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物招領 (2017年電影)
失物招領 LOU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戴夫·穆林斯(Dave Mullins)[1] |
監製 | 丹娜·穆雷(Dana Murray)[1] |
編劇 | Dave Mullins[*] |
劇本 | 戴夫·穆林斯[1] |
配樂 | 基斯杜菲·碧加[1] |
攝影 | 亞當·哈比布(Adam Habib)[1] |
剪接 | 安東尼奧·J·格林伯格(Anthony J. Greenberg)[1] |
製片商 | |
片長 | 6分鐘[2] |
產地 | 美國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
發行商 | 華特迪士尼工作室電影 |
《失物招領》(英語:LOU)是美國彼思動畫製作室製作的一部電腦動畫短片,由戴夫·穆林斯(Dave Mullins)編劇和導演。短片於2017年3月12日在西南偏南電影節首映,之後於6月16日作為電影《反斗車王3》的前導短片與其一同在院線發行。短片講述了一所學校遊樂場邊失物招領箱中的小怪獸的故事,涉及校園霸凌、幫助他人等話題。
情節概要
[編輯]在一所學校遊樂場旁邊的失物招領箱中住着一隻小怪獸盧(Lou)。他的身體由箱子中的各種遺失物品組成,雙眼是兩顆棒球,身上還披着一件紅色的帽衫。他的名字則來自失物招領箱(Lost and found)上掉落的三個字母LOU[3]。盧一直在箱子中默默看着孩子們玩耍,每天課間休息結束後,盧會出來把孩子們遺留在遊樂場上的物品撿回失物招領箱,等待物品的主人找回。
孩子們玩耍時,遊樂場上突然出現一個校園惡霸,他搶走其他孩子的足球、遊戲機、毛絨玩具,放進自己的書包里。盧目睹了這一切,想要把他搶走的東西偷回來,但被他發現。兩人都想奪回書包里的物品,於是在遊樂場上追打起來。
在追打中,盧看到男孩內褲邊上的標籤,標籤上寫着他的名字J.J.。盧於是在箱子中找到了同樣寫着J.J.名字的一隻毛絨玩具。這隻玩具正是之前別的校園惡霸從J.J.手中搶走的。J.J.想要回玩具,卻遭到盧的拒絕。在盧的要求下,J.J.把自己搶走的玩具還給受害者。最終J.J.不僅還回了自己搶走的東西,還把失物招領箱中的其他物品物歸原主,並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逐漸找到快樂。盧卻因此失去了身體。J.J.最後回到箱子旁,發現盧已經消失不見,只留下他的玩具躺在箱子底。J.J.拿回玩具,其他的孩子也愉快地同他一起玩足球。
創作和製作
[編輯]短片由戴夫·穆林斯(Dave Mullins)編劇導演,創作過程始於2012年。穆林斯此前曾參與製作彼思《海底奇兵》、《超人特攻隊》、《五星級大鼠》、《沖天救兵》和《玩轉腦朋友》等電影,而《失物招領》是他導演的首部作品。[3][5]穆林斯此前自2005年起便開始為彼思短片提供創意,但未能獲得認可製作成片。他將這一構思創意介紹給彼思的管理層之後,首席創意官尊·賴斯達稱「這個角色看起來很難製作。我們就做這個!」,立即欣然接受。[6]
穆林斯在童年時期經常搬家,因此難以融入新學校的生活。這段經歷給他提供了創作靈感。他稱當時會感覺自己在別人的眼中「好像不存在一樣」,因此希望能夠創造出一個在眾目睽睽之下仍然能完美隱藏自己的角色。[2][7][8][5]盧的角色以給予他人幫助為樂,穆林斯於是將配角設定為校園惡霸以作為襯托。他稱校園惡霸欺凌他人常常是因為他們尚未形成道德準則,他們有時可能也會感到無助、不被人重視,而以錯誤的方式表達出來。如果能了解校園霸凌的動機,就能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在短片中,J.J.內心希望能被其他孩子接納,但以校園霸凌的方式傷害了其他人。盧教會他幫助別人,並傳遞了「真正的快樂來自給予」這一信息。[2][7][8]
在創作過程中,穆林斯獲得了彼德·托達的幫助。短片將物品擬人化的風格也受到了彼德·托達和宮崎駿的影響。[5]影片中J.J.的角色參考了喬納·波波在《滾搞了愛情》中的角色形象,強悍的同時內心又有些脆弱。[6]最終製作中,製作組選擇了曾在《玩轉腦朋友》登場的一個背景人物為造型基礎,[6]其造型也有一部分來自穆林斯自己的外貌。[3]短片中在遊樂場玩耍的很多孩子也是《玩轉腦朋友》中出現過的角色。J.J.的名字則來自穆林斯母親的名字喬伊斯·簡(Joyce Jean)。穆林斯稱不願以自己在高中時遭遇的惡霸為他命名,而是希望以自己愛的人為這一角色取名字。[6]
在短片製作期間,穆林斯的父親逝世,因此他在影片末尾加入了「獻給爸爸」(For Dad)的字樣。他的父親熱愛美式足球,穆林斯自己在青少年時期則熱愛滑板。他於是在失物招領箱中加入了這兩件物品,並將足球設定為貫穿全片的一個元素:J.J.在一開始搶走別人的足球,最終又靠足球融入大家。[2][7]
短片中盧的形象形狀多變,由數十件物品組成,時而分離、時而合為一體,成為製作過程中的一大難題。穆林斯稱這一形象需要逐格製作造型,類似定格動畫的製作過程。彼思也為此使用了大量獨立控制系統,僅嘴部就有約360個控制點。[5]影片製作過程中還使用了彼思前一部短片《BB肚餓鳥》中繪製沙礫的微粒系統,以描繪帽衫上的毛絨粒等細節。[3][5]整部短片的製作於2016年夏季完成。[6]
上映和反響
[編輯]《失物招領》於2017年3月12日在美國SXSW電影節首映。[1][9][10]同年6月16日,短片與彼思長篇電影《反斗車王3》一同登陸院線,作為其前導短片上映。[2][5]
