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张达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达京
大清台湾府彰化县岸里社通事
籍贯广东潮州府大埔县清远都源高甲赤山村下湾庄
族裔客家人
字号字振万,号东斋,绰号番仔驸马
出生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广东潮州府大埔县黄塘
逝世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广东潮州府大埔县高陂
配偶土官阿穆之女
亲属兄弟:张达朝、张达标
经历
  • 雍正元年(1723年)岸里社第一任通事,采“割地换水”方式独资兴建下埤圳
  • 雍正九年至十年(1731年)平乱有功,雍正皇帝赐七品京官衔,并钦颁御衣一袭
  • 雍正十年(1733年)与土目潘敦仔等,洽请六馆业户共同订立割地换水垦约

张达京(1690年—1773年)振万东斋,绰号番仔驸马广东潮州府大埔县清远都源高甲赤山村下湾庄客家人,身材魁梧。是台湾中部地区平埔原住民巴宰族岸里社的首任通事,其兄弟为张达朝、张达标,也是著名的农业垦荒者[1]

生平

[编辑]

康熙五十年(1711年)平埔原住民巴宰族社民,受瘟疫侵袭,颇有死伤,张达京熟练中医,他以草药为社人治病,活人无数。社人感激涕零,阿穆赐以女儿为妻,其馀诸社头目皆以女妻之,张达京成为番仔(原住民)的驸马,共娶得六名平埔族公主,俗称“番仔驸马”。

雍正元年(1723年)原汉纷争时有所闻,清廷需要干练人士奔走协调,遂举张达京为岸里社第一任通事。他既是官方通事,又是岸里社头目的驸马,人又精明干练,很快就成为岸里九社的重要人物。

雍正9年至10年间,大甲西社原住民联合朴仔篱社 (今丰原区朴子里)等八社反抗汉族,后又联合沙辘(今沙鹿区等)十馀社起事,当时官兵追讨,渡大甲溪,八社遁走日南内山,张达京与岸里社勇分路追击,直捣巢穴,擒头目,平乱事,雍正皇帝嘉其功,赐七品京官衔,并钦颁御衣一袭,至今仍由张家珍藏,视为传家至宝。

他初至台中平原,即以此地广阔却杂草丛生,荒芜闲置,至为可惜,兴修水利,披荆斩棘以启山林,因而日后引渡移民涌至,奠定拓荒台中盆地北缘的基础。

他先与社番订立契约,以割地换水方式取得土地权,更邀同汉人出资开凿葫芦墩圳,从朴仔篱口(即今石冈水坝西南处)筑埤引进大甲溪溪水,圳长四十馀里,凡千馀甲尽蒙其利,不但荒埔变为良田,而且稻米亦丰收,葫芦墩米因而闻名海内外。

如此数十年下来,张达京成了中台湾首富,他所组织张振万垦号“六馆业户”并邀集该区域的有钱人一同投资土地开垦事业,以张达京为首,秦登鉴、姚德心、廖朝孔、江又金、陈周文等六人,遍及大台中地区,包含台中市市区、丰原神冈大雅潭子等处。甚至西达海线的清水,南边直到彰化市芬园乡,都有他名下的土地。

他的得力助手,也是“六馆业户”之一的廖朝孔,是福建漳州诏安官陂的客家人,擅长开辟水圳,因此被张达京从西螺邀来共同开垦台中。

张达京在台中地区长年的经营,使自己变成富豪,使台中盆地布满汉人垦民。然而,也使得巴宰族人的生存空间急遽缩小,生计困难,造成日后巴宰族集体流亡埔里,或退回祖居地苗栗县三义乡鲤鱼潭的惨剧。因此,双方曾互相控诉,和平落幕收场。

后人为纪念此一当年开拓先贤,特在社口万兴宫(今神冈),崇奉“皇恩特授功加副府张公达京长生禄位”,其在台中市丰原区翁社里的旧宅“万选居”(张家祖厝)尚保有。目前在台的子孙,将近万人,而曾任台中市议会议长、市长、立法委员张启仲,以及台中市议会议长张宏年,都是张家的后裔。[2]

争议

[编辑]

有别于以汉人为主的历史学界给予张达京的正面评价,巴宰族后裔潘大和于1998年出版《平埔巴宰族沧桑史 : 台湾开拓史上的功臣》,该书不仅为巴宰族的历史发声,并重新给予张达京截然不同的评断。[3]

后裔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埔汉交融村-翁仔社万选居(张家祖厝)[永久失效链接]
  2. ^ 2.0 2.1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拓墾台中先行者─張達京公. [2011-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3. ^ 潘大和. 平埔巴宰族滄桑史出版後感言. 祖灵之邦. 2001-01-26 [2018-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5) (中文(台湾)). 
  4. ^ 美美旅遊網-張家祖厝. [2011-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