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茶
雨花茶是原產於清末江寧縣(今南京市)的綠茶茶葉,因其境內的雨花台而得名。[1]
歷史
[編輯]1907年,清朝江蘇道員鄭世璜在江寧縣鍾山附近設立江南植茶公所,它是一個國營茶葉試驗與生產機構,也是中國第一個官辦茶葉科研機構,被視為中國近代茶葉科技的開端。中華民國時期,茶園進一步擴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20世紀50年代,當地政府對民國時遺留下來的47畝茶園進行復墾維護。[2]
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號召適宜茶樹種植的地區大力發展茶葉生產,南京市政府相關部門經過調查研究,向江蘇省和南京市領導提出新創名特茶的請求,很快得到批准,並提出「創製名特茶,紀念革命先烈,向國慶十周年獻禮」的目標。1958年,「江蘇省名特茶創製委員會」成立,經過討論,茶葉定型為松針形狀,並以「雨花茶」命名,二者均有紀念革命先烈之含義。1959年4月20日,首批雨花茶炒製成功。此後雨花茶多次在中國國內評選中被評為「全國名茶」。2004年,雨花茶成為中國地理標誌產品。[2]
產地
[編輯]2004年列入中國地理標誌產品。,根據中國《地理標誌產品 雨花茶》(GB/T 20605-2006)國家標準,南京市內以下區域生產的茶葉才可被稱為「雨花茶」[3]:
製作
[編輯]優質雨花茶講究使用清明節前後採摘的初展一芽一葉,不採空心芽、病蟲芽及雨水芽等;芽葉長度不超過3cm,芽與葉的長度比介於1:3到2:3之間,角度不大於45°。與其它炒青綠茶製作方法類似,傳統的手工製作雨花茶要經過殺青、揉捻、搓條(整形乾燥)、毛茶加工(篩分和烘培)等工序。隨着機械工業的發展,使用現代製茶機器製作的雨花茶越來越多,2010年時占雨花茶總產量的90%。[4]
保護
[編輯]2006年11月3日,《地理標誌產品 雨花茶》(GB/T 20605-2006)國家標準發布,並於次年。該標準規定了雨花茶的產區、生長條件及製作、儲運方法。該標準為推薦性標準,不具有強制約束力。[3]
2016年,雨花茶製作技藝以「綠茶製作技藝(雨花茶製作技藝)」之名義被列入江蘇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擴展項目名錄。[5]
參考資料
[編輯]- ^ 幽蘭. 香氣清幽的雨花茶[J]. 食品安全導刊, 2014(19):73-73.
- ^ 2.0 2.1 萬寶寧. 南京雨花茶史話[J]. 檔案與建設, 2017(9): 60-61.
- ^ 3.0 3.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地理標誌產品 雨花茶 GB/T 20605-2006[M]. 第1版.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 2007.
- ^ 徐永康, 李松, 邢後銀. 南京雨花茶加工工藝和關鍵技術[J]. 安徽農學通報, 2011(13):176-177.
- ^ 省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苏政发〔2016〕5号). 江蘇省人民政府. 2016-01-14 [2021-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