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羅伯特·史密斯 (音樂家)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羅伯特·史密斯
Robert Smith
2012年6月在表演中的史密斯
歌手
出生 (1959-04-21) 1959年4月21日65歲)
職業
  • 音樂家
  • 歌手
  • 詞曲作家
  • 唱片製作人
音樂類型
演奏樂器
  • 人聲
  • 吉他
  • 貝斯
  • 鍵盤
出道地點 英格蘭西薩塞克斯郡克勞利
活躍年代1972年至今
網站thecure.com
相關團體

羅伯特·詹姆斯·史密斯(Robert James Smith,1959年4月21日)是一位英國音樂家、歌手、詞曲作者和唱片製作人。他是1978年建立的英國搖滾樂隊治療樂隊的創始人之一、主唱、吉他手、主要詞曲作者和該樂隊自建立以來唯一一名一直存在的成員。自史密斯在 20 世紀 80 年代嶄露頭角以來,他獨特的吉他演奏風格、歌聲和時尚感對哥特亞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其蒼白的皮膚、紅色的唇膏、黑色的眼線、蓬亂的頭髮和全黑的衣服。

史密斯的其他工作包括從1982年到1984年擔任蘇西與女妖的主音吉他手,並於1983年成為短命樂隊手套樂隊的成員。2019年,他作為治療樂隊的成員入選搖滾名人堂[1] ,《滾石》雜誌在 2023 年將他列為有史以來最偉大歌手中的第 157 位。[2]

早期生活

[編輯]

羅伯特·詹姆斯·史密斯於1959年4月21日出生於布萊克浦,是麗塔·瑪麗(Rita Mary,原姓艾莫特)和詹姆斯·亞歷山大·史密斯(James Alexander Smith)的四個孩子中的第三個。 [3] [4]他出身於音樂世家,父親唱歌,母親彈鋼琴。 [5]他作為天主教徒長大, [6]後來成為無神論者[7]當他三歲時,他的家人搬到了霍利,他在那裡的聖弗朗西斯小學就讀。 [8]當他六歲時,他的家人搬到了克勞利,他在那裡就讀於聖弗朗西斯中學。 [3]後來,他於 1970 年至 1972 年就讀於聖母中學,並於 1972 年至 1977 年就讀於聖威爾弗里德綜合學校。[3]他和他的妹妹珍妮特(Janet)在小時候學習過鋼琴。[9]他後來打趣道,「(珍妮特)是一位鋼琴神童,所以兄妹間的競爭讓我拿起吉他,因為她無法用手指握住琴頸。」 [10]他告訴Smash Hits雜誌 ,大約從 1966 年他七歲起,他的哥哥理查德(Richard)就教他吉他上的「一些基本和弦」。 [11]

史密斯從九歲開始跟隨吉他手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的學生學習古典吉他,他稱約翰·威廉姆斯是一名「真正優秀的吉他手」。然而,他說:「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但也漸漸地失去了樂趣。我希望我能堅持下去。」 [10]他說他的吉他老師對他的演奏感到「震驚」。 [12]他放棄了正規的教學,開始自學演奏,聽他哥哥收藏的唱片。 [9]當他 13 或 14 歲的時候,他開始更加認真地對待搖滾音樂,並「開始瘋狂地演奏和學習」。 [13]直到 1972 年 12 月,他還沒有自己的吉他,一直借用他哥哥的吉他,所以他哥哥把吉他送給了他作為聖誕節禮物。史密斯談到這份禮物時說:「無論如何,我總會得到它的——所以無論他是否在聖誕節正式把它送給我,我都會擁有它!」 [14]搖滾傳記作家傑夫·阿普特(Jeff Apter)堅稱史密斯在 1972 年聖誕節收到的吉他是他父母送給他的,並將這件物品與史密斯眾人皆知的Woolworths 「Top 20」吉他等同起來,該吉他後來被用於治療樂隊的許多早期唱片中。 [15]而一些早期消息援引史密斯的話稱,他是在 1978 年以 20 英鎊的價格親自購買了這把吉他的。[16] [17] [18]

