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炳 (法學家)
趙文炳(1900年—1954年11月)字文彬、文心、耕之,蘇聯學名尼古亞,浙江省慈谿縣周巷葉亭路南新屋人,祖籍甘肅省通渭縣義崗川鎮。中國法學家、教育家、書畫家、易學家。[1]
生平
[編輯]蘭州學潮
[編輯]趙文炳生於一個書香門第。1906年,進入家辦私塾,學習四書五經,後聘縣內名師教書畫及歷史故事。1919年,趙文炳自慈谿縣中學畢業後,考取甘肅公立法政專門學校(今蘭州大學),在校期間閱讀《新青年》、《新教育》等刊物,並與思想進步的胡廷珍、蘇振甲同學成為好友,共同成立蘭州七校學生聯合會,仿照北京大學生創辦文學社。[1]
1920年春,趙文炳、胡廷珍為辦社剛剛從師範回到學校,校方已經停發貧困學生的助學金。趙文炳、胡廷珍、張雅紹首先自己出錢接濟最困難的學生,趙文炳和同學胡廷珍帶頭罷課、上街遊行月余,校方最終被迫續發該助學金。但趙文炳和胡廷珍被校方以 「帶頭鬧事,破壞學校秩序,為整頓校紀」為由,開除學籍。趙文炳回到家後,起初遭父母訓打,關入家塾,後來父母才得知趙文炳領導學潮是為貧困學生爭取助學金,故又安慰趙文炳。趙文炳自此在家務農並自學。[1]
從北京到莫斯科
[編輯]1923年7月,趙文炳經甘肅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校友會協助,轉入北京私立朝陽大學學習。胡廷珍比他早入該校就讀。趙文炳在法律系肆業三年,其間辦校刊,還成為各種學生社團成員。在校期間,趙文炳多次赴馮玉祥辦的今是學校聽演講。暑假期間,趙文炳回到蘭州的甘肅公立法政專門學校聯絡中學及法政學堂學生,贈送進步書刊,宣傳馬列主義、十月革命,擁護國共合作,打倒軍閥。[1]
1925年3月,孫中山在北京病逝。1925年8月,經學校及于右任推薦,並通過全國招考,趙文炳成為京津地區五十名被錄取的學生,自上海經海參威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在該校留學兩年。1926年6月畢業後,趙文炳應馮玉祥之召回國,任馮玉祥的政治部參謀,參加北伐戰爭。1926年9月,馮玉祥宣佈所部全體將士集體加入中國國民黨。趙文炳因為「以法治軍,善練兵,善雙槍,注重校風教育,強調紀律是命脈」而獲得馮玉祥讚賞。趙文炳協助馮玉祥在西安成立中山政治軍事學院(實為劉伯堅創建的培訓學校)。趙文炳兼任該校政治教員。後來馮玉祥下野,趙文炳改與張學良合作。[1]
加入國民黨
[編輯]1929年,趙文炳拜于右任為師學習書法。同年經推薦加入中國國民黨。趙文炳研究草書及法學。1931年8月,趙文炳任安徽大學教授,與上海的許德珩等人來往密切,還協助上海大學校長于右任創辦 「標準草書社」。趙文炳多次赴上海兆豐公園旁邊的兆豐別墅,和妻弟葉常青(葉宗寅之子)研習書畫。[1]
1933年1月至1944年3月,趙文炳任國民政府第三、四屆立法院立法委員。[1][2]抗日戰爭期間,1937年趙文炳回到家鄉協助吳耕民、吳國昌創辦精忠小學,並題寫了校牌,還赴姚北的學校督學。1941年,趙文炳自南京經武漢至重慶。在重慶,趙文炳帶去的兩個大孩子均死於日軍飛機的轟炸。1942年春,妻子生下一個女兒後,趙文炳攜家於1943年赴廣西桂林。不久,日軍占領桂林。趙文炳對中國國民黨失望至極,申請退出中國國民黨。他曾任國立廣西大學教授,兼廣西兵工機械廠秘書。1943年,趙文炳遷居蒙山縣,與饒宗頤、簡又文等參與 「黃花學院」教學,三人及何覺等人來往密切。蒙山縣文圩鎮屯治村的梁羽生(原名陳文統)入饒宗頤在龍頭村開辦的私塾,並拜簡又文、趙文炳為師。1945年1月15日,日軍攻占蒙山縣城,上述眾文人避入蒙山文墟鎮屯治村梁羽生家的陳家祖屋,次日逃往六排山中的 「牛矢山房」。[1]
晚年
[編輯]抗日戰爭勝利後,趙文炳到西北大學任教。1946年9月,趙文炳應于右任之邀,任新疆監察使署副監察使,和新疆省省長張治中等人懲治腐敗官吏。趙文炳還參與了張治中領導的新疆問題和平解決。[1]
1947年8月,趙文炳回慈谿縣周巷葉亭定居,此後任國立英士大學教授兼法學院院長。同年10月,趙文炳秘密加入中國民主同盟。第二次國共內戰末期,他和在上海的立法委員及進步人士聯合簽名,拒絕赴台灣。[1]
1950年1月,趙文炳赴北京中國新法學研究院學習畢業後,先擔任河北省通州師範政治教員,後來擔任北京師範大學法學系教授。女兒趙淑慎經衛生部部長李德全(馮玉祥夫人)推薦,在衛生部任職。[1]
1950年,趙文炳參加中國民主同盟北京市支部活動。1950年11月12日《人民日報》第二版刊登了吳晗、胡愈之、羅隆基、馬敘倫、柳亞子、周建人、沙千里、趙文炳等聯名發表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宣言》。趙文炳還捐獻了書畫等支援抗美援朝戰爭。[1]
1951年,趙文炳任江西南昌大學農學院(今江西農業大學)教授。1954年11月,趙文炳突發心肌梗塞,病逝於位於轉塘的南昌大學農學院。[1]
著作
[編輯]- 法學概論
- 中蘇文化史
- 實政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