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加錫
望加錫 Makassar 錫江(簡稱) 烏戎潘當(舊名) | |
---|---|
市 | |
Kota Makassar 望加錫市 | |
其他轉寫 | |
• 望加錫語 | ᨆᨀᨔᨑ |
• 布吉語 | ᨆᨃᨔ / ᨍᨘᨇᨉ |
綽號:「達英之城」[注 1] | |
格言:我寧願選擇在大海里淹死, 也不會回到沙灘上 Sekali Layar Terkembang Pantang Biduk Surut Ke Pantai | |
坐標:5°9′42.6956″S 119°26′10.1915″E / 5.161859889°S 119.436164306°E | |
國家 | 印度尼西亞 |
省 | 南蘇拉威西省 |
建城 | 1607年11月9日 |
政府 | |
• 市長 | 穆罕默德·拉姆丹·波曼托 |
• 副市長 | Syamsu Rizal |
面積 | |
• 市 | 199.3 平方公里(77.0 平方英里) |
• 都會區 | 2,473 平方公里(955 平方英里) |
海拔 | 0–25 公尺(0–82 英尺) |
人口(2010) | |
• 市 | 1,338,633人 |
• 密度 | 6,717人/平方公里(17,396人/平方英里) |
• 都會區 | 2,225,048 |
• 都會區密度 | 900人/平方公里(2,330人/平方英里) |
居民稱謂 | Makassarian |
時區 | WITA(UTC+8) |
• 夏時制 | 不使用夏令時(UTC+8) |
電話區號 | (+62) 411 |
車輛號牌 | DD |
{{{blank7_name_sec2}}} | website |
網站 | www.makassarkota.go.id www.visitmakassar.net |
望加錫(印尼語:Makassar,有時也拼作Macassar、Mangkasara,布吉-望加錫語:ᨆᨀᨔᨑ),華人簡稱錫江[1],中國古籍《海錄》作茫加薩,《海國聞見錄》作芒佳瑟,《水師圖要》作蚊加颯。印度尼西亞南蘇拉威西省的首府。從人口上看,望加錫是蘇拉威西島的最大城市[2]、印度尼西亞第五大城市[注 2][2][3]和印度尼西亞第四大廣域都會區[注 3][4]。1971到1999年間,城市以從前殖民時期的一個城堡為名,稱作烏戎潘當(Ujung Pandang)[5],望加錫和烏戎潘當這兩個名字經常互換使用。城市坐落在蘇拉威西島南半島西南海岸,面朝望加錫海峽。
望加錫市面積19,926公頃(49,240英畝),2015年人口約165萬[2]。建成區2010年人口為1,976,168,覆蓋整個望加錫市和鄰縣的15個區[6]。官方廣域都會區名為馬米納薩塔(Mamminasata),包括47個區,覆蓋相鄰的塔卡拉爾縣、戈瓦縣和馬羅斯縣[注 4],廣域都會區面積2,473平方公里(955平方英里),2010年普查人口約223萬[4][7]。
歷史
[編輯]歷史上,香料貿易在蘇拉威西地區占有重要地位,當地政權和外來勢力激烈競爭以控制香料貿易,最終荷蘭取得了望加錫地區的貿易壟斷權。1942年二戰時望加錫被日軍攻占,印尼獨立後併入印度尼西亞。
前殖民時期
[編輯]14世紀滿者伯夷王國哈亞·烏魯克國王時期的悼詞集《爪哇史頌》提及到望加錫是滿者伯夷帝國統治下的一個島嶼,緊靠布頓島、薩拉亞爾島和邦蓋群島[8]。
14世紀中後期滿者伯夷勢力退出蘇拉威西地區後,望加錫一帶出現了戈瓦王國。戈瓦王國成立的具體時間不得而知,僅在第六任國王統治期間,當地文獻記載了關於王國被拆分為兩個國家的記錄[注 5]。多年來兩個王國經常發生戰爭,直到塔洛克王國戰敗。第十任戈瓦國王(1512-1546在位)統治期間,兩個王國重新實現統一成為二元王國[9]。從這之後,當某人成為塔洛克國王,他也同時成為了戈瓦國王。許多歷史學家將「戈瓦-塔洛克王國」簡稱為「望加錫王國」或直接稱為「戈瓦王國」[9]。
1605年時,第14任戈瓦-塔洛克國王皈依伊斯蘭教,王國轉變為伊斯蘭蘇丹國[10]。1608-1611年,戈瓦王國用武力在布吉-望加錫人地區傳播伊斯蘭教,並成為了這一地區最強大的國家[11]。
第一批在望加錫定居的歐洲人是1511年來到蘇拉威西島的葡萄牙水手,當他們到達了這裡時,發現望加錫是一個多元文化交融、蓬勃發展的轉口港,中國、阿拉伯、印度、暹羅和爪哇等地的商人在望加錫用他們生產的金屬製品和紡織品等貨物換取珍珠、黃金、樟腦和香料 - 香料主要有從蘇拉威西內陸地區和有「香料群島」之稱的摩鹿加群島進口的肉豆蔻和丁香。葡萄牙首領稱這座城市為 Macáçar 。[12]1613年,一座英國商館在望加錫建立。[13]17世紀來到蘇拉威西的荷蘭人改變了望加錫的局面。[14]
