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額
外觀
匾額是一塊寫上文字的牌子 (通常是木板),懸掛在殿堂、樓閣、門庭、園林大門的正上方,通常是說明建築物的名稱。掛在小船的牌子稱為舫匾[1]。匾額出現於中國及其他東亞地區的建築物上。供奉皇帝御書的匾額稱為龍匾,配游龍邊抹。
匾額上的文字常見的是三字匾額,如金字「太和殿」,漆字「釋迦塔」,也有兩字匾額,如金字「辟雍[2]」匾額,最多有六字匾額如宋代晉祠聖母殿金字「顯靈昭濟聖母」匾。清代的匾額常見的是漢字和滿文並列的六字豎式匾額,如「養心殿」(金字)[註 1]、「坤寧宮」[註 2]等。四字匾額多橫匾額,無華帶,但多有鑲邊;規格最高的,刻游龍鑲邊,如承德康熙御筆金字避暑山莊龍匾。
中國大陸匾額
[編輯]宋代匾額
[編輯]- 宋代匾額由兩部分構成:
- 牌面
- 華帶:
- 牌首:牌面上方的雕花橫木。
- 牌帶:牌兩邊的雕花木。
- 牌舌:牌下方雕花橫木。
- 宋式匾額的規格:牌面並非正長方形,而是下部略寬十分之一:
- 牌面的長寬比是每長一尺,上寬八寸,下寬八寸八分。
- 牌首寬三寸,厚四分。
- 牌帶寬二寸八分,厚四分。
- 牌舌寬二寸,厚四分。
華帶和牌面不在一個平面上,而是傾斜一個角度,成一個斗形。牌面後邊四周用木楅加固,二尺的牌子用一楅,三尺的牌子用兩楅、七尺的牌子用三楅。
- 宋式匾額的雕刻:
宋式匾額的牌首、牌帶和牌舌都雕花[4]:
雕刻刀法用混雕,即圓雕[7]
宋代建築太原晉祠聖母殿的前檐下有多幅四字匾,沒有豎式匾額的華帶,代以鑲邊;也的沒有鑲邊。
-
宋代建築太原晉祠聖母殿華帶牌
-
晉祠宋代獻殿匾額
-
宋代聖母殿四字橫匾
明代匾額
[編輯]明代匾額保存宋代的式樣。
清代匾額
[編輯]清代匾額有龍頭匾、素線匾額二種,四圍邊抹(宋代稱為華帶),中嵌心字板。邊抹雕刻包括三採過橋,流雲拱身宋龍,深三寸,稱之龍匾,龍匾供奉御書。素線匾用於亭、台、齋、閣之名[8]。
許多清代匾額有漢字和滿文兩種文字。 根據清代《武英殿鐫刻匾額現行則例》,御筆匾額的匾面用粉油青色,其上金字需用金箔,一個一尺八寸的金字,需金箔588張[9]。
舫匾
[編輯]清代揚州的畫舫多懸掛二字、三字、四字匾,如乘龍、載鶴、如意船、鏡中游、花月雙清、平安吉慶等[13]。
日本匾額
[編輯]臺灣匾額
[編輯]琉球匾額
[編輯]朝鮮匾額
[編輯]-
平壤市廣法寺
韓國匾額
[編輯]越南匾額
[編輯]蒙古匾額
[編輯]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清 李斗 著 《楊州畫舫錄》 卷十八 《舫匾錄》
- ^ 北宋 李誡 《營造法式》 卷八 小木作
- ^ 宋 李誡 原著 梁思成 注釋 《營造法式》 卷第八 小木作 《梁思成全集》 第七卷 225頁
- ^ 潘谷西 何建中著 《營造法式解讀》 135頁 東南大學出版社
- ^ 宋 李誡原著 梁思成注釋 《營造法式》 卷十二 梁思成全集 第七卷 247頁
- ^ 6.0 6.1 6.2 宋 李誡原著 梁思成注釋 《營造法式》 卷十二 梁思成全集 第七卷 248頁
- ^ 梁思成全集 第七卷 248頁 梁注2
- ^ 清李斗 《揚州畫舫錄》 《工段營造錄·匾》 418頁 中華書局
- ^ 王世襄 主編 《清代匠作則例》 二 606頁
- ^ 漢字:乾清宮 滿文ᡴᡳᠶᠠᠨ
ᠴᡳᠩ
ᡤᡠᠩ kiyan cing gung - ^ 漢字:交泰殿 滿文ᡤᡳᠶᠣᠣ
ᡨᠠᡳ
ᡩᡳᠶᠠᠨ giyoo tai diyan - ^ 漢字:碧雲寺 滿文ᠨᡳᠣᠸᠠᠩᡤᡳᠶᠠᠨ
ᡨᡠᡤᡳᠩᡤᡝ
ᠵᡠᡴ᠋ᡨᡝᡥᡝᠨ niowanggiyan tugingge juktehen (圖片中niowanggiyan、tugingge都有字符中的「點(tongki)」脫落) - ^ 清李斗 《揚州畫舫錄》 卷十八《舫匾錄》 425-429頁 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