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頭黨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典型的光頭黨成員

光頭黨俄語Скинхе́ды英語:Skinheads)是一種源自1960年代,英國的青年勞工階級的次文化,接着擴大到俄羅斯歐美地區,「光頭黨」這個名稱就是在於他們剃光頭的髮型。在時尚、音樂還有生活型態,受到牙買加的Rude Boy文化與英國摩斯族文化Mod英語Mod (subculture))相當大的影響。[1]原先他們只奠定在這些文化元素中,並沒有政治種族意圖。[2]大略在1960年代晚期,一些北英國的光頭黨開始發動對南亞移民的暴力事件。[3][4][5]

1970年代開始,媒體與大眾漸漸把光頭黨與新納粹主義青年組織畫上等號[6]

但在流行這方面,光頭黨可以指1960年代受摩斯族(Mod)影響的光頭或是比較不嚴謹的龐克硬蕊風格。

歷史[編輯]

1977年光頭黨復興潮流中留下的照片

20世紀50年代末,戰後的經濟繁榮使許多工人階級青年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很多青年把錢花在由美英搖滾、電影演員和服裝工業引領的時尚潮流上。[7] [8]這些人形成一種次文化,被稱為摩斯族。以其消費主義和對時尚、音樂、速可達機車的追捧聞名。[9]

摩斯族一般衣着講究,不過其中也有一群資源較少的人穿着隨便。這些衣服更來自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環境,包括工作軍靴、直腿牛仔褲、免熨休閒褲、紐扣襯衫和背帶褲。如果條件允許,這些工人階級的摩斯族也會買西裝和其他昂貴的衣服,但是只穿去舞廳。在那裏,他們主要聽靈魂樂斯卡曲風和其他牙買加流行音樂。[1][10]

1965年,摩斯族分裂成兩大群體:「孔雀摩斯族」總是穿着最新的高價時裝,平時不那麼暴力;以及「硬派摩斯族」,也稱「幫派摩斯族」、「檸檬頭」或「花生」,以短髮工人形象著稱。[11]1968年左右,這些硬派摩斯族開始被稱為「光頭黨」。[12]剪短頭髮可能只是因為實際需要,長頭髮在工業生產和街頭械鬥中都是不利因素。光頭黨執着於短髮,可能也是為了挑釁中產階級嬉皮士文化。[3]

到1969年,光頭黨文化已經非常流行,以至於搖滾樂隊「Slade」也在短時期內打扮成光頭黨的樣子,以利於唱片行銷。[13][14][15]在庸俗小說家Richard Allen出版了一系列充滿暴力和性的小說《光頭黨》、《光頭黨的逃匿》後,主流社會認識到這一次文化的存在。[16][17]由於澳大利亞珀斯有大批英國移民,在60年代末期,這裏的英國年輕人組成了自己的光頭黨幫派Shapies,並發展出了獨特的次文化。[18][19]

到了70年代,光頭黨文化開始退出流行。有些光頭黨成員被劃入新興文化圈,例如Suedehead(來自比光頭黨富有一點的階層,日常穿西裝,可以用一把梳子把頭髮定型)、smoothies(留及肩長發)和「鞋童幫」(常與黑幫和足球流氓聯繫在一起)。[12][3][20][21]原本的光頭黨內部,摩斯族文化也有回潮跡象,蘇格蘭粗花皮鞋、不系帶平底鞋、西裝,特別是「毛衣配西褲」造型又變得流行。

70年代末,隨着龐克搖滾崛起,光頭黨次文化得以復興。一些龐克樂隊打扮成過去光頭黨的樣子。最初,年輕人做復古的光頭黨打扮是為了反抗龐克的商業主義,後來一些光頭黨成員被極右派政治團體招納,包括國家陣線英國運動。1979年至今,光頭黨成員仍然剪短髮,穿靴子和龐克風格的衣飾,但已經不是很在乎維持傳統風格。這些人數量持續增加,由於常在足球流氓事件中出現,受到媒體關注。但現在仍然有維持着摩斯族原始風格的光頭黨成員。

時尚風格[編輯]

