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得拉巴土邦
海得拉巴邦 حیدرآباد کی ریاست(乌尔都文) హైదరాబాద్ స్టేట్(泰卢固文) دولت حیدرآباد(波斯文) हैद्राबाद स्टेट(马拉地文) ಹೈದರಾಬಾದ್ ಸ್ಟೇಟ್(卡纳达文) | |||||||||
---|---|---|---|---|---|---|---|---|---|
1724年—1948年 | |||||||||
地位 | 印度土邦 | ||||||||
首都 | 奥郎加巴德 (1724-1763) 海得拉巴 (1763-1948) | ||||||||
常用语言 | 乌尔都语 泰卢固语 波斯语 马拉地语 卡纳达语 | ||||||||
宗教 | 印度教、伊斯兰教 | ||||||||
政府 | 君主制 | ||||||||
尼扎姆 | |||||||||
• 1720–1748 | 喀玛尔乌丁汗(首) | ||||||||
• 1911–1948 | 奥斯曼·阿里汗(末) | ||||||||
首相 | |||||||||
• 1724–1730 | 伊瓦兹汗 (首) | ||||||||
• 1947–1948 | 米尔·莱克·阿里 (末) | ||||||||
历史时期 | 新帝国主义 | ||||||||
• 建立 | 1724年 | ||||||||
• 被印度吞并 | 1948年9月18日 | ||||||||
面积 | |||||||||
215,339平方公里 | |||||||||
货币 | 海得拉巴卢比 | ||||||||
|
海得拉巴土邦(英語:Hyderabad State;乌尔都语:حیدرآباد کی ریاست),亦有史称海得拉巴德干(Hyderabad Deccan),是存在于1724年-1948年间,位于印度次大陆南部德干高原的一个君主制国家。海得拉巴在1724年-1798年时是莫卧儿帝国的一个省份,在1798-1947年时是与东印度公司及英属印度并存的一个土邦。印度联邦建立后,海得拉巴邦获得短暂独立,1948年并入印度,並被拆散治理。海得拉巴邦的君主(王公)称尼扎姆。[1]
历史
[编辑]阿萨夫·贾赫王朝曾是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撒马尔罕一带的突厥人世袭家族,在17世纪末来到印度莫卧儿帝国。18世纪,莫卧儿帝国渐渐衰落,当时的王朝首领卡马尔乌丁汗成为海得拉巴总督,并四处进攻,企图夺取帝国南部的控制权,莫卧儿皇帝未能阻碍其扩张,卡马尔乌丁得以控制海得拉巴全境并建立政权。
马拉地帝国与海得拉巴进行了多场战役,如拉克沙布万战役、后来,英军开始进攻印度,马拉地帝国也趋于衰落,[2][3]1798年,海得拉巴成为了东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中的一个土邦。海得拉巴统治者为了保住权力,在各方面都对英国人言听计从。在印度兵嘩變时,海得拉巴和其它多个土邦一同协助镇压反抗军,从而在土邦中属于第一等,享受21鸣礼炮的礼节。1903年时,海得拉巴将其北部地区割让给了英属印度直接管辖区。
在英属印度对土邦的疆土进行划分后,海得拉巴的领土面积为215,339km2,人口近2000万,规模在土邦中位居首位,并拥有自己的军队、宣传系统、铁路网,邮政系统和货币。海得拉巴非常重视国家的现代化。海得拉巴的棉花种植业较发达;其领土下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望发展出强大的工业。然而,土邦的现代化始终受到英国人的干涉,例如,铁路建设方面,英国人只允许土邦建造造价高昂的宽轨。海得拉巴土邦政府有时会因为宽轨的建设负担大量债务。正是这个原因,在20世纪初期,海得拉巴的经济实力依然非常落后,以自然经济为主,农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工业技术较19世纪有了些许改观。[4]
1947年,英属印度帝国面临分治问题。英国给土邦三个选择:加入印度、加入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尼扎姆奥斯曼·阿里汗希望保持海得拉巴的独立,与另外大部分土邦的决定(并入印巴二国)不相符。在印度的压力下,尼扎姆于1947年11月29日签署《维持现状协定》,规定了印度政府仍然暂时保留最高权力,协议有效期为一年。然而海得拉巴土邦的拖延引起了印度政府的担忧,海得拉巴被指控违反协议条款,在外交上与巴基斯坦勾结并私自扩充军队。印度联邦的领导者也认为,在国家的中心部分存在着一个独立的“国中国”对于自身不利,准备强行并吞海得拉巴。1948年9月,印度发起波罗行动,萨达尔·瓦拉巴伊·帕特尔任总指挥。18日,尼扎姆政权灭亡,海得拉巴正式成为印度的一部分。[5][6]
海得拉巴邦共延续了近两个世纪,共有七位尼扎姆。末任尼扎姆奥斯曼·阿里汗在其统治结束之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7]
历代尼扎姆
[编辑]海得拉巴统治者(1720年–1948年)
[编辑]
肖像 | 登基名 | 本名 | 出生年份 | 登基年份 | 统治结束年份 | 死亡年份 |
