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建筑领域中的女性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格内·霍恩堡:芬兰波里的Signelinna(1892年)可能是第一栋由获得认可的女建筑师设计的建筑物。

数世纪以来,建筑学的女性在记载上都是专业(或业余)建筑师、教师或顾客。自从建筑学在1857年演化成职业以后,女性建筑师的人数一直不多。19世纪末,以芬兰为首的一些欧洲建筑学校开始准许女性入读。1980年,生于意大利的玛丽亚·罗萨里亚·皮奥梅利任职纽约市立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成为美国第一位建筑学院女院长。[1]然而,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女性获得出众成就,女性才开始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例如,在2000年后有五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女得奖者。

早期例子[编辑]

在建筑学发展初期,有两位欧洲女性脱颖而出,诠释了女性在建设或设计建筑物的重要性。在法国,凯瑟琳·布里索内(1494–1526年)在卢瓦尔河旁设计了舍农索城堡,并在1513年至1521年间监督建设工作。在她的丈夫加入意大利战争期间,她在生涯中作出了重要的建筑决定。[2]在意大利,普劳蒂拉·布丽奇英语Plautilla Bricci(1616-1690年)在罗马附近建设小教堂和宫殿,有时候还会与弟弟巴西利奥一起工作。[3]

英国,有证据表明伊丽莎白·威伯拉罕(1632-1705年)研究了荷兰建筑师彼得·波斯特和意大利建筑师安德烈亚·帕拉弟奥的作品,以及德国的兰茨胡特公寓英语Landshut Residence[4]她负责设计白金汉郡沃顿大楼英语Wotton House和许多其他建筑物。威伯拉罕不得不雇佣男建筑师监督建设工作。[5]诸如约翰·米勒的史学家的研究表明,[5]她设计了高达400座建筑物,其中有18座伦敦教堂之前被认为是由其学生克里斯多佛尔·雷恩设计的。

玛丽·汤利英语Mary Townley (architect)(1753-1839年)是英格兰的建筑师,得到画家约书亚·雷诺兹的教导。18世纪晚期,她设计了英格兰东南部拉姆斯盖特的几座建筑物,包括被誉为建筑瑰宝的汤利大楼。[6]萨拉·洛西(1785-1853年)出生于英格兰,是里厄英语Wreay村的地主。她被描述为无人赏识、有远见卓识的浪漫主义天才、古文物家和建筑师。她最重要的作品是坎布里亚郡的圣玛丽教堂 (里厄),但她也建设了各种有关的建筑物和纪念碑。[7][8][9]

现代先驱[编辑]

还有一位英国女士苏菲·格雷 (Sophy Gray, 1814-1871) 也不可不提。她的丈夫是 1847 年就任开普敦主教的罗伯特·格雷 (Robert Gray)。她协助丈夫的工作,不仅处理包括管理教区和交际活动在内的各类公务,更设计了至少 35 座在 1848 至 1880 年间完工的南非圣公会教堂。这些教堂都采用她偏爱的哥德复兴式风格建造。[10]

约瑟夫·帕里索修女 (Mother Joseph Pariseau, 1823-1902) 是一位法裔加拿大马车制造商的女儿。她不仅是北美洲最早的女性建筑师之一,还是美国西北部的建筑先驱。她在 1856 年与四位修女一起从加拿大蒙特利尔前往美国华盛顿州温哥华市宣教。她在温哥华设计了 11 家医院、7 所教会学园、5 所为美国原住民儿童开办的学校和两所孤儿院。这些建筑的分布区域遍及今天的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北部、爱达荷州蒙大拿州[11]

出生于美国纽约州滑铁卢 (Waterloo) 的路易丝·布兰察德·贝屯 (Louise Blanchard Bethune, 1856-1913) 是目前已知的第一位以专业建筑师身份执业的美国女性。她在1876 年得到位于纽约州布法罗的理查德·A·韦特 (Richard A. Waite) 和弗兰克林·惠灵顿·考金斯 (F. W. Caulkings) 建筑事务所录用,担任绘图员。她在这家事务所工作了五年,证明自己在这个男性主导的行业中也可以有一席之地。然后在 1881 年与同为建筑师的丈夫罗伯特·贝屯 (Robert Bethune) 于布法罗开业,为自己赢得了美国第一位专业女性建筑师的头衔。[12]她在 1888 年成为美国建筑师学会 (AIA) 的第一位女性副会士,并在 1889 年成为该会的第一位女性会士。[13] [14]

茱莉亚·摩根 (Julia Morgan, 1872-1957) 是一位美国建筑师和工程师。她在漫长而多产的事业生涯中设计了 700 多座位于加州的建筑物。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位于加州圣西蒙赫斯特城堡 (Hearst Castle)。摩根是第一位被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l'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建筑系录取的女性,也是第一位在加州取得建筑师执照的女性。她为许多照护妇女及儿童的机构设计其房舍,其中包括基督教女青年会 (YMCA)密尔斯学院 (Mills College)。茱莉亚·摩根在 2014 年成为首位获得美国建筑师学会最高荣誉“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的女性。

另一位美国早期女性执业建筑师爱蜜丽·威廉斯 (Emily Williams, 1869-1942) 来自加州北部。她在 1901 年与挚友丽莲·帕尔默 (Lillian Palmer) 一起搬到旧金山,在加州机械工艺高中 (California High School of Mechanical Arts) 学习制图。她在帕尔默的鼓励下建造了许多当地的小屋和房舍,其中一座位于旧金山百老汇大道 1037 号的住宅,该住宅目前是受保护的历史建筑。[15]

希奥黛·波普·李德尔 (Theodate Pope Riddle, 1868-1946) 是康乃狄克州法明顿一个富裕人家的独生女,她聘请私人教师到家中教她建筑。在迈入建筑界之初,她会将设计交由麦金、米德与怀特建筑师事务所 (McKim, Mead and White) 转绘成施工图(像是她的家族地产希尔史第庄园 (Hill-Stead, 1901)),并从中得到这方面的训练。她是纽约州第一位获得建筑师执照的女性,也是康乃狄克州最早获得建筑执照的几位女性建筑师之一,并在 1926 年成为美国建筑师学会会士。[16]