史密斯將聖母中學描述為「一個思想非常自由的地方」,而他聲稱自己濫用了這種自由。史密斯稱,有一次他穿着一件黑色天鵝絨連衣裙去學校,並整天穿着:「老師們只是想,『哦,這只是他正在經歷的一個階段,他遇到了一些人格危機,讓我們幫助他度過難關。』」 [11]他說「另外四個孩子」放學後毆打了他,儘管阿普特指出史密斯給出了幾個相互矛盾的故事版本。阿普特還報道說,史密斯在聖母大學付出了足夠的努力來通過考試,並引用史密斯的話說:「如果你足夠狡猾,你可以讓老師相信你很特別;三年來我幾乎什麼也沒做。」 [19]據說,聖威爾弗里德學院比聖母院更嚴格。 [20] 1975 年夏天,史密斯和他的學校樂隊成員參加了O Level 考試,但只有他和邁克爾·登普西 (Michael Dempsey)於 1976 年至 1977 年間留在聖威爾弗里德學院上六年級[21]

史密斯表示,他的樂隊 Malice 在 1976 年聖誕節前夕在學校進行了第二次現場表演,據稱引發了一場騷亂,之後他被認為是「不良少年」而被聖威爾弗里德學院開除:「我(在 1977 年)被帶回來了,但他們從來不承認我曾是那裡的學生……我考了三門 A 級課程——生物學慘敗,勉強通過了法語,英語得了『B』。然後我花了八九個月的時間靠社會保障,直到他們停止給我錢。所以我想,『現在是時候做一個樣本唱片,看看人們的想法了。』」 [11]根據治療樂隊傳記作者 Dave Bowler 和 Bryan Dray 的說法,學校驅逐了 Malice 的前聯合創始人 Marc Ceccagno 和史密斯,而他們的新樂隊 Amulet 在十二月的學校表演中演出。 [22]史密斯對他所謂的開除給出了相互矛盾的說法,在其他地方說他只是被停課,因為他與學校校長相處不好, [23]並且在另一個場合說他被停課是因為他「對宗教的態度被認為是錯誤的」。 [24]

音樂生涯

[編輯]

校園樂隊:1972—1976

[編輯]

史密斯說,他在 14 歲時組建了第一支樂隊,並由他自己、他的哥哥理查德、他們的妹妹珍妮特以及理查德的一些朋友組成。他評論道:「這支樂隊叫做克勞利山羊樂隊(Crawley Goat Band)——太棒了!」[11] 然而,雖然克勞利山羊樂隊可能是史密斯的第一個常規樂隊,但當他和他的聖母中學同學一起以 Obelisk 的樂隊名進行第一次表演時,他才 13 歲,Obelisk 最終成為了治療樂隊的前身。Obelisk 由史密斯(此時擔任鋼琴手)、Marc Ceccagno(主音吉他手)、Michael Dempsey(吉他手)、Alan Hill(貝斯手)和Laurence "Lol" Tolhurst(打擊樂手)組成。根據治癒樂隊的官方傳記《Ten Imaginary Years》,他們於 1972 年 4 月在學校活動中進行了唯一的一次表演。然而,傑夫·阿普特認為實際的演出日期應當在 1973 年 4 月, [25]這與史密斯和他的樂隊成員此時已經離開聖母中學的情況不一致。 [3]

1972 年下半年,Smith、Ceccagno、Dempsey 和 Tolhurst 等樂隊的核心成員一起在聖威爾弗里德綜合學校上中學,在那裡他和朋友們繼續一起演奏音樂。史密斯說,他們被簡稱為「The Group」,「因為這是學校里唯一的一個樂隊,所以我們不需要名字。」 [11] Dempsey 最終從樂隊的吉他手轉為貝斯手,他說他們使用過的另一個名字是「Brat's Club」,這個名字參考了 Evelyn Waugh 的《一抔土英語A Handful of Dust》 。 [25]史密斯說,「The Group」最終變成了「Malice」,「有點像一個亞金屬朋克樂隊——成員包括 Michael Dempsey、Laurence 和另外兩個人。」 [11]根據《Ten Imaginary Years》,從 1976 年 1 月到 12 月,Malice 的陣容發生了變化,原吉他手 Marc Ceccagno 被 Porl Thompson 取代,一名叫做「Graham」的鼓手被 Lol Tolhurst 取代,「Graham的兄弟」被 Martin Creasy取代。到 1977 年,Malice 更名為 Easy Cure

治療樂隊:1976 年至今

[編輯]

作為樂隊主唱

[編輯]

