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雷根斯堡號小巡洋艦

座標47°43′32″N 3°22′09″W / 47.7255°N 3.3692°W / 47.7255; -3.3692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船名 雷根斯堡號
艦名出處 雷根斯堡
建造方 不來梅威悉船廠
鋪設龍骨 1912年
下水日期 1914年4月25日
入役日期 1915年1月3日
除籍日 1920年3月10日
結局 1920年6月4日割讓予法國
法國
船名 斯特拉斯堡號
艦名出處 斯特拉斯堡
交船日期 1920年6月4日
停用 1936年6月14日
結局 1944年鑿沉洛里昂
技術數據
船級 格勞登茨級小巡洋艦
排水量
  • 設計:4912噸
  • 滿載:6382噸
船長 142.70米
型寬 13.80米
吃水 5.75米
動力輸出 26000匹軸馬力
動力來源 雙軸,兩台蒸汽輪機
船速 27.5節
續航力 5500海里以12節
定員 385人
武器裝備
裝甲

雷根斯堡號(德語:SMS Regensburg[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10年代建造的兩艘格勞登茨級小巡洋艦的末艦,以巴伐利亞城市雷根斯堡命名。其唯一的姊妹艦格勞登茨號。艦隻於1912年在不來梅威悉船廠開始架設龍骨,並於1914年4月下水,至1915年1月投入公海艦隊使用。雷根斯堡號的主艦炮為十二門105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5 naval gun,最高速度達27.5節。

雷根斯堡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服役於公海艦隊的偵察部隊。它於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中經歷了激烈的戰鬥,並在那裡擔任魚雷艇區艦隊的嚮導艦,負責為第一偵察集群戰列巡洋艦提供屏護。戰爭結束後,它於1920年被割讓予法國,並更名為斯特拉斯堡號(法語:Strasbourg)。1928年,艦隻參加了搜尋意大利號飛艇英語Airship Italia的北極救援行動。自1936年退役後,它一直在洛里昂被用作宿營船,直至1944年被德國人占領並鑿沉於港灣,以保護那裡的U型潛艇修藏塢英語Submarine pen

設計

[編輯]
雷根斯堡號構造圖

雷根斯堡號是為替代老舊的小巡洋艦伊倫娜號而以「伊倫娜替艦(Ersatz Irene)」[註 2]為代號進行訂購,並於1912年在不來梅威悉船廠開始架設龍骨。它於1914年4月25日下水,之後展開舾裝工作。在下水儀式上,由雷根斯堡時任市長霍夫拉特·約瑟夫·布萊爾(Hofrat Josef Bleyer)主持為艦隻命名。至1915年1月3日,雷根斯堡號正式投入公海艦隊使用。[2][3]

雷根斯堡號的全長為142.7公尺(468英尺2英寸),有13.8公尺(45英尺3英寸)的舷寬和5.75公尺(18英尺10英寸)的前吃水。在滿載情況下,艦隻的排水量可達6,382公噸(6,281長噸)。[4]其推進系統由兩套船用蒸汽輪機組成,以驅動兩副直徑為3.5公尺(11英尺6英寸)的三葉螺旋槳。艦隻設計可輸出26,000匹軸馬力(19,000千瓦特)的額定功率。它們由十台燃煤船用式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和兩台燃油雙頭水管鍋爐提供動力,這使得艦隻的最高速度可達27.5節(50.9公里每小時)。雷根斯堡號能夠攜帶1,280公噸(1,260長噸)煤和額外375公噸(369長噸)燃油,允許其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5,500海里(10,20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則為21名軍官及364名水兵。[2]

雷根斯堡號的主艦炮由十二門單座安裝的105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5 naval gun組成。其中兩門並排布置在艏艛英語Forecastle前方,八門設於艦舯、每邊各四門,以及兩門以背負式成對布置在艦艉。[5]炮管的仰角可提升至30°,使其可以瞄準最高達12,700公尺(13,900碼)開外的目標[6]。這些火炮後來被七門150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15 cm SK L/45和兩門88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45 naval gun所替代。艦隻還標配搭載有兩具500公釐(19.7英寸)魚雷管和五枚魚雷,均浸沒舷側船體內。而在武器進行升級時,則加裝了四具甲板魚雷發射器,並移除了浸沒式魚雷管。它同樣具備攜帶120枚水雷的能力。在裝甲方面,雷根斯堡號受到60公釐(2.4英寸)厚的水線裝甲帶保護;司令塔的側面有100公釐(3.9英寸)厚,而甲板的厚度則為60毫米。[7]

