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瑞塘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溫瑞塘河

溫瑞塘河,舊名永瑞塘河[註 1],又稱七鋪塘河南塘河,也被稱為溫州人的「母親河」[1],位於中國浙江省溫州市境內甌江飛雲江之間的溫瑞平原,北起鹿城區溫州舊城南門躍進橋,中由甌海區,南至瑞安市城關東門白岩橋,全長34公里,因為古人以十為一鋪,故稱「七鋪塘河」[2]。塘河干河面寬約在34~43米之間,以瑞安境內帆游埭為界:北段注入甌江,屬甌江水系;南段注入飛雲江,屬飛雲江水系。

水文水系[編輯]

會昌河畔公園,會昌河為會昌湖別稱[3]

溫瑞塘河溫州市區至瑞安城關段為主河道,古稱南塘河,明清時期稱七鋪塘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俗稱永瑞塘河,後因為永嘉縣地改屬溫州故易名溫瑞塘河。幹流河道北起自鹿城區溫州府城小南門躍進橋,向南流經梧田南白象麗岙塘下莘塍等地,西折至瑞安市城關東門白岩橋,全長33.85千米,瑞安境內達20.4公里,溫州市區境內13.45千米。河道一般寬度為50米,最寬處達到100餘米,最狹窄則僅13米,中在梧田、南白象、麗岙的帆游有三處淺灘。河道彎道曲度半徑一般為110米,最小達60米。溫州市區至麗岙帆游段河床為硬泥質底質,帆游至瑞安縣城東門則為淤泥質。[4]溫瑞塘河正常水位2.92米,警戒水位3.12米,危險水位3.62米。如遇到洪澇災害,可以在北面通過劃龍橋河等支流排入甌江;南面通過瑞安段塘河、中塘河、人民河排入飛雲江。[5]

會昌湖為溫瑞塘河疏浚早期的工程,在唐代溝通溫瑞塘河,當時湖面可以達到400餘公頃。隨着灘涂淤積和沿海圍墾,溫州地區海岸線逐漸向外移動,人們不斷開鑿新的河道,構成了縱橫交錯的溫瑞塘河河網,主要干河有西山河、劃龍橋河、中塘河、人民河等。[4]

歷史[編輯]

溫瑞塘河歷史悠久,最早為溫州海岸線與大羅山之間的海峽,後隨着海岸線遷移,在西漢初期演化為甌江入海南支,在東晉時期形成寬闊的水道[2]。舊志記載其開鑿於晉代,而根據史料主河道左岸本是唐代海塘遺蹟所在,塘路修建於唐上元貞元年間,到大和年間已成雛形。唐會昌四年(844年),溫州刺史韋鏞主持治水,花費四年時間疏浚溫州城市周邊水道以防水患,將溫州城中水向南導流至塘河,往北至環城河分支注入甌江。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溫州太守韓彥直募集萬餘民眾疏浚塘河,修成河道2.3萬餘。淳熙十四年(1187年),溫州知州沈樞重新修建塘河,重修段長70里,兩岸砌石,河道從此保持穩定至今。明清兩朝實行海禁,因此溫瑞塘河內河航運之利受到重視:明洪武嘉靖萬曆年間,於塘河均有疏浚整治之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瑞安人洪守一募資修築瑞安縣城東門至帆游埭段塘河40里,花費白銀總計4000餘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永瑞」輪首航溫瑞塘河,在溫瑞塘河從事內河客運和貨運;民國時期,塘河航運更為繁忙,航線延伸至諸支流。1949年以後,沿線各區縣政府多次發動群眾,拓寬和加深塘河干支線河道270多條,共長140多公里,並且在塘河幹流新建、改建橋梁30多座。1984年,甌江翻水站竣工,塘河可以直接從甌江補充水源。1987至1989年間,瑞安市和鹿城區先後組織多部門會同地方鄉鎮,清理河道違章設障地帶。[6][4]

航運[編輯]

溫瑞塘河可通航20至30噸級船隻,屬8級航道,為溫州市區至瑞安內河航運的主動脈[6]。航道幹流在吳橋分支至瞿溪、桐嶺,在梧田分支到狀元,在南白象分支到茶山,在塘下塘口村分支到梅頭,在仙岩漁潭村分支到麗岙[7]

