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荫浏
杨荫浏 | |
---|---|
出生 | 大清江苏省常州府无锡县 | 1899年11月10日
逝世 | 1984年2月25日 中国北京市 | (84岁)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母校 | 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 |
职业 | 音乐史学家、音乐理论家 |
信仰 | 中华圣公会[1] |
父母 | 杨钟琳(父)、钱淑珍(母) |
亲属 | 兄杨荫溥、表妹曹安和 |
杨荫浏(1899年11月10日—1984年2月25日),字亮卿,号二壮,又号清如,中国音乐史和音乐理论家,对国乐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人擅弹琵琶及三弦等中国乐器。[1][2]
生平
[编辑]杨荫浏出生于光绪三十五年十月初八(1899年11月10日)江苏无锡留芳声巷,[2] 与杨绛同族、更与杨荫榆同辈,母亲钱淑珍是钱基博的叔伯姊妹、哥哥杨荫溥后来成为了经济学家。[3] 幼时在家和私塾中接受传统教育,6岁开始向邻里学习江南丝竹。待到青少年时期,杨荫浏先后在无锡东林小学和师范接受教育。1911年师从吴畹卿在无锡的天韵社学习唱昆曲及琵琶、三弦,直到杨荫浏二十七岁左右吴畹卿去世为止,二人都保持着师生关系,[4] 他实际上也是天韵社的最后一代传人。同时,杨荫浏在12岁时从美国女传教士郝路义(Louise Strong Hammand)学习钢琴及西方音乐理论,二人关系十分密切,杨荫浏自述曾叫郝路义干妈。1920年加入中华圣公会成为基督教徒。[1] 1921年自无锡第三师范学校毕业。[5]
1923年至1925年进入上海的圣约翰大学经济系与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学习,但在1926年辍学,辗转在无锡、宜兴担任中学教师,1928年还在宜兴中学教书的杨荫浏被任命为“中华圣公会统一赞美诗委员会”成员,参加圣公会的赞美诗编辑工作,同年秋辞去宜兴中学职务开始专门编写赞美诗。1931年编成《颂主诗集》,在教会内部刊印。不久中华基督教会联合中华“六公会”组成“联合圣歌委员会”,杨荫浏亦是32名委员会成员之一。[1] 1936年至1937年任北平哈佛燕京学社音乐研究员、1940年代担任国立音乐院国乐系与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教授,亦曾在担任礼乐馆编纂、乐典组主任等职。1945年抗战结束后随国立音乐院前往南京,此时接到哈佛大学去教授中国音乐史的邀请,但认为“脱离了中国音乐的实际环境就无法研究中国音乐的历史和现状”而拒绝。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荫浏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担任教授,后来历任音乐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与吕骥、李元庆并称音乐研究所的“三驾马车”。此外也担任过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1950年暑假和表妹曹安和一起到无锡给阿炳录下了名曲《二泉映月》。[6][7]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被下放到干校。[7] 1980年左右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1984年2月25日在北京病逝。[5]
贡献
[编辑]杨荫浏专攻中国音乐史、乐律学与民族音乐研究,做过大量的中国民乐搜集、整理以及研究工作,常说:“中国古代音乐史不能成为‘哑巴’音乐史”。[8]同时他也试图融合中西音乐理论并解决民族音乐古今脱节的现象。在1949年之前,杨荫浏就整理了很多民族音乐书谱,包括《雅音集》、《笛谱》、《箫谱》和《文板十二曲线谱》等,其重要著作《国乐概论》与《中国音乐史纲》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此外,杨荫浏曾师从心理学家刘廷芳、物理学家丁燮林研究声学,为民族乐器与乐律研究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完成的主要作品为1982年著成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此外还进行过姜白石词谱译解、古乐器考古与测音研究工作等。晚年总结平生所学得出《管律辨讹》、《三律考》。[5] 中国音乐史在他一代几于大成,杨荫浏自己曾说:“我希望以后的年轻人,不要再去编中国音乐史,你们不可能达到一个我这样的程度,你们应该去搞断代史和专题。”此外,他对中国大陆官方批判邓丽君之举持负面态度,并说道“邓丽君才不是资产阶级呢!交响乐、歌剧才是资产阶级的东西,资产阶级瞧不起邓丽君这样的东西,我们怎么能跟着资产阶级说呢?”“资产阶级是要听交响乐的,听邓丽君歌曲的都是劳动人民”。[7][9]
著作
[编辑]- 《雅音集》(第一和第二集,1923-1929)
- 《颂主诗集》(1931)
- 《国乐概论》(1943)
- 《中国音乐史纲》(1943)
- 《中国音乐史新旧音阶的相互影响》(1945)
- 《白石道人歌曲研究》 (与阴法鲁合著,1957)
- 《如何对待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同时存在的历史情况》(1959)
- 《语言音乐学初探》(1963)
- 《律学的目的性与倾向性》 (1965)
-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1982)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杨周怀,<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基督教赞美诗的翻译、编曲、作曲及作词方面所作的贡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04期
- ^ 2.0 2.1 杨荫浏. 中国音乐史学网. 2010-04-13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3).
- ^ 翟风俭. 杨荫浏:中国宗教音乐研究的拓荒者. 中国民族宗教网. 2012-09-30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2).
- ^ 杨荫浏. 杨荫浏自述. 中国昆曲社. 2013-01-29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2).
- ^ 5.0 5.1 5.2 5.3 杨荫浏.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03-09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杨廷杰. 杨荫浏为阿炳记录《二泉映月》. 北京青年报. 2014-08-31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4).
- ^ 7.0 7.1 7.2 专注间杨荫浏谱就了绝唱. 新民晚报. 2014-03-27 [2015-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古琴大师吴文光:致力让古琴音乐跟世界接轨. 新华网. 2015年7月20日 [2016-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8).
- ^ 田青. 怀念恩师杨荫浏先生. 人民政协报. 2020-06-22 [2024-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09).
外部链接
[编辑]- 黄春兴,论杨荫浏释“散乐”界定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杨荫浏诞辰120周年纪念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