另一位值得注意的早期先驱是约瑟芬·莱特·查普曼 (Josephine Wright Chapman,1867–1943)。查普曼经由担任见习生学到建筑技能,并没有接受过建筑院校的正规专业教育。但是这一点无碍于她从事建筑设计,继而成立自己的事务所。她被视为美国早期最成功的女性建筑师之一,作品包括马萨诸塞州伍斯特市的塔克曼音乐厅 (Tuckerman Hall)。[17]

维吉妮亚·安德莱斯克·哈雷特 (Virginia Andreescu Haret, 1894-1962) 在 1919 年取得建筑专业学位,是罗马尼亚第一位获得建筑专业学位的女性,也是该国第一位担任建筑监察长 (Architectural Inspector General) 职的女性。 毕业后,她先前往意大利深造,返国后在罗马尼亚国家教育部的技术服务部门工作。她的建筑作品涵括学校、公共建筑和私人住宅等多种类型。她也曾代表罗马尼亚出席各类国际会议。

露丝·克劳福德·米契尔 (Ruth Crawford Mitchell, 1890–1984) 致力于提升匹兹堡大学国际学生的权益。她构思、设计并监造了该校教育大楼 (Cathedral of Learning) 的国际教室 (National Rooms)。[18] [19] [20]

欧丽芙·嘉顿 (Olive Tjaden, 1904-1997) 在 1925 年从康乃尔大学取得建筑学士学位。她在美国东北部享有声誉,也是美国建筑师学会多年来的唯一一位女性成员。康乃尔大学校园内有一座以她命名的建筑。[21]

伊丽莎白·莱特·英格拉罕 (1922-2013) 是美国建筑师法兰克·洛伊·莱特 (Frank Lloyd Wright) 的孙女、建筑师约翰·洛伊·莱特 (John Lloyd Wright) 的女儿。她在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市设计了约 150 座建筑。[22] [23]

首批获得建筑学位的女性[编辑]

芬兰[编辑]

芬兰是第一个开放女性学习建筑并颁发建筑学位给女性的国家,[24]虽说在开放之初,女性必须以特殊学生的身份入学。西格内·霍恩堡 (Signe Hornborg, 1862-1916) 是目前已知第一位就读芬兰建筑院校的女性,她在1888年春进入赫尔辛基理工学院,并在1890年“经特别许可”以建筑师身份毕业。然而,她似乎没有独立从事建筑业务。[25]

其他在1880年代从赫尔辛基理工学院建筑系毕业的女性还有Inez Holming、Signe Lagerborg、Bertha Enwald 、Stina Östman 和维薇·勒恩(1872-1966)。[26]维薇·勒恩在1893年至1896年间就读该校,并成为芬兰第一位担任独立开业建筑师的女性。她毕业后不久便接到委托为一所位于坦佩雷的芬兰语女子学校设计校舍,因而得以成立自己的事务所。她设计过几座重要的公共建筑,包括30多座学校建筑。勒恩曾经赢得五项建筑竞图,包括1906年的坦佩雷市消防站竞图,在当年能以女性的身份进行这个设计很不寻常。勒恩与芬兰建筑师阿马斯·林德格伦英语Armas Lindgren合作赢得了两次竞图,和他一起设计了位于赫尔辛基的新学生宿舍 (1910) 和位于塔林爱沙尼亚剧场 (1913)。索丹屈莱地球物理观测站 (Sodankylä Geophysical Observatory) 是她的晚期作品,完工年份为1945年。[27]

来自芬兰奥兰群岛希尔达·洪格尔英语Hilda Hongell(1867-1952)在1891年以特殊学生的身份进入当时只收男学生的赫尔辛基工业学校 (Helsinki Industrial School)。她凭借著优异的成绩在翌年以普通学生的身份为该校录取,并在 1894 年毕业获得“营建师”(master builder) 资格。她在奥兰群岛的玛丽港一带设计了98座建筑物,大部分是采用瑞士装饰风格的联栋街屋和农舍。然而,她并没有取得建筑师资格。[28]

北美洲及澳大利亚[编辑]

在美国,费·凯洛格 (Fay Kellogg, 1871-1918) 的建筑训练始于随同一位德国籍教师学习制图;然后她前往位于布鲁克林的普瑞特艺术学院进修;又赴巴黎在马谢尔·德·蒙克罗斯 (Marcel de Monclos) 的工作室工作。她向往进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但因为身为女性而被拒绝。然而,部分由于她的努力,该校后来向有志学习建筑的女性敞开了大门。回到美国后,凯洛格先协助设计了位于纽约曼哈顿下城的纽约市政档案馆 (Hall of Records),然后自行开业。她继续在大纽约地区设计了数百座建筑物,这番成就让纽约时报称她为“美国最成功的女性建筑师之一”。[29]

玛丽·盖能 (Mary Gannon) 和艾丽斯·韩兹 (Alice Hands) 是纽约应用设计女子学院 (New York School of Applied Design for Women) 的早期毕业生。她们毕业于 1892 年,并在 1894 年成立盖能与韩兹建筑师事务所 (Gannon and Hands),致力于设计纽约市内的低造价住宅。[30]

玛丽·洛克维尔·胡克( Mary Rockwell Hook, 1877-1978) 出生于堪萨斯州。她也前往巴黎,期待能够在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建筑,她参加了入学考试,但遇到性别歧视。她并没有被该校录取,并在 1906 年返回美国,开始从事建筑工作。她设计过位于肯塔基州的松山原住民学校 (Pine Mountain Settlement School) 以及堪萨斯城的许多建筑物。她是堪萨斯城第一位尝试将自然地景融入设计的建筑师,也是第一位采用现场浇铸混凝土墙的建筑师。[31]


