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德拉·埃尔巴金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亚历山德拉·阿萨诺芙娜·埃尔巴金
Alexandra Elbakyan
2010年在哈佛大学演讲的她
原文名Алекса́ндра Аса́новна Элбакя́н
出生 (1988-11-06) 1988年11月6日35岁)
苏联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阿拉木图
国籍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88年11月6日-1991年12月16日)
 哈萨克斯坦(1991年12月16日-)
教育程度硕士
母校
知名于开发Sci-Hub开放取用超人文主义
奖项《Nature》2016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1]
网站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神经工程

亚历山德拉·阿萨诺芙娜·埃尔巴金(俄语:Алекса́ндра Аса́новна Элбакя́н[2];1988年11月6日)是一位哈萨克斯坦籍研究生、[3] 计算机程序员以及Sci-Hub的创建者。[4][5]自然期刊将她列为2016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之一。[6]其事迹曾被用来与亚伦·斯瓦尔茨相比较。[7]

生平[编辑]

埃尔巴金于1988年11月6日上午10时35分生于苏联阿拉木图[8][9],并由她单亲母亲抚养长大。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同时具有亚美尼亚、斯拉夫和亚洲血统[10]

从她孩提起,她就对科学、生物学和进化论很感兴趣了[11]。她在她网志上有其详细个人传记。

她12岁开始编程,学会了用HTML制作网页,后来更会用PHPDelphi汇编语言编写了。

她随后在阿斯塔纳完成了大学学业。在2009年她获得了哈萨克国立科技大学英语Kazakh National Technical University计算机科学理学士学位,专业为信息安全[12]。在此之间她成为一名黑客

2009年大学毕业后,她移居莫斯科,并从事信息安全工作。[11]

其后后于2010年到德国弗莱堡大学参与一项关于脑机接口的项目,对超人文主义思想产生了兴趣。于当年参加乔治亚理工学院的夏季交流项目,她的研究主题为“神经科学与意识”。[13]

她于2011年返回哈萨克斯坦后创建了Sci-Hub,《科学》称该网站为“可敬的利他主义抑或大型犯罪组织,取决于你是哪方”。[14]Sci-Hub对本应付费的学术论文提供提供大量自动且免费的下载。她被出版商爱思唯尔在美国法院起诉,被判赔偿1500万美元罚金。[15]埃尔巴金为了逃避引渡的风险,因此四处躲藏。[16]

2019年,她获得了硕士学位,并一度被美国机构怀疑为俄国间谍。

2020年,她居住在莫斯科,和开始在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专业为知识理论(Theory of Knowledge)[17]

Sci-Hub[编辑]

2009 年,在大学攻读文凭期间,她面临这样一个事实,即工作所需的科学期刊上的许多文章都是付费获取的,这是她负担不起的。这些文章必须绕过付费访问系统下载。从 2011 年开始,Elbakyan 开始参与帮助参与者免费下载文章的科学论坛。但是,手动下载文章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促使她利用自己的编程经验将流程自动化,并创建了Sci-Hub。

她声称,她的目标是消除科学知识在社会中的传播障碍,并为社会缩小数字鸿沟。

重要性[编辑]

受美国起诉[编辑]

《纽约时报》将她与斯诺登相提并论,因为她也在俄罗斯逃避美国法律。[18]

批评[编辑]

俄罗斯用户[编辑]

她曾与Sci-Hub访问者群体发生冲突。她被指责在社交网络上屏蔽了部分反对者用户。

2017年11月,她解封了几乎所有被列入黑名单的用户(当时公布此类用户约占该群订阅者总数的3.5%)[19]

观点[编辑]

埃尔巴金自称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启发,但她并未将自己归入一贯的马克思主义[20]

政治观点[编辑]

她对俄罗斯自由派反对派的活动持否定态度。根据她的说法,归功于俄罗斯自由派反对派的王朝基金俄语Династия_(фонд),俄罗斯的科学普及被政治化了。

奖项和提名[编辑]

2015年底,她获得Free Knowledge Prize提名并入围。

2016年底,她被《自然》杂志评为科学界十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2017年,墨西哥中部发现的新物种Idiogramma elbakyanae用了她的名字,以纪念她对科学知识普及化的贡献。

2021年,哥伦比亚发现的新物种Amphisbaena elbakyanae用了她的名字,以纪念她对科学知识普及化的贡献。

著作[编辑]

另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Castelvecchi, Davide; Gibney, Elizabeth; Cressey, Daniel; Tollefson, Jeff; Butler, Declan; Van Noorden, Richard; Reardon, Sara; Ledford, Heidi; Witze, Alexandra. Nature's 10. Nature. 2016, 540 (7634): 507–515. ISSN 0028-0836. PMID 30905952. doi:10.1038/540507a可免费查阅. 
  2. ^ Элбакян Александра Асановна / RUNET-ID. runet-id.com. [2017-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7). 
  3. ^ Rosenwald, Michael S. This student put 50 million stolen research articles online. And they’re free.. Washington Post. 2016-03-30 [2017-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0). 
  4. ^ Transcript and translation of Sci-Hub presen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2017-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3). 
  5. ^ Dylla, H. Frederick. No need for researchers to break the law to access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Physics Today. 2016-03-21 [2017-01-25]. ISSN 0031-9228. doi:10.1063/PT.5.2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8). 
  6. ^ Nature’s 10 Ten people who mattered this year.. 2016-03-12 [2016-03-28]. doi:10.1038/540507a.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5).  |journal=被忽略 (帮助)
  7. ^ Kravets, David. A spiritual successor to Aaron Swartz is angering publishers all over again. Ars Technica. Condé Nast. 2016-04-03 [2016-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1). 
  8. ^ Alexandra Elbakyan. Vk.com. [2016-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7) (俄语). 
  9. ^ Coralie Trinh Thi英语Coralie Trinh Thi. Alexandra Elbakyan: la pirate scientifique. 2016 [2017-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1) (法语). 
  10. ^ Alexandra Elbakyan. Twitter.com. 2016-02-19 [2016-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1). 
  11. ^ 11.0 11.1 John Bohannon Apr. 28, 2016, 2:00 Pm. The frustrated science student behind Sci-Hub. Science | AAAS. 2016-04-26 [2019-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8) (英语). 
  12. ^ Bacteria Hunt:A multimodal, multiparadigm BCI game (PDF). University of Twente. : 22 [2017-08-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6-04). 
  13. ^ People.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7-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1). Alexandra Elbakyan [...] Summer 2010 [...] Programming and data analysis 
  14. ^ Bohannon, John. The frustrated science student behind Sci-Hub. Science. 2016-04-29, 352 (6285) [2017-08-07]. doi:10.1126/science.aaf56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8). 
  15. ^ Buranyi, Stephen. Is the staggeringly profitable business of scientific publishing bad for science?. The Guardian. 2017-06-27 [2017-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7). 
  16. ^ Bohannon, John. Who's downloading pirated papers? Everyone. Science. 2016-04-29, 352 (6285): 508–512 [2017-08-07]. doi:10.1126/science.aaf56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 
  17. ^ Weinberg, Justin. Sci-Hub & the Philosophy Grad Student "Pirate Queen". Daily Nous. 2021-07-07 [2021-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3) (美国英语). 
  18. ^ Murphy, Kate. Should All Research Papers Be Free?. The New York Times. 2016-03-12 [2016-03-28].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31). 
  19. ^ Новость на странице проекта: снятие блокировки с участников группы. [2021-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20. ^ Кузнецов, Даниил. Пиратка года: До Сноудена или Ассанжа мне пока далеко. Life. 2016-12-23 [2017-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3) (俄语).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