國朝列卿紀》:(卷43)“正月設左右都御史。”
- ^ 《國朝列卿紀》:(卷14)“六月瑁因前禮部事涉案伏誅,命徽七月以左都御史兼。”
- ^ 《明史》:“正月降戶部左侍郎,三月因貪瀆,坐斬。”
- ^ 《國朝列卿紀》:(卷18)“二月以吏部員外郎升任,八月降吏部郎中。”
- ^ 《明史》:“九月任。”
- ^ 《國朝列卿紀》:(卷14)“三月遷吏部尚書。”
- ^ 《國朝列卿紀》:(卷23)“四月以刑部尚書兼署,至明年底卸。”
- ^ 《國朝列卿紀》:(卷28)“祥卿正月以太原府同知擢升,六月因「郭桓案」連坐官免;趙仁七月自右副都御史遷。”
- ^ 《明代職官年表》:(卷1)“惠迪三月因郭桓案盜官糧,以罪誅;鐸以署右副都御史任,十月解院務。”
- ^ 《國朝列卿紀》:(卷37)“至德正月乙丑降工部左侍郎,三月己丑以侵盜官糧,罪誅;本二月自廣東左布政使調任。”
- ^ 《國朝列卿紀》:(卷37)“本十月以病休;孟舉十一月以薦舉任。”
- ^ 《國朝列卿紀》:(卷28)“五月卒於任。”
- ^ 70.0 70.1 《明史》(卷111):“六月改兵部。”
- ^ 《明史》(卷111):“正月甲湯午友恭致仕;凌漢任右,八月甲寅降刑部侍郎。”
- ^ 《國朝列卿紀》:(卷18)“四月因事謫外,尋賜自盡。”
- ^ 《明史》(卷111):“鐸四月兼詹事。五月致仕。”
- ^ 《國朝列卿紀》:(卷37)“孟舉正月期滿休致;秦逵二月丁卯以工部右侍郎陞任。”
- ^ 《明史》(卷111):“靖五月改刑部。”
- ^ 《明史》(卷111):“溍五月改工部。六月復任。”
- ^ 《明史》(卷111):“秦逵五月任。六月復改工部。”
- ^ 《明史》(卷111):“逵五月改兵部。六月復任。”
- ^ 《明史》(卷111):“沈溍五月任。六月復改兵部。”
- ^ 《明史》(卷111):“徽閏四月壬辰兼掌通政司,六月庚辰改兼吏部;克明十一月壬午以通政使任右。”
- ^ 《明史》(卷111):“徽十二月任,仍兼左都御史。”
- ^ 《國朝列卿紀》:(卷23)“以戶部兼管禮部事。”
- ^ 《明史》(卷111):“徽十二月遷吏部尚書,仍兼院務。”
- ^ 《國朝列卿紀》:(卷43)“克明十二月癸丑,免官,閑住;泰十二月戊午以左副都御史陞任。。”
- ^ 《明史》(卷111):“勉閏十二月下獄誅。”
- ^ 《明史》(卷111):“秦逵九月自殺。起工部右侍郎嚴震直試署”
- ^ 《明史》(卷111):“徽十二月甲戌解院務。”
- ^ 《國朝列卿紀》:(卷43)“袁泰八月庚戌卒於任;解敏九月丁亥以江西按察使陞任。”
- ^ 《明史》(卷111):“二月罪誅。”
- ^ 《明史》(卷111):“二月以給事中署。”
- ^ 《明史》(卷111):“四月以主事署。”
- ^ 《國朝列卿紀》:(卷23)“以刑部兼署禮部事。”
- ^ 《明史》(卷111):“正月兼太子賓客,兼署禮部事。”
- ^ 《明史》(卷111):“六月實授。”
- ^ 《國朝列卿紀》:(卷43)“張廷蘭正月辛未以浙江按察使陞任。”
- ^ 《明史》(卷111):“善五月陞左侍郎,仍署。”
- ^ 《國朝列卿紀》:(卷23)“五月癸亥自少詹事兼修撰升任。”
- ^ 《國朝列卿紀》:(卷37)“冬十二月降御史。”
- ^ 《國朝列卿紀》:(卷43)“廷蘭十二月坐藍黨獄牽連免官。”
- ^ 《國朝列卿紀》:(卷43)“解敏八月致仕;曹銘九月以左副都御史陞任。”
- ^ 《明史》(卷111):“善閏九月降知縣。”
- ^ 《明史》(卷111):“亨泰八月使安南。”
- ^ 《國朝列卿紀》:(卷33)“靖七月坐事免;恕八月丁酉以大理寺丞陞任。”
- ^ 《明史》(卷111):“儁正月以工部右侍郎署,二月實授。”
- ^ 《明史》(卷111):“銘九月罪死。”
- ^ 《國朝列卿紀》:(卷43)“王平九月甲辰以左僉都御史陞任”
- ^ 《國朝列卿紀》:(卷43)“吳斌正月以刑部主事陞任;年底因忤帝意,免官閑住。”
- ^ 《明史》(卷111):“亨泰二月還,降御史。”
- ^ 《明史》(卷111):“門克新正月任。八月卒。”
- ^ 《明史》(卷111):“王儁五月致仕;孫顯六月戊申以工部左侍郎署。”
- ^ 《國朝列卿紀》:(卷43)“恭正月壬戌薦舉任,八月降補刑部右侍郎。”
- ^ 《國朝列卿紀》:(卷43)“平九月致仕。”
- ^ 原作「鄧文鑑」,據太祖實錄卷二四八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壬申條、明進士題名碑錄洪武乙丑科改。十一月以刑部主事署。
- ^ 《明史》(卷111):“鄭沂八月任。”
- ^ 《明代職官年表》:(卷1)“顯二月癸巳實授,七月因廷諫忤旨,謫戍雲南。”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ok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國朝列卿紀》:(卷43)“靖四月癸卯到任,七月丁巳賜死於家;昭八月己丑以刑部右侍郎試署。”
- ^ 《國朝列卿紀》:(卷43)“文鏗正月癸酉實授,四月庚子改降補本部右僉都御史;震直四月癸卯以監察御史陞任,八月己丑改工部尚書。”
- ^ 《明史》(卷111):“茹瑺九月任。十二月署河南布政。”
- ^ 《明史》(卷111):“沂八月免。”
- ^ 《明史》(卷111):“ 瑺九月遷吏部尚書。”
- ^ 齊泰五月任,參預國政。齊泰五月任參預國政。本書卷四恭閔帝紀繫此事於六月,國榷卷一一頁七八八繫於閏五月,均與此互異。
- ^ 《明史》(卷111):“暴昭閏五月任。”
- ^ 《明史》(卷111):“鄭賜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1):“暴昭四月戊子實授。閏五月命遷刑部尚書。”
- ^ 《國朝列卿紀》:(卷43)“六月景清以北平布政使司參議任左,練子寧以翰林院修撰任右。”
- ^ 《明通鑒》(卷12):“升六部尚書為正一品,設左右侍中,位侍郎上。改都察院為御史府,都御史為御史大夫。”
- ^ 《明史》(卷111):“茹瑺十一月復任。”
- ^ 《明史》(卷111):“昭七月出掌平燕布政司事。”
- ^ 《明史》(卷111):“二月俱改稱御史大夫。”
- ^ 《明史》(卷111):“十二月任督軍。”
- ^ 《明史》(卷111):“齊泰正月復,閏三月又謫。”
- ^ 《明史》(卷111):“紞七月自經死。”
- ^ 《明史》(卷111):“新六月歸附,仍任。”
- ^ 《明史》(卷111):“鈍六月歸附。七月致仕。”
- ^ 《明史》(卷111):“夏原吉九月任。”
- ^ 《明史》(卷111):“郭資十一月任,仍掌北平布政事。”
- ^ 《明史》(卷111):“迪六月殉難。”
- ^ 《明史》(卷111):“宋禮七月以刑部員外署。八月陞右侍郎,尋遷左,仍署。”
- ^ 《明史》(卷111):“李至剛十二月任。”
- ^ 141.0 141.1 《明史》(卷111):“泰六月殉難。”
- ^ 《明史》(卷111):“瑺六月迎降。九月封忠誠伯,仍任。”
- ^ 《明史》(卷111):“鉉八月死難。”
- ^ 《明史》(卷111):“九月任。”
- ^ 《明史》(卷111):“昭六月殉難。”
- ^ 《明史》(卷111):“鄭賜七月任。”
- ^ 《明史》(卷111):“雒僉十二月任,仍知保定府。”
- ^ 《明史》(卷111):“賜六月歸附。七月改刑部。”
- ^ 《明史》(卷111):“震直六月歸附。七月同致仕戶部尚書王鈍巡視中原。九月卒。”
- ^ 《明史》(卷111):“黃福九月任。”
- ^ 《明史》(卷111):“清六月殉難。”
- ^ 《明史》(卷111):“子寧六月殉難。”
- ^ 153.0 153.1 153.2 《明史》(卷72):“永樂元年,以北平為北京,置北京行部尚書二人,侍郎四人,其屬置六曹清吏司。吏、戶、禮、兵、工五曹,郎中、員外郎、主事各一人。刑曹,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四人,照磨、檢校各一人,司獄一人。尋戶曹亦增設主事三人。後又分置六部,各稱行在某部。十八年定都北京,罷行部及六曹,以六部官屬移之北,不稱行在。其留南京者,加「南京」字。洪熙元年,復置各部官屬於南京,去「南京」字,而以在北京者加「行在」字,仍置行部。”
- ^ 《明史》(卷111):“原吉四月治水蘇、松。”
- ^ 《明史》(卷111):“資二月改行部。”
- ^ 《明史》(卷111):“鄭沂七月復任。九月致仕。”
- ^ 《明史》(卷111):“僉二月改行部。”
- ^ 《國朝列卿紀》(卷42):“二月辛亥設行部,調刑部尚書雒僉、戶部尚書郭資,同任行部尚書。”
- ^ 《明史》(卷111):“陳瑛正月任。”
- ^ 《明史》(卷111):“郁新八月卒。夏原吉回部。”
- ^ 《明史》(卷111):“至剛八月下獄。”
- ^ 《明史》(卷111):“鄭賜九月任。”
- ^ 《國朝列卿紀》(卷42):“三年三月,行部尚書雒僉言事忤帝意,瑛劾僉貪暴,僉坐誅死;四月癸亥調工部尚書黃福任。”
- ^ 《國朝列卿紀》(卷42):“福六月乙未月改隨軍總理征越糧儲。”
- ^ 《明史》(卷111):“趙羾六月任。”
- ^ 《國朝列卿紀》(卷42):“濬二月以通政使司左通政陞任。”
- ^ 《明史》(卷111):“鄭賜六月卒。”
- ^ 《明史》(卷111):“ 原吉扈駕。二月輔導皇長孫,仍兼行在吏、戶、兵三部。”
- ^ 《明史》(卷111):“觀三月參贊費瓛軍務,征永昌叛寇。”
- ^ 《國朝列卿紀》(卷43):“德文二月以僉都御史擢陞。”
- ^ 《明史》(卷111):“禮三月督濬會通河。”
- ^ 《明史》(卷111):“瑛二月罪誅。”
- ^ 《明史》(卷111):“白彥芳三月以陝西參議署。”
- ^ 《國朝列卿紀》(卷42):“濬十二月辛卯卒於任。”
- ^ 《國朝列卿紀》(卷43):“觀正月兼左都御史;德文三月卒於任,祭贈左都御史銜。”
- ^ 《明史》(卷111):“吳中八月任,扈駕,俱十一月回京。”
- ^ 《明史》(卷111):“趙羾十一月任,屯戍邊塞。”
- ^ 《國朝列卿紀》(卷42):“崔衍五月戊子以行部侍郎陞任。”
- ^ 《明史》(卷111):“十二月任。”
- ^ 《國朝列卿紀》(卷42):“年中遷都北京,十一月取消行部。”
- ^ 《明史》(卷111):“義四月巡撫應天。七月還朝。”
- ^ 《明史》(卷111):“羾督屯戍。二月督餉。”
- ^ 《明史》(卷111):“義八月加少保。九月晉少傅。十一月晉少師。”
- ^ 《明史》(卷111):“資十月兼太子賓客。十一月加太子太師,致仕。”
- ^ 《明史》(卷111):“原吉八月出獄復任。十月加太子太傅。十一月晉少保。”
- ^ 《明史》(卷111):“震十月加太子少師。十一月晉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1):“羾八月遷南京刑部尚書。”
- ^ 《明史》(卷111):“李慶八月任。十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1):“吳中八月出獄。十月兼詹事,尋改工部。”
- ^ 《明史》(卷111):“金純八月任。十月改刑部。”
- ^ 《明史》(卷111):“黃福九月交阯召還。十月兼詹事。”