服役歷史

[編輯]

雷根斯堡號於1915年3月10日完成海上試航,然後被分配至第二偵察集群。十一天後,它炮擊了俄羅斯設於帕蘭加帕彭塞的陣地;行動一直持續至24日。[3]海軍上校漢斯·曾克爾曾建議應將雷根斯堡號和裝備了150毫米炮的客輪波羅尼亞海角號德語SS Cap Polonio派往大西洋,以取代戰爭初期被摧毀的通商襲擊巡洋艦(Handelsstörkreuzer)。但時任公海艦隊總司令的海軍上將腓特烈·馮·英格諾爾卻認為,這些艦隻最終也會被擊沉,而在通商襲擊中取得的任何成就都無法彌補現代化小巡洋艦或大型客輪的損失。因此,相關的建議被駁回。[8]5月17-18日,雷根斯堡號參加了在多格灘地區進行的一項布雷行動。8月25日,它再度前往波羅的海炮擊俄國陣地,這次的目標是希烏馬島,其中包括設於安德烈亞斯堡的燈塔里斯特納海岬信號台英語signal station。艦隻於9月重返北海,在斯卡格拉克海峽卡特加特海峽參加破壞航運的掃蕩。1916年初,它繼續支持在北海進行的布雷行動和偵察掃蕩。至4月23-24日,雷根斯堡號還參加了對雅茅斯及洛斯托夫特的炮擊英語Bombardment of Yarmouth and Lowestoft行動,這是由海軍少將弗朗茨·馮·希佩爾麾下的第一偵察集群戰列巡洋艦所主導。[3]

日德蘭海戰

[編輯]
英國(藍)及德國(紅)艦隊在日德蘭海戰中的調遣圖

1916年5月,公海艦隊新任總司令、海軍上將賴因哈德·舍爾計劃將一部分英國艦隊引出基地,進而由整個公海艦隊將其摧毀。在計劃的行動中,雷根斯堡號將被委派為魚雷艇區艦隊的嚮導艦,受海軍准將保羅·海因里希德語Paul Heinrich指揮,主要負責為第一偵察集群的戰列巡洋艦提供屏護。該分艦隊於5月31日凌晨02:00離開玉石灣德語Jadebusen錨區,駛向斯卡格拉克海域。艦隊主體則於一個半小時後跟進。[9]在大約15:30,第一偵察集群的巡洋艦屏護部隊與英國第1戰列巡洋分艦隊英語1st Battlecruiser Squadron相遇;雷根斯堡號原本處於德國陣型的下風舷側,此時則加速駛向戰列線之首[10]。當它移動陣位時,敵對的戰列巡洋艦率先開火;雷根斯堡號距離德國的戰列巡洋艦大約2,200碼(2,000公尺),卻仍然位於下風舷側。其船員注意到,英國人的炮彈準確的落在了他們的目標上,這使得雷根斯堡號比對方所瞄準的戰列巡洋艦更加危險。[11]至17:10,雷根斯堡號已抵達戰列線之首,英國戰列巡洋艦虎號將其誤認為是戰列巡洋艦,遂向它發射了幾枚炮彈[12]

隨着雙方的戰列巡洋分艦隊相互接近,雷根斯堡號命令魚雷艇對英國編隊發動全面攻擊。英國人也同樣命令其驅逐艦發動攻擊,這導致了兩支對立輕型部隊在輕巡洋艦和戰列巡洋艦的副炮支援下,爆發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13]19:00過後不久,雷根斯堡號又率領幾艘魚雷艇向輕巡洋艦坎特伯雷號英語HMS Canterbury (1915)和四艘驅逐艦展開攻擊。它擊殘了驅逐艦鯊號英語HMS Shark (1912),然後將炮火瞄準坎特伯雷號,後者遂轉身駛入霧靄中。[14]至20:15,英國的德國的主艦隊均已交戰,同時舍爾開始尋求撤退;為此,他命令第一偵察集群攻擊英國陣線,而艦隊餘部則轉向離開。此舉反過來又得到了密集的魚雷艇攻擊的掩護,迫使英國人也轉向離開。雷根斯堡號及其率領的魚雷艇奉命加入進攻,但第一偵察集群已從其部隊面前通過,它意識到英國人已經離去,並超出了魚雷的射程範圍。[15]

