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特拉爾松德號小巡洋艦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船名 | 施特拉爾松德號 |
艦名出處 | 施特拉爾松德 |
建造方 | 不萊梅威悉船廠 |
鋪設龍骨 | 1910年 |
下水日期 | 1911年11月4日 |
入役日期 | 1912年12月10日 |
結局 | 1920年割讓予法國 |
法國 | |
船名 | 米盧斯號 |
艦名出處 | 米盧斯 |
交船日期 | 1920年8月3日 |
除籍日 | 1933年2月15日 |
結局 | 1935年拆解報廢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馬德堡級小巡洋艦 |
排水量 | 4570噸 |
船長 | 138.7米 |
型寬 | 13.5米 |
吃水 | 4.4米 |
動力輸出 | 25000匹馬力 |
動力來源 | |
船速 | 27.5節 |
續航力 | 5820海里以12節 |
乘員 | 354人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施特拉爾松德號(德語:SMS Stralsund[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10年代建造的四艘科爾貝格級小巡洋艦的末艦,以當時的波美恩省城市施特拉爾松德命名。它於1910年在不萊梅的威悉船廠開始架設龍骨,至1912年12月完工並交付公海艦隊使用。施特拉爾松德號的主艦炮為十二門105毫米45倍徑速射炮,最高速度達27.5節。
施特拉爾松德號的大部分職業生涯都在公海艦隊的偵察部隊度過。它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的重大行動,其中包括對英國沿岸的數次出擊、以及1914年8月的黑爾戈蘭灣海戰和1915年1月的多格灘海戰。它在所有行動中都未受損。而當日德蘭海戰爆發時,該艦正身處船塢內,因此錯過了參戰。戰爭結束後,艦隻在交予協約國之前曾短暫服役於威瑪國家海軍。它被割讓予法國海軍,並在那裏更名為米盧斯號(法語:Mulhouse)後一直服役至1925年。它於1933年正式除籍,繼而在兩年後拆解報廢。
設計
[編輯]施特拉爾松德號是為替代老舊的小巡洋艦鸕鶿號而以「鸕鶿替艦(Ersatz Cormoran)」[註 2]為代號進行訂購,並於1910年在不萊梅的威悉船廠開始架設龍骨。它於1911年11月4日下水,之後展開舾裝工作。在下水儀式上,由施特拉爾松德時任市長恩斯特·奧古斯特·弗里德里希·格羅諾夫主持為艦隻命名。由於這座北德漢薩城市被視為原普魯士海軍的搖籃,因此該艦的命名被視為是向此致敬。至1912年12月10日,艦隻正式投入公海艦隊使用。[2]
施特拉爾松德號的全長為138.7米(455呎1吋),有13.5米(44呎3吋)的舷寬和4.4米(14呎5吋)的前吃水。在滿載情況下,艦隻的排水量可達4,570公噸(4,500長噸)。[3]其推進系統由三套貝格曼蒸汽輪機組成,以驅動三個直徑為2.75米(9呎0吋)的三葉螺旋槳。艦隻設計可輸出25,000匹軸馬力(19,000千瓦特)的額定功率,但在實際使用中達到了33,482匹軸馬力(24,968千瓦特)。它們由十六台燃煤船用式水管鍋爐提供動力,其後又改造為將燃油噴灑在煤上以提高燃燒效率。這也使艦隻的最高速度可達27.5節(50.9公里每小時)。施特拉爾松德號能夠攜帶1,200公噸(1,200長噸)煤和額外106公噸(104長噸)燃油,允許其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5,820海里(10,78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則為18名軍官及336名水兵。[2]
施特拉爾松德號的主艦炮由十二門單裝105毫米45倍徑速射炮組成。其中兩門並排佈置在艏艛前方,八門設於艦舯、每邊各四門,以及兩門並排佈置在艦艉。[4]炮管的仰角可提升至30°,使其可以瞄準最高達12,700米(13,900碼)開外的目標[5]。它們共提供1800發彈藥,其中每炮150發。此外,艦隻還標配搭載有兩具500毫米(19.7吋)魚雷管和五枚魚雷,均浸沒舷側的船體內。它同樣具備攜帶120枚水雷的能力。在裝甲方面,施特拉爾松德號受到60毫米(2.4吋)厚的水線裝甲帶保護;司令塔的側面有100毫米(3.9吋)厚,而甲板的厚度則為60毫米。[6]
服役歷史
[編輯]施特拉爾松德號的大部分職業生涯都是在公海艦隊的偵察部隊中度過的[7]。1814年8月16日,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兩周後,施特拉爾松德號與姊妹艦斯特拉斯堡號對霍夫登進行了一次掃蕩,以搜尋英國的偵察部隊。這兩艘巡洋艦在相隔約10,000米(11,000碼)的距離上遇到了十六艘英國驅逐艦和一艘輕巡洋艦。由於數量處於明顯劣勢,兩艘德國艦隻遂中斷接觸並返回港口。[8]施特拉爾松德號參加的首個大型行動是1914年8月28日的黑爾戈蘭灣海戰。當日,英國的戰鬥巡洋艦和輕巡洋艦在黑爾戈蘭灣襲擊了德國的偵察屏護部隊。[9]在12:30,施特拉爾松德號、但澤號和阿里阿德涅號抵達增援海軍少將萊貝雷希特·馬斯,並迅速扭轉了對英國輕巡洋艦的戰局[10]。此後不久,英國的戰鬥巡洋艦介入,擊沉了阿里阿德涅號和馬斯的旗艦——科隆號。施特拉爾松德號及其它倖存小巡洋艦遂撤退至霧霾中,並得到第一偵察集群戰鬥巡洋艦的馳援。[11]它與但澤號隨後又重回現場,並救出了阿里阿德涅號的大部分船員[12]。
