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氏中喙鲸
哈氏中喙鲸 | |
---|---|
与人类体型的对比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哺乳纲 Mammalia |
目: | 偶蹄目 Artiodactyla |
下目: | 鲸下目 Cetacea |
科: | 喙鲸科 Ziphiidae |
属: | 中喙鲸属 Mesoplodon |
种: | 哈氏中喙鲸 M. carlhubbsi
|
二名法 | |
Mesoplodon carlhubbsi Moore, 1963
| |
哈氏中喙鲸或胡氏中喙鲸(学名Mesoplodon carlhubbsi)旧称哈氏喙鲸,又称弧喙鲸。仅分布于北太平洋。1945年,在美国加州拉贺亚海滩(La Jolla)曾有1头喙鲸搁浅,美国著名的鱼类学家Carl Hubb对此发表了1篇描述报告,当时他认为那是安氏中喙鲸;不过芝加哥自然史博物馆(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哺乳动物学家与喙鲸专家Joseph Curtis Moorebe并不这么认为,经他再次鉴定后确立此样本为1新种喙鲸,种名carlhubbsi即为他对同僚表达的敬意。
基本资料
[编辑]其他俗名:
- 英:Arch-Beaked Whale
- 法:MÉSOPLODON DE HUBBS
- 西:BALLENA DE PICO DE HUBBS、ZIFIO DE HUBBS
出生时身长体重:可能少于2.5m;体重未知
最大身长体重纪录:5.4m;约1,500kg
寿命:未知
外型特征
[编辑]胡氏中喙鲸的体型中段粗壮,往身体两端渐细。背鳍略呈镰刀形,位于身体中部后方,成鲸背鳍约22-23公分高。额隆呈中等球状,嘴部曲线后半明显拱起,成年雄鲸外露的牙齿即位于下颚最高处。成年雄鲸的体色普遍呈暗灰至黑色,在上、下颚大部分与额隆有白色区域。喷气孔周围有直径可达30公分的大型白斑,其形状多变,外观上容易让人联想到白色帽子,或无边扁帽(beanie,像风帽状的圆形无边帽)。成年雄鲸在侧腹与腹部有许多伤痕。雌鲸与未成年雄鲸的体色呈渐层变化,由背部灰色、侧腹浅灰,直到腹部的白色。其嘴喙颜色明显较身体为浅,但不及成年雄鲸般亮白。
分布
[编辑]胡氏中喙鲸已知仅分布于北太平洋温带海域。在北太平洋西部,此物种似乎局限在日本本州的东北部海岸,约在北纬38度亲潮与黑潮交会处。在北太平洋东部,其分布北限一般认为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约北纬54度),最南至加州的圣地亚哥(约北纬33度)。其分布情形似乎与深层海流有关。
习性、生殖、食性
[编辑]成年雄鲸身上的伤痕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的现象,虽然有另外数种喙鲸亦具此特征,但胡氏中喙鲸特别的地方在于,其成年雄鲸全身几乎全被白色伤痕覆盖。这些伤痕似乎是其他雄鲸用牙齿造成,可能与社会地位或生殖等的竞争行为有关。另外,它们的身上也有长条单独或成对的擦伤痕迹。胡氏中喙鲸主要以海洋中层的鱿鱼和鱼类为食。对于其生殖状况几乎一无所知,推测可能在夏季生产。
现状
[编辑]胡氏中喙鲸的族群数量不明。日本渔民在捕捉柯氏喙鲸与小型海豚时偶尔会猎杀它们。它们在加州常因流刺网而死亡,可能在其他地区也有同样的情况,可能已造成局部区域的数量减少。它们的分布似乎有特定地域性,使其对环境变化的因应能力相当脆弱。
参考书目
[编辑]- Pieter A. Folken, Randall R. Reeves, etc. / illustrated by Pieter A. Folkens, 《Guide to MARINE MAMMALS of the World》,Alfred A. Knopf, 2002: p288-289. ISBN 0-375-41141-0
- Mark Carwardine / illustrated by Martin CammDorling, 《DORLING KINDERSLEY HANDBOOKS: WHALES, DOLPHINS AND PORPOISES》, Dorling Kindersley, 1995: p118-119. ISBN 0-7513-2781-6
- James G. Mead, 《Beaked Whales of the Genus Mesoplodon》, edited by Sam H. Ridgway and Sir Richard Harrison, F.R.S. 《Handbook of Marine Mammals, Volume 4: River Dolphins and the Larger Toothed Whales》, Academic Press, 1989: p349-430. ISBN 0-12-588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