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座標41°52′46″N 87°37′26″W / 41.87944°N 87.62389°W / 41.87944; -87.6238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館舍
成立1879年;1893年搬到現址
地址 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密歇根大街111 South
坐標41°52′46″N 87°37′26″W / 41.87944°N 87.62389°W / 41.87944; -87.62389
館藏規模300,000件
參觀人數179萬人 (2016)[1]
365,660 (2020) (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2]
館長James Rondeau
公共交通'芝加哥交通管理局巴士英語List_of_Chicago_Transit_Authority_bus_routes:
( 6和28線)

芝加哥軌道交通車站:

阿當斯/瓦巴什站:
  棕線
  綠線
  橘線
  粉線
  紫線

門羅站(紅線)英語Monroe (CTA Red Line station):
  紅線

門羅站(藍線)英語Monroe (CTA Blue Line station):
  藍線

芝加哥城市鐵路 車站:
範布倫街站英語Van Buren Street (Metra)
網站www.artic.edu
地圖
地圖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英語:Art Institute of Chicago),是一座位於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美術館,於1879年成立,是世界上最古老、規模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之一。該博物館因其策展與展示大量藝術家的作品而受到歡迎,每年共有約150萬人參觀[3] 。該博物館的收藏由11個策展部門管理,並保存了喬治·秀拉的《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巴勃羅·畢卡索的《老吉他手英語The_Old_Guitarist》 、愛德華·霍普的《夜遊者》和格蘭特·伍德的《美國哥特式》等名作,博物館永久收藏近300,000件藝術品,每年舉辦30多個特展。

作為研究機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還設有保護與保護科學系、五個保護實驗室,以及全國最大的藝術史和建築圖書館之一瑞爾森和伯納姆圖書館英語Ryerson & Burnham Libraries收藏品的增加,導致原沿用1893年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的館舍後續進行了多次的增建工程。最近的擴建工程是由倫佐·皮亞諾設計的現代翼棟,並於2009年開放,將博物館的佔地面積增加到近100萬平方英尺[4],使其成為僅次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美國第二大藝術博物館。藝術博物館與芝加哥藝術學院主要建築物相連,使其成為美國為數不多的統一藝術機構之一。

2017年,藝術學院接待參觀者1,619,316人次,位列全球參觀人數第35位的美術館。[5] 然而在2020年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博物館關閉了169天,參觀人數比2019年下降了78%,至365,660人。[2]

歷史

[編輯]
1893年新建的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素描,並展示了當代格蘭特公園的大部分地區仍淹沒在密歇根湖下,鐵路則沿著博物館後面的海岸線延伸。

1866年,共有35名藝術家在迪爾伯恩街的一個工作室成立了芝加哥設計學院,經營一所擁有自己藝術畫廊的免費學校。該組織以歐洲的藝術學院(如皇家藝術研究院)為藍本,由院士和副院士組成。伊利諾州州長於1867年3月授與學院特許狀,使其免交財產稅[6][7]。芝加哥設計學院的課程始於1868 年,採每日開課制,每月費用為10美元。課程的成功使得學校於1870年建造一個新廳舍,並西亞當斯街66號落成。然而當1871年芝加哥大火摧毀了新廳舍後,學院陷入了債務困境,到了1878年,學院負債10,000美元。成員們試圖通過與當地商人交易來拯救這個陷入困境的機構,直到1879年,一些成員最終放棄了機構,另行成立了一個名為芝加哥美術學院的新組織。同年芝加哥設計學院破產時,新的芝加哥美術學院在拍賣會上買下了它的總資產。

1882年,芝加哥美術學院更名為現在的芝加哥藝術學院,並選舉銀行家和慈善家查爾斯·哈欽森英語Charles L. Hutchinson為第一任院長,哈欽森是許多芝加哥組織的主席,包括芝加哥大學[8],在他擔任院長期間,他決定藝術學院轉變為世界級的博物館[9] ,因此在在1882年,該組織在密歇根大道西南角和範布倫街以45,000 美元的價格購買了土地。該土地上現有的商業建築被用作該美術學院的總部,並在其後面建造了一座新建築,作為畫廊空間並容納學校的設施。[10]{到了1885年1月,當受託人注意到需要為該組織不斷增長的收藏提供額外的空間,並為此購買了密歇根大道正南的空地。原本的商業建築被拆除[11],哈欽森聘請著名建築師約翰·威爾博恩·魯特英語John_Wellborn_Root設計一座建築,該建築將在密歇根大道上創造「令人印象深刻的存在」。

