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浤源
朱浤源(1950年6月28日—),生於台南縣新市鄉(今臺南市新市區),臺灣歷史學學者,畢業於政大外交系學士、台大政治系碩、博士,現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中國國民黨籍國民大會代表。
生平
[编辑]朱浤源大學就讀於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後考取外交官,之後於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進修,並且在該所取得碩士與博士學位,指導教授為連戰、孫廣德、許介鱗。曾經於英國劍橋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取得博士學位後進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服務,後為取地利之便以研究平反孫立人將軍,乃申請借調至屏東師範學院擔任副教授與系主任,二年後重回中央研究院。朱在中研院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與研究員,學術專長為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政治制度史與中國近代史,歷年主要研究方向在對日抗戰與來台後的孫立人,以及海外華人研究。
朱浤源於2004年台灣總統大選後曾經與楊晨光合著《槍擊總統》一書,質疑三一九槍擊事件是陳水扁「自導自演」,引發社會的兩極評價。朱接著發表了二二八死亡人數之新研究。指出數年來向二二八基金會申請因事件死亡之補償件數,至當時僅六七三人,乃推論二二八死亡人數僅此百餘人。此言論引發議論。2005年的任務型國代選舉,朱浤源接受中國國民黨提名而當選;但朱浤源突然一反初衷,於當選後宣布反對修憲,而與贊成修憲的國民黨不合,在國民黨即將祭出黨紀之前,朱浤源選擇請辭任務型國代一職。
政黨聯盟 | 當選名額 | 當選名單 |
---|---|---|
中國國民黨 | 117 | 陳金讓、蔡政文、朱浤源、趙麗雲、姚江臨、詹朝立、華加志、陳皎眉、李德維、林新欽、陳萬生、蔡鈴蘭、葉雲勗、劉德成、江綺雯、洪茂俊、施西田、莊武源、方醫良、蕭金蘭、廖述嘉、黃瑞吉、黃玉雲、黃德鴻、張森鴻、張志成、熊俊平、鄭麗文、吳俊岸、林明昌、陳亦文、陳勝賢、王廷升、羅國榮、林嶺旭、陳麗惠、張端美、陳建民、陳元利、莊隆昌、陳武雄、葛永光、江岷欽、宋煦光、李炳南、馬賴‧古麥、王高成、顏素秋、陳新民、洪俊德、王勳煇、呂麗莉、陳政寬、鄭遠、周育仁、江惠貞、陳政峰、張瑞星、王鼎銘、闕枚莎、何慶紋、蔡圖晉、何語、黃呂錦茹、張政治、林錦洪、高超文、馬愛珍、徐鴻進、呂吉助、林銘德、林羿伶、黃永富、李國隆、陳政雄、周黃敏、林資清、林昌德、王朱東、黃秀榕、陳錫章、康世儒、紀蔡月仙、簡忠男、陳國忠、楊秀霞、陳隆昇、黃志耀、蔡國智、吳秀光、黃志雄、林鄭鈺瑛、廖榮清、于延生、余致力、張育美、林漢標、李玉文、林榮治、吳綺美、黃哲三、鄧鴻吉、陳何家、侯惠仙、邱士平、郭榮豐、林祺明、蔡吳罔市、陳根深、陳添旺、黃澄清、洪沈美珠、陳德福、林健治、呂阿厘、汪彩霞、羅世昌 |
對二二八事件的觀點
[编辑]2006年,朱浤源認為日本人於交接台灣前,蓄意放棄糧食配給管制,造成戰後陳儀政府時期的糧荒災難,進而指出日本人在228事件中需負最大責任。
2007年,朱浤源在由中央研究院舉辦「紀念二二八事件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中,發表「葛超智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一文,提出二二八事件是前美國副領事柯喬治(George Kerr)支持台獨,醜化蔣政權的結果,而二二八當天的槍擊事件,「可能」是「暴民」所放的黑槍,並假冒政府人員所為。這項說法引起多位台獨人士及部份二二八受難者家屬反彈。
2011年十二月十日,朱浤源在華府漢學會(Washington DC Mandarin Association)發表受民主基金會委托最新完成之「二二八研究報告」。據中國時報報導指出,研究成果有五大突破性發現:第一,過去若干口述歷史,執筆者在文字中「上下其手,置入不該有的情緒」;第二,二戰結束以前,中共地下黨已經滲透到國民政府多個部門;第三,台灣的國軍可用之兵僅七百;第四,美國少數希望託管台灣人士介入很深;第五,長老教會廣泛參與攻擊行動。朱浤源指出,基督教長老會與大流氓結合,會同台籍日本兵、中共地下黨等人一齊暴動[1]。該篇報導見報後,在台引起許多爭議。
朱浤源指出,事件的第一位死難者陳文溪是在前一天喪生,係淡水中學畢業。陳文溪的哥哥是大流氓,侄兒也是大流氓,「大流氓與教會就在二二七的晚上結合了」[2]。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於事後發佈「有關朱浤源等人所撰『二二八事件真相還原』一文之澄清」[3],特地對外澄清與說明。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的澄清文中,聲明朱文內容諸多謬誤,且所指與事實不符,而且朱誤將戶籍地當成受難地點,並以此例解讀成死亡人數遭「灌水」,二二八基金會認為其不應草率解讀,有違學術立場。
參見條目
[编辑]註釋
[编辑]- ^ 228新調查 長老教會台共流氓齊暴動. [2011-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 ^ 最新研究:長老教會介入228暴動. [2011-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6).
- ^ 有關朱浤源等人所撰「二二八事件真相還原」一文之澄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