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StefanTsingtauer/工作区8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2][3]

国民政府外交部、国立中央博物院、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

列表

[编辑]
名称 年代 地址 图像 其他信息
京奉铁路沈阳总站 1927年6月设计,1930年建成[4]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总站路100号[5] 该建筑为杨廷宝回国后主持设计的第一个工程,为当时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最大的火车站,具有东西元素交融的折衷主义特点[6]。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改称“奉天总站”,1934年改称“北奉天驿”,1946年改称“沈阳北站”[4]。1990年沈阳北站新站房建成后,先后改为沈阳铁路分局、沈阳铁路局沈阳办事处、沈阳车务段办公楼。2017年经历修缮并开辟展厅[5]。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
沈阳同泽女子中学 1930年[8](一说1928-1929[9]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承德路3号[10] 该校为张学良于凤至1928年出资创办[9]。主体3层,平面呈“丁”字形,前半部分为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后半部分为礼堂和室内操场,外墙采用清水红砖,竖向划分明确,给人以挺拔、壮观感,整体风格受近代建筑影响[11]。现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10]
基泰大楼 1928年设计建造 天津市和平区滨江道109-123号[12] 该楼为基泰工程司自建办公楼,底层、二层、三层出租,四层为基泰工程司办公、绘图场所,天津惠通成木厂承建[13]。现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14]
天津中国银行货栈 1928年设计建造[15] 天津市和平区大同道台儿庄路路口[16] 曾为天津百货采购供应站[15],已不存[16]
东北大学整体规划 1929年[17]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16] 东北大学在沈阳北陵(清昭陵)附近的校区最初仅有理工学院楼一栋,1929年由杨廷宝完成整体规划,并设计建造了一批建筑,各建筑统一采用英国都铎风格,以求风貌协调一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迁入关内。1949年后,东北大学旧址改为辽宁省人民政府等政府机关办公区至今[17]。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
东北大学文法科课堂楼 1929年4月设计[19]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 为南北两栋外貌相同的建筑,即文学院(汉卿北楼)、法学院(汉卿南楼)[19]。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北大学旧址的一部分[18]
东北大学图书馆 1929年10月设计,1930年开工[20]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 位于校园中心,平面呈“士”字形,前部为入口和阅览室,中部为业务办公用房,后部为书库,为中国早期图书馆的典型样式[20]。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北大学旧址的一部分[18]
东北大学体育场 1930年代初[21](一说1928年[22]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 或称“汉卿体育场”[23]。平面为向南开口的马蹄形,东西各设入口及三层司令台,砌成城楼雉堞式样。1949年后曾为东北体育学院(今沈阳体育学院)所使用[21],2006年沈阳体育学院迁出后,该建筑因产权问题等原因至今未能妥善保护,年久失修[23][24]。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北大学旧址的一部分[24]。另有1930年3月设计的东北大学体育馆,因经济条件与九一八事变未建[21]
东北大学化学馆 1930年1月设计[25]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 该楼外形、细部处理与文法科课堂楼相同,已毁于火灾[25]
少帅府 1929年开工,1939年建成[4]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少帅府巷48号[26] 即张氏帅府西院6栋建筑,均为红砖坡屋顶建筑,造型与设计手法与同泽女中、东北大学几座教学楼相近,均以西方古典主义为主,融入斗拱等中国传统元素。该建筑群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停工,后经国际法庭裁定由日本当局出资,仍由原荷兰建筑公司按杨廷宝图纸完成[4]。1949年后曾先后为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文化厅所使用[27],2018年移交给张氏帅府博物馆并对外开放至今[28]。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学良旧居的一部分[26]
清华大学总体规划 1930年前后[29]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30号[30] 罗家伦任校长时期,杨廷宝主持了该规划,并设计了生物馆、气象台、图书馆扩建等工程。该规划尊重清华学堂大礼堂体育馆等既有建筑的历史与现状,注意新建筑与前者风格的统一,同时通过整修河道、山丘、开辟荷花池,给予工字厅等清华园古建筑幽静的环境。该规划最终未完全实现[29][30]
清华大学生物馆 1929年奠基[31],1930年建成[32]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30号 杨廷宝设计,复新公司施工,外观采用西方古典主义构图与比例,折衷主义风格,并使用大面积红砖墙面[32]。楼内设标本室、实验室、教室、陈列室、研究室、阶梯教室、玻璃顶温室等[31]。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33]
清华大学气象台 1930年设计,1931年5月落成[34]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30号 位于清华园西侧山丘上,为一座五层八角塔式建筑,钢筋混凝土平板基础,砖墙承重,底层为天文钟室,顶层为办公室,其上设气象设备[34]。1952年院系调整后因气象系并入北京大学而废弃。2000年代初因重设天文学科而改建为清华大学天文台,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关肇邺主持增建一层及圆顶[35]。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33]
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 1930年3月设计,1931年11月完工[36]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30号 原建筑建于1919年,由美国建筑师茂飞设计。杨廷宝在扩建中将原建筑以90度角镜像复制到其西北部[37],在两部分相交的转角处新建以45度角布置的中楼,在此新设主入口,将新旧部分融为一体,形成“L”形对称环抱的格局[36],并在环境上拱卫、衬托附近的清华大礼堂。楼体之间以一对八角形穿堂和八角形楼梯间进行平面和外形的自然过渡[38],同时新楼在尺度、材料、色调、细部处理上与旧楼协调一致[36]。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33]
清华大学学生宿舍——明斋 1930年[39]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30号 明斋为清华改制为大学后建设的第一栋学生宿舍楼,平面对称呈“凹”字形,主入口位于两个转角处,每层房间66间[40]。后曾称为“四院”,现为文科教学用楼[41]。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33]