在成功脫離後,舍爾命令雷根斯堡號組織三支魚雷艇區艦隊在夜間對英國艦隊進行攻擊[16]。在21:10,海因里希將第二區艦隊和第十二半區艦隊從德國陣線的後方分遣出來,以攻擊英國編隊[17]。在夜晚,公海艦隊成功突破了英國艦隊,並於6月1日凌晨04:00抵達喇叭礁英語Horns Rev[18]。至09:45,雷根斯堡號再與三艘魚雷艇掉頭,與載有已自沉戰列巡洋艦呂措號船員的魚雷艇會合[19]。在戰鬥的過程中,雷根斯堡號共射出372枚105毫米炮彈,並且完全沒有受損。[20][21]

後續行動

[編輯]

1917年,雷根斯堡號與施特拉爾松德號皮勞號一同被編入第四偵察集群。第四偵察集群於10月下旬駛往皮勞,至30日抵達。它們的任務是跟隨第一戰列分艦隊戰列艦,接替剛剛完成阿爾比恩行動、並占領了里加灣島嶼的重型部隊。然而,由於在當地最近一次風暴中位移的水雷存在爆炸風險,促使國家海軍部取消了這次任務,雷根斯堡號與第四偵察集群餘部遂受命於10月31日返回北海。[22]

至1918年10月,雷根斯堡號成為第四偵察集群司令、海軍准將約翰內斯·馮·卡普夫德語Johannes von Karpf旗艦。該部隊將參加公海艦隊的最終高潮攻擊[23]當時,已出任海軍總參謀長的舍爾和公海艦隊時任總司令希佩爾,計劃不惜以艦隊一切代價儘可能重創英國皇家海軍,以確保德國獲得更好的談判地位[24]。10月27日上午,即行動計劃開始前幾天,卡普夫命令雷根斯堡號的船員加滿燃煤及燃油。有一個部門的水兵拒絕工作;還有另一班輪機艙英語Engine room人員換上陸面制服,同樣拒絕工作。雷根斯堡號的艦務官拘捕了罷工的頭目,之後船員回到工作崗位。[25]1918年10月29日上午,將於次日從威廉港啟航的命令正式下達。然而從10月29日夜晚開始,圖林根號戰列艦及隨後幾艘戰列艦的水兵發生叛變[26]動盪最終迫使舍爾和希佩爾取消了行動[27]

隨着叛亂蔓延,雷根斯堡號被發往斯維內明德,並於11月7日抵達[28]。當晚,有關共產主義革命者駕駛魚雷艇攻擊雷根斯堡號的虛假報道傳到了卡普夫。他下令擱置艦隻;艦上的機密材料被銷毀,並灌水淹沒了彈藥艙。當艦隊司令部得知此事後,他們用海軍准將海因里希·羅哈特代替了卡普夫,並由他着手恢復艦隻的適航狀態。在此過程中,第四偵察集群已被轉移至斯德丁。然而,隨着德皇威廉二世於11月9日退位,意味着羅哈特的艦隻再不能懸掛帝國軍旗。因此,他將雷根斯堡號和布雷巡洋艦麗蠅號均作退役處置。一位新官員來到斯德丁擔任雷根斯堡號的艦長,但他沒有軍官,也沒有船員。[29]1918年12月,雷根斯堡號還負責護送搭載有「協約國停戰委員會」的英國戰列艦赫丘利號英語HMS Hercules (1910)前往基爾[30]

法國役期

[編輯]
艦隻殘骸位於洛里昂科羅芒潛艇基地英語Keroman Submarine Base的前方

戰爭結束後,雷根斯堡號曾於1919年跟隨新組建的魏瑪國家海軍服役。它於1920年3月10日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並停止運行。1920年6月4日,艦隻在法國港口瑟堡港向協約國投降,並以「J」為代號移交法國海軍。它被更名為「斯特拉斯堡號」(Strasbourg),跟隨法國艦隊一同服役。[4]艦隻最初的母港設於布雷斯特,至1923年又調往土倫,並在那裡呆了三年[31]。1925年,艦隻進行了一次徹底大修,並在之後的速度試驗中達到26節(48公里每小時)的最高速度[32]。斯特拉斯堡號於1920年代中期參加了里夫戰爭;1925年9月7日,它與戰列艦巴黎號和巡洋艦梅斯號一同,負責支援在北非登陸的法國陸軍。這三艘艦為登陸部隊提供了猛烈的火炮支援。[33]1928年初,希臘科林斯發生大地震;斯特拉斯堡號又成為被派去支援救災工作的艦隻之一。國際合作行動共向15000名災民提供了援助。[34]