由於戈瓦蘇丹國的歷任君主奉行自由貿易政策,加上蘇拉威西地區具有的香料資源優勢,在16世紀初,望加錫是馬來群島香料貿易的中心,也是遠道而來的歐洲人和阿拉伯人的一個貿易落腳點,不久後成為了東南亞諸多島嶼中最大的城市之一。也因為其君主的自由貿易政策維護任何到訪者在城市做生意的權利,戈瓦蘇丹國拒絕了荷蘭人建立壟斷貿易的企圖[12]。於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666年到1669年間發動了望加錫戰爭入侵戈瓦[15]。結果是1667年戈瓦戰敗,交戰雙方簽訂彭加耶條約,戈瓦承認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望加錫擁有貿易壟斷權[11]。之後感到不滿的戈瓦蘇丹哈桑丁再度開戰,最終荷蘭在援軍的協助下於1669年6月12日攻破了戈瓦蘇丹國最堅固的堡壘松巴奧普堡(Somba Opu),標誌着戰爭的結束[16][17]。從此戈瓦蘇丹國的國土僅局限於首都松古米納薩周圍地區,其餘歸入荷屬東印度公司版圖,國家名存實亡[11]。松古米納薩位於望加錫東南,是現今望加錫的一座衛星城,松巴奧普堡也位於松古米納薩。
殖民時代
[編輯]望加錫戰爭結束後,荷方指揮官科內利斯·斯皮爾曼將松巴奧普堡完全破壞,轉而以松古米納薩以北的另一個城堡鹿特丹堡[注 6]作為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活動的中心[18]。當一個被稱為弗拉爾丁恩[注 7]的城寨發展起來之後,這個老貿易中心的角色就變了。漸漸地,荷蘭人、阿拉伯人、馬來印尼人和佛教徒回到堡牆外做生意,之後中國人也加入進來。從1673年開始,鹿特丹堡附近地區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城市,這座城市就是現在的望加錫[19]。城市又一次成為印尼東部產品的集散地,貨物主要有椰子核、藤製品、珍珠、海參、檀木和在當時的歐洲非常流行的護髮乳馬卡髮油[注 8]。1830年爪哇戰爭結束後,戰敗的日惹蘇丹國蒂博尼哥羅王子被流放到望加錫的鹿特丹堡,直到1855年去世。[20][14]
1699年到1800年代初,望加錫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控制[21];此後到1847年間由名為望加錫的殖民政府管理。1847年西里伯斯及屬地行政區(荷蘭語:Residentie Celebes en Onderhoorigheden)成立,望加錫是殖民地的首府[注 9]。[22][23]
雖然荷蘭控制着沿海地區,但是他們直到20世紀早期才通過與地方統治者簽訂的一系列條約獲得蘇拉威西南部內陸的統治權。荷蘭的傳教者將許多托拉查人變為基督教信徒。到1938年,望加錫的人口達到84,000人,作家約瑟夫·康拉德描述望加錫是「最漂亮,也許是島上看起來最乾淨的城鎮」。[14]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沃倫上校(Vooren)指揮約1,000名荷蘭東印度皇家軍士兵守衛望加錫,這時的望加錫卡丁飛行場內無飛機可用,港口也沒有荷蘭軍艦停駐。他決定棄守海岸,並計劃轉向內陸打游擊戰。為此沃倫上校在恩雷康建立了一個倉庫以儲備軍需物資,還在望加錫東北80公里的加馬(Tjama)修建了防禦工事。在此期間賈恩·戈特曼斯(Jan Gortmans)陸軍中尉從爪哇島抵達西里伯斯,招募了400名恩雷康當地士兵,並開始訓練他們進行游擊戰。到1942年1月底,所有歐裔婦女和兒童被撤到爪哇島;當地婦女兒童撤離到望加錫以東的兩個山村馬利諾和帕卡托(Pakato),這裡也是荷軍的營地。1942年2月9日,8,000名日本士兵在海軍上尉森邦三的指揮下於望加錫和望加錫以南的傑尼彭托登陸,日本海軍夏潮號驅逐艦在望加錫以南25千米被美軍S-37號潛艇用魚雷擊沉[注 10]。日軍決定從半島的南北兩面進攻,他們運送坦克到波尼灣北部攻下帕洛波,之後向南夾擊荷蘭游擊隊。1942年2月27日到28日晚,沃倫上校決定撤離加馬,前往更難攻克的恩雷康,那時當地軍需供應方已經離開,許多士兵丟掉了他們的武器,結果沃倫上校和他率領的兩個共160人的小隊被日軍追上俘獲。之後恩雷康的戈特曼斯中尉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和麾下300士兵向日軍投降,戈特曼斯中尉被帶到望加錫的戰俘營,後來在戰爭中被日本衛兵斬首。[24]