伊莎贝尔·罗伯兹 (Isabel Roberts, 1971-1955) 生于密苏里州。她的建筑教育得自纽约市的马斯克瑞–钱珀斯工作室 (Masqueray-Chambers Atelier)。这间工作室的创办人是伊马纽尔·路易斯·马斯克瑞 (Emmanuel Louis Masqueray),其教学基本上遵循法国高等美术学院的模式,是美国第一所专为教导建筑实务而建立的工作室。[32]马斯克瑞相信女性也有担任建筑师的能力,积极招收女性进入工作室学习。罗伯兹曾参加过法兰克·洛伊·莱特的设计团队,然后与艾达·安娜·莱恩 (Ida Annah Ryan, 1873-1950) 合伙在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开业。莱恩是第一位从麻省理工学院取得建筑硕士学位的女性[33](1890 年自该校建筑系毕业的苏菲亚·海顿·班奈特 (Sophia Hayden Bennett, 1868-1953) 是第一位从该校取得建筑学位的女性。)[34]

艾丝特·麦乔立·希尔 (Esther Marjorie Hill, 1895-1985) 在 1920 年从多伦多大学毕业,成为加拿大第一位取得建筑学位的女性。

佛罗伦丝·玛丽·泰勒 (Florence Mary Taylor, 1879-1969) 幼年时随父母从英国移民澳大利亚。她在 1904 年赴悉尼技术学院 (Sydney Technical College) 夜间部进修,成为该校第一位完成建筑专业最后一年课程的女性。[35]之后,她到业务兴隆的约翰·布彻尔·克兰普 (John Burcham Clamp) 建筑师事务所工作,成为该事务所的首席绘图员。[36]她在克兰普的支持下,于 1907 年申请加入新南威尔士州建筑师协会,希望成为该会的第一名女性会员,却遭到强力反对,直到 1920 年才在该会邀请下入会。[37]

欧洲的发展[编辑]

继芬兰之后,几个欧洲国家也陆续开放让女性学习建筑。挪威的第一位女性建筑师是丽拉·韩森 (Lilla Hansen, 1872-1962)。她在 1894 年毕业于位在克里斯蒂安尼亚 (Kristiania,即今天的奥斯陆) 的皇家制图学校 (Den Kongelige Tegneskole),并曾在布鲁塞尔、克里斯蒂安尼亚和哥本哈根各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见习。她在 1912 年成立自己的事务所,并借着赫蒂楼 (Heftyeterrassen) 这件位于奥斯陆的新巴洛克式复合式住宅设计打响了知名度。随后又陆续设计了许多大型住宅以及女子学生宿舍。[38]

第一位在德国开设建筑师事务所的女性是艾蜜莉·温克曼 (Emilie Winkelmann, 1875-1951)。她在汉诺威技术学院(今日的汉诺威大学)注册为访问学生学习建筑,但无法取得毕业文凭——该校直到 1909 年才开始授予女性学位。她在柏林成立事务所,最盛时雇用了 15 名员工,截至第一次大战爆发之前,完成了 30 栋左右的住宅。她的知名作品之一是位于柏林夏洛腾堡-维尔默斯多夫区的 Tribüne 剧院,该剧院原本是一座女子学校。[39]

第一位在德国取得土木工程师资格的女性是塞尔维亚建筑师约凡卡·邦契奇-卡泰里尼奇 (Jovanka Bončić-Katerinić, 1887-1966) 。她在 1913 年从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取得学位。[40]

塞尔维亚的第一名女性建筑师耶莉莎薇塔·纳契奇 (Jelisaveta Načić, 1878-1955) 在当时普遍认为女性不应该从事建筑的大环境下,进入贝尔格莱德大学学建筑。她在 22 岁毕业时,是第一位从该校工程学院毕业的女性。碍于她的女性身份,她无法得到她向往的政府营建部门官员职位,但受雇于贝尔格莱德市政府,后来成为那里的首席建筑师。她的知名作品有比例优美的彼得一世小学 (Kralj Petar I Elementary School, 1906) 和摩拉维亚风格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 (Alexander Nevsky Church, 1929),这两座建筑物都位于贝尔格莱德。[41]纳契奇身为塞尔维亚第一位女性建筑师,做了许多事情鼓励其他女性加入这个行业。[42]

奥地利的第一位女性建筑师是玛格丽特·许特-利霍茨基 (Margarete Schütte-Lihotzky, 1897-2000)。她也是第一位是从维也纳艺术工艺学校(Kunstgewerbeschule,今日的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毕业的女性——不过,她之所以能被该校录取,是因为她的母亲透过一位朋友央求知名画家古斯塔夫·克林姆为她写推荐函的缘故。她是维也纳法兰克福社会住宅开发运动的先驱之一。她的设计结合了功能性,所设计的“法兰克福厨房”体现了这个主张,成为今日嵌入式厨房的原型。[43]

在瑞士,弗洛拉·斯泰格-克劳福德 (Flora Steiger-Crawford, 1899-1991) 于 1923 年成为第一位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系毕业的女性。她在 1924 年与丈夫鲁道夫·施泰格 (Rudolf Steiger) 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44]他们的第一件作品是位于里恩 (Riehen) 的桑德路特宅 (Sandreuter House, 1924),这座住宅被视为瑞士第一座现代主义住宅。她在 1938 年结束建筑设计工作,转而从事雕塑。[45]

在英国,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 (RIBA) 于 1898 年首次将建筑师资格授予女性,这位女性是艾瑟·查尔斯 (Ethel Charles, 1871-1962)。艾瑟和妹妹贝西 (Bessie Ada Charles) 都透过在恩斯特·乔治 (Ernest George) 和哈罗德·佩托 (Harold Peto) 的联合事务所工作取得建筑方面的训练。姊妹两人在 1893 年都向建筑联盟学院提出入学申请,希望接受进一步的建筑教育,但遭到拒绝。艾瑟完成了巴特莱特建筑学院的部分课程,成绩优异。然而,身为女性使她无法获得大规模的委托,只能专注在劳工住宅之类的小型住宅设计案。[46] [47]苏格兰女士伊迪丝·休斯 (Edith Hughes, 1888-1971) 是英国另一位早期女性建筑师。她先是在法国索邦大学 (Sorbonne) 修习了一些艺术与建筑课程,然后进入位于苏格兰阿伯丁的格雷艺术学院 (Gray's School of Art),在 1914 年取得该校的建筑文凭。除了在格拉斯哥艺术学院任教之外,她还在 1920 年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擅长厨房设计。[48]第一位主导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的英国女性是伊丽莎白·史考特 (Elisabeth Scott, 1898-1972),她是位于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的建筑师,这座剧院在 1932 年完工。[49]姬莉安·哈里森 (Gillian Harrison, 1898-1974) 是建筑联盟学院在 1917 年首次录取女学生时进入该校的四名女性之一,[50]并在 1931 年成为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第一名女会士。[51]

