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海獭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獭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鼬科 Mustelidae
属: 海獭属 Enhydra
种:
海獭 E. lutris
二名法
Enhydra lutris
Linnaeus, 1758
海獭的分布范围

海獭(学名:Enhydra lutris)是食肉目动物中最适应海中生活的物种,很少在陆地或冰上觅食,大半的时间都待在水里,连生产与育幼也都在水中进行。大部分时间里,海獭不是仰躺著浮在水面上,就是潜入海床觅食。当它们待在海面时,几乎一直在整理毛皮,保持它的清洁与防水性。科学家已辨识出三个不同的亚种,分别位于美国加州阿拉斯加俄罗斯等地。各地的海獭族群皆以各自的栖地命名[1]:91。属名Enhyra源自希腊文En加上hydōr,意为“在水里面”;种名lutris则源自拉丁文lutra,也是水獭的意思。

基本资料

[编辑]

出生时身长体重:50-60cm、2-2.5kg

最大身长体重纪录:雄-1.48m、45kg;雌-1.4m、33kg

寿命:雄-15年;雌-20年

外型特征

[编辑]

海獭(尤其是阿拉斯加海獭)体型比起同属鼬科的大部分动物而言都要来得大,其头部较短而宽阔,吻突较为短钝。上唇与脸颊相当发达,覆有浓密的硬须。后脚掌大而呈鳍状,有蹼;前掌呈圆形,海獭用它来抓取食物、理毛、与使用各种用来敲开贝壳用的工具。尾长而扁平,呈桨状。成年雄性在头部与颈部较雌性粗壮。阿拉斯加海獭体型比加州海獭来得大而粗壮。上、下颚各长有8对牙齿

除了鼻尖与脚掌,海獭全身覆盖著浓密的毛。它们有1层紧密、呈暗褐色至红棕色的下层绒毛,而其针毛(guard hair,用以保护下层细密绒毛的粗长外毛)较疏松,呈浅褐色至黄棕色,特别是在脸部与头部。初生幼兽有淡而呈暗黄色的毛皮,其针毛在数星期后会转为浅黄色。

分布

[编辑]

海獭分布于北太平洋近岸水域,由日本北部至堪察加半岛沿岸,往东经阿留申群岛与阿拉斯加湾南岸,沿北美太平洋海岸至下加利福尼亚。加州海獭(E. l. nereis的分布范围由加州北部往南至下加利福尼亚俄罗斯海獭(E. l. lutris的分布范围自白令海西部的司令群岛,沿勘察加半岛东南部海岸至千岛群岛,最南达日本北海道。另一亚种阿拉斯加海獭(E. l. kenyoni分布范围由阿留申群岛与普里比洛夫群岛往东至阿拉斯加半岛,以及加拿大卑诗省、美国的华盛顿州奥勒冈州等地的海岸。[1]:91

海獭栖息于多种海岸栖地,其范围由岸石海底和海岸线至沙或泥质的海底。多生活于水深40公尺以内的范围,但经常会移动至更深的海域以觅食或进行季节性的移动。

生殖

[编辑]

海獭行一夫多妻制,雄海獭会在雌性与幼兽附近的水域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在1次繁殖季中可能会与数只雌海獭交配。在交配过程中,雄海獭经常会咬雌海獭的鼻子;性成熟的雌海獭在繁殖季期间鼻子会充血,较老的雌性会有明显的伤痕。雌海獭终年可生产。在加州,大多数幼兽在12月至隔年2月间生产,而阿拉斯加族群的产期则多半为5至6月。怀孕期约9至10个月,雌性会哺育幼兽约6个月,有时可达一年之久,之后便突然断奶并遗弃它们。哺乳期间雌海獭会照常觅食,幼兽约6个星期大时即开始在浅水域学习如何觅食。

食性

[编辑]

海獭一日的摄食量约可达自身体重四分之一,它们的食物依其地点的物理与生态条件而有所不同。在岩岸地区,海獭会选择较大型的食物,包含龙虾海胆、与鲍鱼等,以获取最多的能量;在沙质海岸由于食物较少且较难寻获,海獭也会取食多种穴居的无脊椎动物,如蛤蜊等小型贝类。在其分布范围内,海獭通常在水深不超过40公尺的海域觅食,而未成年雄性有时会到较深的水域。海獭以使用工具进食而著名,在海底捕获蚌壳或龙虾等猎物后通常会携带一块石头到海面,将石头当作砧板来敲开海胆与贝类的硬壳。它们会把石头平放在胸腹间,然后用圆圆的前掌抓著猎物敲击将猎物的壳敲开。[1]:93

现状

[编辑]
蒙特瑞湾水族馆里的海獭。

在1741年商业捕猎开始以前,海獭的分布相当广泛,估计当时的数量约在15至30万只之间。直到1911年由美国、日本、俄罗斯、与英国协议通过国际协定禁止捕捉海獭时,海獭的数量已经减少到只剩下数千只[1]:91。在大部分区域海獭皆回复良好,但到了1990至2000年间因不明原因而造成数个族群的数量减少。至1990年代早期,阿拉斯加族群的数量估计约有10,000只,但在1990年代中、晚期于阿留申群岛一带急剧地减少,确实原因仍不明,部分科学家认为可能是虎鲸捕食的结果。加州族群数量也在下降中,1995年估计约2,377只,至2000年剩约1,700只,在美国濒临绝种动物条例(U.S. Endangered Species Act)中被列为“受威胁种”,而在1977年的海洋哺乳类保护条例(Marine Mammal Protection Act)中列为“枯竭种”。它们的危机在于本身为小族群,加上受到渔网与加州中部海岸的原油外泄污染等威胁。在1980年代于加州南部曾有重建加州海獭族群的计画,但复育后野放的海獭不是回到中部加州的原居地,就是死于人为因素或失踪。同一时间,在1990年代早期于圣米高岛建立了小型的自然栖地,至1990年代晚期已有部分数量沿加州海岸往南移动至康塞普申角。

参考书目

[编辑]
  • Pieter A. Folken, Randall R. Reeves, etc. / illustrated by Pieter A. Folkens, 《Guide to MARINE MAMMALS of the World》,Alfred A. Knopf, 2002: p42-45. ISBN 0-375-41141-0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Gorney, Cynthia. 要我們如何不愛牠?. 国家地理杂志. No. 255 (大石国际文化). [2023-02-03]. ISSN 1608-2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