史密斯一開始並不打算成為治療樂隊的主唱。Bowler 和 Dray 指出,Obelisk 樂隊「以 Dempsey 和 Ceccagno 為吉他手,而他(史密斯)擔任鍵盤手」。[26]隨着樂隊更名為 Malice 並於 1976 年 1 月開始定期排練,史密斯仍然是樂隊流動成員之一。[26][27]對於他們在聖愛德華茲教堂的第一次「正式」排練,史密斯說:

我認為這一切都是因為 Marc Ceccagno 想成為一名吉他英雄。Michael 有一把貝斯,我則剛剛搞到一把吉他,我們的第一位鼓手 Graham 有一套鼓。他的哥哥有擴音器和麥克風,所以他擔任主唱。[28]

1976 年 12 月,Graham 哥哥的主唱席位被 Martin Creasy 取代,後者是《克勞利觀察家報》(The Crawley Observer)的一名記者;然而據相關人士稱,他在樂隊的表現是一場災難。[29]到 1977 年 1 月,Malice 已經更名為 Easy Cure,[30] 部分是因為想和樂隊的早期演出保持一定的距離。鼓手 Lol Tolhurst 和貝斯手 Mick Dempsey 也因早年和樂隊一起演出而聞名。Tolhurst 還在 Malice 的早期表演中翻唱了《Wild Thing》,[31] 並和 Dempsey 在《Killing An Arab》等歌曲中唱和聲,甚至擔任治療樂隊首張專輯其中一首曲目的主唱。[32][33] 1977 年 3 月,一位名叫 Gary X 的歌手短暫地加入樂隊,隨後又被 Peter O'Toole 取代。[29] O'Toole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擔任了 Easy Cure 的主唱,跟隨樂隊在當地的酒吧巡迴演出,並「在當地擁有了許多的追隨者」。[30]

然而,當 Easy Cure 於 1977 年 10 月進入倫敦的 Sound And Vision 工作室為 Hansa 唱片英語Hansa Records錄音時,O'Toole 已經離開樂隊並去到以色列基布茲[29] 隨後史密斯擔任了主唱角色,因為並沒有適合的代替者。1989 年,他告訴《音樂家英語Musician (magazine)》雜誌:

當我們開始在酒吧里演出時,我並不是主唱……我只是一個喝醉了的吉他手,寫了這些奇怪的歌曲。我們找了大約五位不同的歌手——他們基本上都他媽的沒什麼用。到最後,我總是這麼想,「如果是我的話一定可以做得更好。」……我的意思是,儘管我討厭自己的聲音,但至少和其他人的聲音比起來,我還是不怎麼討厭的……所以我想,「如果我能夠擺脫這樣的想法,我興許就能成為主唱。」[34]

作為樂隊的主要詞曲作者

[編輯]

史密斯並非樂隊早期唯一的詞曲作者。實際上,樂隊名稱「Easy Cure」來自於 Lol Tolhurst 創作的一首歌曲,[35] 而「Grinding Halt」則以他的一句歌詞為原型,只是史密斯將它縮短為前半部分。[36] Easy Cure 在不久後將名稱縮寫為 「Cure」。[37] 1978 — 1979 年間,史密斯用他妹妹 Janet 的哈蒙德風琴英語Hammond organ創作並錄製了治療樂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早期歌曲的樣本唱片,其中包括《10:15 Saturday Night》。[38]

1979 年 10 月,當《新音樂快遞》在治療樂隊與蘇西與女妖共同巡演的期間採訪他們時,史密斯就已經被認為是「治療樂隊幾乎所有歌曲和歌詞」的主要創作者。他表示他在彈奏和演唱這些歌曲時感到並不舒服,因為這些歌曲並不是他自己的。[39] 巡演歸來後,史密斯使用哈蒙德風琴、一台鼓機和他標誌性的 Top 20 Woolworth 吉他,在他父母的地下室內為專輯《Seventeen Seconds》創作了大部分音樂,而專輯的大部分歌詞是在紐卡斯爾一夜寫成的。[40] Michael Dempsey 在討論他離開樂隊一事時說道:

羅伯特的新歌更多的是在發表自己的想法——完全是他自己的想法——而我無法忍受代表他發表這樣的想法。[41]

儘管史密斯創作了《Seventeen Seconds》的大部分歌詞,但樂隊在錄製專輯時也重寫了許多。Dempsey 的繼任者 Simon Gallup 在 1980 年向雜誌《聲音英語Sounds (UK magazine)》描述了樂隊的創作過程:

當我們到現場演奏時,羅伯特會即興創作很多次,直到他找到感覺為止。然而,當我們錄製時,如果他仍然覺得不對勁,那就意味着我們每個人都要整晚坐在 Chris Parry(樂隊經理)的廚房裡,在一張又一張的紙上亂寫亂畫——「整晚」我們都很絕望,直到早上六點我們才完成,Lol Tolhurst 站在桌子上,把頭靠在天花板,因為他認為這樣可能會幫助他清醒。[42]

Lol Tolhurst 後來表示,他、Gallup 和史密斯都為治療樂隊的早期專輯寫了歌詞,這樣的格局直到他們 1982 年的專輯《Pornography》之後才發生了變化:

一般來說,因為羅伯特必須唱他選擇的歌詞,但這些歌詞來自我們所有人。他保留了一大盒我不時貢獻的歌詞(西蒙也是),而他把它們全部用在歌曲中。[43]

Tolhurst 聲稱自己為樂隊 1981 年的專輯《Faith》中的《All Cats Are Grey》寫了歌詞,後來他則自己重新錄製了這張專輯。[43] Tolhurst 回憶說,直到《Pornography》之前,他們的歌曲都是集體創作的;而與此相反,史密斯在 1982 年聲稱自己寫了「《Pornography》中 90% 的內容」,因此他絕不可能離開樂隊,因為沒有他就不會有治療樂隊。[44]

在他們的前四張專輯(《Three Imaginary Boys》《Seventeen Seconds》《Faith》《Pornography》)中,樂隊的所有成員都獲得了同等的歌曲創作榮譽。根據史密斯的說法,隨着 Simon Gallup 的離開,樂隊只剩下兩個人,Tolhurst 放棄了鼓轉而學習鍵盤。[44] 從 1982 年 7 月到 Gallup 於 1985 年 2 月回歸,大部分的創作和錄音實際上都是由史密斯一人負責的。儘管如此,Tolhurst 被認為是 1983 年的單曲和合輯《Japanese Whispers》中五首歌曲(包括《Let's Go to Bed》和《The Walk》)的共同創作者之一,而《The Love Cats》《Lament》和《The Dream》則是僅由史密斯創作的。[45] 對於 1984 年的專輯《The Top》,史密斯稱這是「前所未有的僅由我一人製作的專輯」。[46] 在專輯中他自己演奏了幾乎所有樂器,除了鼓(Andy Anderson)[47] 和歌曲《Give Me It》中的薩克斯(Porl Thompson)[48],而 Tolhurst 則為專輯 10 首歌曲中的 3 首貢獻了鍵盤。

1985 年,由史密斯擔任唯一詞曲作者的專輯《The Head on the Door》大獲成功。1987 年,樂隊推出雙專輯《Kiss Me, Kiss Me, Kiss Me》,其中的單曲《Just Like Heaven》和《Hot, Hot, Hot!》在美國發行後收穫持續的人氣。從那時起,治療樂隊的詞曲由樂隊全員共同創作,但仍由史密斯擔任主要作曲者和編曲者。

蘇西與女妖手套樂隊英語The Glove等的合作

[編輯]

個人生活

[編輯]

婚姻

[編輯]

1988 年 8 月 13 日,史密斯和瑪麗・特蕾莎・普爾(Mary Theresa Poole,生於 1958 年 10 月 3 日)結婚,史密斯在 14 歲時於喜劇課上認識了瑪麗。[49] 他們沒有孩子,[50] 史密斯稱他反對生孩子,因為他是一位反出生主義者[51][52] 他還補充說,他「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責任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52] 史密斯和瑪麗有 25 個侄女和侄子。[52]

史密斯後來透露,在他音樂生涯的早期,瑪麗並不總是與他一樣對治療樂隊的未來充滿信心和願景,這是他確保樂隊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53]據《每日快報》報道,瑪麗曾經是一名模特,並擔任過照顧智力障礙兒童的護士;然而,隨着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樂隊在商業上的成功,瑪麗放棄了她的日常工作,這樣夫妻二人就不會分開太長時間。[53][54][55]

史密斯告訴《The Face》雜誌,他曾經把一台攝像機留在家裡,「幾個小時後我才發現了它還開着,我對我們互相說的那麼多廢話感到非常震驚。這就像聽精神病人說話一樣……與精神不平衡的人在一起,我感到更加自然,因為你總是更加警覺,想知道他們下一步要做什麼……」。他聲稱瑪麗「過去常常打扮成女巫來嚇唬小孩子」,她有時會穿着睡衣打扮成羅伯特·史密斯,因此他一直都不敢帶人回家,「因為我永遠不知道誰會來開門」 。[56]

