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諦 (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上座部佛教

國家和地區
佛教大綱英語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梵語सत्य羅馬化:satyá巴利語Sacca),又譯為真諦,南傳佛教新譯爲真實,代表絕對的真理,或是存有(英語:Being)、真實現實、實存而不變的事物。在印度諸宗教中,這是一個重要的哲學觀念。佛教用來代表真理或真實之意,四聖諦二諦都來自這個字。

字根

[編輯]

梵文सत्य(Satya)有真實、真理的意思[1]。也有現實之意。字根來自梵文形容詞सत्(sat)的現在分詞形態,源自於梵文動詞asti()。梵文動詞字根as,對應於原始印歐字根*h₁es-,英文Be動詞的is也源自同一個字根,意思同於英文的to be。有情(sattva)也是來自這個字根。

古漢語「諦」字原義是審知事物的內在含義或者意義[2],因此被用來翻譯這個梵文名詞。

類似名詞

[編輯]

bhūta也有真實的意思,但是與Satya使用在不同的段落中,兩者涵義有些許不同。

概說

[編輯]

佛教中所指可以歸納為兩種:世俗諦勝義諦,也就是所謂的二諦[3]

註釋

[編輯]
  1. ^ 龍樹《十住毘婆沙論》卷1:「諦者,一切真實,名之為諦。」
  2. ^ 康熙字典·諦》:【說文】審也。【書·洪範·孔傳】必微諦。【疏】聽當別彼是非,必微妙而審諦也。【後漢·祭祀志】褅之爲言諦也。諦諟昭穆尊𤰞之義。又【李雲傳】帝者,諦也。【註】審諦於物也。【魏志·明帝紀】君諦視之勿誤也。【關尹子·九藥篇】諦毫末者,不見天地之大。【劉勰·新論·專學篇】心不在學而強諷誦,雖入於耳而不諦於心。
  3. ^ 《瑜伽師地論》卷92:「云何為諦?謂世俗諦及勝義諦。」 (CBETA, T30, no. 1579, p. 824, c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