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憲
吳憲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大清福建省侯官縣 | 1893年11月24日
逝世 | 1959年8月8日 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 | (65歲)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吳陶民 |
教育程度 | 美國哈佛大學博士 |
配偶 | 吳嚴彩韻 |
吳憲(1893年11月24日—1959年8月8日),字陶民,男,福州侯官人,中國生物化學、營養學等領域研究的先驅,中央研究院院士。1931年於《中國生理學雜誌》上最早提出了構形變化導致蛋白質變性的機理。在臨床化學、氣體與電解質的平衡、蛋白質化學、免疫化學、營養學以及氨基酸代謝等領域的研究居當時國際前沿地位,並為中國近代生物化學事業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開拓和奠基的工作。
生平
[編輯]吳憲1893年11月24日生於福建省侯官縣,家中兄妹三人排行第二。他幼年住在外祖母家,六歲回家開始入讀私塾,中過秀才並參加過1904年的科舉考試。1906年他入讀全閩高等學堂(今福州第一中學)預科班,4年後通過清政府組織的庚款留美考試,1911年春入讀清華學堂留美預備班,當年8月由上海乘船赴美留學,9月4日抵達美國三藩市,入讀麻省理工學院。受到早年在全閩高等學堂學習的影響,吳憲原本打算學習造船,但受到赫胥黎《生命的物質基礎》一文的影響,他的興趣開始轉向生物學。
1913年9月,他改為主修化學,副修生物學。1916年6月畢業獲得學士學位,留校兼任實驗助教並繼續進修有機化學。1917年,吳憲進入哈佛大學研究生院跟隨奧托·福林(Otto Folin,1867—1934年,美國著名生化學家)研究血液化學。2年內完成博士論文《一種血液分析系統》(A System of Blood Analysis)(該文以福林與吳憲共同署名發表)。1919年吳憲獲得博士學位後,又跟隨福林做了一年的博士後研究。期間他獨自完成了血糖定量分析的改進方法,大大推進了後來的胰島素的發現。
1920年吳憲回國,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理化學助教。1921年升任襄教(associate,相當於講師),主持生理化學的教學工作,不久正式成立生物化學科(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1924年7月1日越級晉升為襄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並擔任生物化學科主任,成為該校的第一位中國籍主任和最早的三位中國教授之一(另外兩位是林可勝和劉瑞恆),也是當時協和最年輕的科主任。同年l2月20日與助教嚴彩韻結婚。
婚後三天,吳憲夫婦以休假名義赴美國紐約。吳憲在洛氏醫學研究所(Rockefeller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與范斯萊克(Donald D.Van Slyke 1883—1971,美國著名生物化學家)共同研究,嚴彩韻到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參與研究工作。第二年夏天吳憲夫婦到歐洲參觀後12月回國,1928年晉升為教授。
回國後的這段時期是吳憲的學術巔峰時期。他在協和醫學院完成了許多研究項目,將其帶領的本學科發展成生物化學的重要基地,並參與創辦了《獨立評論》雜誌。1942年1月協和醫學院被日軍佔領解散,吳憲被迫回到家中。但在1944年3月他秘密前往重慶,在西郊的歌樂山南麓參與中央衛生實驗院營養研究所的籌組工作,並曾赴美參與研究戰後經濟恢復與重建的會議。
1945年吳憲回到北平。1946年夏開始籌建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1947年他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邀請參加7月在英國牛津舉行的第17屆國際生理學大會,並在大會上宣讀了《脂醇類對蛋白質的變性率》論文。會後吳憲回到美國,為回國建立「人類生物學研究所」做籌備工作。
1948年吳憲曾兩次打算回國,因碼頭工人罷工未能回去。後因內戰原因,他的夫人和兒女輾轉到達美國。1949年9月吳憲獲任伯明翰州亞拉巴馬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訪問教授,1952年10月突發心肌梗塞,1953年8月辭職退休定居於波士頓。1958年4月心肌梗塞再次發作,1959年8月8日凌晨逝世於波士頓的麻省總醫院。[2]
科學貢獻
[編輯]臨床生化
[編輯]吳憲1919年參與的博士論文《一種血液分析系統》及其相關工作,為現代臨床血液化學分析提供重要的分析手段,他們研究的血糖測定的方法在國際上沿用長達70年。
氣體與電解質的平衡
[編輯]吳憲在1922年至1923年間與范斯萊克(當時的協和醫學院訪問教授)、麥克林(F.C.Mclean)等合作研究,對呼吸循環中電解質與水、血漿與血細胞之間的遷移作出解釋。
蛋白質變性研究
[編輯]1924年至1940年間,吳憲在協和醫學院進行了一系列關於「蛋白質變性」的研究。在他的帶領下,嚴彩韻、鄧葆樂(C.Tenbroeck)、李振翩、林國鎬、林樹模、陳同度、黃子卿、劉思職、楊恩孚、周啟源、徐嘉祥、王成發等人發表論文16篇,相關論文14篇。吳憲在1929年的第13屆國際生理學大會上首次提出了蛋白質變性理論。
免疫化學
[編輯]1927年起,吳憲與李振翩、鄭蘭華、薩本鐵、周田、李冠華、劉思職、王成發等在15年間利用血紅蛋白和碘化清蛋白作為標記抗原,進行抗原、抗體沉澱物的定量分析和純抗體的分離,證實了抗體的「一元論」。
營養學
[編輯]1927年起,吳憲與嚴彩韻、陳同度、萬昕、張昌穎等利用數代白老鼠的研究,得出國民身材矮小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來自營養不良的結論。
氨基酸代謝
[編輯]吳憲1948年至1953年在美國進行的研究,因個人身體狀況問題未能完成。[2]
家庭
[編輯]吳憲赴美留學前曾有一段家庭包辦婚姻,回國後離婚。
第二任妻子吳嚴彩韻(Daisy Yen Wu),生物化學、營養學研究人員,早年曾協助吳憲開展研究工作,婚後主要時間多用於照顧家庭,但也有協助吳憲的工作,尤其是他的書籍在台灣再版時做了大量的補充工作[需要較佳來源]
吳憲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其子吳瑞為著名分子生物學家,DNA測序、基因工程、生物技術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參考文獻
[編輯]- ^ 吳憲 逝世院士一覽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中央研究院
- ^ 2.0 2.1 杰出的生物化学家吴宪博士. [2008-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