1991 年至 1992 年間,治療樂隊在牛津郡希普頓莊園英語The Manor Studio錄製《Wish》專輯時,牆上釘着一張「瑪麗的莊園瘋人院圖表」(Mary's Manor Mad Chart),上面「亂序」列出了莊園的 17 名工作人員和訪客(包括樂隊及其隨行人員)。瑪麗排名第二,在一位在廚房工作、名叫路易絲的女士之後。「我們都投了票」,史密斯說,「我們度過了一個感動的頒獎之夜。」[57]

家人

[編輯]

史密斯是家中四個兄弟姐妹中的第三個。他說他的母親 Rita「本來沒打算生下我」,這也導致了他和兩個哥哥姐姐之間年齡差距巨大。「他們一生下我,就覺得不應該只生一個,所以我又有了一個妹妹。這是好的,因為我希望能有一個妹妹。」他將他的妹妹 Janet 描述為「鋼琴神童」和「家中的音樂天才」,但表示她因為太害羞所以不敢表現出來。除了從 1973 年左右開始參加樂隊 Crawley Goat 外,Janet 還在 1979 年作為 Cult Hero 的成員演奏鍵盤,他們的姐姐 Margaret 則演唱和聲。[58][59] 1980 年 3 月,Janet 還和 Simon Gallup 當時的女友 Carol(兩人都身穿女學生制服)以及一群在現實生活中被成為「the Obtainers」的男學生們一起為 Cult Hero 的演出演唱和聲。[60] 治療樂隊的專輯《The Head on the Door》的封面,亦是以由 Porl Thompson 拍攝的 Janet 的一張照片在經過處理後製作的。[61][62]

2022 年 10 月 20 日,在一場音樂會上,治療樂隊演奏了歌曲《I Can Never Say Goodbye》,以獻給史密斯最近去世的哥哥 Richard。[63]

思想

[編輯]

史密斯稱他通常對與陌生人的對話感到不舒服,並且也沒有興趣和意願參與其中。他也表現出典型的英式冷幽默,如他在 2019 年入選搖滾名人堂時接受採訪的一段視頻。該視頻因為他面對一位興奮的美國記者的採訪時面無表情地回應而迅速走紅。[64] 他在多個社交媒體上有賬號,但僅僅是為了發布治療樂隊相關的公告和防止虛假賬戶的出現。[51]

史密斯將自己描述為「有點自由主義的人」,並且「對政治化的音樂感到不舒服」。[51] 在 2012 年和 2013 年的巡演中,他在吉他上打出了「公民,而非臣民」(Citizens, not subjects)的口號,[65] 並公開表達了他對英國王室的蔑視,感嘆他所尊敬的音樂家們竟然都接受了嘉獎,表示自己寧願「砍掉雙手」也不會接受。[66] 2019 年在接受《滾石》雜誌的採訪時,他談到了自己的政治觀點:「我一直持有可以被視為社會主義的世界觀……我認為中間偏右始終是錯誤的。」[67]