隨著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的宣布將於1892-93年舉行,藝術學院要求在湖濱建造先使用於博覽會,但之後由學院使用的建築。當芝加哥市政府同意後,該建築在展會的第二年及時完工。建築成本通過出售密歇根/範布倫的財產支付。1893年10月31日,研究所遷入新大樓。在 1893年12月8日的開幕酒會上,西奧多·托馬斯英語Theodore_Thomas_(conductor)芝加哥交響樂團則擔任活動的表演演出。

從1900年代初到 1960 年代,學院與洛根家族(董事會成員)一起提供洛根藝術獎章英語Logan_Medal_of_the_Arts,該獎項為授予美國藝術家最傑出的獎項之一。1959年至 1970年間,在策展人休·愛德華茲和他的助手領導下,藝術博物館開始於畫廊展示紀實攝影

1980年代,時任館長詹姆斯·N·伍德英語James N. Wood對藝術博物館的藏品進行了重大擴展,並監督設施的重大翻新和擴建項目。正如《紐約時報》所描述的,作為「該國最受尊敬的博物館領袖之一」,伍德舉辦了保羅·高更克勞德·莫內文森·梵谷的大型展覽,創下博物館的參觀記錄。伍德於2004年從博物館退休。.[12]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在21世紀初開始建造位於哥倫布和門羅西南角的「現代翼」。[13]該項目由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建築師倫佐·皮亞諾設計,並於2009年5月16日竣工正式向公眾開放。該棟建築物以264,000平方英尺(24,500 平方米)的空間,使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成為第二個美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目前該建築收藏了世界知名的20世紀和21世紀的藝術藏品,特別是現代歐洲繪畫和雕塑、當代藝術、建築和設計以及攝影。在2014年的首次調查中,旅遊評論網站和論壇貓途鷹對於數百萬旅行者的意見回顧調查,並將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評為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館。[14]

該博物館在2015年收到了可能是其歷史上最大的藝術禮物。[15]收藏家斯特凡·艾德利斯英語Stefan Edlis和蓋爾·尼遜捐贈了批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戰後波普藝術作品。[16] 捐贈的藝術品包括安迪·沃荷賈斯珀·瓊斯塞‧湯伯利英語Cy Twombly傑夫·昆斯查爾斯·雷英語Charles Ray理查德·普林斯英語Richard Prince辛蒂·雪曼羅伊·李奇登斯坦葛哈・利希特的作品。博物館同意將捐贈的作品至少展出50年。2018年6月,博物館收到了5000萬美元的捐款,這是其歷史上宣布的最大單筆捐款。[17]

收藏

[編輯]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藏品涵蓋5,000多年以來世界各地文化的藝術作品,並包含11個策展部門,總計約300,000多件藝術品,從早期的日本浮世繪,到拜占庭帝國的藝術再到當代美國藝術,並主要以美國保存最多的西方繪畫收藏而聞名。[18][19]

美洲、非洲和印度藝術

[編輯]

藝術博物館的非美洲、非洲和印度藝術收藏品,在密歇根大道大樓南端的兩個畫廊展出。非洲系列包括跨越非洲大陸的400多件作品,突出陶瓷、服裝、面具和珠寶等。[20]

美洲印第安人系列,包括北美原住民藝術和中美洲和安第斯山脈的作品。從陶器到紡織品,該系列匯集了各種各樣的無間,旨在說明橫跨美洲的藝術主題和美學焦點。[21]

美國藝術

[編輯]
Edward Hopper's Nighthawks, 1942
夜遊者》· 愛德華·霍普,1942年
孩童沐浴》·瑪麗·卡薩特,1891–92年

藝術博物館的美國藝術收藏品,包含美國藝術當中的一些最著名的作品,如愛德華·霍普的《夜遊者》、瑪麗·卡薩特的《孩童沐浴》和格蘭特·伍德的《美國哥特式》,收藏範圍從殖民地藝術橫跨到現代和當代繪畫。