- ^ 《明史》(卷111):“吳中十月任。十一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1):“觀八月兼太子賓客。十一月晉太子少保。”
- ^ 194.0 194.1 《明史》(卷72):“宣德三年復罷行部。正統六年,於北京去「行在」字,于南京仍加「南京」字,遂為定制。”
- ^ 《明史》(卷111):“震四月卒。”
- ^ 《明史》(卷111):“胡濙四月任。”
- ^ 《明史》(卷111):“本八月從討高煦,留撫樂安,尋回部。”
- ^ 《明史》(卷111):“陳洽十一月,交阯戰歿。”
- ^ 《明史》(卷111):“福十二月出鎮交阯。”
- ^ 《明史》(卷111):“郭敦八月任,尋巡撫陝西。”
- ^ 《明史》(卷111):“本四月撫安山西軍民。”
- ^ 《明史》(卷111):“福十一月還。”
- ^ 《明史》(卷111):“彰四月卒。”
- ^ 《明史》(卷111):“義八月扈從。十月解部事,俸給如舊。”
- ^ 《明史》(卷111):“原吉八月扈從。十月解部事,俸給如舊。”
- ^ 《明史》(卷111):“敦五月召還。”
- ^ 《明史》(卷111):“濙八月扈從。”
- ^ 《明史》(卷111):“純五月下獄。八月致仕。”
- ^ 《明史》(卷111):“中六月下獄,尋釋,奪少保。八月扈從。”
- ^ 《明史》(卷111):“友直五月四川採木。八月行部,改工部。”
- ^ 《明史》(卷111):“觀六月巡視河道。十月下獄。”
- ^ 《明史》(卷111):“顧佐七月任右。”
- ^ 《明史》(卷111):“郭璡四月任。”
- ^ 《明史》(卷111):“郭資四月召。六月以原官太子太師掌部事。”
- ^ 《明史》(卷111):“濙五月兼詹事。”
- ^ 《明史》(卷111):“本十二月加太子賓客。”
- ^ 《明史》(卷111):“福四月出督漕運。”
- ^ 《明史》(卷111):“原吉正月卒。”
- ^ 《明史》(卷111):“黃福八月任。”
- ^ 《明史》(卷111):“李昶閏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1):“本六月兼戶部。”
- ^ 《明史》(卷111):“福八月改戶部。”
- ^ 《明史》(卷111):“中二月兼吏部。”
- ^ 《明史》(卷111):“敦四月卒。”
- ^ 《明史》(卷111):“昶十月卒。”
- ^ 《明史》(卷111):“濙正月兼戶部。”
- ^ 《明史》(卷111):“本正月卒。”
- ^ 《明史》(卷111):“許廓正月任。”
- ^ 《明史》(卷111):“福八月改南京。”
- ^ 230.0 230.1 230.2 230.3 《明史》(卷111):“濙兼戶部。”
- ^ 《明史》(卷111):“廓六月卒。”
- ^ 《明史》(卷111):“璡閏八月兼都察院。”
- ^ 《明史》(卷111):“資十二月卒。”
- ^ 《明史》(卷111):“佐閏八月以疾致仕。”
- ^ 《明史》(卷111):“熊槩九月任右。”
- ^ 《明史》(卷111):“璡九月兼工部。”
- ^ 《明史》(卷111):“王驥三月任。”
- ^ 238.0 238.1 《明史》(卷111):“佐十月病痊,復任。”
- ^ 239.0 239.1 《明史》(卷111):“槩九月兼刑部。十月卒。”
- ^ 《明史》(卷111):“義正月卒。”
- ^ 《明史》(卷111):“魏源七月任。”
- ^ 《明史》(卷111):“施禮七月任。九月改南京。”
- ^ 《明史》(卷111):“中七月加少保。”
- ^ 244.0 244.1 《明史》(卷111):“友直正月督易州柴炭。”
- ^ 《大明會典》(卷2):“國朝建官。初置中書省、設左右丞相等官。其屬有四部、分治錢穀、禮儀、刑名、營造之務。洪武元年、始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秩正三品、設尚書侍郎等官、仍屬中書省。十三年、革中書省、罷丞相。戒後世嗣君毋得復設丞相。有敢建言請復者、罪至族。語具祖訓中。乃陞六部為正二品衙門。自是中書之政、分於六部。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其餘院司府寺監等官、莫不體統相維、品式具備。革除年、稍有變更。永樂初、悉復舊。因陞北平為北京、總置行部。後遷都分置、各稱行在。十八年、定都北京、除行在字。其舊在南京者、加南京字。洪熙元年、復稱行在。宣德三年、革行部。正統六年、復除行在字、遂為定制。嗣後兩京各衙門、官職並置、繁簡隨宜。間或因事損益、然建置皆本祖宗之舊。”
- ^ 《明史》(卷111):“驥十二月下獄,尋釋。”
- ^ 《明史》(卷111):“佐六月致仕。”
- ^ 《明史》(卷111):“陳智六月任右。”
- ^ 《明史》(卷111):“驥五月出理甘肅邊務。”
- ^ 《明史》(卷111):“源五月整飭大同邊務。”
- ^ 《明史》(卷111):“中敷七月下獄,尋釋。”
- ^ 《明史》(卷111):“濙七月下獄,旋釋。”
- ^ 《明史》(卷111):“驥四月回部,兼大理卿。”
- ^ 《明史》(卷111):“源四月回部。七月下獄。十二月又下獄。”
- ^ 《明史》(卷111):“友直九月卒。”
- ^ 《明史》(卷111):“智十二月下獄。”
- ^ 《明史》(卷111):“源閏二月釋獄。”
- ^ 《明史》(卷111):“智閏二月釋獄。”
- ^ 《明史》(卷111):“驥四月出征麓川。”
- ^ 《明史》(卷111):“柴車二月自陝西召任,即歸省。”
- ^ 《明史》(卷111):“中敷十月下獄荷校,尋還職。閏十一月又下獄。”
- ^ 《明史》(卷111):“王佐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1):“驥二月總督軍務。”
- ^ 《明史》(卷111):“車三月還朝。六月卒。”
- ^ 《明史》(卷111):“中十月晉少師。”
- ^ 《明史》(卷111):“智六月劾免。”
- ^ 《明史》(卷111):“王文六月任右。”
- ^ 《明史》(卷111):“魏驥以侍郎署。”
- ^ 《明史》(卷111):“驥三月還朝。五月封靖遠伯,解部事。”
- ^ 《明史》(卷111):“徐晞五月任。”
- ^ 《明史》(卷111):“中四月致仕。六月卒。”
- ^ 《明史》(卷111):“王卺七月任。”
- ^ 《明史》(卷111):“璡正月致仕。”
- ^ 《明史》(卷111):“王直正月任。”
- ^ 《明史》(卷111):“源三月致仕。”
- ^ 《明史》(卷111):“王質三月任。十一月降戶部侍郎。”
- ^ 《明史》(卷111):“金濂八月任。”
- ^ 《明史》(卷111):“晞十月致仕。”
- ^ 《明史》(卷111):“鄺埜九月任。”
- ^ 《明史》(卷111):“黎澄安南王子。六月任,專供內府事。”
- ^ 《明史》(卷111):“文十月出撫陝西。”
- ^ 《明史》(卷111):“陳鎰十月自陝西召還,任右。”
- ^ 《明史》(卷111):“直八月下獄,尋釋。”
- ^ 《明史》(卷111):“佐三月下獄,尋釋。”
- ^ 《明史》(卷111):“濂三月下獄,尋釋。”
- ^ 《明史》(卷111):“澄七月卒。”
- ^ 《明史》(卷111):“鎰三月下獄,尋釋。”
- ^ 《明史》(卷111):“濂十一月出征福建。”
- ^ 《明史》(卷111):“卺二月致仕。”
- ^ 《明史》(卷111):“石璞五月任,七月出征浙賊葉宗留。”
- ^ 《明史》(卷111):“佐八月歿於土木。”
- ^ 《明史》(卷111):“金濂十一月任,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1):“濙八月加太子太傅。”
- ^ 《明史》(卷111):“埜八月歿于土木。”
- ^ 《明史》(卷111):“于謙八月任。十月加少保。”
- ^ 《明史》(卷111):“濂十一月改戶部。”
- ^ 《明史》(卷111):“俞士悅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1):“璞十二月回部。”
- ^ 《明史》(卷111):“鎰八月出撫畿內。十月改左。十一月回院。”
- ^ 《明史》(卷111):“俞士悅八月任。十一月遷刑部尚書。”
- ^ 《明史》(卷111):“楊善十二月任右。”
- ^ 302.0 302.1 《明史》(卷72):“景泰中,吏部嘗設二尚書。天順初,復罷其一。”
- ^ 《明史》(卷111):“濂二月下獄,尋釋,革太子太保,調工部。三月復任。四月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1):“謙四月兼太子太傅。儀銘五月任。”
- ^ 《明史》(卷111):“文淵六月下獄,旋釋,致仕。王翺六月任。”
- ^ 《明史》(卷111):“羅通七月任右。蕭維禎七月任左。十一月丁憂。”
- ^ 《明史》(卷111):“濂二月卒。張鳳四月任。”
- ^ 《明史》(卷111):“銘七月卒。”
- ^ 《明史》(卷111):“維禎七月起復。李實五月任右。”
- ^ 《明史》(卷111):“璞正月改兵部。江淵正月以內閣起復。”
- ^ 《明史》(卷111):“直正月奪少傅兼太子太師銜,致仕。”
- ^ 《明史》(卷111):“翺正月奪太子太保銜,留任。”
- ^ 《明史》(卷111):“鳳二月改南京。”
- ^ 《明史》(卷111):“沈固三月任。”
- ^ 《明史》(卷111):“濙正月奪少傅兼太子太師銜,致仕。”
- ^ 《明史》(卷111):“楊善三月以興濟伯管部事。”
- ^ 《明史》(卷111):“謙正月棄市。”
- ^ 《明史》(卷111):“璞六月回部,旋致仕。”
- ^ 《明史》(卷111):“驥二月以靖遠伯管部事。六月解任。”
- ^ 《明史》(卷111):“陳汝言六月任。”
- ^ 《明史》(卷111):“士悅正月謫戍。”
- ^ 《明史》(卷111):“軒輗二月任。七月致仕。”
- ^ 《明史》(卷111):“劉廣衡八月任。”
- ^ 《明史》(卷111):“淵正月謫戍。”
- ^ 《明史》(卷111):“趙榮正月任。”
- ^ 《明史》(卷111):“實二月為民。”
- ^ 《明史》(卷111):“維禎二月改南京。”
- ^ 《明史》(卷111):“三月任右。六月下獄。改江西布政。”
- ^ 《明史》(卷111):“馬昂五月任,出撫山西。十一月回院。”
- ^ 《明史》(卷111):“寇深七月任。”
- ^ 《明史》(卷111):“善五月卒。”
- ^ 《明史》(卷111):“汝言正月下獄。”
- ^ 《明史》(卷111):“馬昂二月任。”
- ^ 《明史》(卷111):“廣衡十月予告。十二月卒。”
- ^ 《明史》(卷111):“陸瑜十月,布政陞。”
- ^ 《明史》(卷111):“昂二月遷兵部尚書。”
- ^ 《明史》(卷111):“固二月致仕。”
- ^ 《明史》(卷111):“年富二月任。”
- ^ 《明史》(卷111):“蕭晅二月,布政陞任。十一月改南京。”
- ^ 《明史》(卷111):“石瑁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1):“昂八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1):“榮八月兼大理卿。”
