𪨶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沙田一屋邨禾𪨶邨的“𪨶”字之起源与𪨶族的耕作方法有关。

𪨶shē𪨶民中国瑶族的一个分支。𪨶字以“”“”为义符,“”为声符[1]

历史[编辑]

𪨶民可能来源自瑶族。

文天祥在《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说:“、汀接壤,盐寇𪨶民群聚”。

𪨶民来赣之原由,《江西通志稿》中说道:“明以前难为确定之论断,在明代则为自广东移徙而来。𪨶徭即古代山越,在广东东部散处最广。”《江西通志稿》又说:“𪨶人之主要目的在求得耕地以遂其生耳,不得平原之地则但求山地,以施其刀耕火种之勤,其情殊可悯焉。”守仁和邢绚韵诗说:“处处山田尽入𪨶,可怜黎庶半无家。”。

清代大学问家李调元于《斋琐录》说:“𪨶音斜,耕山岳之地曰𪨶”。民国三十八年史学家吴宗慈主编的《江西通志考》的〈江西𪨶族考〉中说:“夫𪨶即苗即徭也。”,又说:“畬徭当以广东东部为最多,其先世民族实为山越。”

宋代时居于香港大屿山一带的𪨶民盐户曾在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的一次暴乱中袭击广州地区,当时被称为大奚山傜乱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年)巡抚南赣都御史王守仁曾重兵击剿,此畬徭之患得以解除。幸存的𪨶民紧缩于深山,陆续往山区迁徙,(江西)境内的𪨶民几乎消声匿迹。王守仁的《王文成公全书》〈请立崇义县治疏〉说:“其初畬贼原系广东流来,先年奉巡抚都御史金泽行令安插于址。”这同时说明了广东畬民是由东北迁徙而入江西的。

在千多年来与汉族的融合及同化下,广东沿海一带𪨶人的身份几乎已绝迹,𪨶人可说是已融入其他民族里,一些𪨶人成为瑶族畬族

耕作方法与生活[编辑]

𪨶族迁徙到山上定居后,他们先选择较平坦的斜坡,运用迁移式(或称“刀耕火耨”)的方式,以野草树木烧毁,再利用所造成的草木灰肥料,然后将禾稻种子撒在土地上,任由它们各自生长,至禾稻成熟时收割,这种在斜坡上的耕作方式称为“𪨶”或“畬”,与田种有别。部分𪨶族曾参与盐的制造及贸易,他们在盐田透过蒸发海水提取食盐

语言[编辑]

𪨶族说的方言是苗瑶语族的一种。在族群融合的过程中,他们的母语慢慢地和客家话畲语融合。

地名[编辑]

近代历史学者徐松石的《粤江流域人民史》〈广东畬人节〉曾记载:“畬徭即古代所谓山越,在广东东部散处最广,……现仍有许多𪨶字地名。……所以在广东区域内所谓旧越人或先来之土著当系𪨶徭部族。”

今天,𪨶人在沿海地区生活过痕迹可谓已不能复见,但从一些地名仍然保留着他们存在的证明:

  • 𪨶”是指使用的耕作方法,也可能指居住在山上的𪨶人居民。例如香港的:
  1. 沙田禾𪨶大𪨶
  2. 打鼓岭坪𪨶
  3. 东平洲𪨶脚下
  4. 大屿山蓝𪨶、大𪨶峒
  5. 西贡菠萝𪨶大𪨶岭东龙二𪨶下𪨶莫遮𪨶横𪨶𪨶径笃𪨶顶村
  6. 林村大芒𪨶大阳𪨶)、大𪨶地
  7. 大埔围头村𪨶地𪨶脚下𪨶下大𪨶岭墩
  8. 八乡上𪨶、下𪨶
  9. 荃湾大𪨶峒

𪨶人、瑶族与畬族[编辑]

《说蛮》载:“𪨶,巢居也”,“𪨶人亦徭种也”。《南越笔记》说:“赋以刀为准者曰徭,徭所止曰𪨶,亦曰𪨶,是为畬蛮之类。”。《岭表纪蛮》说:“畬与𪨶同音,盖以同一种族,故音同字异”。时期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称:“𪨶当作畬,实录谓之畬蛮。”。屈大均广东新语》亦将𪨶民与傜族本为同类,其区别在于前者由山长管理,不缴赋税;后者接受官府管辖,须缴税轻[2]

可见,“𪨶人”、“畬族”与瑶族同为一类。“𪨶人”与“畬族”的含义是有差异的,是指两个不同之族群。畬族多指福建江西畬族,是“刀耕火种,崖栖(洞居)谷汲”的土著居民,又称峒蛮、峒獠。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又说:“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𪨶,故称徭所止曰𪨶。自信为狗王后。家有画像,犬首人服,岁时祝祭。其姓为,自相婚”。“𪨶”字在此作为族称是侧重于其居住的形式,指在广东山林里搭棚而居的族群。如此说明了明代时广东一带𪨶人的生活习俗信仰与及姓氏,均与现代的畬族相若,可证畬族与𪨶人、瑶族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编辑]

  1. ^ 畲 -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國立中央大學 (PDF). [2019-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4-07). 
  2. ^ 屈大均。𪨶人[A]。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