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大巡洋艦

座標56°33′N 20°18′E / 56.550°N 20.300°E / 56.550; 20.300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艦名 阿達爾貝特親王號
艦名出處 普魯士親王阿達爾貝特
建造者 基爾帝國船廠
鋪設龍骨 1900年4月
下水日期 1901年6月22日
洗禮日期 伊蓮妮公主
入役日期 1904年1月12日
結局 1915年10月23日遭英國魚雷擊沉
技術數據
船級 阿達爾貝特親王級
船型 裝甲巡洋艦大巡洋艦
排水量
  • 設計:9087噸
  • 滿載:9875噸
船長 126.5米
船寬 19.6米
吃水 7.43米
動力輸出 16200匹指示馬力
動力來源 三軸,三台三脹式蒸汽機
速度 20.4節
續航力 5080海里以12節
乘員 586人
武器裝備
裝甲

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德語:SMS Prinz Adalbert[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二十世紀初建造的兩艘阿達爾貝特親王級大巡洋艦首艦,以前普魯士海軍總司令暨普魯士親王阿達爾貝特英語Prince Adalbert of Prussia (1811–1873)命名。其唯一的姊妹艦腓特烈·卡爾號。艦隻於1900年4月在基爾帝國船廠開始架設龍骨、1901年6月下水。但由於帝國船廠的建造任務過多,它直至1904年1月才竣工。艦隻的主艦炮由四門210毫米40倍徑英語21 cm SK L/40組成,較僅搭載有兩門類似主炮的前級海因里希親王號有了顯著改進。其最高速度為20節。

入役後,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即被用作炮術教練船德語Artillerieschulschiff,這是其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內所擔任的角色。在20世紀初,它曾跟隨活動艦隊(後更名為公海艦隊)訓練,並多次出訪外國。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8月爆發後,艦隻被派往波羅的海的偵察部隊,負責保衛德國海岸免受俄國的攻擊。它參加了一系列針對俄羅斯帝國海軍的行動,其中包括炮擊利鮑港口以支援德國陸軍。它於1915年7月被一艘英國潛艇魚雷擊中,但仍可自行返回港口並進行維修。同年10月23日,它第二次被魚雷擊中;魚雷引爆了其彈藥艙並摧毀了艦隻。阿達爾貝特親王號迅速沉沒,共造成672名船員罹難,僅3人獲救。這是一戰期間德國在波羅的海所發生的最嚴重海軍災難。

設計

[編輯]
阿達爾貝特親王級艦隻線條畫;陰影區域表示受裝甲保護的部分

阿達爾貝特親王號的全長為126.5公尺(415英尺0英寸),有19.6公尺(64英尺4英寸)的舷寬和7.43公尺(24英尺5英寸)的前吃水。其設計排水量為9,087公噸(8,943長噸),滿載排水量則可達9,875公噸(9,719長噸)。艦隻推進系統由三套立式三脹蒸汽機組成,通過十四台杜爾鍋爐英語Dürr AG提供動力。推進系統的額定功率為16,200匹指示馬力(12,100千瓦特),最高速度為20.4(37.8公里每小時)。依靠最多1,630公噸(1,600長噸)的貯煤量,艦隻能夠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5,080海里(9,410公里)。其標準船員編制為35名軍官和551名水兵。[1]

阿達爾貝特親王號配備有四門安裝在兩座雙聯裝炮塔上的210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21 cm SK L/40[註 2],分設於中央艦艛的兩端[1]。這比僅搭載有兩門類似主艦炮的前級海因里希親王號有了顯著改進[3]。艦隻的副炮英語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則由十門150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15 cm SK L/40 naval gun、十二門88毫米35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35 naval gun和四具450公釐(17.7英寸)水下魚雷發射管所組成,其中後者分別布設在艦艏、艦艉和兩邊舷側,並提供11枚魚雷。艦隻還受到厚度為100公釐(3.9英寸)的水線裝甲帶的保護,該裝甲帶由克虜伯滲碳鋼英語Krupp armour,並有一個40至80公釐(1.6至3.1英寸)厚的裝甲甲板。其主炮炮塔的表面厚度則為150公釐(5.9英寸)。[1]

服役歷史

[編輯]