博物館於1942年以3,000美元的價格購買了《夜遊者》,[22][23][24]它的收購同時也讓這幅畫進入大眾的視野。[25] 當了當代,《夜遊者》被認為是霍珀最著名的畫作,也是美國藝術中最知名的形象之一,譽為「美國文化的象徵」[22][26][27][28][29],《美國哥德式》則是自1930年以來一直在博物館的收藏中,僅在2016年才首次借出北美以外進行巡迴展覽[30]。伍德的作品描繪了被稱為「世界上最著名,且冷酷的美國鄉村父女」。它於1930年參加了藝術學院的比賽,雖然不是一些評審的首選,但最終該作品依然獲獎並被博物館收購。[31][32]

古代和拜占庭藝術

[編輯]

藝術博物館的古代收藏品跨越了近4,000年的藝術和歷史,展示了古希臘伊特魯里亞古羅馬古埃及等古代文明的文物,時代排序則延伸到拜占庭帝國[33]。包括雕塑、馬賽克、陶器、珠寶、玻璃、青銅、古錢幣收藏等。該系列約有5,000 件作品。另外博物館還收藏一位名叫Paankhenamun的木乃伊和其木乃伊盒。[34][35]

建築與設計

[編輯]

藝術博物館的建築與設計保存從1870年代到至今的140,000多件建築模型、圖紙、設計稿,該系列涵蓋近代景觀建築、結構工程和工業設計,包括法蘭克·洛伊·萊特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勒·柯比意的作品。[36]

亞洲藝術

[編輯]

藝術博物館的亞洲收藏跨越近5000年的歷史,包括來自中華文化、韓國、日本、印度、東南亞以及近東和中東的文物。收藏品中共有35,000 物品,展示了青銅器、陶瓷和玉器以及紡織品、屏風、木刻和雕塑。[37]


歐洲裝飾藝術

[編輯]
18世紀,來自法國櫥櫃製造商布爾工作室英語Boulle_work的裝飾藝術品

藝術博物館的歐洲裝飾藝術品,展示從公元1100年保存至今的25,000件家具、陶瓷、金屬製品、玻璃、琺瑯和象等牙。該部門包含曾有亞瑟·魯布洛夫英語Arthur Rubloff鎮紙收藏中的 1,544 件物品和68間1:12 比例索恩微型房間模型英語Thorne_miniature_rooms,這些裝飾藝術品展示了從中世紀到 193 年代的美國、歐洲和亞洲的傢俱設計風格,鎮紙和索恩微型房間模型都位於博物館的一樓。[38]


歐洲繪畫和雕塑藝術

[編輯]
Georges Seurat, A Sunday on La Grande Jatte — 1884, 1884/86
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喬治·秀拉、1884–1886年

藝術博物館的繪畫和歐洲繪畫和雕塑藝術以19世紀後期的印象派後印象派繪畫收藏而聞名[39],被認為是除了法國以外保存最多印象派作品收藏的博物館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克勞德·莫奈的30多幅畫作,包括他的六幅《乾草堆》系列和一些《睡蓮》系列。還收藏了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的《露台上的兩姐妹英語Two_Sisters_(On_the_Terrace)》、古斯塔夫·卡耶博特的《雨天的巴黎街道》、保羅·塞尚的《蘋果籃》、《坐在黃色椅子上的菲凱夫人英語Marie-Hortense_Fiquet》。 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的《在紅磨坊英語At the Moulin Rouge》。

喬治·秀拉的《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是博物館最為亮眼的作品。這幅點畫大師的傑作也啟發了一部音樂劇,並在約翰·休斯執導的《蹺課天才》中出現,印象派和後印象派收藏的另個著名作品,則是文森特·梵高的《在亞爾的臥室(第二個版本)》和1887年的自畫像

在1930年代中期,博物館收到了由安妮·斯萬·科伯恩英語Annie Swan Coburn贈送的一百多件藝術品(署名:劉易斯·拉恩德·科伯恩夫婦紀念收藏」)。因此雷諾瓦的作品也成為藝術博物館印象派繪畫收藏的核心。[40]歐洲繪畫系列還包括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武器和盔甲藏品,包括George F. Harding的武器和盔甲收藏,[41]和三個世紀的古典大師英語Old_Master作品。[42]

現代、當代藝術

[編輯]