參考

[編輯]
  1. ^ Class oF 2019 Inductees. Rock & Roll Hall of Fame. [13 Decem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4) (英語). 
  2. ^ The 200 Greatest Singers of All Time. Rolling Stone. 2023-01-01 [2023-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1) (美國英語). 
  3. ^ 3.0 3.1 3.2 3.3 Barbarian, L., Steve Sutherland and Robert Smith. Ten Imaginary Years (1988) Zomba Books, p. 121; ISBN 0-946391-87-4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Barbarian, Sutherland & Smith, 1988, p. 121」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4. ^ Apter, Jeff, Never Enough: The Story of The Cure, (2009) Omnibus Press, pp. 3–4; ISBN 978-1-84772-739-8
  5. ^ Apter, Jeff, Never Enough: The Story of The Cure, (2009) Omnibus Press, p. 15; ISBN 978-1-84772-739-8
  6. ^ Sandall, Robert, "Disintegration" (Robert Smith Interview), Q, May 1989
  7. ^ Warren Allen Smith. Robert Smith. chelCpress. 1 May 2013: 106. ISBN 978-1-56980-214-4. ...Smith told one reporter, "I don't believe in God. I wish I did." In The Face (1989), Smith said, "I used to lay myself open to visions of God, but I never had any. I come from a religious family, and there have been moments when I've felt the oneness of things, but they never last, they fade away, leaving me with the belief that it's only fear that drives people to religion. And I don't think I'm ever going to wake up and know that I was wrong." 
  8. ^ Apter, Jeff. Never Enough: The Story of The Cure. Omnibus Press. 2009-11-05. ISBN 978-0-85712-024-3 (英語). 
  9. ^ 9.0 9.1 Simmons, Sylvie, "Everything Falls Apart", Revolution, September 1989.
  10. ^ 10.0 10.1 Gore, Joe, "Confessions of a Pop Mastermind", Guitar Player, September 1992.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Heath, Chris. "Robert Smith This Is Your Life", Smash Hits, May 1986
  12. ^ Thompson, Dave, and Jo-Ann Greene. The Cure – A Visual Documentary, (1988), Omnibus Press, p. 5; ISBN 0-7119-1387-0
  13. ^ Tellier, Emmanuel, "Les Attrapes-Coeurs de Robert Smith, The Cure", Les Inrockuptibles, pp. 22–28, October 1997
  14. ^ Hermanson, Wendy, Robert Smith Remembers a Christmas Gift[永久失效連結], Launch.com/Yahoo! Music, 6 December 1999.
  15. ^ Apter, Jeff. Never Enough: The Story of The Cure, (2009) Omnibus Press, p. 25; ISBN 978-1-84772-739-8
  16. ^ Thompson, Dave, and Jo-Ann Greene. The Cure – A Visual Documentary (1988), Omnibus Press, p. 8; ISBN 0-7119-1387-0
  17. ^ Doran, Rachel. "The Cure – A History", Spiral Scratch, 16 April 1992
  18. ^ Staff. "The Gothfather", Guitar World, June 1996
  19. ^ Apter, Jeff, Never Enough: The Story of The Cure, (2009) Omnibus Press, p. 21; ISBN 978-1-84772-739-8
  20. ^ Apter, Jeff, Never Enough: The Story of The Cure, (2009) Omnibus Press, pp. 23–24; ISBN 978-1-84772-739-8
  21. ^ Bowler, Dave, and Bryan Dray, The Cure – Faith, (1995), Sidgwick & Jackson, p. 12; ISBN 0-283-06229-0
  22. ^ Bowler, Dave & Bryan Dray, The Cure – Faith, (1995), Sidgwick & Jackson, p. 11; ISBN 0-283-06229-0
  23. ^ Black, Johnny, "Curious Case of the Cure", London Times, 26 April 1989.
  24. ^ Wilde, John, "Lipstick Traces", Melody Maker, 29 April 1989.
  25. ^ 25.0 25.1 Apter, Jeff. Never Enough: The Story of the Cure, (2009), Omnibus Press, p. 26; ISBN 978-1-84772-739-8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Apter, p. 26」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26. ^ 26.0 26.1 Bowler, Dave, and Bryan Dray, The Cure – Faith, (1995), Sidgwick & Jackson, p. 10; ISBN 0-283-06229-0
  27. ^ Membership "used to fluctuate between five and fifteen" people according to Smith.
  28. ^ Apter, Jeff, Never Enough: The Story of The Cure, (2009) Omnibus Press, p. 33; ISBN 978-1-84772-739-8
  29. ^ 29.0 29.1 29.2 Barbarian, L., Steve Sutherland & Robert Smith, Ten Imaginary Years, (1988), Zomba Books; ISBN 0-946391-87-4
  30. ^ 30.0 30.1 Thompson, Dave & Jo-Ann Greene. The Cure – A Visual Documentary, (1988), Omnibus Press, p. 6; ISBN 0-7119-1387-0