交通银行北平支行 1930年设计[42],1931年建成[43] 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河沿街9号[44] 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主楼临街4层,底层为通高2层的营业厅,周围为办公用房,地下室有金库。外墙为水刷石墙面,花岗岩勒脚,正立面两端凸出,顶部以云纹浮雕收尾,中段联排开窗,檐口做一排绿琉璃瓦和水泥斗拱,主入口以琉璃垂花门套装饰。内部设天花藻井、槅扇栏杆,采用传统大式彩画装饰[45]。该建筑将中国传统建筑式样与1930年代的现代风格、当时的先进材料、技术相结合,为当时中国的建筑设计开发了新思路[42]。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46]
中山陵园邵家坡新村合作社 1930年设计[47]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陵园[39] 为中山陵园管理处办公室,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后曾改为公共游览活动场所[47]。已不存[39]
南京中央体育场 1931-1933年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灵谷寺路8号 1930年为1933年中华民国全国运动会而建,含田径场、篮球场、国术场、游泳池、棒球场、网球场、足球场、跑马场等场馆,总占地面积约1000亩,工程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48]。体育场建筑群抗战时期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复、改建[49],1956年起由南京体育学院使用至今[50],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
南京中央体育场田径场 1931-1933年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灵谷寺路8号 位于体育场中心,占地约77亩,场内设500米跑道和两条200米直跑道,中央为标准足球场,南北端为篮球场、网球场。东西两侧设大门,以云纹望柱头和牌坊屋顶装饰,有三道拱形花格铁门,其内为穿堂,两侧设办公室、休息室,上方为带雨棚的司令台。看台可容纳35000余观众,其内设宿舍、浴室、厕所[52]。抗战时期曾为日军养马场,1949年后恢复,并增设沙坑、跳高场地等[49]
南京中央体育场游泳池 1931-1933年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灵谷寺路8号 游泳池入口为庑殿顶宫殿式建筑,设男女更衣室、淋浴室,地下室设锅炉和池水过滤设备。游泳池钢筋混凝土结构,长50米,宽20米,泳道9条,最浅处1.2米,最深处3.3米。两侧为看台,可容纳观众4000人[53]。2002年改建为室内游泳馆,保留了原建筑和游泳池[54][55]
南京中央体育场国术场 1931-1933年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灵谷寺路8号 平面为八角形,正门朝北,有牌坊与篮球场相对,正门牌坊平台上陈列武器,平台下为更衣室,水泥看台可容纳观众5400余人[56]。1949年后曾先后改为排球场、网球场、门球场[57],看台曾一度荒废为树林,2015年启动修缮计划,2018年12月1日修缮竣工[58]
南京中央体育场篮球场 1931-1933年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灵谷寺路8号 平面为长八角形,依托原有地势建为盆形,底部为赛场,铺木地板,四周为水泥看台,可容纳5000名观众。主入口处设踏步、平台,立三开间牌坊,平台下为运动员入场通道,两侧为浴室、厕所。另设观众疏散口8处,每处设单开间牌坊[59]。2003年改建为室内网球馆,保留了原平台、踏步和牌坊[50][54]
南京中央体育场棒球场 1931-1933年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灵谷寺路8号 平面呈半径85米、夹角小于90度的扇形,东、北两侧山坡改建为看台,可容纳4000名观众,场地四周设铁丝网围栏,入口正对本垒,设两处牌坊门道[60]。1958年为准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改为射击飞碟训练场,1960年后停用,现尚存两座牌坊[57][54]
紫金山天文台 1931年设计建造[61]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62] 由杨廷宝1931年设计建造的建筑,为紫金山天文台最早的建筑。该建筑主要由矩形的行政办公用房与圆形的观象台组成,平面以中轴对称布局将两部分有机结合,底层为一般办公用房,二层为馆长室、会议室、档案室等,北侧为圆顶观象台。利用地形高差,底层、二层均有入口与室外相通。立面则结合了西方古典三段式手法与中国传统样式,外墙以就地开采的毛石砌筑,建筑前设有类似于月台的台阶、牌楼、须弥座、明清官式栏杆[63]。后续建筑大多延续该建筑风格[61]。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
中央医院 1931年设计,1933年建成[65]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05号[62] 主楼为集中式病房楼,集门诊、手术、病房、行政功能于一体,对称布局,楼高四层,平屋顶,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为数块几何体的组合。外墙为浅黄色面砖和抹灰墙面,砌出简单纹理,细部有中国传统花纹、梁枋、雀替、霸王拳、滴水等。正立面三段式,中间突出两处楼梯、电梯间。该楼在体现中西合璧的同时超越了当时盛行的传统复古风格,具有简洁明快的现代主义特征[65][66]。该建筑后为南京军区总医院(今东部战区总医院)所使用[67]。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68]
谭延闿墓 1931年设计开工,1933年建成[69]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陵园区内[62] 谭延闿墓园主要由龙池、广场、祭堂、宝顶组成,各部分以园林设计手法,利用山势布置。龙池位于入口处,置石碑、牌坊;经大道、石桥至广场,广场为椭圆形,置汉白玉碑、三间四柱白石牌坊(为北京郊区某墓遗物);祭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仿清官式建筑,重檐五开间;宝顶位于最高处,为墓圹所在,内部钢筋混凝土结构,覆以石块,设石围栏,前设华表、石狮、铜炉、祭桌、方亭、荷花池[69][70]。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陵的一部分[71]
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 1931年[72]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北京东路39号[73] 杨廷宝1931年起主持中央研究院建筑群规划设计,数座馆舍顺应地形,风格一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为仿明清宫殿式建筑,平面呈“凸”字形,两层,一层中后部为地质标本陈列室,其余为研究室、办公室等。单檐歇山顶建筑,钢筋混凝土屋架,蓝琉璃瓦屋顶,正门设门廊,外墙为清水砖墙,水泥花饰,粗石块勒脚,仿木结构梁枋、檐口[72][74]。中央研究院建筑群1949年后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址至今[75]。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
中山陵音乐台 1932年[76]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陵园区内[73] 该建筑借鉴了古罗马半圆形剧场的布局,充分利用地形,将天然坡地整理、加修路面、踏步、埋设排水管道、铺植草皮而成。外圈为半圆形34跨钢筋混凝土水刷石饰面花架,以及花坛、坐凳。设计主体为舞台照壁,高12米,底部为须弥座,顶部饰以云纹图案、龙头、灯槽,舞台下为公共场所、工具储藏室等。舞台前为月牙形水池,汇集全场雨水并养植金鱼、莲花[76][77]。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山陵附属建筑的一部分[78]
