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鄉縣
金鄉縣 | |
---|---|
縣 | |
金鄉縣在濟寧市的位置 | |
坐標:35°05′32″N 116°16′31″E / 35.0922°N 116.2753°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山東省濟寧市 |
政府駐地 | 金鄉街道 |
下級行政區 | |
面積 | |
• 總計 | 887.67 平方公里(342.73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634,144人 |
• 密度 | 714人/平方公里(1,850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382,212人 |
語言 | |
• 母語(方言) | 中原官話蔡魯片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272200 |
電話區號 | 537 |
車輛號牌 | 魯H |
行政區劃代碼 | 370828 |
國內生產毛額 | ¥205.93億 |
網站 | 金鄉縣政府網 |
金鄉縣,古稱東緡,是中國山東省濟寧市所轄的一個縣。總面積為885平方公里,歷史上的昌邑縣就在境內,曾是兗州的州治。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是金州州治。
歷史
[編輯]夏朝
[編輯]有緡國,系舜子季禧的封地,是當時汶、泗流域通向中原河流地區的咽喉。
秦朝
[編輯]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全國為三十六個郡。緡邑即改名為東緡縣(今金鄉中東部,治所在今金鄉縣城),時東緡、昌邑(今金鄉西北,治所在巨野縣昌邑集)、爰戚(今嘉祥東南,治所在今嘉祥縣阿城鋪)三縣鼎立,隸屬於碭郡管轄。
西漢
[編輯]漢高祖推行郡國制度,設州、郡、縣三級政權,今金鄉境仍為當時的東緡縣地。初屬梁國(國王彭越)的兗州山陽郡管轄。 漢武帝天漢四年四月(公元前97年),封子劉髆為昌邑王,十一年薨,葬於高平山。初在山北鑿墓得白兔,以為不吉,更葬山南,鑿而得金,故改名曰金鄉山;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爰戚縣為金鄉縣。
三國
[編輯]行州郡縣三級政區,東緡、昌邑、金鄉三縣仍然並存,均屬兗州的山陽郡,昌邑城仍為山陽郡的郡級機關所在地。東漢、三國時期,東緡縣城都在今金鄉縣城。
西晉
[編輯]行郡國制,晉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改山陽郡為高平國,仍以昌邑城為國都,金鄉縣隸屬之。東緡縣在西晉時期儘管沒有出現,是屬於更名,並未分置。此時,東緡縣已改稱南平郡。 東晉,金鄉縣曾改為郡,但為時不久,金鄉被北魏占領,郡即被廢。金鄉置郡,仍在故城阿城鋪,而不在今金鄉治所。
南北朝
[編輯]北魏時期,金鄉縣屬兗州高平郡,劉宋、北齊、北周因之。在北魏和劉宋時期,昌邑、東緡兩縣均未再現,昌邑、東緡、金鄉三縣統一,自有史以來,這還是第一次。但這時的金鄉縣城仍在故城阿城鋪。金鄉縣從故城阿城鋪遷入今城址,應在北魏的末期。
隋朝
[編輯]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金鄉縣分置昌邑縣。大業二年(公元606年),隋朝政區更動,罷州置郡,郡置太守,昌邑縣復併入金鄉縣,金鄉縣歸屬濟陰郡(郡治曹州,即今曹縣西北)。
唐朝
[編輯]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金鄉縣屬河南道兗州魯郡管轄。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金鄉、方與(今魚臺縣)置金州(州治於今縣治所),金鄉、方與兩縣隸屬於金州。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復置昌邑縣,金州改稱為戴州,今金鄉縣城既為縣級機關所在地,又為戴州的州級機關駐地。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昌邑縣復併入金鄉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除戴州,金鄉縣歸屬兗州魯郡管轄。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建文峰塔,亦稱光善寺塔。
五代
[編輯]後周金鄉縣隸屬濟州(州治巨野)。金鄉在隸屬濟州之前,是屬於單州管轄。
宋朝
[編輯]金鄉縣屬京東西路濟州濟陽郡管轄。宋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魚臺縣併入金鄉縣,第二年復置魚臺縣。
金朝
[編輯]金鄉縣隸屬山東西路濟州管轄。
元朝
[編輯]元順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金鄉縣隸屬濟寧路。魚臺縣併入金鄉縣。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復置魚臺縣。
明朝
[編輯]金鄉縣則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金鄉縣隸屬山東布政使司兗州府。明神宗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知縣楊楫初修縣誌。
清朝
[編輯]順治初年(公元1644年),金鄉縣為兗州府領地。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知縣沈淵奏准開挖東溝河,疏浚展寬萬福河,引泄上遊客水,除金鄉積水。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建山陽書院。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金鄉縣從兗州府析出歸屬濟寧直隸州。
民國時期
[編輯]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屬兗沂曹濟道。 民國二年(1913年)改屬岱南道。 民國三年(1914年)屬濟寧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屬山東省。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濟寧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山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山東省第十一專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5月,金鄉縣淪陷。日本侵略軍操縱漢奸成立偽金鄉縣公署,屬偽魯西道。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屬偽兗濟道。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24日,金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金鄉縣屬湖西專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西北部劃歸巨南五縣聯合辦事處轄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屬晉冀魯豫邊區第二十一專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6月,縣西部、西北部地區與巨野縣東南部地區合併建立金巨縣。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7月,城南地區與單縣的東北及北部地區合併建立金曹縣,二縣同屬晉冀魯豫邊區第二十一專區,金鄉縣抗日民主政府建制撤銷。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月,原金鄉縣的東北部地區劃歸為金濟魚聯合辦事處的轄區(縣級)。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8月,晉冀魯豫邊區第二十一行政督察專署改稱冀魯豫第十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金曹縣、金巨縣、金濟魚辦事處均屬之。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0月,撤銷金濟魚邊區聯合辦事處。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偽金鄉縣政權解體。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撤銷金曹縣,恢復金鄉縣建制,屬冀魯豫第三專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撤銷金巨縣,原金鄉轄區劃歸金鄉縣。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金鄉縣國民黨政府隨其部隊返回縣城,屬國民黨山東省第十一行政區。金鄉縣民主政府轉移到農村活動。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9月,重建金巨縣,同屬冀魯豫第三專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8月,國民黨縣政府潰逃,金鄉解放。同年,撤銷金巨縣,金鄉縣恢復原建制,仍屬冀魯豫第三專區。
現代
[編輯]1949年8月,屬平原省湖西專區。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隨湖西專區歸屬山東省。 1953年7月,屬濟寧專區。 1956年2月,魚臺縣併入。 1964年7月,魚臺縣析出。 1967年2月,濟寧專區改為濟寧地區,屬濟寧地區。 1983年8月,撤銷濟寧地區,改建為地專級濟寧市,金鄉縣屬濟寧市。
人口
[編輯]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金鄉縣常住人口為634144人。
行政區劃
[編輯]金鄉街道、高河街道、魚山街道、王丕街道、羊山鎮、胡集鎮、霄雲鎮、雞黍鎮、司馬鎮、馬廟鎮、化雨鎮、卜集鎮和興隆鎮。
交通
[編輯]- 105國道過境。
經濟
[編輯]名人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2023年金乡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 ^ 中国大蒜之乡蒜农信息战. 網易. 2009年12月5日 [2012年11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