塘河在南宋時有「八十里荷塘」之稱,時詩人陳傅良雲「石塘十里,巨石縱橫鱗莘」,即證塘河當時已經修建有有石砌堤岸,元代曾經強令拆除砌石以築城。宋代淳熙十四年(1187年),溫州知州沈樞修築南塘70里,在瑞安境內修有水閘56處。清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瑞安知縣劉畿疏濬縣城北河道,塘河連接護城河,塘河與飛雲江僅僅一壩相隔。民國三十年(1941年),溫州市府令沿線地方肅清野荷花以便利航運。1949年後,地方交通部門撥款改建跨航道橋梁,又對部分船埠河段挖深。文革期間,沿線居民修建屋舍侵占航道,1979年後逐步拆除了這些建築。1982年,溫州航管局疏浚梧田境內淺灘,自此溫瑞線航道可以通航40噸級船隻。後又在沿線修建碼頭30餘座。1983年,建成甌江翻水站,能夠在大旱季節維持一定航運水位。[7]

溫瑞航道自南宋即為溫州運輸要道,沿岸集鎮也發展為水運港埠,舊時依靠人力或者風力帆船運輸。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瑞安人孫詒讓集資創辦永瑞小輪公司,「永瑞」輪首航塘河溫瑞兩地,每日兩班來回。至1949年5月溫州解放,溫瑞塘河私營航運汽輪行凡8家,分別為安平、通濟、安利、通利、泰利、新公平、華勝、永強,有溫州至瑞安南山、溫州至梅頭、溫州至瞿溪、溫州至桐嶺、溫州至瑞安鮑田、溫州至茅竹嶺共8條航線,拖船總計18艘,日客流量2000-3000人次。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後全部改為公私合營,1958年溫州市成立內港河內河航運站統一經營客運業務。1960年代,溫瑞航線客流量激增,每日10多客運班次,客運仍十分擁擠。據1973年統計,內河運量達到616萬人次,後因公路建設興起,客流轉為公路運輸,1978年後航運業務由國有經營轉為個體經營為主。[8]

1991年,溫瑞航線全線仍有30多站點,每站相隔約一千米,全程3角6分,被稱為「水上公交」;2005年後,公路交通日益完善,包括溫瑞航線在內的溫州市內客運航線相繼停航[9]。2015年,溫州市政府公布《溫州美麗水鄉核心區「一環三線」航道及碼頭建設規劃》,計劃在塘河建立四條航道:第一位中環線,由南塘遊船碼頭出發,經體育中心、世紀廣場、劃龍橋河至南塘遊船碼頭;第二為西線,南塘遊船碼頭出發,經甌海龍舟基地至動車南站;其三為東線,南塘遊船碼頭出發,經蒲州河至蒲州水閘;最後為南線,南塘碼頭出發沿溫瑞塘河主航道經梧田至白象水鄉風情街。航道總長約30公里,設計標準為7級或准7級,建成後將可滿足30座以下的內河標準遊船雙向通航的條件。[2]

水利管理[編輯]

溫瑞塘河是溫瑞平原40萬畝農田主要的灌溉、排澇河道,也是沿河居民生活以及城鄉工礦企業用水的主要水源[6]。唐會昌年間,溫州刺史韋鏞治理會昌湖三溪匯流的水患,開鑿河道十里,使得塘河由水患變為水利[10]。如今,溫瑞塘河流域的溫瑞平原人口達到300萬人,灌溉面積有50萬畝[1]

水則管理[編輯]

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溫瑞塘河有了最早的蓄水和泄水標準,即陡門《水則》,鐫刻在府城譙樓前五福橋第一間第一條石柱上,規定水位在「平」字以上高7寸則開陡門泄水,「平」字為合適水位,「平」字下三寸則需要關閉陡門,民國二十二年測量「平」字高程為6.84米(以杭州紫薇台水準平面測算)。明代弘治九年修築上陡門時,也在陡門左墩刻「開」「平」「閘」三字水則,1942年華北水利會測得「開」字高程7.15米,「平」字6.92米,「閘」字6.80米。民國二十三年制定新水則,較宋代高18寸,「平」字高程8.0米,全年以此為標高分枯水、中水、洪水三時期使用:冬季枯水期,各陡門均關閉,僅啟閉海坦、白蓮塘二閘;春秋中水時,再開西門、東門、南門各閘,仍以枯水辦法調劑水量;夏季洪水時,所有陡門開啟,待水位至水則時再行關閉,如果水位不漲則逐漸關閉各閘。民國三十一年,再以海坦山麓井圈石10.0米為準,規定6.90米為「平」;1950年,永瑞塘河聯防委員會規定水位7.0米開閘,7.0米關閘。1955年,溫州地區防汛抗旱指揮部規定水閘以吳淞基面5.0米為關閘水位。[10][註 2]