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 1933年夏设计扩建,10月完成[79]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四牌楼2号[73] 原建筑1924年建成,法国建筑师帕斯卡尔设计,平面为“凸”字形,为西方古典形式。杨廷宝在扩建中在两侧增建阅览室,后侧增建书库,内部合围成两个小院,大致呈横“日”字形,保证新旧建筑协调统一,整体布局、细部处理、内部装修、材料与色彩均互相契合[79]。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大学旧址的一部分[51][80]
国立中央大学南大门 1933年设计建造[81]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四牌楼2号[73] 大门三开间,由四组方柱和梁枋组成,额枋处题写校名,采用简化的西方古典式样,与大礼堂、图书馆等建筑风格一致,构成从以校园中心建筑大礼堂为中轴的视觉景框[81][82]。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大学旧址的一部分[51][80]
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办公楼 1934年[83]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山西路124号[73] 该楼两层,外观为褐色琉璃瓦庑殿顶建筑,外墙为棕色面砖,入口简练朴实[83]。1946年徐悲鸿回到南京时曾暂居于此。1959年鼓楼区人民政府迁至此处办公至今[84][85]。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86]
河朔图书馆 1934年动工,1935年8月竣工 河南省新乡市卫滨区一横街卫河公园内[87] 为三层中国传统风格大楼,设计为“工”字形平面,仅完成第一期工程(前半部分)。抗战爆发后改为军用,直至1949年在此成立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平原省图书馆。平原省撤销后改为新乡市图书馆[88],现为新乡市群众艺术馆[89],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
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 1934年设计,1935年2月动工,1936年7月落成[90]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09号[87] 该建筑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顶宫殿式建筑,底层为办公室、会议室、史料库房,采用防火钢库门和空气调节设备,二、三层为礼堂、陈列室,陈列室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设棱花门窗、天花藻井、沥粉彩画。馆舍四周为花园和四座警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建筑改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至今。1976年由江苏省建筑设计院增建东西配楼时曾征求杨廷宝意见,保持新旧建筑协调统一[90]。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国民政府旧址的一部分[91]
大华大戏院 1935年[92]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67号[87] 大华大戏院曾为南京市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戏院。内设座位1785座,有冷暖气设备。入口大厅高2层,设大楼梯与回廊,周边为办公室、休息室、咖啡厅等。观众厅屋顶为钢制屋架、混凝土柱承重[92]。内部装饰为华丽的中国传统式样,入口雨棚受西方装饰艺术风格影响,为在西方现代技术与合理功能基础上探索结合中国传统风格的典型实例之一[93]。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68]
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 1936年[91]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11号[87] 该建筑位置与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对称,设计亦与之相同[9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南京军区档案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国民政府旧址的一部分[91]
重庆美丰银行 1934年设计,1935年6月建成[94] 重庆市渝中区新华路74号[95] 该楼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对称,外墙下部二层贴黑色磨光花岗石,上部贴面砖。楼内营业厅高二层,顶部设气楼式天窗,玻璃吊顶,柜台以大理石贴面。两侧办公室以玻璃隔扇分隔,三至六层全部为办公室,由侧门厅经电梯出入上下。地下室设金库[96]四川美丰银行1950年4月停业,该楼1954年后由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使用至今[97]。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的一部分[94]
上海大新公司 1935-1936年[87] 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830号[87] 杨廷宝参与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高10层,占地3667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髙42.3米。建筑体型壮观,采用近代建筑形式与中国传统装饰花纹,1950年代后改为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98]。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99]
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教学大楼 1934年4月20日奠基[100],1936年秋建成[101][102] 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 又称“三号楼”,主体部分3层,塔楼高7层[101]。现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00]
金陵大学图书馆 1936年[103]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22号[102] 该建筑平面呈“T”字形,顺应坡地地形设计为东部三层、西部二层。一层中部为面向北侧的主入口与门厅,两侧为办公用房与小阅览室,二层中部为借书处,两侧为大阅览室,南侧伸出部分为书库,内分五层。外观采用青色筒瓦歇山顶、青砖墙面与传统风格细部处理,与北大楼、东、西大楼等原有建筑相照应[103]。1964年改造扩建,将书库拆除重建。现为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104],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陵大学旧址的一部分[51]
国立中央大学附属牙科医院 1936年设计[105]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四牌楼2号[102] 该建筑最初为中央大学牙科专业教学实习大楼,平面呈“T”字形,楼高三层,砖墙承重,混凝土梁板结构,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主入口东向,内设教室、实验室、诊疗室等[105],造型简洁美观,功能实用[106]。现为东南大学金陵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大学旧址的一部分[51][80]