光頭黨成員以其短髮和獨特的穿衣風格,很容易被分辨出來。自60年代這一次文化出現以來,光頭黨的衣着風格一直在改變。有一些被認為是光頭黨的穿着,實際上只存在於某些地區或時期。傳統主義的光頭黨,今天仍然打扮成60年代原始的樣子,帶有摩斯族色彩。而現在的極右翼光頭黨,則深受龐克文化影響,他們把頭髮剪到更短,穿長靴和緊身牛仔褲。70年代以來,光頭黨成員多刺青。在80年代的英國,光頭黨成員甚至在臉上和額頭刺青,這一行為現在已不多見。80年代,美國的硬蕊龐克滋生出「硬蕊光頭黨」,與龐克文化的聯繫要遠遠大於和原本光頭黨文化的聯繫,他們的穿衣風格也沒太多限制。

髮型[編輯]

羽毛剪髮型的女性光頭黨

60年代的光頭黨用推子理很短的平頭。80年代的光頭黨復興運動中,男性成員才開始剃光頭。也有少數人留精心修剪的大鬢角。

60年代的女性光頭黨和當時的摩斯族一樣,受法國新浪潮電影影響,剪乾淨清爽的短髮。80年代,女性光頭黨成員多理短髮羽毛剪,北美稱切爾西頭(Chelsea)。有些女性光頭黨剪較短的龐克頭

衣飾[編輯]

60年代的光頭黨成員和摩斯族一樣在意衣着。他們常穿名牌襯衫Polo衫、運動衫、V領毛衣。光頭黨也會穿西裝外套、哈靈頓夾克、藍色牛仔布外套、風衣等。傳統的光頭黨會穿整身西裝,使用兩色方格暗紋或犬牙暗紋的布料。下身常穿西裝褲、牛仔褲、戰鬥褲(單色或迷彩)。要刻意捲起來,露出皮靴或襪子。牛仔褲一般是藍色,直筒窄褲腳。[12][22]

近期的硬蕊光頭黨,特別是在北美,喜歡穿白色跨欄背心打底。下身幾乎全是迷彩戰鬥褲。

女性光頭黨基本上和男性穿一樣的衣服,除了有時加入裙子、長筒襪、和與裙子相配的正裝長外套。受到龐克風格影響後,女性光頭黨也會穿迷你裙和漁網襪。

很多傳統光頭黨會穿吊帶褲,吊帶可以是任何顏色,但必須是窄帶,不寬於1英寸。在有些地方,吊帶的寬度可以判斷一個人是時尚光頭黨還是種族主義光頭黨。時尚光頭黨的吊帶一定夾在褲子腰帶上,背後呈X形,顏色和圖案與衣服相配,有時是黑白條紋。種族主義光頭黨的吊帶則會懸掛在身上,不同的顏色帶有不同意義。不過具體某個顏色所代表的意思,根據地區和時代有所不同。

傳統光頭黨會戴氈帽,也會在長西裝外套的口袋裏塞一條絲綢手帕,手帕的顏色顯示該人支持的足球俱樂部。佩戴足球俱樂部顏色的羊毛或人造絲圍巾也很流行,可以系在脖子上、腰上,也可以掛在腰帶扣上。

一些70年代的光頭黨青年會把隨身帶的傘頭磨尖,或買裏面暗藏刀子的傘。

[編輯]

馬汀大夫靴子配Levi's牛仔褲是光頭黨典型的打扮

大多數光頭黨穿靴子。最初他們穿軍靴或各種工作靴,後來則偏愛馬汀大夫,即使是該品牌的低幫鞋也很流行。六七十年代,適於在打架中踢人的馬汀大夫和鐵頭工作靴被俗稱為「亂子靴」(bovver boots)。近幾年來,很多光頭黨尋找其他品牌的皮靴,其中一個原因是馬汀大夫把工廠移到了其他國家。運動鞋和猴子靴也受光頭黨喜愛。

音樂[編輯]