1986年,溫瑞塘河管委會規定塘河的警戒水位為3.12米,平時最高蓄水位為2.72米。1991年8月,溫瑞塘河水系管理處編制文件,規定危險水位為3.62米,警戒水位為3.12米,正常水位為2.92米,為保障水質一般最低水位控制在2。12米,汛期控制水位再2.72米,梅雨季節過後各陡門封閉時控制水位2.92米。[10]

水質污染[編輯]

溫州市是改革開放後公布的全國對外開放港口城市之一,隨着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大量工業和生活污水排入塘河,水質逐年惡化,鹿城區與瑞安城關段污染尤為嚴重。根據1990年調查,塘河污染主要來自工業污染、生活污染和農業化肥和航運機油污染三方面。1986-1990年間,溫州市環保局評估市區河網,西山和南塘二河屬於清潔水,婁橋、牛山屬於輕污染,城市內河屬於重污染。[10]溫州當地人以「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洗衣灌溉,80年代開始變壞,90年代魚蝦絕代」形容溫瑞塘河的水質污染;1997年開始,溫州市政府決定治理溫瑞塘河[11]。2012年1月,儘管溫州地區降水量僅為往年約一半,但溫瑞塘河呈現為近年來水質最好面貌[12]。2014年後,河道淤泥已顯著減少,塘河每年從飛雲江、甌江引水多達2億立方米,提升水體流動性和自淨能力,沿河片區污水管網整治工作,確保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在「一環三線」[註 3]內排放污水基本得到攔截,沿河道建有綠化景觀帶,水環境也得到改善[1]

相關條目[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注釋[編輯]

  1. ^ 溫州舊稱永嘉永嘉縣舊為溫州附郭縣,故簡字為「永」。
  2. ^ 上述水位標準不一,均非現行的黃海標高水位。
  3. ^ 即航運篇《溫州美麗水鄉核心區「一環三線」航道及碼頭建設規劃》所提及中環線航道和南北東三線。

來源[編輯]

  1. ^ 1.0 1.1 1.2 季建榮. 温瑞塘河:梦里的水乡风情. 浙江在線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 2017-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3) (中文(簡體)). 
  2. ^ 2.0 2.1 2.2 李庭,余日遷. 温瑞塘河流淌千年水乡文脉 探秘浙南水乡文化脉络. 溫州晚報 (溫州日報報業集團). 2015-06-25. 
  3. ^ 趙琛璋. 叫“汇昌河”还是“会昌湖”?. 溫州商報 (溫州日報報業集團). 2013-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3) (中文(簡體)). 
  4. ^ 4.0 4.1 4.2 《溫瑞灌區志》編寫小組. 塘河水系. 温瑞灌区志. 溫瑞塘河 第1版 (北京: 中華書局). 1999. ISBN 7-101-02214-6. OCLC 82507741. 
  5. ^ 《溫州市水利志》編纂委員會. 温瑞片治理. 温州市水利志. 第二節 河網 第1版 (北京: 中華書局). 1998. ISBN 7-101-02024-0. OCLC 52078887. 
  6. ^ 6.0 6.1 6.2 《浙江省水利志》編纂委員會. 主要塘河. 浙江省水利志. 第二節 溫瑞塘河 (北京: 中華書局). 1998. ISBN 9787101018653. 
  7. ^ 7.0 7.1 吳炎 (編). 渡运-内河. 温州市交通志. 溪流航道 第1版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4. ISBN 7-5027-3916-5. OCLC 32901250. 
  8. ^ 施南勛; 周松超 (編). 水路交通. 瓯海县交通志. 內河運輸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3. ISBN 7-5027-2432-X. 
  9. ^ 黃呂萍; 《溫州市交通志》編纂委員會. 水路运输. 温州市交通志. 第五節 內河客貨運輸 第1版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17: 611. ISBN 978-7-5144-2366-2. OCLC 1011430602. 
  10. ^ 10.0 10.1 10.2 10.3 《溫瑞灌區志》編寫小組. 灌区管理. 温瑞灌区志 第1版. 北京: 中華書局. 1999. ISBN 7-101-02214-6. OCLC 82507741. 
  11. ^ 曾劍; 樓越平; 程杭平. 温瑞塘河河网水质模型研究. 浙江水利科技. 2006, (1): 41–43 [2020-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3). 
  12. ^ 温瑞塘河水质呈现近年来最好面貌. 中國園林網. 2012-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3) –透過浙江在線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