- ^ 《明史》(卷111):“深七月曹欽叛,被殺。”
- ^ 《明史》(卷111):“李賓七月任右。”
- ^ 《明史》(卷111):“瑁十二月卒。”
- ^ 《明史》(卷111):“榮七月致仕。”
- ^ 《明史》(卷111):“姚夔正月任。”
- ^ 《明史》(卷111):“瑜十二月下獄,尋釋。”
- ^ 《明史》(卷111):“周瑄二月以刑部侍郎署。”
- ^ 350.0 350.1 《明史》(卷111):“白圭三月任。”
- ^ 《明史》(卷111):“賓十一月下獄,尋釋。”
- ^ 《明史》(卷111):“周瑄十一月以刑部侍郎署。”
- ^ 《明史》(卷111):“富四月卒。”
- ^ 《明史》(卷111):“馬昂八月任。”
- ^ 《明史》(卷111):“昂八月改戶部。”
- ^ 《明史》(卷111):“王竑八月任。”
- ^ 《明史》(卷111):“李秉八月任左。”
- ^ 《明史》(卷168):“初,吉與萬安、劉珝在成化時,帝失德,無所規正,時有「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之謠。”
- ^ 《明史》(卷111):“翺三月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1):“竑九月致仕。”
- ^ 《明史》(卷111):“王復十月任。”
- ^ 《明史》(卷111):“圭十二月督師荊、襄。”
- ^ 《明史》(卷111):“賓八月遷南京兵部尚書。”
- ^ 《明史》(卷111):“復八月整飭延綏邊備。”
- ^ 《明史》(卷111):“圭五月召回。十二月丁憂,起復。”
- ^ 《明史》(卷111):“秉八月整飭大同邊備。”
- ^ 《明史》(卷111):“翺七月病免。十一月卒。”
- ^ 《明史》(卷111):“李秉十二月任。”
- ^ 369.0 369.1 《明史》(卷111):“復四月改工部。”
- ^ 《明史》(卷111):“白圭四月任。”
- ^ 《明史》(卷111):“圭正月加太子少保。四月改兵部。”
- ^ 《明史》(卷111):“秉三月召回。五月督師遼東。十一月召回。十二月陞吏部尚書。”
- ^ 《明史》(卷111):“林聰四月任右。”
- ^ 《明史》(卷111):“秉正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1):“昂九月致仕。”
- ^ 《明史》(卷111):“楊鼎十月任。”
- ^ 《明史》(卷111):“程信四月,四川回部。”
- ^ 《明史》(卷111):“秉正月免。”
- ^ 《明史》(卷111):“崔恭正月任。五月憂去。”
- ^ 《明史》(卷111):“姚夔六月任。”
- ^ 《明史》(卷111):“夔六月改吏部。”
- ^ 《明史》(卷111):“鄒幹八月任。”
- ^ 《明史》(卷111):“信九月改南京。”
- ^ 《明史》(卷111):“李賓九月任。”
- ^ 《明史》(卷111):“夔九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1):“聰八月出撫大同。”
- ^ 387.0 387.1 《明史》(卷111):“項忠五月回院,陞左。”
- ^ 《明史》(卷111):“夔二月卒。”
- ^ 《明史》(卷111):“尹旻三月任。”
- ^ 《明史》(卷111):“圭八月憂去。十二月起復。”
- ^ 《明史》(卷111):“瑜八月致仕。”
- ^ 《明史》(卷111):“王槩八月任。”
- ^ 《明史》(卷111):“董方十一月任右。”
- ^ 《明史》(卷111):“圭十二月卒。”
- ^ 《明史》(卷111):“項忠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1):“槩八月卒。”
- ^ 《明史》(卷111):“項忠十月任。十二月改兵部。”
- ^ 《明史》(卷111):“董方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1):“方二月出撫大同。十二月遷刑部尚書。”
- ^ 《明史》(卷111):“王越二月任左,兼提督團營。”
- ^ 《明史》(卷111):“忠六月除名。”
- ^ 《明史》(卷111):“余子俊七月召。十月任。”
- ^ 《明史》(卷111):“方七月致仕。”
- ^ 《明史》(卷111):“林聰七月任。”
- ^ 《明史》(卷111):“賓七月致仕。”
- ^ 《明史》(卷111):“越十二月加兵部尚書。”
- ^ 《明史》(卷111):“旻二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1):“鼎二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1):“幹二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1):“子俊十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1):“聰十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1):“越十月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1):“鼎十二月致仕。”
- ^ 《明史》(卷111):“陳鉞十二月召。”
- ^ 《明史》(卷111):“幹十二月致仕。”
- ^ 《明史》(卷111):“張文質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1):“復十二月致仕。”
- ^ 《明史》(卷111):“劉昭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1):“越出征延綏。”
- ^ 《明史》(卷111):“鉞正月任。”
- ^ 《明史》(卷111):“越三月回院,封威寧伯,仍督團營。”
- ^ 《明史》(卷111):“鉞二月改兵部。”
- ^ 《明史》(卷111):“翁世資二月任。”
- ^ 《明史》(卷111):“文質正月憂去。”
- ^ 《明史》(卷111):“周洪謨二月任。”
- ^ 《明史》(卷111):“子俊正月憂去。”
- ^ 《明史》(卷111):“陳鉞二月任。”
- ^ 《明史》(卷111):“越五月出鎮寧夏。”
- ^ 《明史》(卷111):“戴縉三月任右。”
- ^ 《明史》(卷111):“鉞三月為民。”
- ^ 《明史》(卷111):“張鵬三月任。”
- ^ 《明史》(卷111):“聰閏八月卒。”
- ^ 《明史》(卷111):“張鎣九月任。”
- ^ 《明史》(卷111):“世資二月加太子少保,致仕。”
- ^ 《明史》(卷111):“余子俊三月召。七月任。”
- ^ 《明史》(卷111):“ 縉三月改南京工部尚書。”
- ^ 《明史》(卷111):“李裕四月任右。”
- ^ 《明史》(卷111):“旻十一月晉太子太傅。”
- ^ 《明史》(卷111):“子俊二月出督大同,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1):“殷謙十月任,仍兼倉場。十一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1):“洪謨十一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1):“鵬十一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1):“鎣十一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1):“昭十一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1):“朱英六月任右。十一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1):“裕六月改南京。”
- ^ 《明史》(卷111):“鵬閏四月致仕。”
- ^ 《明史》(卷111):“馬文升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1):“英七月卒。”
- ^ 《明史》(卷111):“屠滽七月任右。”
- ^ 《明史》(卷111):“旻四月奪太子太傅,授太子少保,五月劾免。”
- ^ 《明史》(卷111):“耿裕八月任。十月改南京禮部。”
- ^ 《明史》(卷111):“李裕十月任。”
- ^ 《明史》(卷111):“謙六月致仕。”
- ^ 《明史》(卷111):“劉昭八月任。十二月奪太子少保,免。”
- ^ 《明史》(卷111):“文升九月改南京。”
- ^ 《明史》(卷111):“鎣十月憂去。”
- ^ 《明史》(卷111):“杜銘十月任。”
- ^ 《明史》(卷111):“昭八月改戶部。”
- ^ 《明史》(卷111):“李裕八月任。十月改吏部。”
- ^ 《明史》(卷111):“謝一夔十月任。”
- ^ 《明史》(卷111):“ 劉敷九月召。”
- ^ 《明史》(卷111):“滽九月改南京。”
- ^ 《明史》(卷111):“裕十一月致仕。”
- ^ 《明史》(卷111):“王恕十一月任。十二月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1):“李敏正月任。”
- ^ 《明史》(卷111):“余子俊正月召。七月任,仍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1):“銘十月致仕。”
- ^ 《明史》(卷111):“一夔五月卒。”
- ^ 《明史》(卷111):“賈俊六月任。”
- ^ 《明史》(卷111):“敷二月任。十一月罷。”
- ^ 《明史》(卷111):“馬文升十一月任左。”
- ^ 《明史》(卷111):“洪謨十月致仕。耿裕十月任。”
- ^ 《明史》(卷111):“子俊二月卒。馬文升二月任,兼督團營。”
- ^ 《明史》(卷111):“文升二月遷兵部尚書。”
- ^ 《明史》(卷111):“敏正月致仕。葉淇二月任。”
- ^ 《明史》(卷111):“裕四月下獄,旋釋。”
- ^ 《明史》(卷111):“喬新八月致仕。彭韶九月任。”
- ^ 《明史》(卷111):“滽二月病去。白昂二月任。”
- ^ 《明史》(卷111):“恕閏五月致仕。耿裕六月任。”
- ^ 《明史》(卷111):“裕六月改吏部。倪岳六月任。”
- ^ 《明史》(卷111):“韶七月致仕。白昂八月任。”
- ^ 《明史》(卷111):“昂八月遷刑部尚書。屠滽七月召,任右。”
- ^ 《明史》(卷111):“滽九月陞左,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1):“裕正月卒。屠滽二月任。”
- ^ 《明史》(卷111):“淇四月致仕。周經四月任。”
- ^ 《明史》(卷111):“兵四月改南京吏部。徐瓊四月任。”
- ^ 《明史》(卷111):“璋七月致仕。徐貫八月任。”
- ^ 《明史》(卷111):“滽二月遷吏部尚書。”
- ^ 《明史》(卷111):“閔珪四月任。”