阿達爾貝特親王號是作為新增編入艦隊的第二艘大巡洋艦而以字母「B」為代號進行訂購[註 3],並於1900年4月在基爾帝國船廠開始架設龍骨,建造編號為27[1]。它於1901年6月22日下水,繼而展開舾裝工作[5][6]。在下水儀式上,德皇威廉二世攜其妻子奧古斯塔·維多莉亞皇后、胞弟海因里希親王以及兒子阿達爾貝特王子共同出席。艦隻的命名則由海因里希親王的妻子伊蓮妮公主主持,然後發表演說。舾裝工作進展緩慢,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累於帝國船廠正同時建造過多的艦船,但這項工程最終於1904年1月12日完成[註 4],建造成本共計1637.1萬黃金馬克[1]在首任艦長、海軍上校赫爾曼·雅各布森德語Hermann Jacobsen的率領下,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在竣工當日便加入德意志帝國海軍以進行海上試航;它將作為一艘炮術教練船德語Artillerieschulschiff服役[5][6]。海上試航於5月30日結束,之後艦隻開始展開炮術訓練[5]

9月,阿達爾貝特親王號隨活動艦隊餘部參加了年度秋季演習。在1905年初,德國海軍組建了一支特殊的訓練部隊,其中包括有預備役艦船、像阿達爾貝特親王號這樣的教練船以及一個魚雷艇區艦隊;而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則從1905年至1907年擔任該部隊的旗艦,懸掛海軍少將胡戈·蔡業德語Hugo Zeye的旗幟。1905年7月,德皇威廉二世的皇家遊艇英語Royal yacht霍亨索倫號英語SMY Hohenzollern在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和小巡洋艦柏林號的陪同下,前往瑞典拜訪國王奧斯卡二世。接下來的一個月,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又與小巡洋艦溫蒂妮號寧芙號組隊,在斯維內明德附近進行訓練演習;這次演練的目的是為了測試艦隻在受到魚雷艇發動夜間襲擊時的對抗能力。海軍少將路德維希·施羅德德語Ludwig Schröder作為海軍艦炮審查處主管,在阿達爾貝特親王號艦上觀察了是次演練。威廉二世也在演習結束時登上阿達爾貝特親王號,當時它正拖曳着一艘填滿木栓的老舊魚雷艇,而小巡洋艦和魚雷艇則以實彈向它開火。艦隻並未參加1905年的年度秋季演習,但在9月13日演習結束時加入了海上閱兵。1906年2月,供應船德語Versorgungsschiff狐狸號德語SMS Fuchs (1905)被指派為阿達爾貝特親王號的附屬艦。從6月17日至28日,艦隻臨時擔任波羅的海海軍基地英語Marinestation der Ostsee司令海因里希親王的旗艦。在此期間,它曾前往挪威參加哈康七世國王加冕慶典。[8]

1907年和1909年,阿達爾貝特親王號重新參加了秋季演習。在後一次演習期間,艦隻被編入預備役支隊,再次受此時已升任海軍中將的蔡業指揮。[8]在海軍少將約翰內斯·默滕德語Johannes Merten的率領下,艦隻成為第三偵察集群的旗艦。1910年3月和1911年3月,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在北海北部進行射擊試驗,併到訪了法羅群島托爾斯港韋斯特曼納。那年的7月和8月,它還訪問了挪威的奧勒松。9月,隨着艦隻在基爾錨區接受威廉二世和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進行的大規模海上閱兵後,阿達爾貝特親王號的首個役期結束。它於29日在基爾退役,並由大巡洋艦布呂歇爾號接任艦隊的炮術教練船角色。經過漫長的檢修後,阿達爾貝特親王號於1912年11月1日重返炮兵學校服役。它駐紮在松德堡,並在那裡取代了大巡洋艦海因里希親王號。[9]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
1911年的北海及波羅的海時局圖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7月爆發後,阿達爾貝特親王號被動員至前線服役,並由海軍上校安德烈亞斯·米歇爾森接任艦長。它被分配至第四偵察集群,受海軍少將胡貝特·馮·雷布埃爾-帕施維茨英語Hubert von Rebeur-Paschwitz指揮。[10]8月26日,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受命前往營救當天早些時候擱淺的小巡洋艦馬格德堡號,但當德國人得知馬格德堡號艦上的船員被迫鑿沉艦隻後,它又被召回。阿達爾貝特親王號於9月7日被轉移至北海,並在兩天後負責掩護布雷巡洋艦鸚鵡螺號信天翁號輔助布雷艦皇帝號德語Kaiser (Schiff, 1905)布設雷區德語Minensperre,以加強威廉皇帝運河南入口的防禦。而在德國人收到英國軍艦將試圖滲透入波羅的海的虛假情報後,該艦又被臨時分遣出去保衛大帶海峽。隨後,它加入公海艦隊,以參加11月2-4日進入北海的出擊英語Sortie[11]

