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六善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田六善(1622年—1691年),字兼山山西省泽州直隶州阳城县(今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有“户部左仕郎兼山田公”的称谓。著有《鹪栖幔坡诸集》《拾瑶录》

生平[编辑]

顺治三年(1646年),登进士,授河南太康知县[1]。顺治九年(1652年),改户部广西司主事,后监临清关[2]、监督凤阳仓[3]、兼监临淮关[2]。此后历任户部江西司员外郎、广西司郎中[1]。顺治十五年(1658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4]、长芦巡盐御史[5]、掌江南道监察御史[4]。康熙三年(1664年),任贵州道监察御史[1]、陕西道监察御史[1]、广东道监察御史。康熙七年(1668年),巡视京通各仓御史[1]。康熙十一年(1672年),改任刑科给事中[1]。康熙十二年(1673年),任户科掌印给事中[1]光禄寺少卿,同年转任通政使司右参议。次年,改左佥都御史、顺天府尹、左副都御史。康熙十五年(1676年),任会试副考官,次年改工部右侍郎。康熙十七年(1678年),任户部右侍郎督理钱法;次年改户部左侍郎。康熙二十年(1681年),致仕。康熙三十年(1691年),卒于家,年七十一。[6]

当时阳城县参加山西乡试共十人(张尔素、田六善、杨荣胤王润身王兰彰王克生卫贞元段上彩赵士俊乔映伍),全部中举;次年十人又参加会试,全登进士,史称“十凤齐鸣”[7]

军事政策[编辑]

  • 认为必须消灭三藩之乱吴三桂势力,田六善认为:“臣谓绿旗力虽弱,善用之则强;心虽涣,善收之则聚。供给宜足,劳逸宜均。”首要之务是要稳定士气,部队的月饷以及特殊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不分族人,赏罚公正。
  • “臣谓先取精忠,则群贼自息。昔姜瓖乍叛,土寇群起,瓖灭,土寇亦尽,其明验也。至三桂狡谋,觊以一隅之地困天下全力,我即以天下全力困此一隅。三桂授首,则四川广西不烦兵而自定。”认为应该先剿灭精忠势力,那么群贼自然会息。并以姜瓖叛变为例土匪,而对抗吴三桂的方法,则以全国力量去围困并使其投降,进而平息其他骚乱。[8]

评价[编辑]

  • 名臣传》收录一文中,田六善认为必须促使各督抚推荐清廉官员就任并判断其能力,并提出推荐清廉官员的三个难点与五个好处。看出田六善对官员的素质有极高的标准,除了清廉外,还要会爱戴人民。[10]
  • 韩菼所撰写的一文中:“选授江南道监察御史[4]入台数日以马禁甚严官民咸病即疏请弛其禁报可”,表达了田六善对新任江南道监察御史[4]对禁马措施过于严厉的担忧,请求放宽禁令以安抚官民。[11]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268》,出自赵尔巽清史稿

