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皮質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07年9月26日) |
大腦皮質 | |
---|---|
基本資訊 | |
屬於 | 大腦 |
標識字符 | |
拉丁文 | Cortex cerebri |
MeSH | D002540 |
NeuroNames | 39 |
NeuroLex ID | birnlex_1494 |
TA98 | A14.1.09.003、A14.1.09.301 |
TA2 | 5527、5528 |
FMA | FMA:61830 |
《神經解剖學術語》 [在維基數據上編輯] |
大腦皮質(英語:cerebral cortex)又稱大腦皮層、大腦灰質、大腦套層(cerebral mantle),簡稱皮質、皮層,是大腦的一個解剖結構,由神經灰質組成[1][2]。大腦皮質是大腦(端腦)的一部分,屬於腦和整個神經系統演化史上最為晚出現、功能上最為高階的一部分。
大腦皮質的結構
[編輯]高級動物的大腦皮質是包裹在大腦外側的連通皮狀結構。溝和回是皮質最為顯著的兩個解剖特徵。皮質有些區域向內凹陷,形成稱為「溝」的解剖結構。溝之外向外凸出的區域稱為「腦回」,越高等的動物腦回皺褶就越多,大腦皮質面積也越大。成年人類的皮質如果全部展平,面積大約有兩張報紙展開這麼大。大腦皮質的厚度約為2-4毫米。
皮質是由神經細胞組成,包括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等其它支持細胞。大多數神經元屬於錐體細胞形態,其餘形態有籃狀細胞等。成年人類大腦皮質所含的神經元的數量大約在1010量級。皮質神經元之間形成大量的突觸連接。這些突觸連接包括分區內的連接、分區之間的側向連接和半球之間通過胼胝體的連接、以及和腦的其它部分(例如丘腦、基底核等)形成的連接。
在高級哺乳類動物中,大腦皮質存在分層結構。在新皮質,由外向內依次為1到6層。不同的層的細胞類型和分佈,以及投射模式不同。
大腦皮質的分區
[編輯]根據空間位置,大腦皮質被分為幾個腦葉。每個葉是空間上連通的一部分皮質。以下列出的是這些分區的名稱及目前學術界所認為的主要功能[1]:
- 額葉:高級認知功能,比如學習、語言、決策、抽象思維、情緒等,自主運動的控制(參見運動皮層)。
- 頂葉:軀體感覺(參見體感皮層),空間資訊處理,視覺資訊和體感資訊的整合。
- 顳葉:聽覺(參見聽覺皮層),嗅覺,高級視覺功能(例如物體識別),分辨左右,長期記憶。
- 枕葉:視覺處理(參見視覺皮層)。
- 邊緣系統:獎勵學習和情感處理。
高階哺乳類動物大腦皮質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功能分區。德國神經學家科比尼安·布洛德曼依據大腦皮質的細胞架構特徵將其分區並編號,以他名字命名的分區系統今日仍被廣泛使用。[3]
根據進化史,大腦皮質分為新皮質(Neocortex)和異源皮層(Allocortex)。異源皮層主要包括嗅覺皮質(olfactory cortex)和邊緣系統。
優勢大腦半球
[編輯]大腦皮質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兩側半球在功能上有分化。在大多數人類中,語言、意念、邏輯、理性主要由左腦掌管,而右腦負責視覺思維和情感等。例如:科學家比較理性、有邏輯,所以左腦發達;藝術家重感性、具創造力、擅長空間和物體形狀認知,故右腦發達(以上說法並不被當代神經科學、心理學界支持。多數功能實際上需要左右腦同時參與)。連接兩側半球之間的大量軸突形成一個稱為胼胝體的解剖結構。在身體下方相對應腦的主管區域越上方、越精密的動作器官佔的區域越大。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Jawabri, Khalid H.; Sharma, Sandeep. Physiology, Cerebral Cortex Functions.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1 [2021-03-28]. PMID 3086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6).
- ^ Mercadante, Anthony A.; Tadi, Prasanna. Neuroanatomy, Gray Matter.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1 [2021-03-28]. PMID 3199049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2).
- ^ Loukas, Marios.; Pennell, Christopher.; Groat, Christopher.; Tubbs, R Shane.; Cohen-Gadol, Aaron A. Korbinian Brodmann (1868–1918) and His Contributions to Mapping the Cerebral Cortex. Neurosurgery. 2011-01-01, 68 (1): 6–11. ISSN 0148-396X. doi:10.1227/NEU.0b013e3181fc5c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