二戰後
[編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5年印度尼西亞宣布獨立,印尼各地爆發革命以謀求脫離荷蘭的殖民統治。1946年7月16日至25日,荷蘭在望加錫以東的戈瓦縣山區小鎮馬利諾舉行了一次會議,試圖通過聯邦方案解決印度尼西亞問題[25]。馬利諾會議制定了在婆羅洲和東印度尼西亞等荷蘭事實和法理上所控制地區[26]建立一個名為「大東邦」(荷蘭語:Groote Oost)[注 11]的聯邦屬國的計劃[26]。同年12月18日到24日,在巴厘島舉行的登巴薩會議解決了關於建立大東邦(印尼語:Negara Timoer Besar)的具體問題[26][27]。1946年12月27日,大東邦正式成立,三天後改名為東印度尼西亞(印尼語:Negara Indonesia Timoer,縮寫為NIT),首府在望加錫。1949年12月27日,荷蘭承認印度尼西亞獨立,印度尼西亞聯邦共和國成立,東印度尼西亞邦加入聯邦[25]。1950年4月5日,荷蘭東印度皇家陸軍的阿卜杜勒·阿齊茲上尉(Abdul Aziz)發動望加錫叛亂攻擊印度尼西亞國民軍[28],印尼總統蘇卡諾譴責阿齊茲的行為[29],之後阿齊茲飛往雅加達與蘇卡諾談判[30],到達後即被日惹蘇丹逮捕[30],阿齊茲的部隊結束抵抗,4月21日2,000名印尼國家軍士兵進駐望加錫[31]。事件導致印尼加強了對各聯邦國的控制,加速了聯邦共和國的消亡。1950年8月17日,單一制的印度尼西亞共和國代替印度尼西亞聯邦共和國[25]。
1950年,蘇拉威西省(印尼語:Provinsi Sulawesi)成立,望加錫是蘇拉威西省的首府[32]。1960年,南北蘇拉威西省分家,望加錫成為南-東南蘇拉威西省的首府[33][34]。1997年9月,望加錫一名商業家庭精神失常的混血華裔男子,失手打死一名伊斯蘭教女子,引發騷亂,華人成為主要攻擊目標,而望加錫政府置之不理,一件普通刑事案變成了大規模暴力事件,最終打死兩名華人,傷28人,店鋪焚毀多間,事件成為1998年印尼排華暴動的前序[35]。
地理
[編輯]望加錫市(印尼語:Kota Makassar,布吉語-望加錫語:ᨀᨚᨈ ᨆᨀᨔᨑ)位於蘇拉威西島南半島西南,西濱望加錫海峽,從北面順時針依次與馬羅斯縣、戈瓦縣和塔卡拉爾縣接壤[36]。城市處於傑尼貝朗河入海口附近[37],地形以平原為主,傑尼貝朗河的河水經常淹沒城市,尤以1976年的水災最為嚴重[37]。1998年在鄰近的戈瓦縣建成比里比里水壩,一方面為了保護城市免遭歷史上的洪水侵襲,另一方面可以為望加錫提供市政用水、為城市周圍的農田提供灌溉,還兼有發電的功能[38]。望加錫市境內大部分區域是城市建成區[39],除了在蘇拉威西島所管的土地外,望加錫市還轄有海峽中的一些島嶼,統稱為「望加錫市小島嶼」(印尼語:Pulau-Pulau Kecil Kota Makassar)[36]。
行政區劃
[編輯]望加錫市下分為14個區(Kecamatan),市政府位於烏戎潘當區(印尼語:Kecamatan Ujung Padang)[36]。各區2010年的普查人口[7]:
印尼文 | 中文 | 人口 2010普查 |
---|---|---|
Mariso | 馬利梭 | 56,313 |
Mamajang | 馬馬絳 | 59,133 |
Tamalate | 塔馬拉特 | 169,890 |
Rappocini | 拉珀齊尼 | 151,357 |
Makassar | 望加錫 | 81,901 |
Ujung Padang | 烏戎潘當 | 27,206 |
Wajo | 瓦久 | 29,670 |
Bontoala | 本托拉 | 54,268 |
Ujung Tanah | 烏戎塔納 | 46,771 |
Tallo | 塔洛 | 133,815 |
Panukkukang | 帕努庫康 | 141,524 |
Manggala | 曼加拉 | 117,303 |
Biring Kanaya | 比陵康納亞 | 167,843 |
Tamalanrea | 塔馬蘭利亞 | 101,669 |
氣候
[編輯]望加錫全年炎熱,年平均氣溫27.5 °C,10月是最暖月,平均氣溫28.1 °C,2月是最冷月,平均氣溫26.9 °C[40]。
望加錫平均年降水量達3086.1 mm,全年乾濕季分明。1月降水量最多,達734.1 mm,8月降水最少,僅有15.2 mm。平均每年有187天降雨,1月降雨天數最多,達27天,最少為8月,整月僅兩天降水[40]。