2015 年,收藏家斯特凡·艾德利斯英語Stefan Edlis和蓋爾·尼遜向該部門贈送了 40 多件大師作品,使博物館當前展示大量現代和當代藝術收藏,最知名的作品為巴勃羅·畢卡索的《老吉他手英語The_Old_Guitarist》,亨利·馬蒂斯的《河邊的沐浴者英語Bathers_by_a_River》。康斯坦丁·布朗庫西的《金鳥》,和雷內·馬格利特的《被刺穿的時間》,展示於現代翼棟的三樓。[43][44]當代藝術則位於二樓,包含安迪·沃荷辛蒂·雪曼賈斯珀·瓊斯塞‧湯伯利英語Cy Twombly傑夫·昆斯羅伊·李奇登斯坦葛哈・利希特等現代、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攝影藝術

[編輯]

1949年,喬治亞·歐姬芙將美國攝影師阿爾弗雷德·施蒂格利茨英語Alfred Stieglitz大部分的攝影作品捐贈給了博物館,藝術學院因而正式​​建立攝影收藏[45]。當代,博物館的攝影藏品已經增長到大約20,000件,涵蓋了從1839年成立到現在的攝影歷史。

印刷品和版畫

[編輯]

印刷品和版畫收藏始於1887年由伊麗莎白·S·斯蒂克尼捐贈的460件作品,並於 1911 年組織成自己的部門。當代,這些展品已增長保存約11,500幅繪畫和60,000幅版畫,保存範圍則從15世紀到當代為主。[46]該系列包含弗朗西斯科·戈雅林布蘭阿爾布雷希特·丟勒詹姆斯·惠斯勒的大量作品。由於紙上作品對光敏感且降解迅速,因此這些作品很少展出,以盡可能長時間地保持良好狀態。

紡織品

[編輯]

紡織系共保存13,000多件紡織品和66,000個樣本,涵蓋了從公元前 00 年至今的一系列文化。從英國針線活、日本的服裝再到美國的棉被,目前該部門展示了各種各樣的物品,包括當代作品和纖維藝術英語Fiber_art[47]

永久收藏

[編輯]

請注意,該系列中還有其他值得注意的作品,但以下示例是公共領域中的作品,並且有圖片可供使用。2018年,在重新設計網站時,藝術博物館根據知識共享零(CC0) 許可發布了52,438件公共領域作品。[48]

繪畫

[編輯]

雕塑

[編輯]

其他

[編輯]