同樣是在1928年,斯特拉斯堡號還協助搜尋失事的飛艇意大利號飛艇英語Airship Italia,後者於斯瓦爾巴東北部的極地冰面上墜毀[35]。此外,參與搜索工作的挪威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也失蹤了。斯特拉斯堡號於6月19日抵達挪威特羅姆瑟,開始搜索意大利號和阿蒙森的飛機。由於艦隻的艦艏並非設計用於北極環境,因此船員們只得不斷地將木板固定在船體上,以保護其免受冰雪侵害。在通過液貨船迪朗斯號(Durance)補充燃料期間,斯特拉斯堡號還利用兩架FBA17型英語FBA 17水上飛機來協助搜尋工作。8月30日,斯特拉斯堡號發現了一塊來自阿蒙森所乘飛機的浮板,證實飛機已失蹤。搜尋工作於9月17日終止,斯特拉斯堡號遂經由雷克雅未克返回布雷斯特,至10月中旬回到法國。[34]

斯特拉斯堡號一直服役至1936年6月14日,然後作預備役擱置[4]。它的名稱被重新應用至新造戰列艦斯特拉斯堡號,所以這艘舊巡洋艦隻得更名為「斯特拉斯堡二號」(Strassbourg II[34]。艦隻隨後在洛里昂擔任宿營船職能,直至1944年被德國人占領並鑿沉於港灣,以保護港內的U型潛艇修藏塢英語Submarine pen免受魚雷襲擊[4]。為了加強潛艇修藏塢的防禦能力,艦上還安裝有防空氣球防魚雷網英語Torpedo net[34]。艦隻殘骸至今仍然留存在港灣,並於低潮時可見[36]

注釋

[編輯]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2.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替艦」。[1]
引用
  1. ^ Gröner,第56頁.
  2. ^ 2.0 2.1 Gröner,第109–110頁.
  3. ^ 3.0 3.1 3.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60頁.
  4. ^ 4.0 4.1 4.2 4.3 Gröner,第110頁.
  5. ^ Gardiner & Gray,第161頁.
  6. ^ Gardiner & Gray,第140頁.
  7. ^ Gröner,第109頁.
  8. ^ Woodward,第35頁.
  9. ^ Tarrant,第62頁.
  10. ^ Tarrant,第75頁.
  11. ^ Tarrant,第90頁.
  12. ^ Tarrant,第99頁.
  13. ^ Tarrant,第102頁.
  14. ^ Tarrant,第130–131頁.
  15. ^ Tarrant,第181–185頁.
  16. ^ Tarrant,第186–187頁.
  17. ^ Tarrant,第202頁.
  18. ^ Tarrant,第246–247頁.
  19. ^ Tarrant,第260頁.
  20. ^ Tarrant,第292頁.
  21. ^ Tarrant,第296頁.
  22. ^ Staff,第146–147頁.
  23. ^ Woodward,第118–119頁.
  24. ^ Tarrant,第280–281頁.
  25. ^ Woodward,第119頁.
  26. ^ Tarrant,第281–282頁.
  27. ^ Tarrant,第282頁.
  28. ^ Woodward,第165頁.
  29. ^ Woodward,第166頁.
  30.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62頁.
  31. ^ Maurette & Moriceau,第18頁.
  32. ^ Gardiner & Gray,第201頁.
  33. ^ Álvarez,第185頁.
  34. ^ 34.0 34.1 34.2 34.3 Maurette & Moriceau,第19頁.
  35. ^ The Daily News Almanac and Political Register,第443頁.
  36. ^ Maurette & Moriceau,第20頁.

參考資料

[編輯]

47°43′32″N 3°22′09″W / 47.7255°N 3.3692°W / 47.7255; -3.3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