印度尼西亞南蘇拉威西省望加錫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溫 °C(°F) | 30.7 (87.3) |
31 (88) |
31.3 (88.3) |
32 (90) |
32.1 (89.8) |
32.5 (90.5) |
32.4 (90.3) |
34.3 (93.7) |
34.8 (94.6) |
34.6 (94.3) |
33.5 (92.3) |
31.3 (88.3) |
32.5 (90.5) |
日均氣溫 °C(°F) | 26.9 (80.4) |
26.9 (80.4) |
27.3 (81.1) |
27.8 (82.0) |
27.8 (82.0) |
27.7 (81.9) |
27.1 (80.8) |
27.2 (81.0) |
28 (82) |
28.1 (82.6) |
28.1 (82.6) |
27.1 (80.8) |
27.5 (81.5) |
平均低溫 °C(°F) | 23.2 (73.8) |
22.7 (72.9) |
23.3 (73.9) |
23.6 (74.5) |
23.4 (74.1) |
22.9 (73.2) |
21.7 (71.1) |
20.1 (68.2) |
21.2 (70.2) |
21.7 (71.1) |
22.7 (72.9) |
23 (73) |
22.5 (72.5)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734 (28.9) |
533 (21.0) |
391 (15.4) |
235 (9.3) |
127 (5.0) |
66 (2.6) |
48 (1.9) |
15 (0.6) |
32 (1.3) |
83 (3.3) |
273 (10.7) |
549 (21.6) |
3,086 (121.5) |
平均降水天數 | 27 | 26 | 23 | 20 | 17 | 8 | 4 | 2 | 4 | 7 | 24 | 25 | 187 |
月均日照時數 | 393.7 | 355.95 | 387.5 | 369 | 378.2 | 366 | 378.2 | 381.3 | 372 | 390.6 | 381 | 396.8 | 4,565.625 |
數據來源:Weatherbase[40] |
經濟
[編輯]望加錫位於印度尼西亞的中心地帶,面朝繁忙的望加錫海峽[41]。望加錫是印尼東部的工商業中心和最大城市,也是進入印尼東部的重要門戶[42]。
殖民時期,產於望加錫的護髮乳馬卡髮油大量出口至歐洲。望加錫也是名貴木材望加錫黑檀木的產地。
現在,望加錫的經濟主要由小企業推動,通常為家庭經營模式的小型業主[41]。望加錫的城市經濟高度依賴於服務業,約占經濟活動的70%。餐飲和酒店業產值最大(占29.14%),其次是交通運輸業(占14.86%)、商業(占14.86%)和金融業(占10.58%)。工業活動僅次於服務業,約占總體經濟的21.34%[43]。望加錫鄰近的戈瓦縣、塔卡拉爾縣等地是南蘇拉威西省重要的農業區,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和木薯[44]。
交通
[編輯]望加錫唯一擁有的市內公共交通系統是被稱為「pete-pete」的迷你巴士[41],pete-pete在印尼的其他地方也叫「angkot」。Pete-pete是經過修改載客的小巴,行駛路線由寫在車擋風玻璃的字母顯示。望加錫的人力三輪車 pedicab 也很出名,較爪哇島的人力三輪車 becak 小一些。在望加錫,騎人力三輪車的車夫被稱為「達英」(Daeng)。除了迷你巴士和人力三輪車之外,望加錫還有出租車和政府運營的快速公交可供搭乘。2014年3月開始運行的望加錫巴士快速交通系統(Trans Mamminasata)並不完善,政府設計在馬米納薩塔都會區開通11條線路,實際只有3條線路在運營[注 12],每輛快速公車有20個座位,另外可供20人站立,每人價格為5,000印尼盾[45]。望加錫也是跨蘇拉威西公路的南端起點,唯一的高速公路是西南-東北向的望加錫收費公路,用以連接望加錫的機場和港口。
原計劃2014年在馬米納薩塔都會區建成35公里長的單軌鐵路,預測成本為4兆印尼盾。2011年7月25日,望加錫市、馬羅斯縣和戈瓦縣簽署了諒解備忘錄[46][47]。之後望加錫市長波曼圖又計劃用地鐵代替單軌鐵路作為都會區的大眾交通工具,他計劃修建長33公里的地鐵,總預算3兆印尼盾[48]。
