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CHih-See Hsie/塔拉斯·布爾巴 (狂想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塔拉斯·布爾巴》(捷克語Taras Bulba作品號JW 6/15)是捷克作曲家萊奧什·雅納切克尼古拉·果戈里之同名小說基礎上為管弦樂隊而作的狂想曲。其譜於1915年至1918年間,為雅納切克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此作題獻予「我們的軍隊,武裝起來保衛我們國族的人」。作曲家描述此曲為「狂想曲」,其為標題音樂,從果戈里之小說中擷取三個片段加以繪寫。

歷史[編輯]

此作首版於1915年7月2日創作完畢,但其後雅納切克對作品加以修訂,作了重大的修改。其第二版近於今日所見,於1918年3月29日完成。1921年10月9日,此曲於布爾諾國家劇院首演,時之指揮為弗蘭蒂舍克·諾伊曼(捷克語František Neumann)。1924年,布熱蒂斯拉夫·巴卡拉(捷克語Břetislav Bakala)為此曲所作之鋼琴二重奏改編版由捷克出版商「音樂協會」(捷克語Hudební Matice)出版。1927年總譜付梓,於中有更進一步的改動。

分析[編輯]

配器[編輯]

本作之配器如下所示:

結構[編輯]

全曲分3個樂章:

  1. 安德烈之死
    第1樂章「安德烈之死」着眼於哥薩克人塔拉斯·布爾巴之與波蘭將軍之女墜入愛河的次子安德烈。此樂章之開場為以英國管、小提琴及雙簧管奏出之戀人間熱情的插曲。然貫穿其中偶而有陰鬱的暗示,終而進於更為動盪之境,以示兩軍之交戰:長號怒吼,鐘琴鳴響,勝利的小號呼叫。安德烈在波蘭人一方作戰,然其父於戰鬥中接近其人時,其意識到自己通敵叛變之行,垂首受戮於其父手中。曲終時,有對先前戀曲的簡單回憶。
  2. 奧斯塔普之死
    第2樂章「奧斯塔普之死」着眼於塔拉斯·布爾巴之被其弟之死帶來的哀痛擊潰的長子奧斯塔普。其人於戰鬥中為波蘭人所俘虜,押解至華沙拷打並處決。塔拉斯·布爾巴喬裝潛入華沙,於奧斯塔普死去之際,布爾巴忘記自身所處,向其子大聲呼喚。此樂章中大部分為一種不可動搖的蹣跚的進行曲。曲終時有一狂亂的瑪祖卡,如同波蘭人於得意中舞蹈。塔拉斯·布爾巴由昏暗的長號之表達刻畫,奧斯塔普最後極其痛苦的呼喊則由高音單簧管奏出。(此景與兩部較早的管弦樂作品中刻畫的處決場景有明顯的呼應:其一為柏遼茲之《幻想交響曲》,其二為理查·施特勞斯之《提爾惡作劇》)
  3. 塔拉斯·布爾巴之預言與死
    於末樂章「塔拉斯·布爾巴之預言與死」中,哥薩克人于波蘭全境奮勇作戰以復奧斯塔普之仇。最終塔拉斯·布爾巴在第聶伯河之一次戰鬥中被俘,然於其在波蘭軍隊手中受火刑而死前,其發出一條蔑視的預言:「你們以為哥薩克人在世上有什麼怕的嗎?等着,到時候你們就會曉得什麼叫俄羅斯正教信仰!我族的人已經從四面八方感覺到了。會有一個沙皇從俄羅斯的地里起來,世上沒有一個強權不向他低頭!」此樂章之開場充斥戰鬥音樂與塔拉斯·布爾巴再次以長號表現之戰吼,直至一安靜之樂段以描繪其之被俘。預言部分為銅管樂器及管風琴演奏之一輕快的樂段,以鐘琴之鳴響與勝利之尾聲至於終極。正於鐘琴敲響之前,於第169小節出現古典音樂中記錄之首段摩拉維亞節奏型的實例。[1]

參考文獻[編輯]

腳註[編輯]

  1. ^ Overview of Bohuslav Martinů‟s Piano Style, Crane-Waleczek (2011), p.19

參考書目[編輯]

Leoš Janáček: Taras Bulba. Rapsodia per orchestra. Partitura. (Score) Prague: Editio Supraphon, 1980. H 3616p

外部連結[編輯]

[[Category:狂想曲]] [[Category:1915年樂曲]] [[Category:雅纳切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