- ^ 《明史》(卷111):“滽五月加柱國,致仕。倪岳六月任。”
- ^ 《明史》(卷111):“經五月晉太子太保,致仕。鍾五月任。”
- ^ 《明史》(卷111):“瓊五月晉太子太保,致仕。傅瀚五月任。”
- ^ 《明史》(卷111):“昂五月加太子太傅,致仕。閔珪五月任。七月晉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1):“貫五月加太子太傅,致仕。曾鑑五月任。”
- ^ 《明史》(卷111):“珪五月遷刑部尚書。”
- ^ 《明史》(卷111):“鍾五月遷戶部尚書。”
- ^ 《明史》(卷111):“戴珊六月任左。”
- ^ 《明史》(卷111):“史琳六月任右,經略紫荊關。”
- ^ 《明史》(卷111):“岳十月卒。馬文升十月任。”
- ^ 《明史》(卷111):“文升十月改吏部。劉大夏十月召。”
- ^ 《明史》(卷111):“瀚二月卒。張昇二月任。”
- ^ 《明史》(卷111):“鍾五月致仕。秦紘五月命。十月致仕,未任。韓文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1):“珊十二月卒。”
- ^ 《明史》(卷111):“屠勛九月任右。”
- ^ 《明史》(卷111):“文升四月致仕。”
- ^ 《明史》(卷111):“焦芳四月任。十月入閣。”
- ^ 《明史》(卷111):“許進十月任。”
- ^ 《明史》(卷111):“文十一月閒住。”
- ^ 《明史》(卷111):“顧佐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1):“ 大夏五月致仕,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1):“許進五月任。十月改吏部。”
- ^ 《明史》(卷111):“閻仲宇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1):“張敷華正月任。十二月致仕。”
- ^ 《明史》(卷111):“琳正月卒。”
- ^ 《明史》(卷111):“昇閏正月致仕。”
- ^ 《明史》(卷111):“李傑閏正月任。十月致仕。”
- ^ 《明史》(卷111):“仲宇四月加太子太保,致仕。”
- ^ 《明史》(卷111):“劉宇四月任。八月加太子少保,九月晉太子太傅。”(九月晉太子太傅 太子太傅,原作「太子少傅」,據本書卷三0六劉宇傳、武宗實錄卷三0正德二年九月癸卯條改。)
- ^ 《明史》(卷111):“劉宇八月任。”
- ^ 《明史》(卷111):“宇八月改吏部。”
- ^ 《明史》(卷111):“宇加少傅。六月入閣。”
- ^ 《明史》(卷111):“洪鍾正月任。十一月加太子少保,改左都御史。”
- ^ 《明史》(卷111):“劉機八月任。九月加太子少保。十二月致仕。”
- ^ 《明史》(卷111):“楊一清八月任,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1):“鉞九月加太子少保,改內閣,管誥敕。十月卒。”
- ^ 《明史》(卷111):“璟九月加太子少保。十二月致仕。”
- ^ 《明史》(卷111):“楊一清正月任。十二月晉少保兼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1):“一清正月改吏部。”
- ^ 《明史》(卷111):“何鑑正月任。五月改兵部。”
- ^ 《明史》(卷111):“完十一月遷兵部尚書。”
- ^ 《明史》(卷111):“一清閏四月入閣。”
- ^ 《明史》(卷111):“陸完閏四月任。”
- ^ 《明史》(卷111):“瓊閏四月改兵部。”
- ^ 《明史》(卷111):“完閏四月改吏部。”
- ^ 《明史》(卷111):“玠五月遷戶部尚書。”
- ^ 《明史》(卷111):“遜學五月改東閣誥敕。”
- ^ 《明史》(卷111):“澤二月經略哈密。五月還,致仕。”
- ^ 《明史》(卷111):“璟六月遷左。”
- ^ 《明史》(卷111):“楊潭五月自倉場回部管事。”
- ^ 《明史》(卷111):“完十一月下獄,充軍。”
- ^ 《明史》(卷111):“王瓊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1):“瓊四月下獄,謫戍。”
- ^ 《明史》(卷111):“石珤五月任。七月改東閣誥敕。”
- ^ 《明史》(卷111):“喬宇八月任。十一月晉少保。”
- ^ 《明史》(卷111):“潭四月罷。”
- ^ 《明史》(卷111):“孫交五月復任。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1):“璟四月致仕。”
- ^ 《明史》(卷111):“綸八月致仕。”
- ^ 《明史》(卷111):“金四月致仕。”
- ^ 《明史》(卷111):“金獻民六月任。”
- ^ 《明史》(卷112):“澄三月晉太子太傅。”
- ^ 《明史》(卷112):“子麟四月致仕。林俊四月任。”
- ^ 《明史》(卷112):“俊四月改刑部。”
- ^ 《明史》(卷112):“陶琰四月任。十一月改南京兵部。”
- ^ 《明史》(卷112):“趙璜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交十月致仕。秦金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澄二月致仕。閏四月卒。”
- ^ 《明史》(卷112):“羅欽順三月召,辭不赴。”
- ^ 《明史》(卷112):“汪俊七月任。”
- ^ 《明史》(卷112):“澤十月晉少保,致仕。金獻民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俊七月加太子太保,致仕。”
- ^ 《明史》(卷112):“金獻民八月任。十一月改兵部。”
- ^ 《明史》(卷112):“趙鑑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獻民八月遷刑部尚書。”
- ^ 《明史》(卷112):“俞諫八月任。”
- ^ 《明史》(卷112):“宇七月致仕。楊旦八月命,未任免。”
- ^ 《明史》(卷112):“廖紀十月任。”
- ^ 《明史》(卷112):“俊三月致仕。席書三月召,八月任。”
- ^ 《明史》(卷112):“獻民九月督師甘肅。”
- ^ 《明史》(卷112):“諫八月卒。邊憲六月任。十月卒。李鉞十月任。”
- ^ 《明史》(卷112):“獻民三月回京。六月致仕。李鉞六月任。”
- ^ 《明史》(卷112):“鉞六月遷兵部尚書。顏頤壽六月任。”
- ^ 《明史》(卷112):“鉞九月致仕。王時中十月任。”
- ^ 《明史》(卷112):“鑑五月致仕。顏頤壽五月任。”
- ^ 《明史》(卷112):“頤壽五月遷刑部尚書。聶賢六月任。”
- ^ 《明史》(卷112):“紀四月晉柱國少保,致仕。”
- ^ 《明史》(卷112):“羅欽順五月召,又辭不赴。”
- ^ 《明史》(卷112):“李承勛八月命。十月改刑部。”
- ^ 《明史》(卷112):“桂萼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金三月致仕。鄒文盛四月任。”
- ^ 《明史》(卷112):“書二月加武英殿大學士。三月卒。”
- ^ 《明史》(卷112):“羅欽順二月召,辭不赴。”
- ^ 《明史》(卷112):“吳一鵬五月自誥敕回部。九月改南京。”
- ^ 《明史》(卷112):“桂萼九月任。十一月改吏部。”
- ^ 《明史》(卷112):“方獻夫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時中三月引疾。十月復任。”
- ^ 《明史》(卷112):“李承勛十二月任,加太子太保提督團營。”
- ^ 《明史》(卷112):“頤壽八月下獄,為民。”
- ^ 《明史》(卷112):“桂萼八月以禮部侍郎署。”
- ^ 《明史》(卷112):“李承勛十月任,加太子太保。十二月改兵部。”
- ^ 《明史》(卷112):“胡世寧九月任。加太子少保。十月改都御史。十二月復任。”
- ^ 《明史》(卷112):“璜三月致仕。童瑞四月任。”
- ^ 《明史》(卷112):“賢六月為民。”
- ^ 《明史》(卷112):“胡世寧七月任。九月遷刑部尚書。十月又復任。十二月仍為刑部尚書。”
- ^ 《明史》(卷112):“伍文定十二月任右。”
- ^ 《明史》(卷112):“文盛十二月致仕。梁材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時中十月罷。承勛三月掌都察院。胡世寧十一月任,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世寧十一月改兵部。”
- ^ 《明史》(卷112):“高友璣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劉麟七月任。”
- ^ 《明史》(卷112):“文定三月督師雲、貴。”
- ^ 《明史》(卷112):“李承勛三月以京營兵部尚書兼管。”
- ^ 《明史》(卷112):“萼二月入閣。方獻夫二月任。”
- ^ 《明史》(卷112):“獻夫二月改吏部。李時三月任。”
- ^ 《明史》(卷112):“世寧正月致仕。承勛二月任,兼督京營。”
- ^ 《明史》(卷112):“友璣四月致仕。周倫五月任。九月改南京。許讚九月任。”
- ^ 《明史》(卷112):“麟七月致仕。章拯八月任。”
- ^ 《明史》(卷112):“文定二月召回。三月致仕。”
- ^ 《明史》(卷112):“承勛二月遷兵部尚書。”
- ^ 《明史》(卷112):“熊浹二月任。七月免。王憲八月任。十二月免。汪鋐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拯十一月致仕。蔣瑤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鋐十月兼督京營。”
- ^ 《明史》(卷112):“時七月加太子太保。九月入閣。夏言九月任。”
- ^ 《明史》(卷112):“承勛三月卒。時中四月復任。九月改刑部。王憲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讚九月改戶部。王時中九月任。”
- ^ 《明史》(卷112):“瓊七月卒。獻夫七月以內閣掌部事。”
- ^ 《明史》(卷112):“汪鋐九月任,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瑤憂去。趙璜四月召,未赴卒。”
- ^ 《明史》(卷112):“聶賢九月召,未赴。十月改左都御史。”
- ^ 《明史》(卷112):“秦金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鋐九月遷吏部尚書。聶賢十月任。”
- ^ 《明史》(卷112):“王大用九月任右,尋仍巡撫。”
- ^ 《明史》(卷112):“時中二月免。聶賢四月任。”
- ^ 《明史》(卷112):“賢四月遷刑部尚書。王廷相四月任。”
- ^ 《明史》(卷112):“鋐七月加柱國兼兵部尚書,兼督大工。”