跨蘇拉威西鐵路正在修建中,一期工程望加錫-巴里巴里段全長145.23公里,耗費9,710億印尼盾,途經馬羅斯縣、龐卡傑內和群島縣、巴魯縣,預計於2018年通車。在未來鐵路線還將通過馬穆朱、帕盧、哥倫打洛、比通等城市最終延伸到萬鴉老[49]。
2012年1月宣布,由於現有的蘇加諾-哈達海港碼頭能力有限,碼頭區域將被擴大到150x30平方米,以避免每天至少有兩艘船在排隊裝卸[50]。
望加錫的機場位於鄰縣馬羅斯縣,名為蘇丹哈桑丁國際機場。機場始建於1935年荷蘭殖民時代[51],1995年開通了一條定期國際航線飛往馬來西亞[52],現在是印尼東部地區的樞紐機場。2008年8月,新的航站樓落成,是印尼首個以高科技建築風格設計建造的航站樓[53]。目前機場共有兩條跑道,2016年旅客量達到10,672,942人次,是印尼第四繁忙的機場[54]。
人口
[編輯]望加錫的居民主要是望加錫人和布吉人,其餘有托拉查人、曼達爾人、布頓人、華人、爪哇人以及來自其他地區的民族。2015年市域人口1,651,146,2010年都會區人口為2,225,048。
伊斯蘭教是望加錫居民信奉的主要宗教,其次是基督教新教。
年份 | 1971 | 1980 | 1990 | 2000 | 2008 | 2009 | 2010 | 2012 | 2013 |
---|---|---|---|---|---|---|---|---|---|
總人口 | 434,766[56] | 708,465[57] | 944,372[58] | 1,130,384 | 1,253,656 | 1,272,349 | 1,338,663 | 1,645,216 | 1,612,413 |
主要景點
[編輯]望加錫的主要旅遊景點有:
- 戈瓦蘇丹國的堡壘松巴奧普堡
- 17世紀的荷蘭殖民城堡鹿特丹堡
- Trans Studio主題公園 - 2009年時世界最大室內主題公園[59]
- Karebosi Link購物中心 - 印尼第一個地下購物中心
- 洛薩裏海灘(Losari)的水上清真寺(Masjid Amirul Mukminin)
- 班迪穆倫-布魯薩拉恩國家公園 - 位於望加錫以北40公里,是世界第二大的喀斯特地區[60]
- 曼陀羅紀念碑(Mandala Monument of West Irian Liberation)
- 耶穌聖心大教堂(Gereja Katedral Makassar)
- 印尼基督教會望加錫以馬內利教堂(GPIB Immanuel Makassar)
- 錫江天后宮(Klenteng Ibu Agung Bahari)[61]
- 龍顯宮仙媽廟(Klenteng Xian Ma)
- 錫江保安宮(Vihara Dharma Loka)
- 李氏家廟(Rumah Leluhur Marga Keluarga Lie)[61]
- 湯氏家廟(Yayasan Marga Thoeng)[62]
- 湯龍飛故居(Rumah Kediaman Mayor Thoeng Liong Hoei)[62]
- 望加錫市政府大樓(Kantor Walikota Makassar)[63]
- 望加錫博物館(Museum Kota Makassar)
- Gedung Kesenian Sulsel Societeit De Harmonie[61]
- 九十九圓頂清真寺
- 望加錫大清真寺
- 帕丁加隆博物館
- 南蘇拉威西縮景園(Taman Miniatur Sulawesi Selatan)
- 塔洛國王墓園(Makam raja-raja Tallo)
- 戈瓦國王墓園(Makam Katangka)
- Katangka Mosque
- Museum Balla Lompoa
對外交往
[編輯]望加錫與以下城市建立了姐妹城市關係:
國家 | 地區 | 城市 |
---|---|---|
澳大利亞 | 新南威爾士州 | 利斯莫爾 |
美國 | 阿拉巴馬州 | 莫比爾 |
巴基斯坦 | 西北邊境省 | 白沙瓦[64] |
羅馬尼亞 | 康斯坦察縣 | 康斯坦察[65] |
印度尼西亞 | 南加里曼丹省 | 馬辰 |
印度尼西亞 | 東加里曼丹省 | 三馬林達 |
馬來西亞 | 沙巴州 | 斗湖 |
澳大利亞在望加錫設有總領事館[66]、日本和瑞士在望加錫設有領事館[67][68]。2017年9月9日,望加錫與台灣高雄市簽署了締結姐妹城市的意向書[69]。
參見
[編輯]註腳
[編輯]- ^ 達英(Daeng)是對望加錫三輪車夫的稱呼
- ^ 位列雅加達、泗水、萬隆和棉蘭之後
排名未包含身為雅加達衛星城的勿加泗,若包括,則望加錫是印度尼西亞第六大城市 - ^ 位列雅加達、泗水和蘇拉卡爾塔之後
