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弗蕾亞號巡防艦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船名 弗蕾亞號
艦名出處 弗蕾亞
建造方 但澤帝國船廠
鋪設龍骨 1872年1月
下水日期 1874年12月29日
入役日期 1876年10月1日
除籍日 1896年12月14日
結局 1897年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船級 阿里阿德涅級
船型
排水量
  • 標準:1,997噸
  • 滿載:2,406噸
船長 85.35米
型寬 10.8米
吃水 4.6米
動力輸出 2,801匹公制馬力(2,060千瓦特
動力來源 單軸,一台船用蒸汽機英語Marine steam engine
帆索方案 全帆裝索具
船速 15.2節
續航力 2500海里以10節
定員 12名軍官、220名水兵
武器裝備

弗蕾亞號(德語:SMS Freya[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世紀70年代初建造的阿里阿德涅級巡防艦的三號艦,得名於北歐神話人物弗蕾亞,其姊妹艦還包括有阿里阿德涅號路易絲號。作為奧普戰爭後大規模海軍擴張計劃的一部分,該艦於普法戰爭後的1872年才在但澤帝國船廠開建。它於1874年12月下水,至1876年10月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不同於姊妹艦的設計,弗蕾亞號更長,配備更重的十二門炮。它最初被定型為平甲板巡防艦,自1884年起又重歸類為巡洋巡防艦

弗蕾亞號在服役生涯中曾進行過兩次重要的海外巡航,第一次是1877年至1879年,第二次是1879年至1881年,兩次都波瀾不驚。在第一次巡航中,它先是去往地中海東部,然後作為駐東亞編隊的一份子抵達中國。第二次航行始於太平洋戰爭期間被派往智利海域保護德國利益,之後又來到中國海域。1881年返回德國後,弗蕾亞號被改裝成一艘訓練艦,並於1883年重新入役。它僅以此職進行過一次重要的訓練巡航,從1883年年中持續到1884年底;當時該艦到訪了美洲的港口,並在1883年底海地內亂期間協助保護平民。此後弗蕾亞號退役,在餘下的生涯中一直處於停運狀態,未再進一步使用。它於1896年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至次年售予拆船商

設計

[編輯]

作為1867年艦隊計劃的一部分,北德意志邦聯議會於1867年10月24日通過了訂購三艘阿里阿德涅級巡防艦的提案,這是一項旨在加強北德意志邦聯海軍普奧戰爭後的擴張計劃。該計劃總共需要20艘螺旋槳巡防艦,主要用於海外部署。[1]弗蕾亞號的設計是在1871年、即德意志帝國海軍成立後制定的,設計人員在同級前兩艘艦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加長了尺寸,以便提高燃煤貯量和容納更高功率的推進系統,從而提高巡航範圍。[2]由於變化幅度大,該艦有時也會被視為一艘獨級艦德語Einzelschiff[3][4]

弗蕾亞號的水線長全長分別為83.6米和85.35米,有10.8米的舷寬以及4.6米的前吃水和5.6米的後吃水;其設計排水量為1,997噸,滿載時則可達2,406噸。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為12名軍官和220名水兵。該艦由一台臥式三缸雙脹蒸汽機英語Marine steam engine提供動力,用以驅動一副直徑為5.34米的四葉螺旋槳;蒸汽則由四台燃煤箱型火管鍋爐英語Fire-tube boiler供應,這使得它在2,801匹公制馬力(2,060千瓦特)額定功率下的最高航速可達15.2(28.2公里每小時),並且能夠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連續航行2,500海里(4,600公里)。為了在煤炭可能稀缺的海外長期部署時作為蒸汽機的輔助動力,弗蕾亞號在竣工時曾配備有總帆面積德語Segelfläche為1,886平方米的全帆裝索具,但後來被削減為三桅帆樣式,帆面積亦相應減少。[4][5]

弗蕾亞號裝備有八門(其中一門後來被移除)150毫米22倍徑後裝式英語Breechloader箍炮德語Ringkanone,全數佈置在舷側。該艦也可在需要時安裝四門170毫米25倍徑箍炮。1886年,它又補充了多六門37毫米轉膛炮英語Hotchkiss gun[4][5]

服役歷史

[編輯]

弗蕾亞號的龍骨於1872年1月開始在但澤帝國船廠架設。為了讓艦體的木材有足夠的時間乾燥,船廠推遲了新巡防艦的下水時間。直至1874年12月29日,該艦才被推出滑道英語slipway,並以北歐神話中的愛神弗蕾亞命名。1876年8月21日,基本完工的弗蕾亞號被轉移到基爾接受最後的舾裝,繼而於同年10月1日展開海試。試驗一直持續到11月15日,當時該艦在基爾退役。它自1877年1月15日被編入第一預備役支隊,並在組織上隸屬於北海海軍基地英語Marinestation der Nordsee。同年夏天,弗蕾亞號在海軍少校保羅·齊爾措德語Paul Zirzow的指揮下從基爾轉移至威廉港。由於遭遇惡劣天氣,該艦在波羅的海擱淺,不得不由一艘商船拖出,因此航行嚴重延誤。國會審計委員原會本要求齊爾措對產生的費用負責,但遭到奧托·馮·俾斯麥的拒絕。[4][6]