隨着姊妹艦腓特烈·卡爾號於1914年11月沉沒[7],阿達爾貝特親王號於11月29日脫離第四偵察集群,以接替姊妹艦原本在波羅的海岸防支隊的位置。它於12月7日成為波羅的海巡洋支艦隊司令、海軍少將埃勒·貝林德語Ehler Behring的旗艦。15日,阿達爾貝特親王號與小巡洋艦奧格斯堡號呂貝克號阿瑪宗號忒提斯號以及幾艘魚雷艇共同出擊,前往奧蘭群島進行偵察和掃蕩;這些艦隻於12月18日返回港口,期間並未與俄國部隊交戰。另一次掃蕩隨後於12月27-29日進行,這是為了對向哥特蘭島出擊的第四戰列分艦隊德皇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提供掩護。1915年1月6日,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再連同忒提斯號、奧格斯堡號、呂貝克號以及幾艘魚雷艇和U艇前往烏特島英語Utö (Finland)巡邏,並在那裡發現了一座俄國潛艇基地。德國人本計劃利用魚雷艇和忒提斯號攻擊基地——因為它們吃水最淺,但由於傳達錯誤,攻擊沒有發生。[11]

1915年1月22日,阿達爾貝特親王號與奧格斯堡號和幾艘魚雷艇一起,對奧蘭群島進行另一次偵察掃蕩。在返航途中,它還炮擊了設於利鮑的俄國陣地。在這次行動中,阿達爾貝特親王號不慎於格列茲諾沃英語Gleźnowo附近擱淺,而奧格斯堡號則在博恩霍爾姆島對開海域觸雷。[11][12]從擱淺中解脫後,艦隻得到了修理;當它準備重返服役時,艦長米歇爾森得以臨時取代貝林擔任支艦隊指揮官,時間從2月13日至3月9日。貝林於3月20日重新入駐阿達爾貝特親王號。[11]與此同時,俄國人短暫占領了梅梅爾。為此,德國海軍參謀本部從公海艦隊抽調了第二戰列分艦隊第二偵察集群和兩支魚雷艇區艦隊,以增強部署在波羅的海的兵力。這些艦隻隨即開始進行牽制性攻擊英語diversionary attack,目的是掩護德國陸軍重奪梅梅爾的戰鬥;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參與了其中一項類似行動,即3月23日隨第二偵察集群進入博滕海襲擊俄國的商船航運。[13]翌日,公海艦隊的艦隻被召回北海,貝林的巡洋艦再次被單獨留在那裡[14]

貝林於4月13日至4月17日指揮了最後一次行動,由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忒提斯號和呂貝克號掩護布雷艦德國號英語Trajektschiffe達戈島附近布設雷區。20日,海軍參謀本部對波羅的海部隊進行重組,貝林被海軍少將阿爾貝特·霍普曼英語Albert Hopman取代。與此同時,米歇爾森獲晉升為霍普曼的參謀長,而阿達爾貝特親王號艦長一職則由海軍上校威廉·布內曼德語Wilhelm Bunnemann接任。[15]該艦仍然是部隊的旗艦,霍普曼於4月27日首度登艦從基爾巡遊至但澤。此時,德軍東方戰線總司令、陸軍元帥保羅·馮·興登堡下令對利鮑發動大規模進攻。霍普曼命其部隊支援德國陸軍占領這座城市。第四戰列分艦隊的前無畏艦和第四偵察集群也受霍普曼支配,以便為行動提供額外的支持。[14][16]攻擊發生於5月7日,主力由大巡洋艦阿達爾貝特親王號、羅恩號和海因里希親王號,老舊的岸防艦貝奧武夫號,以及小巡洋艦奧格斯堡號、忒提斯號和呂貝克號組成。它們得到了一些驅逐艦、魚雷艇和掃雷艦的護航。[17]炮擊按計劃進行,僅驅逐艦V107號英語SMS V107在利鮑港灣不慎觸雷,炸斷了艦艏並摧毀了該艦。德國地面部隊的推進則極為順利,它們成功占領了利鮑。[18]