- ^ 馬米納薩塔廣域都會區包括塔卡拉爾縣的9個區、戈瓦縣的11個區、馬羅斯縣的12個區
- ^ 被拆分為戈瓦王國和塔洛克王國
- ^ 鹿特丹堡原名烏戎潘當堡(Ujung Pandang),「鹿特丹堡」之名由斯皮爾曼海軍上將以他在荷蘭的故鄉鹿特丹命名
- ^ 以荷蘭鹿特丹附近的港口城鎮弗拉爾丁恩為名
- ^ Macassar oil,原產於望加錫
- ^ 此時望加錫屬於行政區下的望加錫縣(Afdelingen Makassar)
- ^ 這是美國海軍潛艇部隊擊沉的第一艘日本驅逐艦,也是登陸望加錫行動中日海軍唯一的損失
- ^ 大東省是1938年荷屬東印度在印尼設立的一個省,省會位於望加錫,管理範圍包括西里伯斯、摩鹿加、巴布亞、努沙登加拉、巴厘島等地。
- ^ 2路、3路和8路,分別開往Trans Studio室內主題公園、戈瓦縣和塔卡拉爾縣
參考資料
[編輯]- ^ 中科院地理研究所 (編). 乌戎潘当. 世界地名词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74. 1981-01. NLC 000431648.
華人簡稱「錫江」
- ^ 2.0 2.1 2.2 BUKU INDUK KODE DAN DATA WILAYAH ADMINISTRASI PEMERINTAHAN PER PROVINSI, KABUPATEN/KOTA DAN KECAMATAN SELURUH INDONESIA (PDF). Kementerian Dalam Negeri Republik Indonesia.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11-19).
- ^ 10 Kota Terbesar di Indonesia Menurut Jumlah Penduduknya. ilmupengetahuanumum.com.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7).
- ^ 4.0 4.1 印度尼西亞大都會區列表
- ^ Christoph Antweiler. Strand, Bar, Internet: neue Orte der Globalisierung. LIT Verlag Münster. 2006: 53. ISBN 3-8258-9294-8.
- ^ INDONESIA: Sulawesi. citypopulation.d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4).
- ^ 7.0 7.1 Biro Pusat Statistik, Jakarta, 2011.
- ^ Riana, I Ketut. Kakawin dēśa warṇnana, uthawi, Nāgara kṛtāgama: masa keemasan Majapahit. Indonesia: Penerbit Buku Kompas. 2009: 102. ISBN 9797094332.
49. Ikang saka sanusa nusa maksar butun banggawi kunir galiyau mwangi salaya sumba solot muar, muwah tikang-i wandhanambwanathawa maloko wwanin, ri serani timur makadiningangeka nusa tutur.
- ^ 9.0 9.1 Sewang, Ahmad M. Islamisasi Kerajaan Gowa: abad XVI sampai abad XVII. Yayasan Obor Indonesia. 2005 [2017-07-01]. ISBN 978-9-79461530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7) (印度尼西亞語).
- ^ Hefner, Robert W.; Horvatich, Patricia. Robert W. Hefner, Patricia Horvatich , 編. Islam in an Era of Nation-States: Politics and Religious Renewal in Muslim Southeast Asi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ISBN 978-0-824819576.