- ^ 《明史》(卷112):“讚八月歸省。梁材九月任。”
- ^ 《明史》(卷112):“廷相二月加兵部尚書提督團營,仍掌院事。”
- ^ 《明史》(卷112):“鋐九月免。”
- ^ 《明史》(卷112):“憲三月致仕。張瓚三月任。”
- ^ 《明史》(卷112):“賢七月致仕。唐龍七月任。”
- ^ 《明史》(卷112):“金七月加太子太保,改南京兵部。林庭㭿八月任。”
- ^ 《明史》(卷112):“許讚四月命守制,未赴。閏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言七月兼太子太傅。九月晉少傅。十一月兼太子太師。閏十二月入閣。嚴嵩閏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庭㭿十一月加太子太保。甘為霖十月任,專督大工。”
- ^ 《明史》(卷112):“庭㭿六月致仕。為霖十二月罷。溫仁和六月任。毛伯溫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毛伯溫五月奪情,任右。十二月遷工部尚書。”
- ^ 《明史》(卷112):“材三月致仕。李廷相三月以倉場回部。”
- ^ 《明史》(卷112):“毛伯溫三月任,討安南。四月罷行,管右都御史事。”
- ^ 《明史》(卷112):“仁和八月改管詹事府。伯溫三月改兵部。楊志學四月任,督工。五月改刑部。蔣瑤九月任。周敍五月任,督工。”
- ^ 《明史》(卷112):“伯溫四月以兵部尚書管右。”
- ^ 《明史》(卷112):“王堯封任右。四月改倉場尚書。”
- ^ 《明史》(卷112):“廷相五月致仕。梁材五月復任。十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2):“志學六月致仕。周期雍六月任。”
- ^ 《明史》(卷112):“瑤正月加太子少保。甘為霖督工。閏七月復任。”
- ^ 《明史》(卷112):“廷相三月加太子太保。伯溫二月巡邊。四月回院。閏七月征安南。十月加太子太保。”原脫「閏」字,據《明史》(卷198)毛伯溫傳、《世宗實錄》(卷227)嘉靖十八年閏七月辛酉條補。
- ^ 《明史》(卷112):“材六月閒住。李如圭六月任。”
- ^ 《明史》(卷112):“瓚十一月晉柱國少保。樊繼祖十二月添注協理部事。”
- ^ 《明史》(卷112):“期雍八月致仕。錢如京九月任。”
- ^ 《明史》(卷112):“瑤五月致仕。張潤六月任。為霖七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2):“讚四月致仕。十月復任。”
- ^ 《明史》(卷112):“繼祖七月出督宣、大。劉天和九月任提督團營。”
- ^ 《明史》(卷112):“如京八月致仕。吳山九月任。”
- ^ 《明史》(卷112):“潤三月憂去。為霖三月回部管事,仍督大工。”
- ^ 《明史》(卷112):“廷相七月為民。伯溫四月晉太子太保。八月召還,掌院。”
- ^ 《明史》(卷112):“如圭八月致仕。王杲九月任。”
- ^ 《明史》(卷112):“嵩八月入閣,仍掌部事。”
- ^ 《明史》(卷112):“瓚十月卒。天和八月致仕。毛伯溫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山十月削職。聞淵十月任。”
- ^ 《明史》(卷112):“伯溫十一月遷兵部尚書。潘鑑閏五月任右,出採木。熊浹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嵩四月解部事。張璧二月任。”
- ^ 《明史》(卷112):“鑑十二月事竣,解任。”
- ^ 《明史》(卷112):“讚八月加太子太傅。九月入閣。熊浹九月任。”
- ^ 《明史》(卷112):“璧九月入閣。費寀三月掌詹事府。九月回部。”
- ^ 《明史》(卷112):“伯溫十月為民。戴金十月任。”
- ^ 《明史》(卷112):“浹九月遷吏部尚書。周用十月任。”
- ^ 《明史》(卷112):“浹七月加太子太保。十一月為民。唐龍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金閏正月免。唐龍正月任。七月加太子太保。十二月改吏部。路迎十二月任,兼團營。”
- ^ 《明史》(卷112):“龍七月罷,尋卒。周用七月任。”
- ^ 《明史》(卷112):“迎六月免。陳經六月任。”
- ^ 《明史》(卷112):“為霖五月致仕。王以旂五月任。”
- ^ 《明史》(卷112):“用三月加太子少保。七月遷吏部尚書。宋景七月任。”
- ^ 《明史》(卷112):“用正月卒。聞淵正月任。六月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杲五月加太子少保。九月下獄,充軍。夏邦謨九月任。”
- ^ 《明史》(卷112):“經七月加太子少保,致仕。王以旂九月任。”
- ^ 《明史》(卷112):“淵正月改吏部。屠僑二月任。九月改左都御史。喻茂堅閏九月任。”
- ^ 《明史》(卷112):“以旂二月改左都御史。文明二月任。”
- ^ 《明史》(卷112):“景正月卒。王以旂二月任。九月遷兵部尚書。屠僑九月任。”
- ^ 《明史》(卷112):“寀八月晉少保。十二月卒。孫承恩十二月以掌詹事回部。”
- ^ 《明史》(卷112):“以旂正月出督三邊。劉儲秀正月命,未任免。趙廷瑞正月任。”
- ^ 《明史》(卷112):“淵九月致仕。夏邦謨九月任。”
- ^ 《明史》(卷112):“邦謨九月改吏部。潘潢十月任。”
- ^ 《明史》(卷112):“承恩正月免。徐階二月任。”
- ^ 《明史》(卷112):“廷瑞三月加太子少保。四月免。六月卒。范鏓四月命,未任免。”
- ^ 《明史》(卷112):“翁萬達五月任。十月憂去。丁汝夔十月任。”
- ^ 《明史》(卷112):“茂堅九月致仕。劉訒十月任。”
- ^ 《明史》(卷112):“明十一月卒。李士翺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潢七月調南京。李士翺七月任。八月免。孫應奎十月任。”
- ^ 《明史》(卷112):“汝夔八月棄市。萬達九月召,未至罷。王邦瑞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訒四月為民。李士翺五月命。七月改戶部。顧應祥七月任。”
- ^ 《明史》(卷112):“士翺五月改刑部。胡松五月任。”
- ^ 《明史》(卷112):“邦謨二月致仕。李默三月任。十月為民。萬鏜十月任。”
- ^ 《明史》(卷112):“邦瑞二月為民。趙錦二月任。十一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2):“應祥二月降調。萬鏜三月任。十月改吏部。應大猷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松二月致仕。歐陽必進三月任。”
- ^ 《明史》(卷112):“應奎五月改南京。韓士英五月命,未任罷。方鈍六月任。”
- ^ 《明史》(卷112):“階三月入閣,仍管部事。歐陽德三月召。十月任。”
- ^ 《明史》(卷112):“錦十月充軍。翁萬達十月召,未赴卒。”
- ^ 《明史》(卷112):“大猷九月閒住。何鰲九月任。”
- ^ 《明史》(卷112):“鏜三月加太子少保。八月為民。李默八月復任。”
- ^ 《明史》(卷112):“聶豹正月任,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2):“德三月卒。王用賓三月任。十一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2):“必進四月加太子少保。九月憂去。吳鵬九月任。”
- ^ 《明史》(卷112):“豹二月閒住。楊博三月任。”
- ^ 《明史》(卷112):“僑正月卒。周延正月任。”
- ^ 《明史》(卷112):“默二月下獄死。吳鵬三月任。”
- ^ 《明史》(卷112):“用賓四月改南京吏部。吳山四月任。”
- ^ 《明史》(卷112):“博正月憂去。許論正月任。”
- ^ 《明史》(卷112):“鰲十二月致仕。歐陽必進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鵬三月改吏部。趙文華三月任,加太子太保。五月視師江、浙。十一月回部,進少保。”
- ^ 《明史》(卷112):“鄭曉四月任右。”
- ^ 《明史》(卷112):“必進八月改工部。賈應春九月任。”
- ^ 《明史》(卷112):“文華八月免。歐陽必進八月任。”
- ^ 《明史》(卷112):“鈍三月改南京用。賈應春三月任。”
- ^ 《明史》(卷112):“論三月為民。楊博三月任,視師宣、大。”
- ^ 《明史》(卷112):“應春三月改戶部。鄭曉三月任,兼署兵部。六月,回刑部。”
- ^ 《明史》(卷112):“必進九月加太子太保。雷禮九月添注,督大工。”
- ^ 《明史》(卷112):“應春六月致仕。馬坤六月任。”
- ^ 《明史》(卷112):“坤三月為民。江東三月任。四月改南京兵部。高燿四月,倉場回部。”
- ^ 《明史》(卷112):“曉四月閒住。閔煦五月任。潘恩八月任。”
- ^ 《明史》(卷112):“必進九月晉少保。禮督工。”
- ^ 《明史》(卷112):“鵬三月致仕。歐陽必進三月任。十一月晉柱國,致仕。郭朴十一月任,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2):“山三月閒住。袁煒三月任,加太子少保。十一月入閣。”
- ^ 《明史》(卷112):“恩三月改左都御史。馮天馭四月任。六月閒住。蔡雲程七月任。”
- ^ 《明史》(卷112):“必進二月改左都御史。禮三月回部管事。”
- ^ 《明史》(卷112):“延二月卒。歐陽必進二月任。三月遷吏部尚書。潘恩三月任。”
- ^ 《明史》(卷112):“嚴訥正月任。”
- ^ 《明史》(卷112):“雲程致仕。張永明五月任。九月改左都御史。黃光昇十月任。”
- ^ 《明史》(卷112):“恩九月致仕。張永明九月任。”
- ^ 《明史》(卷112):“朴憂去。嚴訥三月任。”
- ^ 《明史》(卷112):“訥三月改吏部。李春芳三月任。”
- ^ 《明史》(卷112):“訥四月入閣,仍管部事。郭朴四月召。十一月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春芳四月入閣。董份四月任。六月為民。高拱七月任。”
- ^ 《明史》(卷112):“四十五年丙寅二月,穆宗即位。”
- ^ 《明史》(卷112):“朴三月入閣。胡松四月任。十月卒。楊博十月任。”
- ^ 《明史》(卷112):“拱三月入閣。高儀四月任。”
- ^ 《明史》(卷112):“博十月改吏部。趙炳然閏十月,戎政回部,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2):“永明十月致仕。王廷十月任。”
- ^ 《明史》(卷112):“博七月晉少傅兼太子太傅。”
- ^ 《明史》(卷112):“燿正月閒住。”
- ^ 《明史》(卷112):“葛守禮正月任。六月終養。”
- ^ 《明史》(卷112):“馬森六月任。”