最初的光頭黨總是和黑人音樂聯繫在一起。[1][23]光頭黨和牙買加音樂密不可分,以至於當時有一種被稱為「光頭黨雷鬼」的曲風。70年代早期,一些雷鬼音樂家在歌曲中宣揚黑人民族主義,這使很多白人光頭黨無法認同。[24]在此以前,黑人和白人光頭黨成員關係良好,但此後便涇渭分明。[25]這時,一些後期光頭黨成員開始追捧英國華麗搖滾[20][26]

70年代後期,龐克搖滾掀起第一波熱潮,一種工人階級龐克風格——Oi!成為光頭黨中最流行的音樂。[27]

雖然很多種族主義光頭黨愛聽Oi!音樂,一些Oi!樂隊中也有光頭黨風格的成員,但這種音樂並不是光頭黨的專利。光頭黨發展出另一種帶有鮮明政治色彩的音樂:反共產搖滾(RAC, Rock Against Communism)。[28]RAC發源於Oi! 和龐克,又融合了其他風格。種族主義硬蕊(hardcore)搖滾也被戲稱為「hatecore」。

種族主義與政治[編輯]

英國[編輯]

60年代後期,一些英國光頭黨成員(包括黑人和白人)參與暴力攻擊南亞移民的活動。當時的俗語中叫做「巴基斯坦進攻」(Paki bashing)。[3][4][5]但是,從最初開始,各地都有反種族主義的光頭黨成員,特別是在蘇格蘭和英國北部。[4][29]

早期的光頭黨和種族運動沒有必然聯繫,從70年代開始,一些光頭黨成員積極參與白人種族主義活動,例如「國家陣線」。這一時期,英國的光頭黨暴力變得更右翼、帶有更多政治色彩,並且出於種族主義目的。到了70年代末,媒體和普通大眾通常把光頭黨看做宣揚種族主義新納粹主義的團體。這一運動最終擴展到北美、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世界主流媒體在報道種族暴力的時候,也開始用「光頭黨」一詞,儘管那些種族主義者不一定是光頭黨成員。這使得「光頭黨」在人們印象中臭名昭著。[30] 80年代組成的著名種族主義光頭黨團體有:白色雅利安抵抗、金髮並驕傲、硬皮(Hammerskins)。

在七八十年代,也有一些英國光頭黨成員拒絕極左和極右思想。有一些Oi! 樂隊也反對極端主義,包括Cockney Rejects、The 4-Skins、Toy Dolls和The Business。一些光頭黨團體公開表態反對新納粹主義和政治極端主義,呼籲回歸傳統光頭黨的時尚風氣。[4][31]

光頭黨反種族偏見(SHARP)標誌

美國[編輯]

美國有多個反對新納粹主義光頭黨團體,他們致力於改變大眾把光頭黨當成種族主義代名詞的既定印象。如1986年成立的「明尼阿波利斯光頭」、1987年成立的「光頭黨反種族偏見」(SHARP),以及「反種族主義運動」(ARA)。一些此類光頭黨組織擴展到美國全境,並影響到其他國家。[4][32]

紅色無政府主義光頭黨(RASH)標誌

在光頭黨文化中,還有一群極左翼青年以紅色無政府主義為指導思想,用暴力抵抗法西斯主義、支持工人運動。[33]英國人數最多的左翼光頭黨組織是1981年成立的「紅色運動」和1985年成立的「反法西斯運動」。國際上最有名的左翼光頭黨組織是1993年在紐約市成立的「紅色無政府主義光頭黨」。[34]

保守主義仍然是美國光頭黨的主流,一些光頭黨成員並不是種族主義者,但是仍然支持其他右翼思想,例如崇拜美國軍事行動,反對當代自由主義思想。[35]

俄羅斯[編輯]

有些偏激的光頭黨,稱為白人力量光頭黨,他們信奉種族優越主義,崇拜希特拉,對於其他外來民族及旅客通常會採取攻擊、鬥毆與威脅的行為並以敵對的態度對待。主要的集會日是每年4月的最後一周(希特拉生日)。「光頭黨」在全俄羅斯的總人數大約在10萬名以上,其中80%集中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這些組織總體上來說比較分散,部分組織的總部設在沃羅涅日