  31. ^ Thompson, Dave & Jo-Ann Greene. The Cure – A Visual Documentary (1988), Omnibus Press, p. 6; ISBN 0-7119-1387-0)
  32. ^ Cure News 5, May 1988.
  33. ^ Cure News 11, October 1991
  34. ^ Considine, J. D., "What's The Big Idea? Robert Smith's Conception of the Cure", Musician, 1989.
  35. ^ Bowler, Dave, and Bryan Dray. The Cure – Faith (1995). Sidgwick & Jackson. p. 15; ISBN 0-283-06229-0
  36. ^ Apter, Jeff, Never Enough: The Story of The Cure, (2009) Omnibus Press, p. 90; ISBN 978-1-84772-739-8
  37. ^ Apter, Jeff. Never Enough: The Story of The Cure. Omnibus Press. 2006: 56–57. ISBN 1-84449-827-1. 
  38. ^ Beebe Lapriore, Elaine. "Rediscovering The Cure: Group's 1979 Debut Arrives at Last", The Washington Post, 15 December 2004; retrieved 15 October 2012.
  39. ^ Pearson, Deanne, "No Image, No Style, No Bullshit", NME, 6 October 1979.
  40. ^ Apter, Jeff. Never Enough: The Story of The Cure, (2009), Omnibus Press, p. 106; ISBN 978-1-84772-739-8
  41. ^ Bowler, Dave, and Bryan Dray. The Cure – Faith, (1995), Sidgwick & Jackson, p. 52; ISBN 0-283-06229-0
  42. ^ Sutcliffe, Phil, "Manhattan Interiors", Sounds (UK), 3 May 1980
  43. ^ 43.0 43.1 Lol Tolhurst, el gato gris (PDF). Hispacure.com. April 2007 [29 October 20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8 February 2012). 
  44. ^ 44.0 44.1 Sutherland, Steve, "The Incurables", Melody Maker, 18 December 1982.
  45. ^ True, Chris. "Japanese Whispers – The Cure", Allmusic.com; retrieved 29 October 2012.
  46. ^ Inskeep, Thomas. "The Cure – The Top/The Head on the Door/Kiss Me Kiss Me Kiss Me", Stylus Magazine, 20 November 2006; retrieved 29 October 2012.
  47. ^ Thompson, Dave & Jo-Ann Greene. The Cure – A Visual Documentary, (1988), Omnibus Press, p. 58; ISBN 0-7119-1387-0
  48. ^ Smash Hits, May 1986. [19 November 2020]. 
  49. ^ Parker, Lyndsey. 'Love' story: The Cure's 'Disintegration' and Robert Smith's romance, 30 years later. Yahoo Music. 2 May 2019 [10 May 2020]. 
  50. ^ Gill, Andy. Robert Smith – What becomes of the broken-hearted?. The Independent. 7 November 2008. 
  51. ^ 51.0 51.1 51.2 Pattison, Louis. The Cure's Robert Smith: "I'm uncomfortable with politicised musicians". The Guardian. 10 September 2011. 
  52. ^ 52.0 52.1 52.2 WENN. Robert Smith Happy Without Children. Contactmusic.com. 23 July 2004. 
  53. ^ 53.0 53.1 Collins, Britt. "An interview with Robert Smith", Lime Lizard, March 1991.
  54. ^ Wigg, David. The Perfect Cure!. Daily Express. 26 May 1986.  參數|newspaper=與模板{{cite magazine}}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magazine=) (幫助)
  55. ^ New Wave – romantiek op de Orient Express" (New Wave romance on the Orient Express. Hit Krant. July 1986 (德語). 
  56. ^ A Suitable Case for Treatment. The Face. October 1985. 
  57. ^ Sawyer, Miranda. Strange Days. Q. May 1992. 
  58. ^ Cure, The – Seventeen Seconds. Discogs.com. 25 April 2005 [28 September 2014]. 
  59. ^ Barbarian, L., Steve Sutherland and Robert Smith. Ten Imaginary Years, (1988) Zomba Books; ISBN 0-946391-87-4
  60. ^ Thompson, Dave & Jo-Ann Greene. The Cure – A Visual Documentary (1988), Omnibus Press, p. 22; ISBN 0-7119-1387-0
  61. ^ "Questions and Answers", Cure News 4, January 1988
  62. ^ Butler, Daren, The Cure on Record, (1995), Omnibus Press, p. 61; ISBN 0-7119-3867-9
  63. ^ Pearis, Bill. Watch The Cure debut new song "I Can Never Say Goodbye" in Poland. BrooklynVegan. 21 October 2022 [2022-10-22] (英語). 
  64. ^ Interview prior to 2019 induction ceremony 29 March 2019
  65. ^ Reading Festival, Richfield Avenue, Reading. The Independent. September 2012 [28 September 2014]. 
  66. ^ This video of Robert Smith's withering putdown of the monarchy has gone viral. NME. 27 April 2019 [22 November 2022]. 
  67. ^ Grow, Kory. The Cure's Robert Smith Looks Back: 'I've Never Thought About Legacy'. Rolling Stone. 2019-10-18 [2019-12-04] (美國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