第一次海外部署

[編輯]
德國人於1872年繪製的東亞地圖

弗蕾亞號於1877年11月1日重新入役,並於兩周後,即11月15日開始了前往地中海的海外巡航。英倫海峽的強烈風暴迫使該艦在法爾茅斯避險,使其直至12月12日才抵達鄂圖曼帝國士麥那。在那裏,它加入了海軍準將弗朗茨·金德林德語Franz Kinderling麾下的地中海分艦隊,與巡防艦赫塔號瞪羚號炮艦信天翁號彗星號德語SMS Comet (1860)以及通報艦波美恩號德語SMS Pommerania並肩作戰。它們的任務是在俄土戰爭期間保護德國公民,並維護德國在地中海東部的利益。[7]1878年2月7日,弗蕾亞號前往比雷埃夫斯,與赫塔號和其他國家的軍艦一同駐泊在港口,以緩和希土關係中存在的分歧。直到3月19日,兩艘德國巡防艦才返回士麥那。俄土戰爭結束後,分艦隊於7月5日正式解散,弗蕾亞號則在愛琴海停留到8月,然後奉命前往東亞輪替其姊妹艦路易絲號[2]

1878年10月6日,弗蕾亞號抵達香港,隨即進入旱塢接受維修和定期保養,至12月9日完成。兩天後,該艦前往汕頭,為在附近遇險的雙桅橫帆船佩里號(Peri)提供協助,並接載了後者的船員和貨物。從12月17日到1879年1月7日,由於福建省爆發動亂,對當地的德國公民及其財產構成威脅,弗蕾亞號遂在廈門駐泊。然而隨着局勢緩和,無需其官兵上岸實施干預,該艦遂離開廈門,繼而到訪了福州台灣島的幾座港口。它於2月4日抵達上海,並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一直駐泊在當地。4月上旬,弗蕾亞號接到了返回德國的命令,於當月4日離開上海。該艦從4月9日到5月3日一直在香港等待輪替它的路易絲號,並為回國做準備。[2]

返航途中,弗蕾亞號於1879年5月18日在安耶爾英語Anyer附近發生了一起嚴重事故。其中一台鍋爐過熱爆裂,致使沸水湧進統艙英語Steerage,嚴重燙傷了正在那裏休息的幾名水兵。其中4人因傷重不治,被送到荷屬東印度巴達維亞安葬。該艦隨後繼續行程,前往南非的開普敦停留。英國軍隊在那裏發動了祖魯戰爭,殖民地總督將繳獲的祖魯戰利品作為禮物贈予弗蕾亞號轉交德國長公主維多利亞,她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女兒。在大部分船員開始患上壞血病後,艦隻被迫在亞速爾群島法亞爾島作計劃外經停,並上岸購買新鮮的食物來緩解病情。它最終於9月17日返抵威廉港,至十天後就地退役。[2]

第二次海外部署

[編輯]

由於艦況良好,弗蕾亞號不必進行長時間的大修,可以立即開始另一次海外運用。因此,在針對東亞的條件進行重新裝備後,該艦便於1879年10月3日重新入役。然而,新的航程需要取道南美,在智利、秘魯和玻利維亞之間爆發的太平洋戰爭期間,它將協助鐵甲艦漢薩號保護德國的利益。弗蕾亞號於10月26日起航,在前往南美的途中,它曾數次與蓋甲板巡防艦菲內塔號相遇。在麥哲倫海峽,該艦又遇到了擱淺的英國輪船馬蘭亨斯號(SS Maranhence),並協助將後者拖到了蓬塔阿雷納斯。1880年3月3日,弗蕾亞號抵達智利的瓦爾帕萊索,與漢薩號和同樣奉命前往戰區的炮艦鬣狗號德語SMS Hyäne (1878)會合。從3月8日到4月14日,該艦在被秘魯封鎖的智利港口阿里卡附近巡航。[8]