与男性搭档合作的女建筑师[编辑]

爱诺·阿尔托

在20世纪上半的重要女性建筑师中,有几位选择与男性合伙发展事业——通常是夫妻档。[52]这种合伙关系始自女性开始涉足建筑领域的那个年代,当时有某些成功的男性建筑师愿意与女性合作。鉴于建筑院校录取的女学生人数量从 1960 年来以来有所提升,不少男女学生在就学阶段相识并结婚;有人称这样的长时间合作相处以及分享共同兴趣是“维持浪漫的完美药方”。[53]安·弗赛斯 (Ann Forsyth) 在《向札哈致敬》(In Praise of Zaha)[54]一文中针对这种合作关系整理了一份综览。

男女建筑师合伙的结果是,外界有时会误将女性建筑师的贡献归功于男性建筑师,通常是后者知名度较高的缘故。[55]

以下介绍几对知名的男女建筑师合作搭档:

  • 爱诺·阿尔托 (Aino Aalto, 1894-1949) 和阿尔瓦尔·阿尔托:爱诺在1920年取得芬兰建筑师资格,于1923年和阿尔瓦尔·阿尔托结婚并参与他早期的建筑设计,为迈雷阿别墅(Villa Mairea,1937年,位于芬兰诺尔马库英语Noormarkku)的室内设计付出不少心力。[56]
  • 雷马和拉伊利·皮耶蒂莱 (Reima and Raili Pietilä):这对同为芬兰夫妻档的建筑师透过密切合作发展出他们早期的现代主义风格。拉伊利·皮耶蒂莱 (Raili Pietilä, 1926-2021) 认为两人组是最恰当的设计团队规模,她说:“工作不离身是我们的常态,无论是散步时、备膳时或是夜间都是如此。参加竞图时,我们有出门旅行的习惯,像是搭乘长途火车,因为我们发现转变环境可以转变想法。”[57]
  • 英格和约翰尼斯·埃克斯纳 (Inger and Johannes Exner):这对在 1952 年结褵的丹麦夫妻合作无间,他们建造/修复了大量教堂,时常从机能和美学出发切入作品的设计。[58]
  • 法国建筑师、设计师夏洛特·佩里昂 (Charlotte Perriand, 1903-1999)现代主义建筑泰斗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佩里昂在这份合伙关系中侧重于发展符合机能性的生活空间,具体的方式是为柯布西耶的建筑进行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她在日后回忆柯布西耶如何坚持严守他那些近乎苛求的原则时这么说:“即使是一个小小的铅笔触都必须有它存在的道理,可能是为了满足一种需要、或是回应一个手势或姿态,而且能以大量生产的价格实现。”佩里昂与柯布西耶合作的时间约有十年,她在 1937 年离开他的工作室,专心设计家具,并经常与让·普维 (Jean Prouvé) 合作。[59]
  • 玛丽亚·荷西·马奎斯·德·西瓦 (Maria José Marques da Silva, 1914-1996) 与大卫·莫雷拉 (David Moreira):这对葡萄牙夫妻档建筑师合作建造了波尔图市内的几座重要建筑。[60]
伊丽莎白和哥特佛莱德·伯姆,摄于 2009 年
  • 德国建筑师伊丽莎白·伯姆 (Elisabeth Böhm, 1921-2012) 经常参与建筑师丈夫哥特佛莱德·伯姆 (Gottfried Böhm) 的工作,设计公寓建筑和其他住宅开发案的室内空间。[61]
  • 玛歌·舒尔曼 (Margot Schürrmann, 1924-1999) 和丈夫约西姆·舒尔曼 (Joachim Schürmann) 终生合作共事。德国建筑师联合会 (Bund Deutscher Architeken) 为了肯定他们对德国建筑的影响,在 1998 年将该年的大奖颁赠给他们。[62]
  • 玛丽亚·舒瓦兹 (Maria Schwarz, 1921-2018) 的事业与丈夫鲁道夫·舒瓦兹 (Rudolf Schwarz, 1897-1961) 密不可分,后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协助重建科隆市,尤重于教堂重建。鲁道夫在 1961 年过世后,玛丽亚接下两人的事业,完成丈夫在科隆地区的许多工作。[61]
  • 贝宁丝·亚丽珊德拉·雷·伊姆斯 (Bernice Alexandra "Ray" Eames, 1912-1988) 是一位美国家具和室内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以及建筑师查尔斯·伊姆斯 (Charles Eames) 的妻子及合伙人。查尔斯和雷·伊姆斯的设计作品包括伊姆斯宅和其他重要的 20 世纪中叶现代建筑。此外,伊姆斯夫妇还设计生产过极具启发性的伊姆斯躺椅和其他现代主义家具。
  • 伊丽莎白·克娄斯 (Elizabeth Close, 1912-2011) 在 1935 年自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几次求职失败后,随同学及日后的丈夫温斯顿·克娄斯 (Winston Close) 前往明尼阿波利斯。两人婚后在 1938 年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伊丽莎白自己设计了许多流线型的私人住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查尔斯忙于明尼苏达大学的校园建设工程,她则在丈夫不在的时候经管事务所。历史学家珍·金·赫希安 (Jane King Hession) 如此评论:“对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许多建筑界女性来说,她是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榜样,但是她不想刻意强调自己是个女建筑师这一点——她认为自己是一名建筑师,不过凑巧也是一位女性罢了。”[63]
沃尔特·伯利·格里芬和玛丽安·马奥尼,摄于悉尼,1930 年
  • 玛丽安·马奥尼·格里芬 (Marion Mahony Griffin, 1871-1961) 生长于芝加哥地区,是法兰克·洛伊·莱特雇用的第一位员工。[64]虽然莱特没有给她的草原学派设计太多肯定,但现有的资料显示,她不仅为莱特工作室的住宅设计投入许多心力,还为发展他的概念贡献良多。[65]玛丽安在 1911 年与她在莱特工作室的同事沃尔特·伯利·格里芬 (Walter Burley Griffin, 1876-1937) 结婚。他们夫妻俩建立了一份理想的合伙关系,先是在芝加哥地区承接了许多设计案,然后到澳大利亚进行堪培拉的都市规划,最后前往印度工作,直到沃尔特在 1937 年去世为止。[66]玛丽安在她的回忆录中提到她和丈夫在工作上如何密不可分,强调他们如何合作完成了多项设计,像是一座位于印度勒克瑙市的图书馆,或是悉尼附近的凯索克雷格 (Castlecrag) 社区。[67]
