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原犬鱷龍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原犬鱷龍屬
化石時期:260.4–253.8 Ma
二疊紀南非P. delaharpeae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合弓綱 Synapsida
演化支 獸孔類 Therapsida
演化支 犬齒獸類 Cynodontia
科: 原犬鱷龍科 Procynosuchidae
屬: 原犬鱷龍屬 Procynosuchus
Broom, 1938
  • P. delahareae
  • P. rubidgei
異名
  • Cyrbasiodon
    Broom, 1931
  • 副三尖叉齒獸 Parathrinaxodon Parrington, 1936

原犬鱷龍(屬名:Procynosuchus)在希臘文裏意為「之前的鱷魚」,是種犬齒獸亞目動物,犬齒獸亞目是哺乳類的祖先。原犬鱷龍屬於犬齒獸亞目原犬鱷龍科,該科是最早的犬齒獸類之一。原犬鱷龍生存於晚二疊紀。目前已在德國贊比亞南非等地發現化石[1]。原犬鱷龍的身長約60公分。

古生物學

[編輯]
原犬鱷龍的骨架模型,日本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

原犬鱷龍是種早期犬齒獸類,具有許多原始特徵,但已發展出許多不同於早期獸孔類的衍化特徵。原犬鱷龍的脊椎關節突(Zygapophyses)寬,允許牠們脊椎做出靈活的側向運動,因此被推測是半水生動物;而大多數犬齒獸類是陸地動物,例如犬頜獸。原犬鱷龍可能藉由扭動脊椎的前部與後端來游泳,游泳方式類似現代鱷魚。與其他犬齒獸類相比,原犬鱷龍的尾巴相當長。尾椎脈弓(Haemal arch)長,因此牠們的尾巴上下寬、側向較窄,牠們可能藉由左右擺動尾巴而在水中前進。牠們的腳掌形狀平坦,這也可能是半水生生活的演化特徵,用腳掌作為槳而推動前進。根據股骨的突起部形狀,顯示牠們生前有強壯的腿部屈肌。當牠們在水中游泳時,強壯腿部屈肌可將大腿、小腿後縮,使水中游泳更為方便[2]

命名爭議

[編輯]

在1937年,南非古生物學家羅伯特·布魯姆(Robert Broom)敘述、命名原犬鱷龍屬。在命名的前幾年,布魯姆命名了Cyrbasiodon;另一古生物學家命名了Parathrinaxodon。在目前分類法裏,這兩屬都是原犬鱷龍的異名。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這兩個學名的命名時間早於原犬鱷龍,理論上應具有優先權。但自從建立學名後,很少研究論文引用這兩個名稱,而原犬鱷龍較常被使用。在2009年的國際動物命名會議,某些科學家提議,原犬鱷龍成為保留名稱(Nnomen conservandum),而Cyrbasiodon副三尖叉齒獸 Parathrinaxodon)改為廢止學名(Nomina rejecta)[3]。在隔年的會議裏,正式將原犬鱷龍改為保留名稱,具有使用上的有效性 [4]

參考資料

[編輯]
  1. ^ T. S. Kemp: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Mamma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198507607
  2. ^ Kemp, T.S. The primitive cynodont Procynosuchus: structure, func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postcranial skeleton (PDF).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1980, 288 (1027): 217–258 [2012-04-05]. Bibcode:1980RSPTB.288..217K. doi:10.1098/rstb.1980.00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4). 
  3. ^ Kammerer, C.F.; and Abdala, F. Procynosuchus Broom, 1937 (Therapsida, Cynodontia): proposed precedence over Cyrbasiodon Broom, 1931 and Parathrinaxodon Parrington, 1936. Bulletin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2009, 66 (4): 64–69 [2012-04-05]. ISSN 0007-51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1). 
  4. ^ ICZN. OPINION 2264 (Case 3431) Procynosuchus Broom, 1937 (Therapsida, Cynodontia): generic name conserved. Bulletin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2010, 37 (4): 348–349 [2012-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