李士伟故居 1936年[107]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武夷路4号[102] 最初为医生李士伟的花园住宅兼诊所。用地约1000平方米,住宅前为小花园,住宅砖木结构,自设小锅炉取暖,外部屋顶、檐口等处采用中国传统式样,一层东侧为两间诊室,西侧为客厅、餐厅,二层为起居室、卧室、书房[107]。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78]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36年[108]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北京东路39号[102] 史语所位于中央研究院建筑群中心位置,与后来建成的总办事处处于同一轴线。平面呈呈“一”字形,楼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采用与此前建成的地质研究所相同的“大屋顶”造型,绿琉璃瓦歇山顶,檐下设彩绘仿木梁枋斗拱,外墙上部为青砖墙,下部为水泥仿石粉刷,人口朝南,为拱形门洞,安放石雕瑞兽[109]。楼内主要为办公、研究用房,两端为阅览室和小型书库[108]。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
成都励志社大楼 1937年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商业街16号[110] 该建筑为抗战时期成都唯一一处大型豪华宾馆,重檐歇山顶宫殿式建筑,楼体为混合结构,砖墙、钢筋混凝土梁柱、木制地板、屋架、素色筒瓦屋面。底层为舞厅,楼上为客房,设楠木墙裙、嵌花木地板。现为中共四川省委办公楼[111]
四川大学图书馆 1937-1938年[110][112](一说1941年落成,1943年投入使用[113]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110] 1936年,杨廷宝为四川大学做总体规划设计,原选址明蜀王府旧址,后因故未实现,改选成都南郊望江楼附近为新校区。图书馆初建时砖木结构,平面“T”字形,主体建筑两侧二层,中段三层,重檐歇山顶,后部书库四层。一层为办公、采编等房间,二层为东西大阅览室与借书处、目录厅[112]。1960年代因屋顶构架被白蚁蛀蚀,改建为钢筋混凝土预制件平顶,两翼增建为三层。1987年改为校博物馆。2006年改为校史展览馆至今[113][114]
四川大学数理馆、化学馆 1937-1938年[110](一说1941年落成[113]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110] 两栋建筑隔听荷池相对,形式基本相同,面积约3700平方米。其风格与图书馆一致[112],合称“望江三馆”[114]。化学馆自建成起由理学院化学系、化学学院使用至今,数理馆最初为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和生物系教学楼,1950年代起主要为物理系教学楼,现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113]。2018年列入成都市第十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115]
四川大学学生宿舍 1937-1938年[116]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116] 面积约4020平方米[112],已毁[116]
重庆嘉陵新村国际联欢社 1939年建成[117] 重庆市渝中区嘉陵新村18号[117] 又称“嘉陵宾馆”[118],楼高三层(南侧二层),砖石、竹笆墙混合结构,平面呈“L”形,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形体较紧凑,以中央正八角形建筑连接两翼部分,同时在布局上结合地形,与山景保持合适的比例尺度。立面简洁,采用素瓦粉墙,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该建筑为重庆陪都时期各国使馆人员的娱乐社交场所[119],设有多国使馆和军事代表团。1949年后改为铁路职工住房。1980年代因年久失修、被白蚁蛀蚀严重而拆除[117][118]
圆庐 1939年[120] 重庆市渝中区嘉陵新村189号[120] 孙科住宅。建筑两层,砖石木结构,基座、底层由条石砌成,以上楼层为砖墙。平面主要由内外两个同心圆组成,外圆直径17.4米,内圆直径6.8米,中央圆厅设气楼用于通气采光,主要居室围绕圆厅呈放射形分布。南端有一耳房。整体造型别致、简洁[121]。1945年1月,孙科曾就国共和谈问题在此宴请周恩来沈钧儒等人[120]。该楼此后改为民居。2019年修缮[122]
刘湘陵园 1939-1940年[123]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 为四川军阀刘湘墓园,位于成都武侯祠西北角,整体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轴线全长400米,建筑造型模仿清代陵墓,由石桥、牌坊、陵门、东西配殿、祭堂、墓圹组成[123]。1953年改为成都南郊公园[124]。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25]
重庆国民政府门廊 1941年[126]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126] 杨廷宝曾负责抗战时期重庆国民政府大楼整修设计,包含三开间歇山顶抱厦[94]、踏步、石栏杆、座灯等。原建筑现已不存[127]
重庆农民银行 1941年[126] 重庆市渝中区民族路217号[126] 邻近解放碑广场,规模较小,楼高三层,一层为营业厅,二、三层办公室,后部有小金库。立面装饰极少,开有竖向条形窗,具有现代主义风格[94]。后改为中国人民银行储蓄所[128]
中国滑翔总会跳伞塔 1941年10月动工,1942年3月竣工[129] 重庆市渝中区大田湾体育场[126] 为中国第一座跳伞塔。塔身为圆形砖塔,高约35米,下部直径约3.5米,向上收分,内有旋梯,顶部设三个长约9米的钢支架悬臂,可供三人同时训练[130]。1954年由重庆市体育局维修用于跳伞运动员训练,1983年因跳伞队解散而不再使用[131]。现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94]
林森墓 1943-1944年[132] 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126]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之墓,原设计由广场、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圹等组成,因经济拮据仅建成了墓圹。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砌石块,墓顶覆土种植草皮,前立墓碑、祭台及铜鼎一对,墓道分三级,围以栏杆[132]。现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林园的一部分[133]
重庆青年会电影院 1944年[134] 重庆市 位于重庆青年会内,为一座经济实用的临时性建筑,建筑面积约1900平方米,平面简单,采用砖柱、夯土墙、双竹笆墙、空斗墙混合结构,厅内以两列枋木支撑木屋架[135]
下关站 1946-1947年[134]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龙江路8号[134] 下关站新站房采用三面包围式布局,西侧以五孔13米高的大拱门作为主入口,通往大厅,南侧为辅助入口、行李房、售票处、检票口等,北侧为贵宾室、邮件用房等,布置合理,互不干扰[136]。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78]
南京公教新村 1946年[137]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玄武区 公教新村是为应对抗战后南京机关学校人员骤增、住房紧张的局面而赶建的五处住宅群,建筑面积达37000平方米,可供近1000户居住。主要分为甲、乙两种房型。甲型宿舍平面呈放射状,中央为楼梯、公用浴室厕所,四周连接五栋宿舍;乙型宿舍一梯两户,每栋8户,每户单独设厨房、卫生间。所有宿舍均为二层,砖柱承重,内外墙体采用竹笆或板条抹灰墙,投资少、用料简单、建造快[137]。原建筑现大部分已不存,仅余公教二村两栋乙型住宅[138]