---|---|---|---|---|---|---|
尼扎姆·穆克,阿萨夫·贾赫一世 نظامالملک آصف جاہ |
卡马尔乌丁汗 | 1671 | 1720 | 1748 | ||
纳西尔·姜格 نصیرجنگ |
艾哈迈德·阿里汗 | 1712 | 1748 | 1750 | ||
穆扎法·姜格 مظفرجنگ |
希达亚特·穆希·乌丁·萨-阿杜拉汗 | ? | 1750 | 1751 | ||
萨拉巴特·姜格 صلابت جنگ |
赛义德·穆罕默德汗 | 1718 | 1751 | 1762 (被罢黜) |
1763 | |
尼扎姆·穆克,阿萨夫·贾赫二世 نظامالملک آصف جاہ دوم |
尼扎姆·阿里汗 | 1734 | 1762 | 1803 | ||
西坎德·贾赫,阿萨夫·贾赫三世 سکندر جاہ ،آصف جاہ تریہم |
阿克巴·阿里汗 | 1768 | 1803 | 1829 | ||
纳西尔·乌·达乌拉,阿萨夫·贾赫四世 ناصر الدولہ ،آصف جاہ چارہم |
法昆达·阿里汗 | 1794 | 1829 | 1857 | ||
阿夫扎·乌·达乌拉,阿萨夫·贾赫五世 افضال الدولہ ،آصف جاہ پنجم |
塔尼亚瑟·阿里汗 | 1827 | 1857 | 1869 | ||
阿萨夫·贾赫六世 آصف جاہ شیشم |
马布卜·阿里汗 | 1866 | 1869 | 1911 | ||
阿萨夫·贾赫七世 آصف جاہ ہفتم |
米尔·奥斯曼·阿里·汗 | 1886 | 1911 | 1948 (被推翻) |
1967 |
尼扎姆称号拥有者(1948年至今)
[编辑]肖像 | 登基名 | 本名 | 出生年份 | 获得称号日期 | 失去称号日期 | 死亡年份 |
---|---|---|---|---|---|---|
阿萨夫·贾赫七世 آصف جاہ ہفتم |
米尔·奥斯曼·阿里·汗 | 1886 | 1948 | 1967 | ||
穆卡拉姆·贾赫,阿萨夫·贾赫八世 مکرم جاہ ،آصف جاہ ہشت |
米尔·巴卡特·阿里汗 | 1933 | 1967 | (存活) |
历代首相
[编辑]- 穆罕默德·伊瓦兹汗 (1724 - 1730)
- 安瓦鲁拉汗 (1730 - 1742)
- 库达·班达汗 (1742 - 1748)
- 沙阿·那瓦兹汗 (第一次) (1748 - 1750)
- 拉贾·拉甘纳斯·达斯 (1750 - 1752)
- 赛义德·拉什卡汗 (1752 - 1755)
- 沙阿·那瓦兹汗 (第二次) (1755 - 1758)
- 巴萨拉特·姜 (1758 - 1761)
- 维萨尔·桑达 (1761 - 1765)
- 穆萨汗·纳瓦布·卢肯·乌·达乌拉 (1765 - 1775)
- 维卡尔·乌·达乌拉 (1775 - 1781)与沙姆斯·乌·穆克 (至1778)
- 古拉姆·赛义德汗·阿里斯图·贾赫 (1781 - 1804;1795-1797,被马拉地人俘虏)
- 米尔·阿拉木 (第一次) (1795 - 1797) (代替阿里斯图·贾赫)
- 拉贾·拉金德拉 (1804)
- 米尔·阿拉木 (第二次) (1804 - 1808)
- 穆尼尔·乌·穆克 (1808 - 1832)与马哈拉贾·昌多·拉尔 (1808 - 1843)
- 拉姆·巴克什 (第一次) (1843 - 1846)
- 希拉贾·乌·穆克 (第一次) (1846 - 1848)
- 阿姆加德·乌·穆克 (1848.11 - 1848.12)
- 沙姆斯·乌·尤马拉 (1848 - 1849)
- 拉姆·巴克什 (第二次) (1849 - 1851)
- 加涅什·劳 (1851.4 - 1851.6)
- 希拉贾·乌·穆克 (第二次) (1851 - 1853)
- 米尔·图拉布·阿里汗,撒拉尔·姜一世 (1853 - 1883)
- 米尔·莱克·阿里汗,撒拉尔·姜二世 (1883 - 1887)
- 纳瓦布·奥斯曼·贾·巴哈杜尔 (1887 - 1893)
- 维卡尔·乌·尤马拉 (1893 - 1901)
- 马哈拉贾·瑟·基申·柏莎德 (第一次) (1901 - 1912)
- 米尔·优素福·阿里汗,撒拉尔·姜三世 (1912 - 1914)
- (1914 - 1919,由尼扎姆,阿萨夫·贾赫七世亲自担任)
- 赛义德·阿里·伊玛目 (1919 - 1922)
- 纳瓦布·瑟·法利杜恩·乌·穆克·巴哈杜尔 (1922 - 1924)
- 瓦里·乌·达乌拉·巴哈杜尔 (1924 - 1926)
- 马哈拉贾·瑟·基申·柏莎德 (第二次) (1926 - 1937)
- 阿卡巴·海达利 (1937 - 1941)
- 穆罕默德·艾哈迈德·赛义德汗·查塔里 (第一次) (1941 - 1946)
- 米尔扎·穆罕默德·伊斯马尔 (1946 - 1947)
- 穆罕默德·艾哈迈德·赛义德汗·查塔里 (第二次) (1947.5 - 1947.10)
- 纳瓦布·麦赫迪·雅尔·姜 (1947.11)
- 米尔·莱克·阿里 (1947 - 1948)
参见
[编辑]脚注
[编辑]历史系列条目 |
---|
印度历史 |
- ^ “海得拉巴”一词解释:“海得”(Hyder),意为狮子;“拉巴”(abad,“拉”是Hyder与abad的连读),意为“城市”。