  • 另一位同在澳大利亚的女士玛丽·特纳·萧 (Mary Turner Shaw, 1906-1990) 发现难以完成她在墨尔本大学的建筑课程后,改而透过担任见习生的方式成为建筑师。她曾在澳大利亚(1931-1936 年)和英国(1937 年)的多家建筑师事务所工作,并游历欧洲,会见过许多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返回澳大利亚再次为其他人工作一阵子后(1938 年),她与现代主义建筑师弗烈德里克·隆伯格 (Frederick Romberg) 在 1939 年成立“隆伯格与萧”(Romberg & Shaw) 建筑师事务所。这间事务所在 1942 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战时大环境不利而关闭。在这段期间,他们建造了“澳大利亚的几个座知名公寓建筑”,[68]包括维多利亚州南雅拉的雅拉比公寓 (Yarrabee Flats, 1940) 和维多利亚州南墨尔本的纽本公寓 (Newburn Flats, 1930)。萧持续从事建筑工作,直到 1969 年退休为止。
  • 迪妮丝·史考特·布朗 (Denise Scott Brown, 1931-) 在非洲出生成长,经欧洲到美国宾州大学学习城市规划[69],毕业后留校任教并继续取得建筑硕士学位。她和罗伯特·范图利于 1960 年在宾大相识。两人在 1967 年结婚,不久,迪妮丝加入范图利设于费城的“范图利和劳赫”事务所,并在 1969 年成为负责城市规划部分的主持人。自此,她在该事务所(1989 年更名为“范图利、史考特·布朗联合事务所”(Venturi, Scott Brown and Associates))发挥重要作用,带领都市规划专案和研究,并和范图利合作发展事务所的大型专案。但是,她对于自己的贡献很少得到应得的肯定一事感到不满。例如,范图利在 1991 年单人获得普立兹克建筑奖,但她认为:“[事务所] 设计的每一吋建筑都是我们一起设计的。”她在 1997 年表示:“就我的个案来说,身为女性的问题将无法得到解答。如果我没有嫁给范图利,我能不能取得比目前更高的成就?谁能回答这个问题?但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他。如果他没有娶我,他能不能取得比目前更高的成就?”[52]迪妮丝·史考特·布朗在《性别空间建筑》(Gender Space Architecture) 这本书的一章中也透露了她对这个处境的感受。[70]
  • 英国建筑师阿曼达·莱维特 (Amanda Levete, 1955-) 与前夫扬·卡普利基(Jan Kaplický, 1937-2009) 共同主持 Future Systems。他们在 1999 年以罗德板球场媒体中心 (Lords Cricket Ground Media Center) 的设计赢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斯特灵奖[71]因为卡普利基既不懂板球,又对板球不感兴趣,莱维特负责与业主开会协商。一般认为,Future Systems 的有机造型构想之所以能够化为可实现的具体建筑,莱维特是关键人物。[72]
  • 艾曼纽·洛夫-史丹利 (Ivenue Love-Stanley) 和丈夫威廉·J·比尔·史丹利三世 (William J. "Bill" Stanley III) 在 1983 年合伙成立事务所。他们在注册为建筑师时,各自是美国南部最年轻的非裔男性建筑师、和美国南部第一位非裔女性建筑师(注册年份不同)。艾曼纽·洛夫-史丹利是业务经理兼负责执行的主持人,她的丈夫则负责行销及设计。[73]
  • 塞尔维亚建筑师莉莉亚娜·巴基奇 (Ljiljana Bakić, 1939-2022) 通常与丈夫德拉哥留布·巴基奇 (Dragoljub Bakić) 合作。他们最重要的作品是 Pionir 体育馆,并以这件作品赢得 1974 年的“贝尔格莱德建筑沙龙大奖”。另一位塞尔维亚女性建筑师伊凡卡·拉斯波波维奇 (Ivanka Raspopović, 1930-2015) 在 1960 年代与建筑师伊凡·安提可 (Ivan Antić) 合作设计位于贝尔格莱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位于克拉古耶瓦茨的10 月 21 日纪念馆。这两座建筑后来都列为国家纪念建筑。
  • 蕾拉·维涅里 (Lella Vignelli, 1934-2016) 终生和丈夫马西莫·维涅里 (Massimo Vignelli) 共事。马西莫以平面设计见长,她则擅长商业室内设计。他们在意大利威尼斯求学时相识,并在米兰和美国开业。
  • 碧翠丝·佩沙尔·米哈雷斯 (Beatriz Peschard Mijares) 在墨西哥城的安纳华克墨西哥大学 (Universidad Anáhuac México) 求学时认识了日后的丈夫亚历杭德罗·贝尔纳迪 (Alejandro Bernardi)。两人在 2000 年联合创立“贝尔纳迪-米哈雷斯建筑事务所”。

21世纪[编辑]

近几年来,有几位女性建筑师在建筑领域中大放异彩,成就有目共睹:

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札哈·哈蒂 (Zaha Hadid, 1950-2016) 在 2004 年获得普立兹克建筑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女性。[74]在她的众多作品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位于辛辛那提罗森塔当代艺术中心和位于莱比锡的BMW 中心大楼。评审团主席在颁奖时提到她“对现代主义的坚定承诺”,并说明她如何摆脱既有的类型学、高科技建筑等流派影响,改变建筑物的几何造型。[75]从 2004 年到 2016 年去世为止,她完成了其他许多知名作品,包括位于中国广州市广州大剧院2012 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伦敦水上运动中心[76] [77]

