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 (五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琪(871年—930年10月26日?[1][2][3]),台秀河南府壽安縣(今河南省宜陽縣)人,祖籍隴西郡狄道縣(今甘肅省臨洮縣),中國唐朝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後唐官員,後梁年間為宰相

家世和效力唐朝[編輯]

李琪出自隴西李氏敦煌房,五世祖李憕天寶末年為禮部尚書、東都洛陽留守,在安史之亂中以忠誠顯名,拒絕投降安祿山,洛陽失守時遇害。曾祖李寀,唐憲宗元和年間官至給事中。祖父李敬方,為唐文宗諫議大夫。父李縠,唐僖宗廣明年間,為統軍對黃巢大規模變軍作戰的諸道行營兵馬都統王鐸都統判官,因功為諫議大夫。[1]

李琪十三歲時,已以詞賦詩頌為王鐸所知,但王鐸懷疑那些詩非李琪本人所作而是他人代筆。一次他設宴於公署,邀請李縠,秘密派人去李家,以《漢祖得三傑賦》為題測試李琪,李琪立即寫就,結尾寫道:「得士則昌,非賢罔共,龍頭之友斯貴,鼎足之臣可重,宜哉項氏之敗亡,一范增而不能用。」王鐸讀後為之驚駭,說:「這孩子是大器啊,將來主宰文壇。」[1]十四歲時,再次謁見王鐸,王鐸說:「剛才蜀中詔命到,用夏州拓跋思恭為收復都統,可以作一首詩嗎?」李琪秉筆立就:「飛騎經巴棧,洪恩及夏台。將從天上去,人自日邊來。此處金門遠,何時玉輦回。蚤平關右賊,莫待詔書催。」王鐸更奇之,因而抓着李琪的手曰:「這真是鳳手啊。」次年,丁母憂,流寓齊魯之地,然糠照薪(燒糠照明),把夜晚當白天一樣寫文章,讀書數千卷,期間作詩賦。光啟元年(885年)唐僖宗因內亂出奔,李琪私下作賦:「哀痛不下詔,登封誰上書。」[4]

唐昭宗年間,官員李谿父子以文學知名。李琪時年十八,將一軸賦裝在袖子裏謁見李谿。李谿覽賦驚異,反穿鞋子迎李琪進門,取出李琪所作《調啞鍾》《捧日》等賦,說:「我曾擔心近年文士所作辭賦都在數句之後都沒有賦題,吾子入句見題,而且句子對偶典麗,吁!可畏啊。」此事後,李琪更知名,中進士。兄李珽也中進士。乾寧二年(895年),唐昭宗封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為晉王,以薛廷珪、李琪為冊使前往河東軍部太原天復(901年—904年)初,李琪考博學弘詞,居第四等,授武功縣尉,辟轉運巡官,遷左拾遺、殿中侍御史。每看到不當政策,他就上章議論,文章秀麗,讀者忘倦。昭宗逃難時,李琪隱居荊、楚間,自隱來歷,號華原李長官。堂兄李光符為宜都長官,曾厭薄他。李琪寂寞,每臨流踞石、摘樹葉時試草制詞,吁嗟怏悵,將樹葉投入水中。[1]

效力後梁[編輯]

後梁代唐後,李琪、李珽兄弟齊名,為梁開國皇帝後梁太祖所知,李珽被其任為崇政學士,李琪則被征為左補闕,再入為翰林學士,獲賜大硯瓦。[5]開平(907年—911年)初年,兩浙百姓上言請為尚父吳越國王錢鏐立生祠,太祖同意,令李琪撰生祠堂碑以賜。[6][7]乾化二年(912年)二月,太祖至貝州,命四丞相、李琪及其學士同僚盧文度、知制誥竇賞等十五人扈從。[8]累遷戶部侍郎、翰林承旨。太祖多對敵國及燕趙等地用兵,李琪常隨駕居帳中,專掌文書,作文合太祖意,寵遇過人。其名播於海內。他重諾,憐才,獎善,家門和睦。[1]

梁末帝朱瑱貞明年間,李琪歷任兵部、禮部、吏部侍郎,受命與馮錫嘉張充郗殷象同撰《梁太祖實錄》三十卷,但敘述不工,事多漏略。[9]御史中丞,累擢尚書左丞。[1]李琪不喜要員劉昌素為人,因而善待與劉昌素同年進士卻互相詬罵不親近的盧損。李琪的妹妹瞎了一隻眼睛,長年嫁不出去,就嫁給盧損,盧損慕李琪聲譽而娶其妹。[10]