正气亭 1947年[139]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陵与明孝陵之间[140] 该亭为清式三开间重檐方尖顶,蓝色琉璃瓦,斗八藻井,梁、柱、檩、椽以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139]。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中山陵附属建筑的一部分[78]
杨廷宝故居(成贤小筑) 1946年[141]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成贤街104号[134] 该建筑为杨廷宝设计自用住宅,楼高二层,利用原有三间砖基础,墙身用城砖等旧材料,施工快,造价经济。一层东侧为书房,西侧为相连的客厅、餐厅,可用帘子分隔,二层为三间卧室。宅院占地面积约一亩半,保留水井一口以浇灌花木[141]。杨廷宝在此居住直至逝世。2012年辟为杨廷宝故居纪念馆[142]。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68]
南京儿童福利站 1946年9月设计[143]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太平路[134] 由办公楼和幼儿园两部分组成,砖木结构,四坡屋顶,正脊有鸱吻,垂脊起翘。办公楼二层,入口为歇山顶门廊,一层为缝纫、金工、音乐、保健等室,二层为美术、图书、自然科学等室及办公用房。幼儿园单层,设活动室、浴室、厕所等[143]
楼子巷职工宿舍 1946年[144]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145] 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楼高2层,每层8户。底层设4个入口,每两户共用一处门厅。二层为中廊式,各户分布于走廊两侧[144]
国民政府盐务总局办公楼 1946年[146] 江苏省南京市 该楼为钢筋混凝土砖石混合结构,立面造型简洁。平面呈“山”字形,主体三层,两翼二层,底层为传达、办公用房,二层设正副局长及秘书、译电等室,东西两翼为产销、会计处,三层为档案室及上级驻局办事机构[146]
南京基泰工程司办公楼扩建工程 1946年[145]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石鼓路路口[147] 抗战后,基泰工程司在原有建筑前临街增建办公室、绘图房。扩建部分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平面紧凑,底层店面用于出租,一侧设置旋转楼梯,可达二层事务所,亦可穿过楼梯间到达后侧旧楼。扩建工程在两侧紧邻店面、占地面积有限的条件下结合新旧建筑,并因地制宜设置楼梯,使各部分联系方便[147]
翁文灏公馆 1948年[148]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五台山百步坡1号[145] 为政治人物、学者翁文灏住宅。楼高二层,面向东南,底层为起居室、客厅、餐厅、书房等,北侧设单层厨房、锅炉房、仆人用房,卧室主要位于二层。住宅周围布置绿化、花架等[148]。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78]
国际联欢社扩建工程 1946年[149]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259号[145] 原建筑建于1930年代,为基泰工程司建筑师梁衍所设计。1946年由杨廷宝设计增建9套公寓住房、部分餐厅、客厅及办公用房。扩建部分顺应地块形状与道路走向,以扇形门厅连接,其弧形线脚与原有圆形门厅相呼应,同时在细部、材料、色彩上使新旧两部分成为协调统一的整体。现为南京饭店[149]。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68]
宋子文公馆 1946年[140]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北极阁1号[140] 宋子文住宅,原建于1933年,1946年由杨廷宝设计重建[140]。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楼高三层,底层石砌,上部砖混结构,主入口为石拱门廊,通往二层,二层为会客厅、餐厅、书房,底层卫队住房、厨房等,三层为卧室。外观采用欧洲村舍样式,造型朴素,米黄色拉毛墙面,混凝土二坡屋顶铺设茅草[150]。建筑整体因地制宜,与原有景观相协调,十分得体[151]刘伯承任南京市长期间曾在此居住。现为政府招待所[152]。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68]
新生俱乐部 1947年[153]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小营[140] 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采用集中布置方式,大礼堂、音乐厅、交谊室、餐厅等部分既适当分隔,又互相流通,同时利用各部分不同空间尺度组织建筑形体,丰富其简洁明朗的立面造型[153]
南京招商局候船厅及办公楼 1947年[154]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江边路24号[78] 该建筑为候船、办公综合性大楼,位于中山码头与老江口码头之间,邻近下关车站,方便水陆联运。因地质松软,采用木桩与地梁加固,其上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底层为库房与三四等舱售票厅,二、三层为业务、办公用房及宿舍,顶层为电报电话用房及俱乐部。外观仿照船形,开带状连续窗,并出挑阳台,造型别致[154]。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78]
祁家桥俱乐部 1947年7月设计[155]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140] 用地约7.5亩,砖木结构,坡屋顶。一层为客厅、餐厅、游戏室等,各厅室间相互贯通,以隔扇分隔,或将隔扇打开连成一片。二层主要为居室。庭院有池塘、水榭、茶室等[155]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办公楼 1947年[156]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200号[157] 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砖墙坡屋顶,造价低廉。后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今南京工业大学)所使用[156]。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78]
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社会科学研究所) 1947年[158]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北京东路39号[157] 中研院总办事处面临城市道路,规模较院内其他建筑更大,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平面呈“T”字形,楼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109]。主体部分为科研、办公等用房,西端有小型演讲厅,后部为三层书库[158]。该建筑采用了与此前建筑一致的中国传统风格,但用色用材更加富丽堂皇,屋顶变化更丰富,采用了两层歇山顶、前出抱厦博风板、悬鱼、菱花格窗、旋子彩画、绿琉璃瓦等元素[159]。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
孙科公馆(延晖馆) 1948年[160]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陵园8号[157] 延晖馆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院落内有草坪、树丛,设警卫室、车库、停车场等。住宅形体灵活多变,以数个几何形体组合,平面大致呈四翼向外伸展的风车形,使各主要房间均有良好的朝向与景向。外墙无多余线脚,完全以局部形体、虚实及材料质感、色彩对比形成美感。主入口向北,门厅墙面为玻璃砖,使得采光充足而光线柔和。一层为大客厅、餐厅、客房、厨房及辅助用房,二层主要为大小卧室。部分房间屋顶以水池隔热或保温[160][161]。该建筑体现出杨廷宝对非对称自由平面及空间灵活性的探索,以及1940年代末现代主义建筑对中国的影响。现为南京军区东苑宾馆[162]。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68]