到 2010 年,又有一位女性成为普立兹克建筑奖得主,这一次是来自日本的妹岛和世 (1956-) 与她的合伙人西泽立卫 (1966-)。评审团主席帕伦坡勋爵 (Lord Palumbo) 在谈到他们的设计时说:“既精致又震撼、精准而流畅、巧妙得有节制、但又不过分卖弄聪明;他们打造的建筑物成功呼应环境脉络及活动机能,予人完整感和丰富的体验。”位于俄亥俄州的托莱多艺术博物馆玻璃展厅和位于日本石川县金泽 21 世纪当代美术馆得到了评委特别的注目。[78]

安娜·海林格(Anna Heringer, 1977 年生于德国)在 2007 年以她位于孟加拉鲁德拉普尔的 METI 学校获得阿卡汉建筑奖。这座用竹子和其他当地材料建造的建筑是永续建筑的范例,其受到赞誉,不仅因为它的简单、人性化和美观,还因为建筑师、营造工匠、业主和使用者之间的高度合作。[79]


丹麦 Lundgaard & Tranberg 建筑师事务所在最近几年赢得多项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欧洲奖。女建筑师 Lene Tranberg (1956-) 是该事务所的灵魂人物。他们的作品包括丹麦皇家剧场 (2008) 和蒂特根宿舍 (Tietgenkollegiet, 2005)[80]

希拉·斯里·普拉卡什 (Sheila Sri Prakash, 1955-) 在 2010 年受邀担任世界经济论坛设计创新委员会委员,成为该会的第一位印度籍建筑师。她为该会设计了“互惠设计指数”(Reciprocal Design Index) 这种全面永续发展设计工具。她是印度第一位自己开设事务所的女性自己公司的女性,也是一位环保永续建筑的先驱,曾以回收材料设计过一间住家。[81]


晚近的统计数字[编辑]

要取得可靠的统计数字评估女性在世界各地建筑界的地位并不容易。可得的资料大多已经过时;某些资料透过邀请受访者参与调查取得,无法保证取样的完整性。

欧洲

欧洲建筑师理事会 (Architects' Council of Europe) 在 2010 年举行了一项涵盖 33 个国家的调查,发现这个地理范围内共有 52.4 万名建筑师,其中 31% 是女性。然而,女性在各国建筑师中所占的比例差异很大。女性建筑师比例最高的国家分别是希腊 (57%)、克罗地亚 (56%)、保加利亚 (50%)、斯洛文尼亚 (50%) 和瑞典 (49%);最低的是斯洛伐克 (15%)、奥地利 (16%)、荷兰 (19%)、德国 (21%) 和比利时 (24%)。在意大利和德国工作的欧洲建筑师总数超过 20 万人,而女性建筑师在这两个国家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30% 和 21%。[82]

澳大利亚

2002 年在澳大利亚举办的一项研究显示,该国建筑院校内有 43% 的学生为女性,然而,该国建筑从业者的女性比例从昆士兰州的 11.6% 到维多利亚州的 18.2% 不等。较近的“澳大利亚建筑业公平性和多元性”(Equity and Diversity in the Australian Architecture Profession) 调查取得的澳大利亚资料显示,无论采取任何措施,这个专业中的女性都在不断减少。[83]二十多年来,有 40% 以上的澳大利亚建筑院校毕业生均为女性,但仅有 20% 的澳大利亚注册建筑师为女性。[84] [85] [86] [87]

南非

在 2016 年,南非的注册建筑专业人员仅有 21% 为女性。南非建筑师协会 (South Af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东开普分会举办的一项调查显示,2014 年从纳尔逊·曼德拉城市大学 (Nelson Mandela University) 建筑系所毕业的学生只有 29% 是女性。 [88]

英国

2000 年在英国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该国建筑院校中有 38% 的学生和 22% 的师资为女性,但只有 13% 的执业建筑师为女性。[89]该国营建专业人员薪资调查处 (Fees Bureau) 在 2010 年 11 月的资料显示该国的专业建筑师仅有 19% 为女性,和 2008 年相比下降了 5%。[90]

美国

美国国家建筑认证协会 (National Architectural Accrediting Board) 的 2009 年报告指出,该国建筑院校毕业生有 41% 是女性,而美国建筑师学会 2004 年全国联合委员会报告 (National Associates Committee Report) 显示持照的女性建筑师占总持照建筑师总数的比例为 20%。美国建筑师学会在 2003 年进行的一项“建筑界女性”(Women in Architecture) 研究发现,美国建筑师事务所中有 27% 的员工为女性。[91]2005 年在该会获得美国建筑师学会会士 (FAIA) 荣誉衔的会士团中,有 174 名为女性,2,199 名为男性,女性所占比例大约为 8%。[92]

参见[编辑]

  • 女性建筑师名单
  • 活跃于包浩斯的女性
  • 玛丽安·马奥尼·格里芬奖 (Marion Mahony Griffin Award),该奖表扬女性建筑师的杰出作品(澳大利亚建筑师协会)

参考资料[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

延伸阅读[编辑]