清代传记丛刊周骏富编辑 ,出自王炳燮国朝名臣言行录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稿 ,701005625号
  2. ^ 2.0 2.1 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史馆传稿 ,701007800号
  3.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 ,036397号
  4. ^ 4.0 4.1 4.2 4.3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 ,088531号
  5.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内阁大库档案 ,087046号
  6. ^ ·赵尔巽等。《清史稿史》(卷268):“田六善,字兼山,山西阳城人。顺治三年进士,授河南太康知县,时当兵后,劳来安集。九年,巡抚吴景道疏荐才守兼优,迁户部主事,监临清关,复监凤阳仓兼临淮关。罢滥征,革奇羡,商民称便。累迁郎中。十五年,授江南道御史。兵部议禁民乘马,六善疏言其不便,下廷臣集议,弛禁。……寻命巡视长芦盐政。十七年,还掌江南道事。康熙元年,乞假归。三年,补贵州道御史。……七年,命巡视京、通仓,还掌山东道事,得旨内陞,回籍待缺。十一年,授刑科给事中,秩视正四品。疏言:“臣里居读上谕,以苏克萨哈为鳌拜仇陷,杀其子孙,连坐族人白尔赫图,恩予昭雪。臣思法律为天下共者也,以满洲劳苦功高之人,因与执政诸臣意见相左,辄牵连兴大狱,恐尤而效之,报复相寻,借端推刃。周礼有八议,罪大可减,罪小可赦。请特制昭示,满洲犯罪非反叛有实迹者,一准于律,勿妄议株连。储人才,固国本,于是乎在。”上韪其言,下王大臣议,从之。又疏言:“圣学宜先读史。史者,古帝王得失之林也。其君宽仁明断,崇俭纳谏,则其民必安,其事必治,其世必兴必平。若夫苛察因循,恶闻过,乐逞欲,其民必不安,其事必不治,其世必衰必乱。乞谕日讲诸臣,以通鉴与经史并进。”得旨俞允。寻转户科掌印给事中。三迁至右佥都御史。十六年,擢工部侍郎。十七年,以夏旱求言……六善以老病乞罢,上不许。二十年,命致仕。三十年,卒于家,年七十一。”
  7. ^ “十凤齐鸣”展新姿. 《教育》. 2010年, (22期) [2012-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8. ^ ·赵尔巽等。《清史稿史》(卷268):“田六善,字兼山,山西阳城人。顺治三年进士,授河南太康知县,时当兵后,劳来安集。九年,巡抚吴景道疏荐才守兼优,迁户部主事,监临清关,复监凤阳仓兼临淮关。罢滥征,革奇羡,商民称便。累迁郎中。十五年,授江南道御史。兵部议禁民乘马,六善疏言其不便,下廷臣集议,弛禁。……寻命巡视长芦盐政。十七年,还掌江南道事。康熙元年,乞假归。三年,补贵州道御史。……七年,命巡视京、通仓,还掌山东道事,得旨内陞,回籍待缺。十一年,授刑科给事中,秩视正四品。疏言:“臣里居读上谕,以苏克萨哈为鳌拜仇陷,杀其子孙,连坐族人白尔赫图,恩予昭雪。臣思法律为天下共者也,以满洲劳苦功高之人,因与执政诸臣意见相左,辄牵连兴大狱,恐尤而效之,报复相寻,借端推刃。周礼有八议,罪大可减,罪小可赦。请特制昭示,满洲犯罪非反叛有实迹者,一准于律,勿妄议株连。储人才,固国本,于是乎在。”上韪其言,下王大臣议,从之。又疏言:“圣学宜先读史。史者,古帝王得失之林也。其君宽仁明断,崇俭纳谏,则其民必安,其事必治,其世必兴必平。若夫苛察因循,恶闻过,乐逞欲,其民必不安,其事必不治,其世必衰必乱。乞谕日讲诸臣,以通鉴与经史并进。”得旨俞允。寻转户科掌印给事中。三迁至右佥都御史。十六年,擢工部侍郎。十七年,以夏旱求言……六善以老病乞罢,上不许。二十年,命致仕。三十年,卒于家,年七十一。”