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 1947年初开始规划设计,1948年重新修改设计[163]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北京东路73号[164] 楼高三层,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一层为办公室、会议室、图书室,二层为生物化学、无机化学、光谱室等,三层为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应用化学、微量分析用房等,后部为锅炉房、工具间、药品室等辅助用房[163]。1949年后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所使用,现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生教育楼[165],为南京市第二批历史建筑[164]
中央研究院九华山职工宿舍[166] 1948年[157]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北京东路71号[167] 二层砖混结构,灰瓦坡屋顶,外立面水泥抹灰[167]
南京中央通讯社办公楼 1948年3月设计[168]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51-67号[169] 该建筑位于新街口附近,楼高七层,曾是南京最高建筑物。平面为“工”字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阶梯通过主入口进入第二层,门厅北侧为楼梯、电梯,两端设楼梯,底层为职员餐厅、库房、小卖部、排字印刷等房间,二层为对外行政办公用房,主要办公室在三层,五层为摄影、暗室、报务用房,六层有外国记者招待所,顶层为大会议室。立面造型简洁大方。该楼基础完工后即因渡江战役停工,后来复工并建成[168]。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78]
南京结核病医院 1948年[170]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广州路300号[169] 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楼高二层,前部为门诊,后部为病房,中间以辅助医疗部相连,各部分既有单独出入口,也有便捷的内部联系[170]
北京和平宾馆 市区
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办公楼 市区 [[File:|200px]]
长干桥改建 市区 [[File:|200px]] 1972年再次改建
王府井百货大楼 市区 北京市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
华东航空学院教学楼 市区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大学东南楼 市区 [[File:|200px]]
南京工学院五四楼 市区
南京工学院五五楼 市区
南京工学院动力楼 市区
南京工学院中大院扩建工程 市区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大学旧址的一部分
南京工学院大礼堂扩建工程 市区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大学旧址的一部分
南京工学院沙塘园学生宿舍 市区 [[File:|200px]]
南京工学院沙塘园食堂 市区 [[File:|200px]]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市区 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 市区
南京民航候机楼 市区 [[File:|200px]]
雨花台烈士陵园红领巾广场 市区 [[File:|200px]]

参考资料

[编辑]

注脚

[编辑]
  1. ^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
  2. ^ 东南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2001年)
  3. ^ 黎志涛(2012年)
  4. ^ 4.0 4.1 4.2 4.3 东南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2001年),第19页
  5. ^ 5.0 5.1 刘洪喜(2019年)
  6. ^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1页
  7. ^ 7.0 7.1 7.2 7.3 7.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年)
  8. ^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25页
  9. ^ 9.0 9.1 杨超(2014年)
  10. ^ 10.0 10.1 辽宁省人民政府(2014年)
  11. ^ 陈伯超,田冬 & 韩丽(2004年),第332页
  12. ^ 黎志涛(2012年),第208页
  13. ^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3页
  14. ^ 天津市人民政府(2013年)
  15. ^ 15.0 15.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5页
  16. ^ 16.0 16.1 16.2 黎志涛(2012年),第209页
  17. ^ 17.0 17.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7页
  18. ^ 18.0 18.1 18.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辑委员会(2004年),第556页
  19. ^ 19.0 19.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21页
  20. ^ 20.0 20.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8页
  21. ^ 21.0 21.1 21.2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24页
  22. ^ 兰洋 & 陈伯超(2006年),第403页
  23. ^ 23.0 23.1 姜虹(2011年)
  24. ^ 24.0 24.1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2020年)
  25. ^ 25.0 25.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23页
  26. ^ 26.0 26.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辑委员会(2004年),第553页
  27. ^ 陈伯超,田冬 & 韩丽(2004年),第338-339页
  28. ^ 陈凤军(2018年)
  29. ^ 29.0 29.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29页
  30. ^ 30.0 30.1 黎志涛(2012年),第210页
  31. ^ 31.0 31.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30页
  32. ^ 32.0 32.1 朱文一,陈瑾羲 & 滕静茹(2011年),第30页
  33. ^ 33.0 33.1 33.2 33.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辑委员会(2004年),第161-162页
