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哈氏中喙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哈氏中喙鯨
與人類體型的對比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下目: 鯨下目 Cetacea
科: 喙鯨科 Ziphiidae
屬: 中喙鯨屬 Mesoplodon
種:
哈氏中喙鯨 M. carlhubbsi
二名法
Mesoplodon carlhubbsi
Moore, 1963

哈氏中喙鯨胡氏中喙鯨(學名Mesoplodon carlhubbsi)舊稱哈氏喙鯨,又稱弧喙鯨。僅分布於北太平洋。1945年,在美國加州拉賀亞海灘(La Jolla)曾有1頭喙鯨擱淺,美國著名的魚類學家Carl Hubb對此發表了1篇描述報告,當時他認為那是安氏中喙鯨;不過芝加哥自然史博物館(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哺乳動物學家與喙鯨專家Joseph Curtis Moorebe並不這麼認為,經他再次鑑定後確立此樣本為1新種喙鯨,種名carlhubbsi即為他對同僚表達的敬意。

基本資料

[編輯]

其他俗名:

  • 英:Arch-Beaked Whale
  • 法:MÉSOPLODON DE HUBBS
  • 西:BALLENA DE PICO DE HUBBS、ZIFIO DE HUBBS

出生時身長體重:可能少於2.5m;體重未知

最大身長體重紀錄:5.4m;約1,500kg

壽命:未知

外型特徵

[編輯]

胡氏中喙鯨的體型中段粗壯,往身體兩端漸細。背鰭略呈鐮刀形,位於身體中部後方,成鯨背鰭約22-23公分高。額隆呈中等球狀,嘴部曲線後半明顯拱起,成年雄鯨外露的牙齒即位於下顎最高處。成年雄鯨的體色普遍呈暗灰至黑色,在上、下顎大部分與額隆有白色區域。噴氣孔周圍有直徑可達30公分的大型白斑,其形狀多變,外觀上容易讓人聯想到白色帽子,或無邊扁帽(beanie,像風帽狀的圓形無邊帽)。成年雄鯨在側腹與腹部有許多傷痕。雌鯨與未成年雄鯨的體色呈漸層變化,由背部灰色、側腹淺灰,直到腹部的白色。其嘴喙顏色明顯較身體為淺,但不及成年雄鯨般亮白。

分布

[編輯]

胡氏中喙鯨已知僅分布於北太平洋溫帶海域。在北太平洋西部,此物種似乎侷限在日本本州的東北部海岸,約在北緯38度親潮黑潮交會處。在北太平洋東部,其分布北限一般認為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約北緯54度),最南至加州的聖地牙哥(約北緯33度)。其分布情形似乎與深層海流有關。

習性、生殖、食性

[編輯]

成年雄鯨身上的傷痕有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的現象,雖然有另外數種喙鯨亦具此特徵,但胡氏中喙鯨特別的地方在於,其成年雄鯨全身幾乎全被白色傷痕覆蓋。這些傷痕似乎是其他雄鯨用牙齒造成,可能與社會地位或生殖等的競爭行為有關。另外,牠們的身上也有長條單獨或成對的擦傷痕跡。胡氏中喙鯨主要以海洋中層的魷魚魚類為食。對於其生殖狀況幾乎一無所知,推測可能在夏季生產。

現狀

[編輯]

胡氏中喙鯨的族群數量不明。日本漁民在捕捉柯氏喙鯨與小型海豚時偶爾會獵殺牠們。牠們在加州常因流刺網而死亡,可能在其他地區也有同樣的情況,可能已造成局部區域的數量減少。牠們的分布似乎有特定地域性,使其對環境變化的因應能力相當脆弱。

參考書目

[編輯]
  • Pieter A. Folken, Randall R. Reeves, etc. / illustrated by Pieter A. Folkens, 《Guide to MARINE MAMMALS of the World》,Alfred A. Knopf, 2002: p288-289. ISBN 0-375-41141-0
  • Mark Carwardine / illustrated by Martin CammDorling, 《DORLING KINDERSLEY HANDBOOKS: WHALES, DOLPHINS AND PORPOISES》, Dorling Kindersley, 1995: p118-119. ISBN 0-7513-2781-6
  • James G. Mead, 《Beaked Whales of the Genus Mesoplodon》, edited by Sam H. Ridgway and Sir Richard Harrison, F.R.S. 《Handbook of Marine Mammals, Volume 4: River Dolphins and the Larger Toothed Whales》, Academic Press, 1989: p349-430. ISBN 0-12-588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