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菲内塔号护卫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历史
普鲁士王国
舰名 菲内塔号
舰名出处 菲内塔德语Vineta
建造者 但泽王国船厂
动工日 1860年
下水日 1863年6月4日
服役日 1864年3月3日
除籍日 1884年8月12日
结局 1897年拆解报废
技术数据
舰级 阿里阿德涅级
舰型
排水量
  • 标准:2,113吨
  • 满载:2,504吨
全长 73.32米
全宽 12.9米
吃水 6.53米
动力输出 1,580匹指示马力(1,180千瓦特
动力来源 单轴,一台船用蒸汽机英语Marine steam engine
帆索方案 全帆装索具
速度 11.7节
续航距离 1,350海里以11节
船员 35名军官、345名水兵
武器装备 28 × 68磅滑膛炮

菲内塔号(德语:SMS Vineta[注 1])是普鲁士海军建造的阿科纳级护卫舰的三号舰,得名于神话之城菲内塔德语Vineta。作为19世纪50年代普鲁士大规模造舰计划的一部分,该舰于1860年开始在但泽王国船厂铺设龙骨,1863年6月下水,至1864年3月交付使用英语Ship commissioning。为了能在海外长期部署,菲内塔号的设计结合了蒸汽和风帆动力以扩大航程,并装备有二十八门68磅滑膛炮。它最初被定型为盖甲板护卫舰,自1884年起又重归类为巡洋巡防舰

菲内塔号在服役生涯中曾进行过多次海外巡航。在首次航行中,该舰最初于1865年11月被派往南美,继而于1866年横渡太平洋前往东亚,至1868年10月经印度洋返回基尔。此举使其成为第一艘完成环球航行德语Liste von Weltumrundungen的普鲁士军舰,尽管这并非事先安排好的。1871年,菲内塔号又被派往西印度群岛担任驻地舰德语Stationsschiff,以维护德国在当地的经济利益。继1875年至1977年再次完成环球航行后,它转而担任海军学员教学舰,同样开展海外训练巡航。菲内塔号于1884年从海军名录英语Navy List中除籍,改为充当供新兵和轮机兵训练的废船德语Hulk (Schiffstyp),直至1897年拆解报废。

设计

[编辑]

19世纪50年代,随着普鲁士的对外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扩张,亟需采购以螺旋桨推进方式的机帆动力并用、木制结构军舰来维护其在海外市场上的利益活动。为此,普鲁士海军决定以从英国置换而来的风帆巡防舰忒提斯号英语HMS Thetis (1846)为蓝本设计阿科纳级护卫舰,使之不仅配备蒸汽动力的技术创新,而且还配备具有相应大巡航半径的传统航行设施,能够胜任所谓的“驻地舰德语Stationsschiff”职责。它们将主要担负保护海外居留侨民和海外警备任务。[1]

菲内塔号的水线长全长分别为65.50米和73.32米,有12.9米的舷宽以及5.52米的前吃水和6.53米的后吃水;其设计排水量为2,113吨,满载时则可达2,504吨。标准船员编制英语Ship's company为35名军官和345名水兵。由于当时国产主机的质量不佳,军方遂直接向英国的约翰·佩恩父子英语John Penn and Sons采购了一台卧式两缸单胀往复式蒸汽机英语Marine steam engine提供动力,用以驱动一副直径为4.8米的双叶螺旋桨。蒸汽则由四座燃煤箱型火管锅炉英语Fire-tube boiler供应,这使得它在1,580匹指示马力(1,180千瓦特)额定功率下的最高航速可达11.7(21.7千米每小时),并且能够以11节(2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连续航行1,350海里(2,500千米)。为了在煤炭可能稀缺的海外长期部署时作为蒸汽机的辅助动力,菲内塔号还配备有一套总帆面积德语Segelfläche为2,200平方米的全帆装索具[2]

菲内塔号装备有二十八门68磅滑膛炮,均为前装式。自1869年起,这些火炮又被替换为十七门150毫米22倍径后装式英语Breechloader箍炮德语Ringkanone和两门125毫米23倍径箍炮。[3]

服役历史

[编辑]

菲内塔号于1860年开始在但泽王国船厂铺设龙骨,1863年6月4日下水,至1864年3月3日移交英语Ship commissioning首任舰长、海军上校汉斯·库恩德语Hans Kuhn (Marineoffizier)指挥。[3]在同年的普丹战争期间,该舰尚未完成舾装,却仍于4月30日在但泽附近向丹麦风帆战列舰斯科约德号(Skjold)开火,尽管未能造成任何伤害。[4]

首次环球航行

[编辑]
菲内塔号于1864年的插画

1864年10月,菲内塔正式入役,最初驻守基尔港。随着巴拉圭战争南美洲爆发,普鲁士驻巴西公使馆秘书特奥多尔·冯·本生德语Theodor von Bunsen威廉国王请求协助和保护普鲁士在当地的财产。威廉国王遂下令派出菲内塔号。该舰于1865年11月19日离开基尔,至1866年1月20日抵达里约热内卢,并在那里一直驻留到2月4日。它随后驶向蒙得维的亚,于2月18日抵达。由于可以预见战争的进程将不再危及普鲁士在该地区的利益,库恩便收到了新的命令:因西班牙—南美战争德语Spanisch-Südamerikanischer Krieg即将在智利爆发,菲内塔号应保护普鲁士在那里的贸易利益。[5]

