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万福庵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品质评定标准被评为初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建筑专题 (获评初级低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建筑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建筑相关条目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初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台湾专题 (获评初级低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台湾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台湾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初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寺庙专题 (获评初级低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寺庙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寺庙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初级
   根据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新条目推荐讨论

在候选页的投票结果

给写万福庵条目的人提出我的意见[编辑]

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向写万福庵条目的人提出我的意见,所以我就将意见写在这里。我看到在注释里头有这么一段话:“若是自阮夫人宅邸盖成算起,则约为明永历年间。”请问这是你自己说的还是书上写的,如果是照书上得到的讯息,可不可以写明是照那一本书才这么说的。—122.125.57.191 (留言) 2010年7月8日 (四) 15:52 (UTC)[回复]

写这个条目的人是User:Pbdragonwang,您可以在他的对话页User talk:Pbdragonwang留言,提出您的意见。--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0年7月8日 (四) 16:07 (UTC)[回复]

可是我给他的意见无法发表,好像被什么给挡下来。—122.125.57.191 (留言) 2010年7月8日 (四) 16:31 (UTC)[回复]

居然被“影武者专用过滤器”[1]挡了下来…… 囧rz...--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0年7月8日 (四) 16:38 (UTC)[回复]

这是什么?有防滥用过滤器日志这玩意是不是防火墙?那就托你转告给他噜—122.125.57.191 (留言) 2010年7月8日 (四) 16:41 (UTC)[回复]

(:)回应,我已经在万福庵的该条注释里提供了相关来源,楼上可以去看一下,有问题也可以改在条目讨论页留言。--祥龙 (留言) 2010年7月9日 (五) 03:11 (UTC)[回复]
看了一下防滥用过滤器日志[2],发现大部分触发“影武者专用过滤器”的用户都根本不是影武者的傀儡。因此,请管理员废除该过滤器。--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0年7月9日 (五) 08:48 (UTC)[回复]

我又回来看万福庵了,这次发现一种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现象,在注释与参考资料这两个章节里头记载,为什么长的很像?除了《台南历史深度旅游》这本书之外,所以我有种被搞混淆了,注释与参考资料这两个章节是不是一样的功能?如果一样的话,为什么不选择只用一种就好?--61.225.80.85 (留言) 2010年7月9日 (五) 11:10 (UTC)[回复]

(:)回应,我个人是习惯把参考资料列在后面,让人一目了然我是参考了哪些书;注释我主要是用来补充说明或特别指出某些句子的出处。我个人是认为如果只使用注释(「<ref></ref> {{reflist}}」)的形式的话,要是在多个地方引用多本书不只一次的话,会让人不容易知道这个条目共参考了哪几份资料,所以才把参考资料独立列一节,再视情况在觉得需要注明地方标明是出自哪份资料。如果觉得注释太杂的话,我就只在注释的部分留下书名和页数好了。--祥龙 (留言) 2010年7月9日 (五) 11:36 (UTC)[回复]

那也不对呀,我看到情况并不是你说如此,注释里 2. 以及 3. 都只有记载来源,与参考资料显示是一样,只有注释里 1. 是有补充说明,如果你是认为要补充说明,请问注释里 2. 以及 3. 为何没有呢?--61.225.80.85 (留言) 2010年7月9日 (五) 12:07 (UTC)[回复]

(:)回应,请注意我说的是“注释我主要是用来补充说明特别指出某些句子的出处”,意思就是注释可能是只有写补充内容,也可能是只有用来标明句子的根据来源,而两者皆有的情况也是有的。就万福庵这个条目的情况来说,原本注释 1. 是“只有写补充内容”的情况,是阁下提出标明来源的要求后才变成两者皆有的情况;至于注释 2. 及 3. 则是“标明句子的根据来源”,表示这些说法是我根据哪本书在哪一页的内容而写的,这样有人要去查证时才不会得要三本书都翻一遍,可以依照我的标记立刻找到出处位置。顺带一提,我通常是在我个人觉得可能会有争议或疑虑的地方标明出处来源,而当有人对我原本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来源请求时,我也会使用类似注释 2. 及 3. 的方式来表示我的说法是有所根据的。希望这样的回答能解开阁下的疑惑。--祥龙 (留言) 2010年7月9日 (五) 14:36 (UTC)[回复]

你是说像台北车站这条目里注释与参考资料的用法吗?我个人认为是假如内容有很多来源需要用注释显示,那么就该避免使用参考资料里以条列显示其来源,这当然是假如,还是要看你自己怎么去阅你自己写的文章,目前我看到是注释 2. 及 3. 与参考资料显示的来源有重复,整体比例而言是有很大的重叠,这就是我会提出这个构想向你说明的来因。我就从你给我的回应看来,我感受到你似乎有些火大,我知道你会否认,但这不重要,我来只是想厘清为什么会有我说这种情况发生,能改善当然好,不改善也不是不好,只是我自己看到就觉得怪怪,在两个章节里列出相同来源,这还是我第一次看到,请你别介意。--122.125.136.147 (留言) 2010年7月9日 (五) 16:33 (UTC)[回复]

(:)回应,我不觉得我的做法会特别奇怪,有的文章本来就是参考文献独立一节,然后在文中有时会插入注释来进行补充说明或指出这段话的说法是根据哪一本书的内容所写的。例如这篇文章[3]和范胜雄所著的《府城丛谈》就是类似的情形。而我之所以会这样做的原因在前面已经说过了,独立列出参考资料一节是清楚标明我写这个条目是主要参考了哪些资料,而注释的来源标明是表示说这一段话的说法是根据参考资料的哪一本书的哪一页,以便让人对此进行查证。当然,注释的方法不只有一种,我只是要表明我的用法并不会很奇怪而已。如果阁下还是觉得难以接受的话,我会改用别种注释方式的。--祥龙 (留言) 2010年7月10日 (六) 00:35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