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怡和行(英语:Ewo Hong)是指1783年由清朝富商伍秉鉴伍国莹创立的贸易行,是广州十三行之一。

历史[编辑]

1783年,伍秉鉴创立“怡和行”,是中国清代位于广东广州的外贸商行,广州十三行之一。

“十三行”是清前期广州对外贸易中特有的商业利益集团,是官府招募的“身家殷实、居心诚笃”的商家,其数量并非限于13家,只是一个“因习俗特有的命名,用以区别于其他行口,并作为一个洋行商人行帮的统称”。它们一方面负有对官府承保、缴纳外洋船货税饷,以及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和管理洋船人员等义务;另一方面也享有外贸特权,洋商的货物必须经由这些官府指定的代理商买卖。乾隆中叶以来广州一口通商的格局,使“十三行”在外贸领域的垄断地位愈发凸显。

怡和行主营茶叶贸易,尽管当时欧洲各国对茶叶品质十分挑剔,但怡和行的功夫茶一直被东印度公司鉴定为最佳,标以高价出售。久而久之,凡是装箱后盖有伍家戳记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就能卖得出高价。怡和行兼营的房产、店铺、茶园等也多生意兴隆。

1801年(嘉庆六年),伍秉鉴继承父业,登上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前台,在他的经营下,怡和行成为两广最成功的行商之一,取代同文行成为十三行领袖,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据伍家自己估计,至1834年(道光十四年),伍秉鉴积累的财产达2600万银元,相当于清廷近半年的财政收入,俨然是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他在珠江南岸溪峡街伍氏花园,堪与《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媲美。

在当时“官本位”和“重农抑商”的社会氛围中,“十三行”的行商虽然贵为官商,也得通过捐官确保社会地位,比如说伍秉鉴就捐过三品顶戴。由于行商们大多捐有官衔,因而所起商名多带“官”字,既是尊称,又表明他们有一官半职。伍国莹和伍秉鉴的商名都叫“浩官”,以至于不少洋人将此当做他们的真名。

伍秉鉴对怡和行的经营如此成功,以至于1842年,已经成立10年之久的英商“渣甸洋行”,为借助怡和行的声望,专门更名为怡和洋行

参考[编辑]

来源参考[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