另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Johnson, Steve. Chicago museums set attendance records in 2016. Chicago Tribune. 2017-01-25 [2021-01-29]. (原始內容需要付費訂閱存檔於2022-03-19). 
  2. ^ 2.0 2.1 Sharpe, Emily; da Silva, José. Visitor Figures 2020: top 100 art museums revealed as attendance drops by 77% worldwide. The Art Newspaper. 2021-03-30 [2022-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7). 
  3. ^ Visitor Figures 2013: Museum and exhibition attendance numbers compiled and analysed (PDF). The Art Newspaper International. April 2014, XXIII (256) [2022-07-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11-18). 
  4. ^ Smith, Roberta. A Grand and Intimate Modern Art Trove. The New York Times. 2009-05-13 [2011-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2). 
  5. ^ Exhibition and Museum Visitor Figures 2017. The Art Newspaper. 2018-03-26 [2021-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7). 
  6. ^ Quick facts: Timeline. 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23-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1). 
  7. ^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History. il-hist-art-project. [2023-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9). 
  8. ^ Few Changes Made - University of Chicago Trustees Hold an Election - Two Vacancies Filled - Other Members Whose Terms Expired Re-Elected - Examinations for Positions as Teachers in the Public Schools of the City. The Daily Inter-Ocean. 1893-06-28: 1. 
  9. ^ Dillon, Dian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Encyclopedia of Chicago (The Newberry Library). 2004-09-18 [2015-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31). 
  10. ^ Hilliard, Celia. "The Prime Mover" - Charles L. Hutchinson and the making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Chicago: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10. ISBN 978-086559-238-4. 
  11. ^ The Art Institute – The Western Art Movement and its Splendid Achievements in Chicago – The New Home of the Fine Arts – The Ward Collection – The Century, Harper's - The Formal Opening of the New Museum – The Loan Collection – A Noble Triumph. The (Chicago) Inter Ocean. 1887-11-20, XVI (239): 9. 
  12. ^ Kennedy, Randy (June 14, 2010). "James N. Wood, President of the Getty Trust, Dies at 6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2010-06-21.
  13. ^ Kamin, Blair. Art Institute to Add New Wing. Chicago Tribune. 2005-05-31 [2021-01-29]. (原始內容需要付費訂閱存檔於2019-05-05) (美國英語). 
  14. ^ Grossman, Samantha. These Are the 25 Best Museums in the World. 時代雜誌. 2014-09-18 [2014-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15. ^ Johnson, Stev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gets its largest gift ever, including 9 Warhols. Chicago Tribune. 2015-04-22 [2022-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16. ^ Chappell, Bill. Gift Worth $400 Million To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Includes Works By Warhol. WBEZ News. 2015-04-22 [2022-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5). 
  17. ^ Johnson, Steve. Art Institute lands largest announced cash donation, $70 million in total. Chicago Tribune. 2018-04-17 [2021-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2) (美國英語). 
  18. ^ Chilvers, Ian (編).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Art: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需要免費註冊.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813–814. ISBN 978-0-1928-0022-0. Celebrated masterpieces: Nighthawks; American Gothic; 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 
  19. ^ World's most beautiful museums. Fox News. 2013-05-03 [2013-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Must-see masterpieces: Georges Seurat's A Sunday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 Nighthawks, and Vincent Van Gogh's Bedroom in Arles. 
  20. ^ Arts of Africa.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19-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9). 
  21. ^ Arts of the Americas.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16-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0). 
  22. ^ 22.0 22.1 Nighthawks.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22-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8). 
  23. ^ The sale was recorded by Josephine Hopper as follows, in volume II, p. 95 of her and Edward's journal of his art: "May 13, '42: Chicago Art Institute - 3,000 + return of Compartment C in exchange as part payment. 1,000 - 1/3 = 2,000." See Deborah Lyons, Edward Hopper: A Journal of His Work New York: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1997, p. 63.
  24. ^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visual-arts-cork.com. [2022-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8). 
  25. ^ Levin, Gail. Edward Hopper's Nighthawks, Surrealism, and the War.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Museum Studies. 1996, 22 (2): 180–195 at 189, 193–194. JSTOR 4104321. doi:10.2307/4104321. 
  26. ^ Edward Hopper. A Closer Look.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2006 [2013-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2). 
  27. ^ About This Artwork: Nighthawks, 1942.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13-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0). 
  28. ^ Simon, Scott.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Edward Hopper's Nighthawks. Morning Edition. 2002-10-07 [2018-09-10]. NPR.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1). 
  29. ^ Wood, James N.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th-Century: Painting and Sculpture. Hudson Hills. 1996. ISBN 978-0-8655-9096-0. 
  30. ^ American Gothic.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16-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3). 
  31. ^ Fineman, Mia (June 8, 2005). "The Most Famous Farm Couple in the World: Why American Gothic still fascinat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late.
  32. ^ About This Artwork: American Gothic.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10-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8). 
  33. ^ Ancient and Byzantin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16-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0). 
  34. ^ Coffin and Mummy Case of Paankhenamun (PD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13-01-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9-10). 
  35. ^ Coffin and Mummy of Paankhenamun.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16-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2). 
  36. ^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16-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0). 
  37. ^ Asian Art.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16-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0). 
  38. ^ Thorne Miniature Rooms.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11-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5). 
  39. ^ Galloway, Paul, and Alan G. Artner (September 29, 1996). "City's Impressionist Trove Rooted in House of Palm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hicago Tribune. Retrieved 2019-10-28.
  40. ^ Case 8: Annie Swan Coburn. Women of the Art Institute. [2018-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8). 
  41. ^ Karcheski, Jr., Walter J. Essay: George F. Harding, Jr. and His "Castl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1995 [2021-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42. ^ Arms, Armor,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16-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31). 
  43. ^ Johnson, Steve. Massive art gift transforms Art Institute. Chicago Tribune. 2015-12-09 [2016-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44. ^ Modern Art.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16-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0). 
  45. ^ Photography.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16-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2). 
  46. ^ Engelbrecht, Theresa Moir. "Inter-Collected: The Shared History of the Print Club and Museum Collec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rt in Print. Vol. 7 No. 2 (July–August 2017), 30.
  47. ^ Textiles.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16-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0). 
  48. ^ Neault, Michael. Behind the Scenes of the Website Redesign.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18-10-22 [2018-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