簡單來說,俄羅斯的光頭黨信奉所謂『俄羅斯是屬於俄羅斯人的』,反對外國移民、反對跨種族的婚姻、捍衛俄羅斯人的就業權利。

成因[編輯]

  1. 蘇聯解體以來持續的社會動盪。
  2. 現任政府中,部分政治勢力利用這種極端的民族情緒來獲取政治利益。
  3. 傳統蘇聯統治中,自認為俄羅斯是世界老大的意識慣性。
  4. 俄羅斯傳統民族思想中的擴張性與排外性,在現有情況下的極端的表現。
  5. 政府在社會教育與社會改革中的無能,導致各種極端勢力出現在社會中。
  6. 政府當局對以新納粹等極端主義為代表的極端勢力的縱容,以及政府對民主和自由的破壞。

活動[編輯]

光頭黨成員在公園,或市場商場,甚至學校尋找異族人進行暴力行動。2006年11月6日,莫斯科爆發了大規模的新納粹遊行示威。2008年11月6日(及俄羅斯十月革命紀念日),莫斯科再次爆發大規模的新納粹示威遊行。

俄羅斯光頭黨事件[編輯]

俄羅斯莫斯科市法院新聞發言人鄔莎蕎娃說:「2010年10月28日法院判處一個名叫「白狼」光頭黨的兩名主要幫眾:在校大學生「瓦西里·克里韋茨」終生監禁,並處以1,300萬盧布罰款、以賠償受害者的精神損失,另一名羅斯托夫州的「米特里·烏菲姆採夫」22年有期徒刑」。[36][37]助理檢查官瑪爾成科說:「克里韋茨和烏菲姆採夫兩人於2007年10月起和其他人加入了殺害外國人的白狼光頭黨。起訴之倡導極端民族主義、煽動民族仇恨、殺人等罪名成立。自2007年10月起訖2008年5月白狼光頭黨共犯了30多起殺人事件,克里韋茨犯了15起殺人事件,烏菲姆採夫犯了5起殺人事件。手段十分兇殘,兇器包括榔頭、以及鋼筋等。兇殺案件多發生在莫斯科莫斯科州。光頭黨主要攻擊的對象為高加索人吉普賽人以及中亞地區的居民,受害者包括土耳其人阿塞拜疆人烏茲別克人塔吉克人,以及俄羅斯猶太人。還有黑人亞洲人,連同中國人也經常遭到攻擊殺害。[36][37][38][39]克里韋茨和烏菲姆採夫的攻擊手法為先在莫斯科地鐵站尋找非斯拉夫面孔的人士作為攻擊目標,接着跟蹤受害人到行人較少的地方下手、不但毆打且用刀、斧頭、和鋼筋條棒等砍刺殺害受害人」。不久前審理白狼光頭黨的一名法官被暗殺,這起案件迄今未偵破。[36][37]

相關作品[編輯]

1999年的美國電影美國歷史檔案》(American History X)正是記述了兩名光頭黨兄弟的故事。

參見[編輯]

註釋[編輯]