- ^ 11.0 11.1 11.2 东南亚历史词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5: 53. ISBN 7-5326-0222-2.
- ^ 12.0 12.1 Leonard Andaya. Makasar's Moment of Glory. 安東尼·瑞德. 2001: 58–59.
- ^ MAKASSAR. [2016-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2).
- ^ 14.0 14.1 14.2 South Sulawesi's History.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7).
- ^ Lach, Donald F.; Van Kley, Edwin J. Asia in the Making of Europe, Volume III: A Century of Advance. Book 3: Southeast Asia illustrated, revise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ISBN 978-0-226467689.
- ^ Andaya, Leonard Y. The Heritage of Arung Palakka: A History of South Sulawesi (Celebes)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Volume 91 of Verhandelingen van het Koninklijk Instituut voor Taal-, Land- en Volkenkunde illustrated.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3. ISBN 978-9-401733472.
- ^ D. G. E. Hall. 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1. ISBN 0-333-24164-9.
- ^ D. F. Lach, E. J. Van Kley. Asia in the Making of Europe, Volume III: A Century of Advance. Book 3: Southeast Asi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ISBN 0-226-46754-6.
- ^ Backshall, Stephen. Rough Guide Indonesia illustrated. Singapore: Rough Guides. 2003. ISBN 978-1-858289915.
- ^ 安東尼·瑞德、Sian Jay、T. Durairajoo. Indonesian Heritage: Early Modern History Vol. 3, ed. - Dipanagara and the Java War.. Editions Didier Millet: 112–113. 2001.
- ^ 存档副本. [2011-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6).
- ^ Martinus Nijhoff en E.J. Brill. Encyclopædie van Nederlandsch-Indië. 's-Gravenhage en Leiden. 1917–1939.
- ^ Cribb, Robert. Historical Atlas of Indonesia. Richmond Surrey: Curzon Press. 2000. ISBN 0-7007-0985-1.
- ^ L, Klemen. The capture of Makassar, February 1942. Forgotten Campaign: The Dutch East Indies Campaign 1941–1942. 1999–2000 [2017-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 ^ 25.0 25.1 25.2 M. C. Ricklefs.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Since c. 1200.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365-366. ISBN 978-0-230-54686-8.
- ^ 26.0 26.1 26.2 Ide Anak Agung Gde Agung. Dari Negara Indonesia Timur ke Republic Indonesia Serikat. Gadjah Mada University Press. 1985. ISBN 978-9794612163.
- ^ Putra Agung. Yayasan Masyarakat Sejarawan Indonesia - Jurnal sejarah: pemikiran, rekonstruksi, persepsi. 2007: 37 [2017-07-01]. ISSN 1858-2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 ^ Westerling (1952), p. 210
- ^ Kahin, George McTurnan. Nationalism and Revolution in Indonesia.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52. ISBN 0-8014-9108-8.
- ^ 30.0 30.1 Westerling, Raymond Paul Pierre. Mes aventures en Indonesie. 1952 (法語). –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to English by Waverley Root as – Challenge to terror. London: W. Kimber. 1952-01-01.
- ^ Palmer, Leslie H. Indonesia and the Dutch.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 ^ Peraturan Pemerintah nomor 21 tahun 1950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12-11).
- ^ Peraturan Pemerintah Pengganti Undang-Undang Nomor 47 Tahun 1960. [2017-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9).
- ^ 印度尼西亚. 行政區劃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7).
- ^ 1998年印度尼西亚“排华暴乱”的来龙去脉及反思. 中華網. 後沙月光. 2016-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7).
- ^ 36.0 36.1 36.2 https://petatematikindo.files.wordpress.com/2013/01/administrasi-makassar-a1-1.jpg
|mapurl=
缺少標題 (幫助) (地圖). Peta Administrasi Kota Makassar Provinsi Sulawesi Selatan [南蘇拉威西省望加錫市行政區劃地圖]. 1:50,000. DesignMap (印度尼西亞語). - ^ 37.0 37.1 Microsoft Word - country paper- INO- Jeneberang.doc (PDF). [2010-06-2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6-07).
- ^ Indonesia - Indonesia-9: Kali Tuntang - Indonesia-10: Jeneberang River (PDF). : 76 [2014-07-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9-24).
- ^ http://loketpeta.pu.go.id/peta-infrastruktur-kota-makassar-2012
|mapurl=
缺少標題 (幫助) (地圖). Peta Infrastruktur Kota Makassar [望加錫市基礎設施地圖]. 1:500,000. Kementerian Pekerjaan Umum (印度尼西亞語). - ^ 40.0 40.1 40.2 MAKASSAR, INDONESIA. weatherbase. [2017年7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2月28日).