短片在上映後獲得好評。美國文化雜誌《名利場》撰稿人喬安娜·羅賓遜(Joanna Robinson)高度評價這部短片,認為其「有望獲得奧斯卡獎」。她稱短片的感情內核聚焦於校園霸凌這一長久不衰的話題,故事情節「迷人」;同時她還讚揚了短片中的人物動作在遵守物理規律的同時又有超越現實規律之處,展現了製作團隊的精湛技藝,稱彼思的動畫技術是「非凡的傑作」。[3]影評網站IndieWire評論人比爾·德索維茲(Bill Desowitz)則關注了短片的製作技術,稱其「拓寬了動畫的邊界」。[5]新西蘭新聞網站Stuff.co.nz評論人占士·克魯特(James Croot)更是稱這部作品是「心酸而有力的完美作品」,堪稱「彼思最優秀的一部短片」。[11]
2018年,影片獲得美國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的提名,但最終負於《親愛的籃球》而未能獲獎。[12][13]
參考來源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2017 Schedule - Lou. SXSW. [2017-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2).
- ^ 2.0 2.1 2.2 2.3 2.4 Truitt, Brian. Sneak peek: Pixar's new 'Lou' short tackles playground bullying. USA Today. 2017-02-01 [2017-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 ^ 3.0 3.1 3.2 3.3 3.4 Robinson, Joanna. An Oscar Hopeful Was at SXSW—but Not the One You Think. Vanity Fair. 2017-03-15 [2017-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4).
- ^ Hopewell, John. 'Despicable Me 3', Pixar's 'Coco', 'The Big Bad Fox' to Bow at France's 2017 Annecy Animation Festival. Variety. 2017-04-24 [2017-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1).
- ^ 5.0 5.1 5.2 5.3 5.4 5.5 5.6 Desowitz, Bill. How New Pixar Short 'Lou' Stretches the Limits of Animation. IndieWire. 2017-06-16 [2017-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5).
- ^ 6.0 6.1 6.2 6.3 6.4 Roseboom, Matt. The making of 'Lou', Disney•Pixar's new short before 'Cars 3'. Attractions Magazine. [2017-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 ^ 7.0 7.1 7.2 Get a First Look at Pixar's Newest Short Film, 'Lou'. Animation World Network. 2017-02-01 [2017-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9).
- ^ 8.0 8.1 Lou. Pixar Animation Studios. [2017-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6).
- ^ Winfrey, Graham. SXSW: Midnighters, Short Films and VR Round Out 2017 Lineup. IndieWire. 2017-02-07 [2017-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1).
- ^ Pixar's Short Film, 'Lou' to Premiere at 2017 SXSW & Dave Mullins To Present on the Pixar Pitch Process. Pixar Post. 2017-02-15 [2017-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1).
- ^ Croot, James. Lou: Is this Pixar's best-ever short?. Stuff.co.nz. 2017-06-20 [2017-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5).
- ^ Merry, Stephanie. Oscar nominations 2018: 'The Shape of Water' leads with 13; 'Get Out' nominated for best picture. Washington Post. 2018-01-23 [2018-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1).
- ^ Oscar winners 2018: the full list. The Guardian. 2018-03-05 [2018-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