同年7月1日,由巡洋艦羅恩號、奧格斯堡號、呂貝克號和七艘驅逐艦組成的區艦隊,掩護布雷巡洋艦信天翁號在博斯凱爾德語Bogskär北部完成了布設雷區的任務。返航途中,區艦隊分成了兩個部分:奧格斯堡號、信天翁號和三艘驅逐艦去往利克斯赫夫特英語Cape Rozewie,其餘艦隻則駛向利鮑。前者遭到了一支強大的俄國分艦隊攔截,它由三艘裝甲巡洋艦和兩艘輕巡洋艦組成,受海軍少將米哈伊爾·巴希列夫英語Mikhail Bakhirev指揮。[19]德國區艦隊指揮官、海軍准將約翰內斯·馮·卡普夫德語Johannes von Karpf遂命令航速較慢的信天翁號駛往中立的瑞典海域,並召回羅恩號和呂貝克號,奧蘭群島海戰就此展開。海戰期間,信天翁號於哥特蘭島附近擱淺,奧格斯堡號逃脫,羅恩號則在雙方脫離接觸前曾與俄國分艦隊短暫交火。得知情況後,霍普曼親率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和海因里希親王號出擊前往支援卡普夫。在途中,它們遭遇到英國潛艇E9號英語HMS E9,後者發射的魚雷更是命中了阿達爾貝特親王號。[20]魚雷擊在司令塔下方爆炸,造成了嚴重破壞,並有10人陣亡。霍普曼於是中斷了行動,並轉移至V99號魚雷艇英語SMS V99,而米歇爾森則仍然留在阿達爾貝特親王號以監督它返回港口。該艦湧入了大約2,000公噸(2,000長噸)海水;它的吃水大幅增加,使其無法進入但澤。為此,它不得不返回基爾進行維修,並於7月4日抵達。[21][22]

維修最終於1915年9月完成。9月21日,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加入了前往芬蘭灣的出擊行動,參與艦隻包括有戰列艦不倫瑞克號阿爾薩斯號梅克倫堡號施瓦本號策林根號和小巡洋艦不來梅號。它們沒有遇到俄國部隊並於23日返回港口。另一項行動隨後於10月5日展開;這是由阿達爾貝特親王號與不來梅號一起,掩護一艘布雷艇在厄斯特加恩英語Östergarn西北部布設雷區。第二天,這些艦隻完成了任務,平安無事的返回港口。10月19日,霍普曼將他的旗幟轉移至羅恩號,並命令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在法羅島達格奧特英語Kalana, Hiiu County之間巡邏。10月23日,該艦與兩艘驅逐艦同行,根據巡邏線駛至利鮑以西約20英里(17海里)的海域時,遭到了英國潛艇E8號英語HMS E8的攔截。[21][23]E8號在相隔約1,200公尺(1,300碼)的範圍內發射了一枚魚雷,擊中並引爆了阿達爾貝特親王號的彈藥艙[24]。巨大的爆炸摧毀了該艦,它立即沉沒[23],共造成672名船員罹難,僅3人獲救[7]。這次沉沒也成為一戰期間德國海軍在波羅的海遭受的最大一次人員傷亡事件[23]

注釋

[編輯]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即「陛下之艦」。
  2. ^ 根據德意志帝國海軍的命名法,該炮的官方名稱為21 cm SK L/40。其中SK(Schnelladekanone)表示「速射炮」,而L/40表示炮管長度,即40倍徑[2]
  3.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代艦」。[4]
  4. ^ 艦隻的舾裝工作持續了超過30個月。相比之下,其姊妹艦腓特烈·卡爾號於1902年6月21日下水,至1903年12月12日完工,共計僅18個月。[7]
引用
  1. ^ 1.0 1.1 1.2 1.3 1.4 Gröner,第50頁.
  2. ^ Grießmer,第177頁.
  3.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34頁.
  4. ^ Gröner,第56頁.
  5. ^ 5.0 5.1 5.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35頁.
  6. ^ 6.0 6.1 Gardiner, Chesneau & Kolesnik,第255頁.
  7. ^ 7.0 7.1 7.2 Gröner,第51頁.
  8. ^ 8.0 8.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35–36頁.
  9.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36頁.
  10.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34, 36–37頁.
  11. ^ 11.0 11.1 11.2 11.3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37頁.
  12. ^ Halpern,第187頁.
  13.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37–38頁.
  14. ^ 14.0 14.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38頁.
  15.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34, 38頁.
  16. ^ Halpern,第191頁.
  17. ^ Halpern,第191–192頁.
  18. ^ Halpern,第192–193頁.
  19. ^ Halpern,第194–195頁.
  20. ^ Halpern,第195頁.
  21. ^ 21.0 21.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39頁.
  22. ^ Polmar & Noot,第42頁.
  23. ^ 23.0 23.1 23.2 Halpern,第203頁.
  24. ^ Polmar & Noot,第45頁.

參考資料

[編輯]

56°33′N 20°18′E / 56.550°N 20.300°E / 56.550; 2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