- ^ 41.0 41.1 41.2 Medha Basu. Interview: Mayor of Makassar. GovInsider. [2015年10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11月11日).
- ^ Makassar: the next big thing in the property sector. 雅加達郵報. [2015年6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4月27日).
- ^ Pertumbuhan Ekonomi Makassar Membaik. Makassarterkini.com. [201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 ^ Makassar - Economy. [2017-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7).
- ^ Akhirnya, BRT Mamminasata Beroperasi, Jalur Mal ke Mal. TribunMakassar. 2015年6月27日 [2017年7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4月27日).
- ^ Mamminasata Railway Realised in 2015. Indii.co.id. 2011-05-19 [201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6).
- ^ Makassar, neighbors to commence monorail construction next year. The Jakarta Post. 2011-07-25 [2013-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Malang Siap Bangun Monorel, Makassar Kapan?. makassartoday. 2017年1月19日 [2017年7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4月27日).
- ^ 佐科威总统访问南苏省 视察跨苏拉威西铁路工程进度. 印度尼西亞商報. 2015年11月25日 [2017年7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5).
- ^ Pelindo IV needs Rp 150b to expand Soekarno-Hatta seaport. 2012-01-12 [2017-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0).
- ^ der Briefumschlag zur Erinnerung an der Eröffnung der Flugverbindung Surabaya – Makassar am 27. September 1937. 2009年11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6).
- ^ Artikel zur Geschichte des Flughafen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0).
- ^ Hasanuddin Airport, Makassar. Asia-Airport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7).
- ^ 印尼最繁忙的機場列表
- ^ Penduduk Menurut Wilayah dan Agama yang Dianut Kota Makassar. 印尼中央統計局. [2017年7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11月11日).
- ^ Keadaan Daerah dan Penyebaran Penduduk Daerah Sulawesi Selatan. Badan Perencanaan Pembangunan Nasional RI. 1980-09-07 [2014-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7).
- ^ Keadaan Daerah dan Penyebaran Penduduk Daerah Sulawesi Selatan. Badan Perencanaan Pembangunan Nasional RI. 1985-04-08 [2014-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7).
- ^ Pembangunan Daerah Sulawesi Selatan. Badan Pusat Statistik RI. 1995-04-09 [2014-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7).
- ^ World Biggest Indoor Theme Park - Trans Studio. 2009年9月9日 [2017年7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2月1日).
- ^ Lestari Hutan Indonesia. 2010-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20).
- ^ 61.0 61.1 61.2 Jalan jalan ke Bangunan Bersejarah Kota Makassar Ala Lembaga Lingkar. [2023-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0).
- ^ 62.0 62.1 Kompasiana.com. Kisah Thoeng Liong Hoei, Mayor Pertama Kota Makassar yang Terlupakan. KOMPASIANA. 2020-08-15 [2023-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9) (印度尼西亞語).
- ^ Architecture Heritage | Indonesia Heritage Places. architectureheritage.or.id. [2023-09-08].
- ^ (Pakistan, Indonesia agree to declare Peshawar, Makassar as sister cities). PPI - Pakistan Press International.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8).
- ^ Kota Kembar Makassar-Constantia. Ali Mochtar Ngabalin. [2010-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5).
- ^ Australian Consulate General - Makassar.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4).
- ^ Kantor konsuler Jepang di Makassar.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6).
- ^ Swiss representation in Indonesia.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7).
- ^ 高雄與印尼望加錫 締約姊妹城市增合作交流. hk.on.cc. 即時新聞. 2017-09-09 [2017-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7).
延伸閱讀
[編輯]- MacKnight, C.C., Voyage to Marege. Macassan Trepangers in Northern Australia,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1976.
- Reid, Anthony. 1999. Charting the shape of early modern Southeast Asia. Chiang Mai: Silkworm Books. ISBN 9747551063. pp. 100–154.
- McCarthy, M., 2000, Indonesian divers in Australian waters. The Great Circle, vol. 20, No.2:120–137.
- Turner, S. 2003: Indonesia’s Small Entrepreneurs: Trading on the Margins. London, RoutledgeCurzon [ISBN 070071569X] 288pp. Hardback.
- Turner, S. 2007: Small-Scale Enterprise Livelihoods and Social Capital in Eastern Indonesia: Ethnic Embeddedness and Exclusion.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59 (4), 407–20.
外部連結
[編輯]- 望加錫市政府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印尼官方旅遊網站
- 2012年望加錫市基礎設施地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望加錫市行政區劃地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