施特拉爾松德號作為第一偵察集群的偵察屏護,還參加了1914年11月2-3日的襲擊雅茅斯行動。當戰鬥巡洋艦在炮擊雅茅斯城鎮時,施特拉爾松德則佈設了一個雷區,並擊沉了一艘蒸汽船和一艘試圖攔截德國襲擊者的潛艇D5號。炮擊結束後,德國分艦隊返回母港而沒有遭遇英國部隊。[13]施特拉爾松德號也出現在一個月後突襲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及惠特比的行動中,並再次負責為第一偵察集群提供屏護[14]。在炮擊城鎮後的撤退中,德國人幾乎被英軍攔截;輕巡洋艦南安普敦號發現了斯特拉爾松德號和幾艘魚雷艇。然而,英軍旗艦上發生的騷亂卻令德國分艦隊得以逃脫。[15]同年12月25日,英國人發起了襲擊庫克斯港的行動,對庫克斯港的德國海軍基地和諾德霍爾茨空軍基地實施空襲。施特拉爾松德號與其中一架水上飛機交火,但未能將其擊落。[16]
在1915年1月24日的多格灘海戰中,施特拉爾松德號再次成為第一偵察集群的屏護部隊的一份子。它與格勞登茨被分配至屏護編隊的前部,羅斯托克號和科爾貝格號則分居編隊的的兩側;它們各由一支魚雷艇半區艦隊護航。[17]在08:15,施特拉爾松德號和科爾貝格號的瞭望手觀察到了英國大型軍艦正逼近該編隊的大量煙跡。由於德國主艦隊尚停留在港口而無法馳援戰鬥巡洋艦,身為第一偵察集群司令的海軍少將弗朗茨·馮·希佩爾遂決定全速撤退。[18]然而,英國的戰鬥巡洋艦卻追上了德國人,在隨後的戰鬥中,大巡洋艦布呂歇爾號遭到擊沉。[19]
施特拉爾松德號錯過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因其當時正在進行150毫米45倍徑速射炮的改裝[20]。改裝工作在基爾的帝國船廠完成。艦隻原有的十二門105毫米炮被七門150毫米炮和兩門88毫米炮所替代。[2]1918年2月2日,施特拉爾松德號在北海不慎觸發了一枚由英國船隻佈設的水雷。無畏艦皇帝號和其它幾艘船出航以護送施特拉爾松德號返回港口。[21]後者也因此錯過了在1918年4月23-24日發動、對前往挪威的英國船隊實施攔截的大型艦隊行動[22]。
戰後,施特拉爾松德號曾於1919年在重新組建的威瑪國家海軍內短暫服役[3]。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規定,該艦將在條約簽署後的兩個月內解除武裝並移交協約國。它作為戰利艦以交易代號「Z」割讓予法國,並於1920年8月3日在法國港口瑟堡正式完成移交。艦隻獲更名為「米盧斯號(Mulhouse)」,並投入法國海軍服役直至1925年在布雷斯特進行改造。此時,它已破舊不堪,因此在完成改造後不久便作預備役處置。1933年2月15日,米盧斯號正式從海軍名錄中除籍,後於1935年在布雷斯特拆解報廢。其艦鍾後來送返德國,現陳列於基爾附近的拉博厄海軍紀念館。[3][23]
註釋
[編輯]- 腳註
- 引用
- ^ Gröner,第56頁.
- ^ 2.0 2.1 2.2 Gröner,第107–108頁.
- ^ 3.0 3.1 3.2 Gröner,第108頁.
- ^ Gardiner & Gray,第159頁.
- ^ Gardiner & Gray,第140頁.
- ^ Gröner,第107頁.
- ^ Gardiner & Gray,第160頁.
- ^ Scheer,第42頁.
- ^ Bennett,第145–147頁.
- ^ Bennett,第148頁.
- ^ Bennett,第149–150頁.
- ^ Scheer,第45頁.
- ^ Tarrant,第30頁.
- ^ Tarrant,第31頁.
- ^ Tarrant,第34頁.
- ^ Barber,第48頁.
- ^ Scheer,第77頁.
- ^ Scheer,第78–79頁.
- ^ Scheer,第80–85頁.
- ^ Campbell,第23頁.
- ^ Staff,第12頁.
- ^ Halpern,第418頁.
- ^ Gardiner & Gray,第201頁.
參考資料
[編輯]- Barber, Mark. Royal Naval Air Service Pilot 1914–18. Oxford, UK: Osprey Books. 2010. ISBN 978-1-84603-949-2.
- Bennett, Geoffrey. Naval Battle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London, UK: Pen & Sword Military Classics. 2005. ISBN 1-84415-300-2.
- Campbell, John. 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 London, UK: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8. ISBN 1-55821-759-2.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2.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4. ISBN 0-87021-907-3.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0-87021-790-9.
- Halpern, Paul G.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1-55750-352-4.
- Scheer, Reinhard. Germany's High Seas Fleet in the World War. London, UK: Cassell and Company. 1920. OCLC 52608141.
- Staff, Gary. German Battleships: 1914–1918 (Volume 2). Oxford, UK: Osprey Books. 2010. ISBN 978-1-84603-468-8.
- Tarrant, V. E. Jutland: The German Perspective. London, UK: Cassell Military Paperbacks. 1995. ISBN 0-304-35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