- ^ 《明史》(卷112):“炳然四月加太子少保,告病。四月加太子少保”。原作「太子太保」,據《明史》(卷202)二趙炳然傳、《穆宗實錄》(卷33)隆慶三年六月己亥條改。
- ^ 《明史》(卷112):“郭乾四月任。十月致仕。”
- ^ 《明史》(卷112):“霍冀十月任。”
- ^ 《明史》(卷112):“光昇四月致仕。”
- ^ 《明史》(卷112):“毛愷五月任。”
- ^ 《明史》(卷112):“禮九月致仕。朱衡九月任。”
- ^ 《明史》(卷112):“博十二月致仕。”
- ^ 《明史》(卷112):“高拱十二月以內閣兼署。”
- ^ 《明史》(卷112):“森二月致仕。劉體乾二月任。”
- ^ 《明史》(卷112):“儀十一月病免,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2):“殷士儋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體乾七月閒住。張守直七月任。”
- ^ 《明史》(卷112):“士儋二月加太子太保。十二月入閣。”
- ^ 《明史》(卷112):“潘晟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冀二月閒住。”
- ^ 《明史》(卷112):“郭乾二月任。十二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2):“愷二月致仕。”
- ^ 《明史》(卷112):“葛守禮二月任。十一月改左都御史。”
- ^ 《明史》(卷112):“劉自強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廷正月致仕。”
- ^ 《明史》(卷112):“趙貞吉二月以內閣兼掌。十二月解院務。”
- ^ 《明史》(卷112):“葛守禮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乾三月免。楊博三月起。十月任。”
- ^ 《明史》(卷112):“拱六月罷。楊博六月任,加少師兼太子太師。”
- ^ 《明史》(卷112):“守直七月致仕。王國光七月,倉場回部。”
- ^ 《明史》(卷112):“晟三月致仕。”
- ^ 《明史》(卷112):“呂調陽四月任。六月入閣。”
- ^ 《明史》(卷112):“陸樹聲七月任。”
- ^ 《明史》(卷112):“博六月改吏部。譚綸七月任。”
- ^ 《明史》(卷112):“自強七月致仕。王之誥七月任。”
- ^ 《明史》(卷112):“衡正月出治河。六月督陵工。”
- ^ 《明史》(卷112):“博九月致仕。張瀚九月任。”
- ^ 《明史》(卷112):“樹聲十二月致仕。”
- ^ 《明史》(卷112):“衡五月晉太子太保,致仕。郭朝賓六月任。”
- ^ 《明史》(卷112):“士和九月致仕。馬自強九月任。”
- ^ 《明史》(卷112):“之誥三月送親。九月致仕。王崇古九月任,加柱國。”
- ^ 《明史》(卷112):“守禮六月加太子少保,致仕。陳瓚六月任左。”
- ^ 《明史》(卷112):“國光二月請告。殷正茂二月任。”
- ^ 《明史》(卷112):“瀚十月免。方逢時十月以兵部兼署。王國光十月任。”
- ^ 《明史》(卷112):“綸四月卒。王崇古四月任。十月致仕。方逢時十月,戎政回部,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崇古四月改兵部。劉應節四月任。閏八月致仕。吳百朋九月任。”
- ^ 《明史》(卷112):“朝賓十一月致仕。李幼滋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瓚十月病免。陳炌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正茂六月致仕。張學顏七月任。”
- ^ 《明史》(卷112):“自強三月入閣。潘晟三月任。”
- ^ 《明史》(卷112):“百朋五月卒。嚴清五月任。”
- ^ 《明史》(卷112):“晟十一月加太子太保。十二月致仕。徐學謨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逢時四月致仕。梁夢龍四月任。”
- ^ 《明史》(卷112):“國光十月免。梁夢龍十月任。十二月免。嚴清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夢龍十月加太子太保,尋改吏部。吳兌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清十二月改吏部。”
- ^ 《明史》(卷112):“省吾十月加太子太保。十二月致仕。楊巍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清七月病免。楊巍七月任。”
- ^ 《明史》(卷112):“學顏四月改兵部。楊巍四月任。七月改吏部。王遴七月任。”
- ^ 《明史》(卷112):“學謨九月加太子少保。十月致仕。陳經邦十月任。”
- ^ 《明史》(卷112):“兌三月致仕。張學顏四月任。”
- ^ 《明史》(卷112):“潘季馴正月任。”
- ^ 《明史》(卷112):“巍四月改吏部。楊兆四月任。九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2):“炌七月免。趙錦七月召。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經邦十月致仕。沈鯉十月任。”
- ^ 《明史》(卷112):“季馴七月為民。舒化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遴三月改兵部。畢鏘三月任。”
- ^ 《明史》(卷112):“學顏三月病免。王遴三月任。九月致仕。張佳允閏九月任,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錦四月加兵部尚書。十一月憂去。”
- ^ 《明史》(卷112):“鏘五月病免。宋纁五月任。”
- ^ 《明史》(卷112):“佳允十二月致仕。”
- ^ 《明史》(卷112):“嚴清正月召,病不赴。王一鶚四月任。”
- ^ 《明史》(卷112):“化五月病免。李世達六月任。”
- ^ 《明史》(卷112):“兆二月卒。何起鳴正月任。二月免。石星二月任。”
- ^ 《明史》(卷112):“自修致仕。吳時來二月任。”
- ^ 《明史》(卷112):“鯉九月致仕。朱𢋫九月任。”
- ^ 《明史》(卷112):“星九月加太子少保。曾同亨九月任,專督陵工。”
- ^ 《明史》(卷112):“𢋫七月憂去。于慎行七月任。”
- ^ 《明史》(卷112):“巍二月致仕。宋纁三月任。”
- ^ 《明史》(卷112):“世達五月改左都御史。陸光祖五月任。”
- ^ 《明史》(卷112):“星三月改戶部。同亨三月回部掌事。”
- ^ 《明史》(卷112):“時來五月致仕。李世達五月任。”
- ^ 《明史》(卷112):“纁五月卒。陸光祖四月任。”
- ^ 《明史》(卷112):“星八月改兵部。楊俊民八月,倉場回部。”
- ^ 《明史》(卷112):“慎行九月致仕。李長春九月任。”
- ^ 《明史》(卷112):“一鶚致仕。九月卒。石星八月任。”
- ^ 《明史》(卷112):“光祖四月改吏部。趙錦五月召,未赴卒。張國彥十二月任,尋致仕。孫丕揚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光祖三月致仕。孫鑨三月任。”
- ^ 《明史》(卷112):“長春十一月致仕。羅萬化十二月掌詹事回部。”
- ^ 《明史》(卷112):“同亨七月加太子少保。十二月致仕。”
- ^ 《明史》(卷112):“鑨七月致仕。陳有年八月任。”
- ^ 《明史》(卷112):“丕揚十一月改左都御史。趙煥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辛自修正月任。未幾卒。溫純四月任。九月終養。衷貞吉九月任。”
- ^ 《明史》(卷112):“有年七月致仕。孫丕揚八月任。”
- ^ 《明史》(卷112):“萬化九月致仕。范謙十月任。”
- ^ 《明史》(卷112):“貞吉八月改左都御史。沈節甫八月以侍郎署。”
- ^ 《明史》(卷112):“丕揚八月遷吏部。衷貞吉八月任。”
- ^ 《明史》(卷112):“煥四月致仕。蕭大亨五月任,仍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節甫署。李戴五月任。未幾憂去。”
- ^ 《明史》(卷112):“丕揚閏八月病免。”
- ^ 《明史》(卷112):“徐作六月以侍郎署,尋陞右都御史,仍署部事。”
- ^ 《明史》(卷112):“貞吉卒。徐作十月任右,署工部事。”
- ^ 《明史》(卷112):“蔡國珍二月召。五月任。九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2):“星二月革職候勘。九月下獄。”
- ^ 《明史》(卷112):“國珍四月病免。李戴六月召。”
- ^ 《明史》(卷112):“余繼登六月以侍郎署。”
- ^ 《明史》(卷112):“田樂六月任。十二月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楊一魁五月召。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溫純五月召。十二月任。作六月免。”
- ^ 《明史》(卷112):“俊民四月致仕。陳蕖五月任。”
- ^ 《明史》(卷112):“繼登五月任。”
- ^ 《明史》(卷112):“繼登七月卒。”
- ^ 《明史》(卷112):“馮琦十月任。”
- ^ 《明史》(卷112):“蕖三月病免。趙世卿三月,倉場回部。”
- ^ 《明史》(卷112):“樂三月致仕。蕭大亨六月以刑部尚書兼署。”
- ^ 《明史》(卷112):“一魁二月免。姚繼可閏二月任。”
- ^ 《明史》(卷112):“戴十二月致仕。趙世卿十二月以戶部尚書兼署。”
- ^ 《明史》(卷112):“琦三月卒。李廷機以侍郎署。”
- ^ 《明史》(卷112):“世卿兼署,五月辭。楊時喬五月以左侍郎署。”
- ^ 《明史》(卷112):“大亨十月任,兼署刑部。”
- ^ 《明史》(卷112):“大亨十月改兵部,仍署刑部事。”
- ^ 《明史》(卷112):“大亨兼署。董裕四月陞尚書,仍管左侍郎事。十二月致仕。沈應文十一月署。”
- ^ 《明史》(卷112):“繼可七月致仕。趙煥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純七月致仕。詹沂八月以副都署。”
- ^ 《明史》(卷112):“煥正月終養。劉元霖十一月以侍郎署。”
- ^ 《明史》(卷112):“廷機署。五月入閣。楊道賓六月侍郎掌翰林院,回部署事。”
- ^ 《明史》(卷112):“時喬署。孫丕揚九月召。”
- ^ 《明史》(卷112):“大亨十一月致仕。李化龍十一月以戎政尚書掌部事。”
- ^ 《明史》(卷112):“應文八月任。”
- ^ 《明史》(卷112):“時喬署。二月卒。丕揚四月任。”
- ^ 《明史》(卷112):“道賓署。二月卒。吳道南二月以侍郎署。”