  34. ^ 34.0 34.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32页
  35. ^ 王涵咏 & 刘梦泽(2007年)
  36. ^ 36.0 36.1 36.2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34页
  37. ^ 朱文一,陈瑾羲 & 滕静茹(2011年),第24页
  38. ^ 东南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2001年),第38-39页
  39. ^ 39.0 39.1 39.2 黎志涛(2012年),第211页
  40. ^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38页
  41. ^ 朱文一,陈瑾羲 & 滕静茹(2011年),第37页
  42. ^ 42.0 42.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40页
  43. ^ 张复合(2004年),第289页
  44. ^ 杨光(2005年)
  45.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2007年),第22页
  46. ^ 北京市人民政府(1995年)
  47. ^ 47.0 47.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44页
  48. ^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46页
  49. ^ 49.0 49.1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年),第387页
  50. ^ 50.0 50.1 黄学明(2004年),第501-505页
  51. ^ 51.0 51.1 51.2 51.3 5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年)
  52. ^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48页
  53. ^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49页
  54. ^ 54.0 54.1 54.2 贾柳昶,贾满坡 & 宋志武(2014年)
  55. ^ 胡玉梅(2012年)
  56. ^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52页
  57. ^ 57.0 57.1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年),第389页
  58. ^ 黄启元(2018年)
  59. ^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50页
  60. ^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53页
  61. ^ 61.0 61.1 东南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2001年),第60页
  62. ^ 62.0 62.1 62.2 黎志涛(2012年),第213页
  63. ^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54页
  6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6年)
  65. ^ 65.0 65.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58页
  66. ^ 东南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2001年),第68页
  67. ^ 汪晓茜(2014年),第227-228页
  68. ^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江苏省人民政府(2002年)
  69. ^ 69.0 69.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67页
  70. ^ 东南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2001年),第72-73页
  7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1年)
  72. ^ 72.0 72.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75页
  73. ^ 73.0 73.1 73.2 73.3 73.4 黎志涛(2012年),第214页
  74. ^ 汪晓茜(2014年),第226-227页
  75. ^ 于峰(2013年)
  76. ^ 76.0 76.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77页
  77. ^ 东南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2001年),第86页
  78. ^ 78.0 78.1 78.2 78.3 78.4 78.5 78.6 78.7 78.8 南京市人民政府(2006年)
  79. ^ 79.0 79.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82页
  80. ^ 80.0 80.1 80.2 张继尹(2015年)
  81. ^ 81.0 81.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86页
  82. ^ 汪晓茜(2014年),第231页
  83. ^ 83.0 83.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87页
  84. ^ 宣正东(2004年)
  85. ^ 南京市人民政府(2009年)
  86. ^ 江苏省人民政府(2019年)
  87. ^ 87.0 87.1 87.2 87.3 87.4 87.5 黎志涛(2012年),第215页
  88. ^ 任芳伦(2006年),第290-291页
  89. ^ 岳怀让(2021年)
  90. ^ 90.0 90.1 90.2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89页
  91. ^ 91.0 91.1 91.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辑委员会(2004年),第728页
  92. ^ 92.0 92.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94页
  93. ^ 东南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2001年),第104-105页
  94. ^ 94.0 94.1 94.2 94.3 94.4 杨雨(2018年)
  95. ^ 黄晓东 & 张荣祥(2013年),第177页
  96. ^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22页
  97. ^ 黄晓东 & 张荣祥(2013年),第178页
  98. ^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2005年),第166页
  99. ^ 《上海文物博物馆志》编纂委员会(1997年),第223页
  100. ^ 100.0 100.1 闫祖书,李晓春 & 李嵱(2016年)
  101. ^ 101.0 101.1 陈杰钢(2020年)
  102. ^ 102.0 102.1 102.2 102.3 102.4 黎志涛(2012年),第216页
  103. ^ 103.0 103.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99页
  104. ^ 周学鹰 & 马晓(2018年),第160-162页
  105. ^ 105.0 105.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03页
  106. ^ 汪晓茜(2014年),第230页
  107. ^ 107.0 107.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05页