  1. ^ rosaria_piomelli. Digital-archives.ccny.cuny.edu. 1937-10-24 [2015-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2. ^ M. E. Aubry-Vitet, "Chenonceau"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Revue des deux mondes, no 69 (1867), p.855. (法语)
  3. ^ Waters, Clara Erskine Clement. Women in the Fine Arts: From the Seventh Century B.C.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A.D. Public domain. Houghton, Mifflin. 1904: 63–. 
  4. ^ John Millar The first woman architec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Architects' Journal, 11 November 2010. Retrieved 16 April 2012.
  5. ^ 5.0 5.1 Jay Merrick Elizabeth Wilbraham, the first lady of architectu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Independent, 16 February 2011. Retrieved 16 April 2012.
  6. ^ Paul Nettleingham, "Townley House in Ramsgat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ichaels Bookshop Ramsgate. Retrieved 16 April 2012.
  7. ^ St Mary's Church Wrea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Sept 2012)
  8. ^ Uglow, Jenny (2012) The Pinecone, Faber and Faber
  9. ^ Bullen, J. B. (2001) Sara Losh: Architect, Romantic, Mythologist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Vol. 143, No. 1184, Nov., pp. 676-684
  10. ^ "Gray, Sophia (Sophie) Wharton Myddlet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rteFacts. Retrieved 16 April 2012.
  11. ^ "Mother Joseph", Architect of the Capito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16 April 2012.
  12. ^ "Louise Blanchard Bethune (1856-191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omen in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Retrieved 16 April 2012.
  13. ^ Louise Blanchard Bethune (1856-191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omen in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 Retrieved 2011-11-14.
  14. ^ Maureen Meister. Arts and Crafts Architecture: History and Heritage in New England.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4 November 2014: 235–. ISBN 978-1-61168-664-7. 
  15. ^ Inge S. Horton, "Emily Williams: San Jose's First Woman Architec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omen Architects in Northern California, first published in Newsletter of PAC San Jose, Vol.17, No.4. Retrieved 16 April 2012.
  16. ^ "Women in Architectu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RVHA. Retrieved 17 April 2012.
  17. ^ "Josephine Wright Chapman and Tuckerman Hal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uckermanhall.org. Retrieved 17 April 2012.
  18. ^ Ruth Crawford Mitchell Memorial Award. [August 3,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5) (英语). 
  19. ^ Ruth Crawford Mitchell - Vassar College Encyclopedia - Vassar College. vcencyclopedia.vassar.edu. [2018-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4) (英语). 
  20. ^ Guide to the Ruth Crawford Mitchell Papers, 1914-1980 UA.90.F12 | Digital Pitt. digital2.library.pitt.edu. [2018-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9) (英语). 
  21. ^ Geddes, Darryl. Olive Tjaden, pioneering architect who designed more than 400 Garden City, L.I., homes, dies at 92. Cornell Chronicle. Cornell University. 1 April 1997 [9 November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9 March 2018). 
  22. ^ Heilman, Wayne. Famed Colorado Springs architect Elizabeth Wright Ingraham dies at age 91. Colorado Springs Gazette. September 24, 2013 [September 23,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5). 
  23. ^ Famed Colorado Springs architect Elizabeth Wright Ingraham dies at age 91. Colorado Springs Gazette. [2016-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5). 
  24. ^ Päivi Nikkanen-Kalt, "Female architects in Finlan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RVHA. Retrieved 23 April 2012
  25. ^ Karl Heinz Hoffmann and Anika Hakl, "Frauen und Häuser"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9-14., Hamburgisches Architekturarchiv der Hamburgischen Architektenkammer. (德语) Retrieved 18 April 2012.
  26. ^ "Perustaminen: Nainen arkkitehtina"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2-07-20, Architecta. (芬兰语) Retrieved 18 April 2012.
  27. ^ "Lönn, Wivi (1872 - 196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iografiakeskus. Retrieved 17 April 2012.
  28. ^ "Hilda Hongell"[失效链接], Mariehamns stad. (瑞典语) Retrieved 16 April 2012.
  29. ^ "Woman Invades Field of Modern Architectu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17, 1907. Retrieved 17 April 2012
  30. ^ Allaback, Sarah, 1965-. The first American women architects. Urbana. 2008. ISBN 9780252033216. OCLC 167518574. 
  31. ^ "Mary Rockwell Hook"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ternational Archive of Women in Architecture. Retrieved 17 April 2012.
  32. ^ "Noted Architect Dead. E. L. Masqueray Was Chief of Design of St. Louis Exposi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York Times, May 27, 1917. Retrieved 17 April 2012.
  33. ^ Joy Wallace Dickinson, "Roberts brought Wright style to region's landmark building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rlando Sentinel, September 11, 2011. Retrieved 17 April 2012.
  34. ^ "Sophia Hayden Bennet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it.edu. Retrieved 17 April 2012.
  35. ^ Willis, Julie and Bronwyn Hanna, Women Architects in Australia 1900-1960, Royal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2000
  36. ^ Hanna, Bronwyn Hanna "Absence and Presence, A Historiography of Early Women Architects in New South Wales"[永久失效链接], PhD,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1999. Retrieved 16 April 2012.
  37. ^ Ludlow, Christa. Taylor, Florence Mary (1879–1969). Taylor, Florence Mary (1879 - 1969). Australian Dictionary of Biography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007-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2). 
  38. ^ "Lilla Hanse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tore Norske Leksikon. (挪威语) Retrieved 18 April 2012.
  39. ^ "Emilie Winkelmann, Architekti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exikon: Charlottenburg-Wilmersdorf von A bis Z, Berlin.de. (德语) Retrieved 17 April 2012.
  40. ^ Ingenieurswissenschaften: Fräulein Diplom-Ingenieur. ZEIT ONLINE. [2018-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德语). 
  41. ^ "Alexander Nevsky Church in Belgrad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othing Against Serbia. Retrieved 18 April 2012.
  42. ^ "One su bile prve: Jelisaveta Načić, prva žena u državnoj službi Srbije"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2-08-02, Kulturni centar Beograda. (塞尔维亚语). Retrieved 18 April 2012.
  43. ^ "Margarete Schütte-Lihotzky, Biographi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faktor.com. (德语) Retrieved 17 April 2012.
  44. ^ "Rudolf Steiger", Sammlungen Aarchive, Zürcher Hochschule der Künste
  45. ^ "Steiger-Crawford, Flor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ictionnaire historique de la Suisse. (法语) Retrieved 18 April 2012.
  46. ^ Sumita Sinha, "Diversity i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ontext of Diversi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omen in Architecture. Retrieved 18 April 2012.