- ^ Dictionary of Battles and Sieges - Google Books
- ^ The State At War In South Asia - Pradeep Barua - Google Books. [2013-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3).
- ^ Kaleidoscopic view of Deccan. The Hindu (Chennai, India). 25 August 2009 [2013-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30).
- ^ Operation Polo - indianaemy.nic.in. [2020-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05).
- ^ History of Hyderabad - hyderabad.co.uk. [2013-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2).
- ^ Top ten richest men of all tim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instash.com
扩展阅读
[编辑]- Hyderabad State. Imperial Gazetteer of India Provincial Series. New Delhi: Atlantic Publishers. 1989 [2013-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6).
- Benichou, Lucien D. From Autocracy to Integration: Political Developments in Hyderabad State, 1938–1948. Orient Blackswan. 2000 [2013-08-27]. ISBN 978-81-250-184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6).
- Iyengar, Kesava. Economic Investigations in the Hyderabad State 1939-1930 1. Read Books. 2007 [2013-08-27]. ISBN 978-1-4067-6435-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6).
- Leonard, Karen. "The Hyderabad Political System and its Participants,"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971) 30#3 pp. 569–582 in JSTO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Pernau, Margrit. The Passing of Patrimonialism: Politics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Hyderabad, 1911–1948. Delhi: Manohar. 2000 [2013-08-27]. ISBN 81-7304-3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0).
- Various. Hyderabad State List of Leading Officials, Nobles and Personages. Read Books. 2007 [2013-08-27]. ISBN 978-1-4067-313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6).
- Zubrzycki, John. The Last Nizam: An Indian Prince in the Australian Outback. Australia: Pan Macmillan. 2006. ISBN 978-0-330-42321-2.
外部链接
[编辑]- Hyderabad City Information Port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yderabad: A Qur'anic Paradise in Architectural Metaphors
- From the Sundarlal Report – Muslim Genocide in 194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Of a massacre untol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