- ^ 《明史》(卷112):“王汝訓四月以侍郎署。”
- ^ 《明史》(卷112):“沂署。孫瑋五月以倉場尚書兼署院事。”
- ^ 《明史》(卷112):“丕揚十二月加太子太傅。”
- ^ 《明史》(卷112):“世卿九月請告,出城待命。”
- ^ 《明史》(卷112):“道南署。八月憂去。翁正春九月以侍郎署。”
- ^ 《明史》(卷112):“應文正月致仕。劉元霖五月以工部侍郎兼署。趙煥九月召。”
- ^ 《明史》(卷112):“汝訓署。五月卒。元霖五月再署部事,兼署刑部。”
- ^ 《明史》(卷112):“李汝華六月以侍郎署。”
- ^ 《明史》(卷112):“化龍八月加少傅。十二月卒。”
- ^ 《明史》(卷112):“元霖兼署。煥九月任。”
- ^ 《明史》(卷112):“瑋兼署。許弘綱 月以副都署院事。”
- ^ 《明史》(卷112):“丕揚二月致仕。趙煥八月任。”
- ^ 《明史》(卷112):“王象乾正月任。二月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煥八月改吏部。許弘綱九月以副都御史兼署。”
- ^ 《明史》(卷112):“弘綱署院事。九月兼署刑部。”
- ^ 《明史》(卷112):“煥九月致仕。王象乾十月以兵部尚書兼署。”
- ^ 《明史》(卷112):“正春署。四月改吏部侍郎。孫慎行五月以侍郎署。”
- ^ 《明史》(卷112):“象乾十月兼署吏部。”
- ^ 《明史》(卷112):“弘綱五月乞休。七月去。魏養蒙七月以兵部侍郎署。”
- ^ 《明史》(卷112):“元霖六月任。十月兼署都察院。”
- ^ 《明史》(卷112):“弘綱署。七月致仕。孫瑋正月任。七月出城待命。十月歸。劉元霖十月以工部尚書兼署。”
- ^ 《明史》(卷112):“鄭繼之二月任。九月兼署兵部。”
- ^ 《明史》(卷112):“慎行署。八月自免歸。何宗彥八月以侍郎署。”
- ^ 《明史》(卷112):“象乾八月自免歸。涂宗濬八月召,不赴。鄭繼之九月以吏部尚書兼署。李鋕九月以侍郎署。”
- ^ 《明史》(卷112):“張問達三月,以侍郎署,兼署都察院事。”
- ^ 《明史》(卷112):“元霖三月卒。林如楚三月以刑部侍郎兼署。”
- ^ 《明史》(卷112):“張問達三月以刑部侍郎兼署。”
- ^ 《明史》(卷112):“鋕署。八月改吏部右侍郎。崔景榮四月以左侍郎署。九月管戎政。魏養蒙九月以侍郎署。”
- ^ 《明史》(卷112):“問達兼署。四月封印於庫。李鋕八月以吏部侍郎署。”
- ^ 《明史》(卷112):“汝華四月任。”
- ^ 《明史》(卷112):“養蒙署。黃嘉善十月召,未至。”
- ^ 《明史》(卷112):“李鋕正月任,兼署都察院事。”
- ^ 《明史》(卷112):“鋕正月以刑部尚書兼署。”
- ^ 《明史》(卷112):“養蒙署。四月免。崔景榮四月以侍郎署。”
- ^ 《明史》(卷112):“繼之二月致仕。李汝華閏四月兼署。趙煥六月任。”
- ^ 《明史》(卷112):“汝華閏四月兼署吏部。”
- ^ 《明史》(卷112):“景榮二月封印出城。嘉善七月任。”
- ^ 906.0 906.1 《明史》(卷112):“鋕十一月改左都御史。”
- ^ 《明史》(卷112):“煥十一月卒。汝華署。”
- ^ 《明史》(卷112):“宗彥署。十一月乞歸。”
- ^ 《明史》(卷112):“嘉善十一月養病。楊應聘十一月以侍郎署。”
- ^ 《明史》(卷112):“如楚七月引疾。李汝華五月署。周嘉謨七月任。黃克纘十二月以戎政尚書署。”
- ^ 《明史》(卷112):“鋕八月致仕。張問達十二月署。”
- ^ 《明史》(卷112):“四十八年庚申八月,光宗即位,為泰昌元年。九月,熹宗即位。”
- ^ 《明史》(卷112):“周嘉謨六月任。”
- ^ 《明史》(卷112):“王紀八月任。”
- ^ 《明史》(卷112):“孫如游四月以侍郎署。八月任。十月入閣。”
- ^ 《明史》(卷112):“孫慎行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嘉善九月免。應聘三月卒。崔景榮十月任。”
- ^ 《明史》(卷112):“問達署。黃克纘七月任,仍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2):“嘉謨六月改吏部。王佐九月任。”
- ^ 《明史》(卷112):“問達七月任。”
- ^ 《明史》(卷112):“嘉謨九月加太子少保。十月加太子太保。十二月致仕。”
- ^ 《明史》(卷112):“張問達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汝華六月致仕,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汪應蛟六月任。”
- ^ 《明史》(卷112):“景榮五月致仕。”
- ^ 《明史》(卷112):“王象乾五月任,六月督師。”明史中原脫「六月」二字,據明史卷二二熹宗紀、熹宗實錄卷六天啟元年六月辛巳條補。
- ^ 《明史》(卷112):“張鶴鳴十月任。”
- ^ 《明史》(卷112):“佐九月加太子少保。十月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問達十月加太子太保。十二月遷吏部尚書。”
- ^ 《明史》(卷112):“鄒元標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應蛟十二月致仕。”
- ^ 《明史》(卷112):“慎行七月致仕。”
- ^ 《明史》(卷112):“顧秉謙八月任。”
- ^ 《明史》(卷112):“鶴鳴正月加太子太保行邊。七月回部,即予告。”
- ^ 《明史》(卷112):“孫承宗二月以內閣掌部事。八月出鎮。”
- ^ 《明史》(卷112):“董漢儒九月任。”
- ^ 《明史》(卷112):“克纘正月改戎政。”
- ^ 《明史》(卷112):“王紀二月任。七月為民。”
- ^ 《明史》(卷112):“孫瑋八月召,未至。”
- ^ 《明史》(卷112):“佐正月加太子太傅。三月致仕。”
- ^ 《明史》(卷112):“姚思仁四月任。”
- ^ 《明史》(卷112):“元標十月致仕,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趙南星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問達九月加少保,致仕。”
- ^ 《明史》(卷112):“趙南星十月任。”
- ^ 《明史》(卷112):“李長庚二月任,旋以憂去。”
- ^ 《明史》(卷112):“陳大道三月任。七月免。”
- ^ 《明史》(卷112):“李宗延九月倉場回部。”
- ^ 《明史》(卷112):“盛以弘二月命。五月致仕。”
- ^ 《明史》(卷112):“林堯俞五月任。七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2):“漢儒七月憂去。”
- ^ 《明史》(卷112):“趙彥八月任。十月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瑋三月任。閏十月遷吏部尚書掌左都御史。”
- ^ 《明史》(卷112):“喬允升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思仁二月致仕,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鍾羽正三月任。七月致仕。”
- ^ 《明史》(卷112):“王舜鼎八月任。”
- ^ 《明史》(卷112):“南星十月遷吏部尚書。”
- ^ 《明史》(卷112):“孫瑋閏十月以吏部尚書銜掌院事。十一月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南星十月致仕。”
- ^ 《明史》(卷112):“崔景榮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宗延十一月掌都察院。”
- ^ 《明史》(卷112):“李起元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允升十二月致仕。”
- ^ 《明史》(卷112):“舜鼎四月卒。”
- ^ 《明史》(卷112):“陳長祚二月任。九月免。”
- ^ 《明史》(卷112):“馮從吾九月召,未至。”
- ^ 《明史》(卷112):“黃克纘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瑋八月卒。”
- ^ 《明史》(卷112):“高攀龍八月任。十月致仕。”
- ^ 《明史》(卷112):“李宗延十一月改吏部尚書掌院事。”
- ^ 《明史》(卷112):“景榮七月免。”
- ^ 《明史》(卷112):“李宗延七月任。十二月免。”
- ^ 《明史》(卷112):“王紹徽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堯俞二月加太子少保。八月致仕。”
- ^ 《明史》(卷112):“薛三省九月任。十二月乞休。”
- ^ 《明史》(卷112):“彥五月致仕。”
- ^ 《明史》(卷112):“高第五月任。十月經略遼東。”
- ^ 《明史》(卷112):“王永光十月任。”
- ^ 《明史》(卷112):“李養正正月任。十二月免。”
- ^ 《明史》(卷112):“周應秋四月任。十二月改左都御史。”
- ^ 《明史》(卷112):“徐兆魁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克纘十二月免,復加太子太師。”
- ^ 《明史》(卷112):“宗延七月遷吏部尚書。”
- ^ 《明史》(卷112):“王紹徽八月任。十二月遷吏部尚書。”
- ^ 《明史》(卷112):“周應秋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紹徽閏六月閒住。”
- ^ 《明史》(卷112):“周應秋七月任。十月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起元七月免。十一月加太子太傅。”
- ^ 《明史》(卷112):“郭允厚七月任。十月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李思誠正月任。十月加太子太保。十二月削職。”
- ^ 《明史》(卷112):“永光七月加太子太保,致仕。”
- ^ 《明史》(卷112):“馮嘉會七月,戎政回部。十月加太子太保。十一月加太子太傅。”
- ^ 《明史》(卷112):“兆魁六月閒住。”
- ^ 《明史》(卷112):“薛貞七月任。十月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董可威正月任。五月致仕。”
- ^ 《明史》(卷112):“薛鳳翔五月任。十月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崔呈秀七月任,仍管大工。十月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應秋七月遷吏部尚書。”
