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榆歷史
贛榆縣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已有人居住。自秦代置縣,迄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1]。
先秦時期
[編輯]今贛榆縣境為古炎帝後裔姜姓之國,《禹貢》載為「徐州之域」,夏以前屬九夷,商屬人(夷)方,西周分屬莒(紀鄣)、魯(祝其)2國,春秋時,周貞定王元年(前468年)歸越。周考王十年(前431年)楚滅莒,贛榆地歸楚。後越滅郯、齊滅宋、楚伐魯,或歸越、或歸齊、或歸楚,唯強者是有。楚幽王立(前238年),楚勢衰微,楚淮北地盡為齊有。
秦漢時期
[編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滅齊,置琅琊郡,贛榆建縣,隸屬琅琊郡。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秦置東海郡治郯,祝其、利城2縣屬東海郡。漢高祖四年(前203年),漢滅齊,齊地歸漢,漢初因秦制,今贛榆縣境分屬琅琊、東海2郡。贛榆治今鹽倉城(屬今海頭鎮),祝其治今古城(屬今班莊鎮),利城治今利城(屬山東省臨沭縣)。漢平帝元始元年(1年)二月,平帝封大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立國於贛榆,贛榆移治郁洲(今連雲區)。東漢章帝建初五年(80年),贛榆從琅琊劃入東海郡。自是,贛榆、祝其、利城同屬東海郡。東漢獻帝建安三年(198年),升利城為郡,廢贛榆縣。
魏晉南北朝時期
[編輯]魏文帝黃初六年(225年)六月,利城郡兵蔡方等殺太守徐質,推郡人唐咨為主,文帝遣兵討唐咨,唐咨兵敗,自海道入吳。利城郡廢為縣,與祝其同隸東海郡。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復贛榆縣。晉初因漢制,東海郡隸於徐州刺史部,郡治郯,領郯、朐、祝其、利城、贛榆、蘭陵等12縣。南朝劉宋泰始七年(471年),割贛榆縣立東海縣,隸屬東海郡。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年),梁於贛榆故地置懷仁縣,隸東海郡。東魏武定七年(549年)置義塘郡,領義塘、歸義、懷仁3縣。武陵郡領上鮮、洛要二縣。
隋唐五代時期
[編輯]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隋廢義塘、武陵二郡及義塘、歸義、上鮮、洛要四縣,懷仁治所南移,隸於海州。唐武德八年(625年),省祝其、利城入懷仁,郁洲改屬東海,自漢平帝移贛榆治郁洲600餘年,自是終止。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10道,河南道治汴州,海州屬之。海州領朐山、東海、沭陽、懷仁4縣。唐亡後,海州歸淮南節度,先屬楊吳,後屬南唐。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南唐獻江北4州於後周,海州歸後周。
宋元明清時期
[編輯]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後周世宗顯德七年, 宋朝建立,後周之地皆歸於宋。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分全國為10道,海州屬淮南道,後又分全國為15路,海州屬淮南路。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詔分淮南為東、西兩路,海州屬淮南東路。北宋亡,海州地歸於金。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金改懷仁縣為贛榆,仍屬海州。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海州歸元後,更名海寧州,領東海、朐山、沭陽、贛榆4縣。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海寧州復名海州,治朐山,領贛榆1縣,隸屬淮安府。終明之世,淮安府所領皆隸南京。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年),廢明南京,設江南布政使司治江寧(南京),所統府、州、縣仍明之舊。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江南省分置左、右布政使司,淮安府隸屬江南左布政使司。清聖祖康熙六年(1667年)江蘇建省。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升海州為直隸州。隸屬淮安府。清高宗乾隆三十年(1765年),海州直隸州隸屬淮徐道。
民國時期
[編輯]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府、州、廳,設道、縣。民國2年(1913年),江蘇省政府成立,裁直隸州,贛榆縣隸屬徐海道。民國23年(1934年)3月,江蘇省分設9區,每區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贛榆縣屬第九專署。民國28年(1939年)3月,日軍侵占贛榆城,國民政府贛榆縣遷縣北山區打游擊,日偽於青口鎮另立贛榆縣維持會。縣公署隸屬於以徐州為中心所建置的偽淮海特區(後改偽淮海省)。民國29年(1940年)秋,八路軍115師東進支隊進軍魯東南,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11月,贛榆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翌年(1941年)1月,全縣8個區都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贛榆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於山東省戰時工作委員會莒、日、臨、贛4縣聯合辦事處(後擴為濱海專署)。民國34年(1945年)11月,為紀念濱海軍區前政委符竹庭犧牲兩周年,改贛榆縣為竹庭縣。
1949年以後
[編輯]1950年10月,山東省濱海專署改稱臨沂專署,竹庭縣復名贛榆縣。1953年1月,贛榆縣由山東省劃歸江蘇省,隸徐州專區。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贛榆縣劃歸連雲港市。
參考文獻
[編輯]- ^ 贛榆縣縣誌編纂委員會. 赣榆县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