菲内塔号于1866年3月18日从蒙得维的亚启程,并于5月初穿越勒梅尔海峡,因为麦哲伦海峡据称已由智利布设了水雷。当时,舰上的纪律显然只能通过严厉的惩罚来维持,这甚至迫使一名船员在合恩角附近自杀。[6]当该舰于1866年5月6日到达瓦尔帕莱索时,有17名水兵独自从那里逃跑。然而,在太平洋作战的西班牙舰队早在3月31日便已经炮击了瓦尔帕莱索,然后转向北方攻击秘鲁的卡亚俄,菲内塔号来晚了一步。于是它便在智利沿岸巡逻,为从英国抵达的秘鲁护航船队提供煤炭。当库恩看不到普鲁士在智利的贸易利益会受到进一步威胁时,他奉命先行驶往卡亚俄。由于据信驻扎在当地的西班牙军舰已经撤离,船员们因此得到了额外的假期和多一个月的军饷,这显著提升了士气。[7]在秘鲁逗留后,库恩遵照他的进一步命令,横渡太平洋前往中国。[5]

1866年9月2日,菲内塔号离开南美洲。在中途经停夏威夷后,该舰首先驻泊在上海,成为打击中国海盗的国际部队的一份子,然后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穿梭——后者正处于戊辰战争前的动荡时期。1867年10月27日,尽管有日本引水人跟舰,但菲内塔号还是在平户海峡日语平戸瀬戸撞上了悬崖,松脱时严重受损,不得不在上海修理了四个月。库恩于1868年5月晋升为海军少将,随即率舰经印度洋回国复命,于同年10月抵达基尔。[5]这使得菲内塔号成为普鲁士海军中第一艘完成环球航行德语Liste von Weltumrundungen的军舰,尽管是计划外的。[8]

后续运用

[编辑]

返回德国后,菲内塔号首先进行了全面检修,然后从1871年开始被派往西印度群岛担任为期两年的驻地舰德语Stationsschiff。1872年初,该舰在时任舰长、海军上校卡尔·斐迪南·巴奇德语Karl Ferdinand Batsch的指挥下,首先停留在巴西东岸,然后奉命前往海地,解决海地角太子港的德国商人诉求。5月23日,菲内塔号与同样派驻西印度的姊妹舰瞪羚号一起离开哈瓦那,于6月11日抵达太子港,当地的两艘炮舰不战而降,使得它们可以强制该国政府执行德国债权人所申索的款项。[9]

1873年,菲内塔号本应从西印度群岛加入国家分舰队德语Reichsgeschwader,与德意志帝国海军的其他几艘舰艇一起参加新的环球航行,以期提高刚成立不久的德意志帝国的声望。然而,航行于1873年3月10日被迫终止,因为州省革命随着西班牙第一共和国的建立而爆发。菲内塔号只得与其他舰艇一起返回欧洲,除了新任命的西印度驻地舰信天翁号。在越洋期间,由于缺乏煤炭,该舰不得不由分舰队的旗舰腓特烈·卡尔号铁甲舰部分拖曳,直到它抵达普利茅斯。随后,菲内塔号被委派为在西班牙海岸外巡逻的德国分舰队的一份子。[10]

1875年至1877年间,菲内塔号在时任舰长、海军上校亚历山大·冯·蒙茨德语Alexander von Monts的指挥下又进行了一次环球航行,然后作为海军学员教学舰,继续开展海外长途拉练,例如前往南美。1884年8月12日,该舰正式从海军名录英语Navy List中除籍,并在威廉港充当供新兵和轮机兵训练使用的废船德语Hulk (Schiffstyp),直至1897年以55,220金马克的价格售至基尔拆解报废。其舰艏饰则被保留了下来,现存于米尔维克海军学院德语Marineschule Mürwik[3]

注释

[编辑]
脚注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舰”。
引用
  1. ^ 日本海人社,第6页.
  2. ^ Gröner,第68页.
  3. ^ 3.0 3.1 3.2 Gröner,第69页.
  4. ^ Voigt,第362页.
  5. ^ 5.0 5.1 5.2 Voigt,第362–370页.
  6. ^ Carreras & Maihold,第36页.
  7. ^ Carreras & Maihold,第43页.
  8. ^ Carreras & Maihold,第131页.
  9. ^ S.M.S. Vineta (1863). deutsche-schutzgebiete.de. [2023-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5). 
  10. ^ Sondhaus,第121页.

参考资料

[编辑]
  • 日本海人社 (编). 《德国巡洋舰史》. 由章骞审校.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436-6431-9. 
  • Gröner, Erich.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1815–1945. Band 1: Panzerschiffe, Linienschiffe, Schlachtschiffe, Flugzeugträger, Kreuzer, Kanonenboote. München: Bernard & Graefe Verlag. 1982. ISBN 3-7637-4800-8. 
  • Wiechmann, Gerhard. Sandra Carreras; Günther Maihold , 编. Preussen und Lateinamerika: im Spannungsfeld von Kommerz, Macht und Kultur. Europa-Übersee Bd. 12. Münster: LIT Verlag. 2004. ISBN 978-3-8258-6306-7. 
  • Voigt, Christian. Aus dem Tagebuche eines "Vineta"-Fahrers (1865-1868). Marine-Rundschau. 1928, (33. Jg.). 
  • Sondhaus, Lawrence. Naval Warfare, 1815–1914. London: Routledge. 2001. ISBN 978-0-415-214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