- ^ 《明史》(卷112):“房壯麗七月任。十月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崔呈秀十月以工部尚書兼左都御史。”
- ^ 《明史》(卷112):“七年丁卯八月,莊烈帝即位。”
- ^ 《明史》(卷112):“應秋八月加太子太師。十一月免。”
- ^ 《明史》(卷112):“房壯麗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允厚七月加太子太傅。八月加太子太師。”
- ^ 《明史》(卷112):“來宗道正月任。十一月加太子太保。十二月入閣。”
- ^ 《明史》(卷112):“孟紹虞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嘉會三月加太子太師。四月卒。”
- ^ 《明史》(卷112):“王之臣正月經略回部管事,加太子太保。四月專任,晉太子太師。七月復出經略。”
- ^ 《明史》(卷112):“霍維華七月任。八月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崔呈秀八月任。十月免。”
- ^ 《明史》(卷112):“閻鳴泰十月任,晉少師。”
- ^ 《明史》(卷112):“貞十一月免。”
- ^ 《明史》(卷112):“蘇茂相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鳳翔八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 ^ 《明史》(卷112):“呈秀七月加太子太傅。八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改兵部。”
- ^ 《明史》(卷112):“壯麗八月晉太子太傅。十一月遷吏部尚書。”
- ^ 《明史》(卷112):“曹思誠十一月任,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壯麗四月免。”
- ^ 《明史》(卷112):“王永光五月任。”
- ^ 《明史》(卷112):“允厚二月免。”
- ^ 《明史》(卷112):“王永光三月任。五月改吏部。”
- ^ 《明史》(卷112):“畢自嚴五月任。”
- ^ 《明史》(卷112):“紹虞六月免。”
- ^ 《明史》(卷112):“何如寵六月任。”
- ^ 《明史》(卷112):“鳴泰三月免。”
- ^ 《明史》(卷112):“王在晉四月任。十月免。”
- ^ 《明史》(卷112):“王洽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茂相二月免。”
- ^ 《明史》(卷112):“王在晉三月任,加太子太保。四月改兵部。”
- ^ 《明史》(卷112):“喬允升五月任。”
- ^ 《明史》(卷112):“鳳翔正月免。”
- ^ 《明史》(卷112):“劉廷元正月任。五月免。”
- ^ 《明史》(卷112):“李長庚五月任。十二月憂去。”
- ^ 《明史》(卷112):“思誠四月免。”
- ^ 《明史》(卷112):“曹于汴五月任。”
- ^ 《明史》(卷112):“如寵十二月入閣。”
- ^ 《明史》(卷112):“洽十一月下獄死。”
- ^ 《明史》(卷112):“申用懋十一月任。十二月致仕。”
- ^ 《明史》(卷112):“允升十二月下獄。”
- ^ 《明史》(卷112):“張鳳翔正月任。十一月下獄。”
- ^ 《明史》(卷112):“南居益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自嚴八月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李騰芳正月任。十二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2):“梁廷棟正月任。七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2):“韓繼思正月任。三月削職。”
- ^ 《明史》(卷112):“胡應台三月任。”
- ^ 《明史》(卷112):“居益六月削職。”
- ^ 《明史》(卷112):“劉遵義六月任。”
- ^ 《明史》(卷112):“曹珖八月任。”
- ^ 《明史》(卷112):“于汴二月免。”
- ^ 1,052.0 1,052.1 《明史》(卷112):“閔洪學三月任。”
- ^ 《明史》(卷112):“永光三月免。”
- ^ 《明史》(卷112):“騰芳五月致仕。”
- ^ 《明史》(卷112):“黃汝良五月任。”
- ^ 《明史》(卷112):“廷棟五月閒住。”
- ^ 《明史》(卷112):“熊明遇六月任。”
- ^ 《明史》(卷112):“洪學三月遷吏部尚書。”
- ^ 《明史》(卷112):“陳于廷四月任。”
- ^ 《明史》(卷112):“洪學八月免。”
- ^ 《明史》(卷112):“李長庚八月召。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明遇七月免。”
- ^ 《明史》(卷112):“張鳳翼九月任。”
- ^ 《明史》(卷112):“珖二月加太子少保。五月免。”
- ^ 《明史》(卷112):“張延登六月召。十月改左都御史。”
- ^ 《明史》(卷112):“周士樸十月任。”
- ^ 《明史》(卷112):“于廷三月加太子少保。九月免。”
- ^ 《明史》(卷112):“張延登十月任。”
- ^ 《明史》(卷112):“自嚴三月下獄。”
- ^ 《明史》(卷112):“侯恂五月任。”
- ^ 《明史》(卷112):“汝良三月致仕。”
- ^ 《明史》(卷112):“李康先五月任。”
- ^ 《明史》(卷112):“長庚八月削職。”
- ^ 《明史》(卷112):“謝陞八月任。”
- ^ 《明史》(卷112):“鳳翼二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2):“應台閏八月免。”
- ^ 《明史》(卷112):“馮英九月任。”
- ^ 《明史》(卷112):“士樸十月削職。”
- ^ 《明史》(卷112):“劉遵憲十一月復任。”
- ^ 《明史》(卷112):“延登八月免。”
- ^ 《明史》(卷112):“唐世濟八月任。”
- ^ 《明史》(卷112):“康先正月免。”
- ^ 《明史》(卷112):“黃士俊二月任。”
- ^ 《明史》(卷112):“恂十一月削職。”
- ^ 《明史》(卷112):“士俊六月入閣。”
- ^ 《明史》(卷112):“姜逢元七月任。”
- ^ 《明史》(卷112):“鳳翼七月督師。九月卒。”
- ^ 《明史》(卷112):“楊嗣昌十月奪情任。”
- ^ 《明史》(卷112):“陞二月免。”
- ^ 《明史》(卷112):“田維嘉三月任。”
- ^ 《明史》(卷112):“程國祥正月任。”
- ^ 《明史》(卷112):“逢元十二月免。”
- ^ 《明史》(卷112):“英四月削職充軍。”
- ^ 《明史》(卷112):“鄭三俊閏四月任,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商周祚四月任。”
- ^ 《明史》(卷112):“維嘉四月免。”
- ^ 《明史》(卷112):“商周祚五月任。十一月削職。”
- ^ 《明史》(卷112):“國祥六月入閣。”
- ^ 《明史》(卷112):“李待問七月任。”
- ^ 《明史》(卷112):“嗣昌六月入閣,仍掌部事。”
- ^ 《明史》(卷112):“三俊三月下獄。”
- ^ 《明史》(卷112):“劉之鳳四月任。”
- ^ 《明史》(卷112):“周祚五月遷吏部尚書。”
- ^ 《明史》(卷112):“莊欽鄰正月召。七月未至罷。”
- ^ 《明史》(卷112):“謝陞八月復任。”
- ^ 《明史》(卷112):“林欲楫正月掌詹事回部。”
- ^ 《明史》(卷112):“嗣昌九月督師討賊。”
- ^ 《明史》(卷112):“傅宗龍五月任。十二月下獄。”
- ^ 《明史》(卷112):“甄淑正月任。”
- ^ 《明史》(卷112):“遵憲十一月加太子少保。”
- ^ 《明史》(卷112):“炌削職。”
- ^ 《明史》(卷112):“傅永淳七月任。”
- ^ 《明史》(卷112):“陞四月入閣。”
- ^ 《明史》(卷112):“傅永淳五月任。九月免。”
- ^ 《明史》(卷112):“李日宣九月任。”
- ^ 《明史》(卷112):“陳新甲正月任。”
- ^ 《明史》(卷112):“淑七月免。”
- ^ 《明史》(卷112):“李覺斯七月任。十二月削職。”
- ^ 《明史》(卷112):“劉澤深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永淳五月遷吏部尚書。”
- ^ 《明史》(卷112):“王道直八月任。”
- ^ 《明史》(卷112):“日宣六月下獄充軍。”
- ^ 《明史》(卷112):“鄭三俊八月任。”
- ^ 《明史》(卷112):“待問二月免。”
- ^ 《明史》(卷112):“傅淑訓二月任。”
- ^ 《明史》(卷112):“新甲八月下獄,棄市。”
- ^ 《明史》(卷112):“張國維九月任。”
- ^ 《明史》(卷112):“鄭三俊正月任。八月改吏部。”
- ^ 《明史》(卷112):“范景文八月召,未任,改工部。”
- ^ 《明史》(卷112):“徐石麒十一月任。”
- ^ 《明史》(卷112):“遵憲四月加太子太保。”
- ^ 《明史》(卷112):“范景文十月任。”
- ^ 《明史》(卷112):“道直七月免。”
- ^ 《明史》(卷112):“劉宗周八月任。十二月削職。”
- ^ 《明史》(卷112):“李邦華十二月任。”
- ^ 《明史》(卷112):“三俊五月免。”
- ^ 《明史》(卷112):“李遇知五月任。”
- ^ 《明史》(卷112):“淑訓五月削職。”
- ^ 《明史》(卷112):“倪元璐五月任。十月兼署禮部。”
- ^ 《明史》(卷112):“欲楫十月致仕。”
- ^ 《明史》(卷112):“倪元璐十月以戶部尚書兼署。”
- ^ 《明史》(卷112):“國維五月免。”
- ^ 《明史》(卷112):“馮元飇五月任。十一月告病。”
- ^ 《明史》(卷112):“張縉彥十月任。”
- ^ 《明史》(卷112):“石麒正月削職。”
- ^ 《明史》(卷112):“張忻八月任。”
- ^ 《明史》(卷112):“十七年甲申三月,莊烈帝崩,明亡。”
- ^ 《明史》(卷112):“遇知三月乞病去,未果,甲申之變為賊夾辱而死。”
- ^ 《明史》(卷112):“元璐二月解職。三月殉難。”
- ^ 《甲申傳信錄》:“二月以大理寺少卿任戶部侍郎,兼署尚書事。”
- ^ 《明史》(卷112):“王鐸三月召,未赴;仍以倪元璐署。”
- ^ 《明史》(卷112):“縉彥三月降賊。”
- ^ 《明史》(卷112):“忻三月降賊。”
- ^ 《明史》(卷112):“景文二月入閣。三月殉難。”
- ^ 《明史》(卷112):“陳必謙三月任,甲申難後脫歸。”
- ^ 《明史》(卷112):“邦華三月殉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