  108. ^ 108.0 108.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06页
  109. ^ 109.0 109.1 汪晓茜(2014年),第227页
  110.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黎志涛(2012年),第217页
  111. ^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6年),第56页
  112. ^ 112.0 112.1 112.2 112.3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09页
  113. ^ 113.0 113.1 113.2 113.3 戚亚男(2017年)
  114. ^ 114.0 114.1 党跃武(2016年),第22-23页
  115. ^ 成都市人民政府(2018年)
  116. ^ 116.0 116.1 116.2 黎志涛(2012年),第218页
  117. ^ 117.0 117.1 117.2 蒋艳(2015年)
  118. ^ 118.0 118.1 裘晋奕 & 蒋敬诗(2019年)
  119. ^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13页
  120. ^ 120.0 120.1 120.2 黄晓东 & 张荣祥(2013年),第389页
  121. ^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16页
  122. ^ 何浩(2019年)
  123. ^ 123.0 123.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17页
  124. ^ 李亚红(2002年)
  125. ^ 四川省人民政府(2007年)
  126. ^ 126.0 126.1 126.2 126.3 126.4 126.5 黎志涛(2012年),第219页
  127. ^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25页
  128. ^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26页
  129. ^ 黄晓东 & 张荣祥(2013年),第308页
  130. ^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27页
  131. ^ 黄晓东 & 张荣祥(2013年),第308-309页
  132. ^ 132.0 132.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28页
  133. ^ 重庆市人民政府(2000年)
  134. ^ 134.0 134.1 134.2 134.3 134.4 黎志涛(2012年),第220页
  135. ^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31页
  136. ^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32页
  137. ^ 137.0 137.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35页
  138. ^ 陆晖(2021年)
  139. ^ 139.0 139.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38页
  140. ^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黎志涛(2012年),第222页
  141. ^ 141.0 141.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40页
  142. ^ 董婉愉(2012年)
  143. ^ 143.0 143.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43页
  144. ^ 144.0 144.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45页
  145. ^ 145.0 145.1 145.2 145.3 黎志涛(2012年),第221页
  146. ^ 146.0 146.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46页
  147. ^ 147.0 147.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48页
  148. ^ 148.0 148.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51页
  149. ^ 149.0 149.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52页
  150. ^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55页
  151. ^ 东南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2001年),第118-119页
  152. ^ 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2018年)
  153. ^ 153.0 153.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59页
  154. ^ 154.0 154.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62页
  155. ^ 155.0 155.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64页
  156. ^ 156.0 156.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65页
  157. ^ 157.0 157.1 157.2 157.3 黎志涛(2012年),第223页
  158. ^ 158.0 158.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66页
  159. ^ 东南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2001年),第126-127页
  160. ^ 160.0 160.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70页
  161. ^ 东南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2001年),第132-133页
  162. ^ 汪晓茜(2014年),第230-232页
  163. ^ 163.0 163.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75页
  164. ^ 164.0 164.1 南京市人民政府(2018年)
  165.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020年)
  166. ^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76页
  167. ^ 167.0 167.1 南京市规划局 & 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2017年),第10页
  168. ^ 168.0 168.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78页
  169. ^ 169.0 169.1 黎志涛(2012年),第224页
  170. ^ 170.0 170.1 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1983年),第179页

文献

[编辑]


[[Category:杨廷宝设计的建筑] [[Category:中国艺术列表] [[Category:中国建筑物列表] [[Category:艺术作品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