  1. ^ 1.0 1.1 1.2 Brown, Timothy S. Subcultures, pop music and politics: skinheads and "Nazi rock" in England and Germany. 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2004 [2011-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3). 
  2. ^ Roots of The Skinhead. YouTube. [31 August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7). 
  3. ^ 3.0 3.1 3.2 3.3 Britain: The Skinheads. Time. 8 June 1970 [23 Ma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1). 
  4. ^ 4.0 4.1 4.2 4.3 4.4 Marshall, George. Skinhead Nation. ST Publishing, 1996. ISBN 978-1-898927-45-7, ISBN 978-1-898927-45-7.
  5. ^ 5.0 5.1 Monty Montgomery of the Pyramids/Symarip interview. Web.archive.org. [31 August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9-29). 
  6. ^ 「撐政府」示威與俄羅斯新納粹 - 陳婉容. [2013-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0). 
  7. ^ Rawlings, Terry. Mod: A Very British Phenomenon. London: Omnibus Press. 2000. ISBN 0-7119-6813-6. 
  8. ^ Articles from. Modculture.com. [31 August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11月26日). 
  9. ^ Barnes, Richard. Mods!. London: Eel Pie Publishing Ltd. 1979. ISBN 0-85965-173-8. 
  10. ^ Edwards, Dave. Trojan Mod Reggae Box Set liner notes. London: Trojan Records. TJETD020. 
  11. ^ Old Skool Jim. Trojan Skinhead Reggae Box Set liner notes. London: Trojan Records. TJETD169. 
  12. ^ 12.0 12.1 12.2 Marshall, George. Spirit of '69 - A Skinhead Bible. Dunoon, Scotland: S.T. Publishing. 1991. ISBN 1-898927-10-3. 
  13. ^ Straight From His Own Gob—Noddy Holder interview. Soundchecks.co.uk. [31 August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年4月5日). 
  14. ^ Ambrose Slade: The Wolverhampton group that became Slade. Brumbeat.net. [31 August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3). 
  15. ^ h2g2 - Slade—the band. BBC. [31 August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5). 
  16. ^ 存档副本. [2012-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05). 
  17. ^ British Hell's Angel and Skinhead novels of the 1970s. Stewarthomesociety.org. [31 August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0). 
  18. ^ The Sharpies—Cult Gangs of the Sixties and Seventies. Abc.net.au. [31 August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4). 
  19. ^ The Space Visual Arts: Sharpies. [2012-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9). 
  20. ^ 20.0 20.1 de Konigh, Michael. Suedehead Reggae Box Set liner notes. London: Trojan Records. 2004. TJETD003. 
  21. ^ Suedeheads. Film Noir Buff. [31 August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4). 
  22. ^ Knight, Nick. Skinhead. London: Omnibus Press. 1997 [2012-07-22]. ISBN 0-7119-0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6). 
  23. ^ Smiling Smash: An Interview with Cathal Smyth, a.k.a Chas Smash, of Madness—Ska/Reggae - 08/16/99. Web.archive.org. [31 August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1-02-19). 
  24. ^ Brown, 2004
  25. ^ Hebdige, 1979, pg 58
  26. ^ RICHARD H KIRK Interview. Themilkfactory.co.uk. [31 August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7). 
  27. ^ Dalton, Stephen, "Revolution Rock", Vox, June 1993
  28. ^ WNP—Memoirs of a Street Soldier Part 8. Aryanunity.com. [31 August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7). 
  29. ^ REDSKINS—The Interview, 1986. Sozialismus-von-unten.de. [31 August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26). 
  30. ^ Osgerby, 1998, 65
  31. ^ Ska Party. Skinheadheaven.org.uk. [31 August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7). 
  32. ^ Matt Snyders. Skinheads at Forty—City Pages(Minneapolis/St. Paul). Articles.citypages.com. 20 February 2008 [31 August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7). 
  33. ^ REVOLUTION TIMES HOMEPAGE - Revolution Times-Interview aus Autonom # 17. [2009-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27). 
  34. ^ US RASH News Website. [2009-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25). 
  35. ^ Rage with the Machine Article on Stuffmagazine.com. Web.archive.org. [31 August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7). 
  36. ^ 36.0 36.1 36.2 美國之音中文網/記者白樺/莫斯科電,"虐殺外國人 俄國光頭黨2人遭重判"[1],美國之音中文網,聯合報,2010/10/30.
  37. ^ 37.0 37.1 37.2 俄國新聞/軍事公安,"莫斯科市法院判處殺害15人的光頭黨分子終生監禁"存档副本. [2010-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4). ,俄羅斯新聞網,2010-10-28/21:26.
  38. ^ 俄國新聞/軍事公安,"一名殺害中國公民的光頭黨被判8年徒刑"存档副本. [2010-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9). ,俄羅斯新聞網, 2010-07-22/14:02.
  39. ^ 俄國新聞/軍事公安,"襲擊中國商人的武裝團伙成員在濱海邊疆區被判刑"存档副本. [2010-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7). ,俄羅斯新聞網, 2010-06-23/18:01.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