中國水域對軍艦的迫切需求致使漢薩號艦長、同時身兼這支德國編隊司令的海軍中校卡爾·愛德華·霍伊斯納德語Karl Eduard Heusner批准弗蕾亞號於4月14日結束在南美的任務,它向北前往巴拿馬城,為橫跨太平洋的漫長航行裝載補給。弗蕾亞號於5月8日離開巴拿馬,於五周後經停桑威奇群島檀香山,在那裏受到了夏威夷國王卡拉卡瓦的登艦訪問。之後,該艦前往西屬關島,於8月4日至5日期間在當地進一步裝載補給。它於8月21日抵達香港,在那裏加入了德國駐東亞編隊,陣中成員除旗艦菲內塔號外還包括炮艦獨眼巨人號狼號德語SMS Wolf (1878),均受前弗蕾亞號艦長暨現任菲內塔號艦長、已晉升海軍上校的齊爾措指揮。弗蕾亞號於9月9日前往煙臺,讓其船員在橫渡太平洋的長途航行後充分休息。它在當地一直停留至10月28日,然後轉往上海,於11月1日開始接受為期六周的保養維護。[9]

弗蕾亞號於1880年12月返回香港,並於1881年2月15日在那裏迎接新任艦長、海軍上校保羅·庫普夫納(Paul Kupfer)的到來。駐留香港期間,該艦曾在大鵬灣進行射擊訓練,並於3月30日至4月11日期間兩次經由海口前往西沙群島執行水文測量任務。4月30日,當中國海盜襲擊德國三桅帆船西洋號(Occident)之後,弗蕾亞號應德國駐華公使的要求前往果洲群島尋找海盜,但一無所獲。隨着菲內塔號於5月底返德,庫普夫納上校成為東亞駐地的最高階軍官,從而全權指揮駐紮在東亞的德國軍艦。然而不久之後,庫普夫納便於6月18日死於斑疹傷寒,於是由大副德語Erster Offizier (Deutsche Marine)、海軍少校恩斯特·馮·萊佩爾-格尼茨(Ernst von Lepel-Gnitz)接管了弗蕾亞號的指揮權。6月30日,該艦開始啟程返德,至7月中旬在巴達維亞與其繼任者、蓋甲板巡防艦施托施號會合,萊佩爾-格尼茨在那裏移交了東亞駐地的指揮權。隨後,弗蕾亞號繼續橫跨印度洋,穿過蘇彝士運河和地中海,於10月6日回到威廉港,並於10月21日就地退役。[9]

後續運用

[編輯]

在使用路易絲號和阿里阿德涅號作為實習水兵的教學艦取得成功後,帝國海軍部決定將弗蕾亞號也改裝成一艘教學艦。這項工作從1881年末持續到1883年初,並於1883年3月3日重新入役執行教學任務。在北海完成海試後,它來到基爾接載實習水兵登艦。但直到7月12日,弗蕾亞號才展開前往但澤和卡爾斯克魯納的首次短途訓練巡航,並最終返回基爾。7月25日,前往南美和加勒比海的長途訓練巡航啟動。在行程中,它於9月24日在阿根廷的布蘭卡港停留。由於海地動盪,該艦奉命轉往太子港,於10月29日抵達。直到11月16日,弗蕾亞號才繼續前往雅克梅勒,在當地接走250名平民,並將他們帶到牙買加的京士頓。該艦於12月16日返回太子港,隨着政府已經鎮壓了叛軍,使其得以於1884年1月繼續開展訓練巡航。之後,它相繼到訪了委內瑞拉的卡貝略港百慕達群島和美國的漢普頓錨地[9]

返回德國水域後,弗蕾亞號自1884年9月1日起又立即參加了訓練分艦隊(Übungsgeschwader,即公海艦隊前身)在北海和波羅的海舉行的年度秋季演習。演習結束後,該艦於9月21日返回基爾,六天後繼續前往但澤,在那裏讓學員們下船。它於10月11日在但澤退役,並被送完船廠接受大修。在此過程中,其索具被削減為三桅帆樣式,並移除了其中一門150毫米炮。這些措施於1887年秋季完成。弗蕾亞號於同年10月23日重新入役,首先進行了海試。之後它駛向基爾,繼而前往威廉港,於12月22日抵達。1888年1月17日,該艦在威廉退役;從此未見進一步的運用,這是不尋常的,因為它剛剛大修過。據海軍歷史學家漢斯·希爾德布蘭德、阿爾貝特·勒爾和漢斯-奧托·施泰恩梅茨推測,可能由於當時專門作為訓練艦建造的巡洋巡防艦水妖號已經開始服役,海軍部便認為弗蕾亞號成為多餘。1893年底,該艦被列為「港埠用船」(Hafenschiffe),並於1896年12月14日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次年,帝國海軍作價65,160金馬克將其售予拆船商,並在基爾拆解報廢。[10]作為替代,一艘於1895年至1898年間建造的維多利亞·路易絲級巡洋艦也被命名為弗蕾亞號[4][11]

註釋

[編輯]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引用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