  9. ^ 近代史料全文数据库·贺长龄等。《皇朝经世文编》(卷十九) 田六善奖劝清吏疏〉:“臣惟清浊者人品之分途。劝惩者 朝廷之大法。是惩犹继乎劝而为言者也。今日贪风日甚。处极重难返之势。不得不严惩以儆。然惩之虽严。其弊日巧密。廉耻渐至于不可问。惟惩与劝并行。则今日虽不能必人之自为劝。而行之既久。人将见清吏之可为黾勉自持。亦可不惩而自劝。于以上登至治不难也。今州县未尝无劝矣。缉拏逃人则有劝。输银输粟。以及开荒完粮则有劝。夫民之安危。原系乎吏之清与不清。而所以劝清吏之法。未尝议及也。督抚亦未尝无劝矣。州县能拏逃人则彼有劝。州县能开荒以及完粮等事则彼有劝。夫吏之清与不清。原视乎督抚之公与不公。而所以劝督抚之法未尝议及也。且缉逃开荒等劝。是赏能也。输银输粟等劝。是赏富也。何如得一清吏之为有益乎。且州县有功。督抚皆积累以为己功。为其能督率也。何如能使吏无不清之为有益乎。夫督抚之不得荐举。不过谓其有虚文。无实用。然参易而荐难。此后督抚将每岁参数人以塞责。至于吏之清不清。则亦漠然视之而已矣。伏祈  敕下督抚。不得效平常荐举习套。止查地方历年所得清吏。果有几人。一一开报。祈  皇上记名左右。以凭优擢。并祈  敕下该部。或一年。或二年。类查各督抚地方。有清吏五人者。如何褒嘉。有清吏十人者。如何优异。无清吏一人者。如何处分。庶人人自奋。治道可兴。然行此有五便。议此有三难。不可不讲也。何谓五便。清吏劝。则饮冰茹蘖之人。谓人虽荣华。己虽冷落。而公道尚存。声名尚美。则持守之志益坚。一便也。清吏劝。则不在清吏之数者。谓己即有缉逃输赈等功。操守尚未见信。白简可畏矣。谁敢不力自濯磨。二便也。清吏劝。则  皇上忧吏治之日坏。求其人而不得者。今后可以知某省尚有清吏几人。以验吏治之修废。三便也。清吏劝。使天下晓然知 国家之劝有能者如彼。劝有德者如此。风俗可以丕变。四便也。至劝清吏兼劝督抚。则督抚向日谓清吏之无益于己。摧残诃斥。令廉介之士隳心者。今见清吏之万不可无。则必卵而翼之。亲而爱之矣。五便也。何谓三难。议者必谓一劝清吏。则其余之不清可知也。无以处乎不在清吏之数者。一难也。夫今天下果皆清吏乎。与其不劝而泾渭不分。何若劝之而使有清名者知勉。无清名者知戒乎。议者必谓一劝清吏。恐督抚依旧受贿徇私。二难也。夫不有巡方之互察乎。巡方之在地方。虽不如督抚之久。然以察督抚所荐之虚实则甚易。不公不明。为法已严。督抚亦何肯以一己之功名。为他人之地步乎。议者必谓一劝清吏。恐钱粮等事。未必能无罣碍。三难也。夫周官六计弊吏。总贯之以廉。平常加级纪录。皆可抵算罚降。岂一尘不染之吏。为  皇上爱养斯民。独不可加级纪录。并受  殊恩乎。苟行者力致其五便。议者不惑其三难。将见廉耻可兴。名节可振。循良之风。不让前古矣。臣工幸甚。天下幸甚。”
  10. ^ 清代传记丛刊》,周骏富编辑 ,出自王炳燮·《国朝名臣言行录》》:“又言欲安民在劝清吏乞 敕各督抚遇有清吏特行荐举 吏部于各督抚莅任一二年后列奏其曾经荐举何人即可鉴别其能否察吏安民议者或谓荐举清吏无以处平 不在清吏之数者一难也恐督抚依旧受贿徇私二难也 征粮缉逃各处分未必絓归碍三难也然臣谓清吏果得 荐举则饮冰茹巢者见公道倘存益坚其持守一便也群吏以不着清名为愧亦力自䃺二便也某省有清廉几人以验吏治之修废三便也天下晓然知有能必先有守风俗可以丕变四便也向日督抚厌憎清吏无益于己全 必且卵而翼之亲而爱之五便也不惑于三难力致其五便将循吏之风不让前古矣。”
  11. ^ 清代传记丛刊》,周骏富编辑 ,出自王炳燮·《国朝名臣言行录》》:“选授江南道监察御史入台数日以马禁甚严官民咸病即疏请弛其禁报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