  47. ^ Lynne Walker, "Golden Age or False Dawn? Women Architect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nglish-heritage.org. Retrieved 18 April 2012.
  48. ^ "Edith Mary Wardlaw Burnet Hughes (née Burne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ictionary of Scottish Architects. Retrieved 18 April 2012.
  49. ^ Richardson, Albert. Shakespeare Memorial Theatre. The Builder. 22 April 1932, 142: 718. ; quoted in Walker (1999: 257)
  50. ^ Women as architects.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Journal. March 1918. 
  51. ^ Obituary. RIBAJournal. April 1975. 
  52. ^ 52.0 52.1 Kathryn H. Anthony, "Designing for Diversity: Gender, Race, and Ethnicity in the Architectural Profess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1), p. 56 et seq., ISBN 0-252-02641-1 (online here ).
  53. ^ Anthony, p. 56.
  54. ^ Forsyth, Ann. In Praise of Zaha.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2006-09-27, 60 (2): 63–65. S2CID 111344884. doi:10.1111/j.1531-314X.2006.00082.x. 
  55. ^ Anthony, p. 56-57.
  56. ^ "Internet exhibition on Alvar Aaltos Villa Maire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lvar Aalto. Retrieved 21 April 2012.
  57. ^ David Sokol, "Breaking the Modernist Mold: Raili Pietilä reflects on a life of design with her husband, Reima, and the new exhibition that examines the Pietilä legac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etropolismag.com, 24 April 2008. Retrieved 22 April 2012.
  58. ^ "Inger Exn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ansk Kvindebiografisk Leksikon. (丹麦语) Retrieved 21 April 2012.
  59. ^ "Charlotte Perriand, Architect + Furniture Designer (1903-199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esign Museum. Retrieved 22 April 2012.
  60. ^ "Maria José Marques da Silva", University of Porto Famous Alumni. Retrieved 22 April 2012.
  61. ^ 61.0 61.1 "Die Frau an seiner Seite. Verleihung der AIV-Ehrenplaketten in Köl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aunetz. (德语) Retrieved 22 April 2012.
  62. ^ "Großer BDA-Prei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DA. (德语) Retrieved 22 April 2012.
  63. ^ "Then and Now: 'Old Gray Heads,' part two -- Elizabeth Clos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7-07-30.,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Retrieved 22 April 2012.
  64. ^ Paul Kruty, Walter Burley Griffi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65. ^ Lynn Becker, "Frank Lloyd Wright's Right-Hand Woma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peat. Retrieved 22 April 2012.
  66. ^ "Beyond architecture: Marion Mahony and Walter Burley Griffi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ower House Museum. Retrieved 22 April 2012.
  67. ^ Fred A. Bernstein, "Rediscovering a Heroine of Chicago Architectu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York Times, January 1, 2008. Retrieved 22 April 2012.
  68. ^ Willis, J. 2012 "Shaw, Mary Turner" in P.Goad and J.Willis "The Encyclopedia of Australian Architec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p.624
  69. ^ Harvard News Office. "Harvard Gazette: Architect to receive Radcliffe Medal". harvard.edu.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3 March 2016. Retrieved 25 February 2015.
  70. ^ Rendell, Jane; Penner, Barbara; Borden, Iain. Gender space architecture an inter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0-01-01: 229, 263 [2023-01-09]. ISBN 9780203449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71. ^ Stuart Jeffries, "The Saturday interview: architect Amanda Levet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Guardian (London), April 9, 2011. Retrieved 2012-04-23.
  72. ^ Grice, E. "My greatest regret is that I didn't make peace with him in lif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Daily Telegraph, 11 March 2009. Retrieved 2012-04-23.
  73. ^ Architecture graduates Bill Stanley and Ivenue Love-Stanley are building marriage and monuments together. First Impressions. Georgia Tech Alumni Magazine. [26 Dec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21). 
  74. ^ Dame Zaha Hadid awarded the Riba Gold Medal for architecture - BBC News. BBC News (Bbc.com). 2015-09-24 [2015-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7). 
  75. ^ "Announcement: Zaha Hadid Becomes the First Woman to Receive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Retrieved 18 April 2012.
  76. ^ Jonathan Glancey and Dan Chung, "Zaha Hadid's Guangzhou Opera House – in pictur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Guardian, 1 March 2011. Retrieved 18 April 2012.
  77. ^ "London Aquatics Cent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Zaha Hadid Architects. Retrieved 18 April 2012.
  78. ^ "Announcement: Architectural Partners in Japan Become the 2010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Laureat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Retrieved 18 April 2012.
  79. ^ "Nine projects receive 2007 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3-03., Aga Khan Development Network. Retrieved 12 March 2012.
  80. ^ "Lene Tranber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VINFO. (丹麦语) Retrieved 19 April 2012.
  81. ^ Recycled Materials in a Designer Home. Inside Outside. 10 June 1992. 
  82. ^ "The Architectural Profession in Europe 2010"[失效链接], Architects' Council of Europe. Retrieved 24 April 2012.
  83. ^ Research - Parlour. archiparlour.org. [2015-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0). 
  84. ^ Matthewson, Gill; Clark, Justine. The 'half-life' of women architects - Parlour. archiparlour.org. 2013-09-14 [2015-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85. ^ Matthewson, Gill. Updating the numbers, part 1: at school - Parlour. archiparlour.org. 2013-01-29 [2015-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86. ^ Matthewson, Gill. Updating the numbers, part 2: at work - Parlour. archiparlour.org. 2013-01-26 [2015-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87. ^ Matthewson, Gill. Updating the numbers, part 3: Institute membership - Parlour. archiparlour.org. 2013-02-10 [2015-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88. ^ Only 21% of SA architects are women - what can be done?. Property24. 25 August 2016 [2018-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3). 
  89. ^ Karen Burns, "Women in architectu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rchitectureAU. Retrieved 24 April 2012.
  90. ^ Chrissi McCarthy, "Alarm as number of women architects falls for first time in nearly a decade"[失效链接], Constructing Equality, 11 November 2010. Retrieved 24 April 2012.
  91. ^ Alexis Gregory, "Calling All Women: Finding the Forgotten Architec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IArchitect, November 12, 2009. Retrieved 24 April 2012.
  92. ^ Kaplan, Victoria. Structural inequality : black architects in the United States需要免费注册.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6: 26. ISBN 978-074254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