貞明六年(920年),李琪被任為中書侍郎,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實質宰相[11][12]盧損也受到提拔,累遷至右司員外郎。[10]儒生王延以所作賦謁見李琪,李琪看後欣然說:「最近作賦到這個地步的人很難得,王生升我堂矣。」薦為即墨縣令。[13]於是士人稱讚王延。[14]李琪仗着朱瑱近臣皇姐夫租庸使、戶部尚書趙岩國舅張漢傑的勢力,收受賄賂。李琪性疏俊,倜儻負氣,不拘小節,而同僚宰相蕭頃謹慎細密。[15]但因李琪有才,中書省多按他而非蕭頃的意思辦事。[1]蕭頃秘密收集李琪的錯誤。他很快對朱瑱奏稱凡有攝官對李琪行賄,李琪就任他們為正職官。朱瑱大怒,想把李琪流放到遠方,但因趙岩、張漢傑左右,只罷為太子少保,當是沒有皇太子,這只是榮銜。[15]

效力後唐[編輯]

莊宗年間[編輯]

天祐二十年(923年),李克用之子晉王李存勗稱帝,自稱唐朝合法繼承者,建立後唐,即莊宗皇帝。同光元年(923年),他突襲攻克梁都城大梁,朱瑱自殺,梁亡,全境為唐所並。莊宗素聞李琪名,欲大任。議者以為主導朝政的樞密使郭崇韜以勛臣身份為宰相,不知朝廷典故,當用唐朝名家輔佐之。李琪與禮部尚書薛廷珪因曾為晉王冊禮使,有德望也有文才,都被推薦為宰相。但郭崇韜反對他們,指薛廷珪浮華、李琪粗疏。在郭崇韜和宰相豆盧革推薦下,尚書左丞趙光胤和禮部侍郎韋說被任為宰相。[16]梁舊臣也多嫉妒忌恨李琪。[1]二年(924年)三月,李琪被任為刑部尚書。[17]九月,奏請廢止後梁法律,行唐文宗時法律《開成格》。[18]

三年(925年)六月,充昭宗、少帝改卜園陵禮儀使。[19]七月,充大行皇太后山陵禮儀使,以刑部尚書、判太常卿兼判吏部尚書銓事改任為吏部尚書,依前判太常卿。九月,郭崇韜出兵伐前蜀前,奏稱如果宰相有缺,首推鄴都副留守張憲,其次則身為中原士族富有文學的李琪、御史中丞崔居儉,可擇而任之。[20][21]十月,莊宗奉皇太后尊諡寶冊赴西京長安錄座,以李琪讀寶文,百官素服列隊於長壽宮門外奉慰。當年秋,大水,莊宗憂心軍糧不足,閏十二月,徵集百官意見,李琪上疏數千言,引古田租之法和從權救弊之道,主張在用兵前合理預算,減輕農民稅負以鼓勵農事,對給政府送錢的人授以官爵,可充國庫。[22][23]莊宗很贊同,下詔褒獎,[24]敕令有司執行,[25][26][27]卻沒有得到貫徹。[28]四年(926年)二月,莊宗命李琪為國計使,[29][30]將用為輔相,[1]但四月卻在洛陽的興教門之變中被殺。[31]

明宗年間[編輯]

另一起兵變的領導者莊宗養兄李嗣源很快到洛陽接管,始稱監國,又準備稱帝,但不知是否當改國號。其近臣武寧節度使李紹真、樞密使孔循認為唐朝國祚已盡,建議改國號。李嗣源卻認為自己的一生和莊宗及莊宗祖父李國昌、父李克用關係緊密,與他們是一家人。李琪指出改國號則是背棄三代舊主,李嗣源作為李克用養子是可以繼承後唐帝位的,宜用以嗣子身份於柩前即位之禮。[32]李嗣源同意了,即位為明宗皇帝。[31][33]明宗初即位,命百官每五天隨宰相入見內殿,稱為「起居」,李琪認為不是舊禮,請求罷之,[34][35]只是每月朔望日才召百官入閣賜食。[36][37]天成元年(926年)五月明宗仍宣詔在朔望入閣以外仍恢復五日起居,並成為定例。[38]

樞密使安重誨主導朝政。六月,李琪在吏部尚書、判太常卿事任上被任為御史大夫。[30][39][40]當月,安重誨前驅過御史台門,被殿直馬延不慎衝撞,安重誨斬之於馬前再上奏。李琪害怕安重誨,不敢彈劾,又怕諫官議論,托宰相任圜先知會安重誨,再報告明宗,但仍然遲疑不敢直言。七月,明宗則在安重誨請求下,下詔責馬延衝撞重臣,戒諭中外。[31][39]李琪又奏論四夷來朝之禮,經太常寺討論,明宗下詔大蕃入朝時按舊儀,於正殿排比鋪陳立仗,百官排班,於正門引入使者對見。[41]十月,三上表請辭。[42]

豆盧革和韋說都被罷相後,二年(927年)正月,朝廷議論代之者。當時安重誨很信任孔循,在孔循推薦下,安重誨推薦太子賓客鄭珏,鄭珏被任為宰相,安重誨再推薦太常卿崔協。任圜欲用李琪,但鄭珏素來厭惡李琪,孔循也因而反對李琪,對安重誨說:「李琪不是沒文學,但是不廉。宰相應該端重有器度,才足為官員之首。朝論認為莫如崔協。」後來安重誨與任圜在明宗面前熱烈爭論崔協和李琪的優點。安重誨私下對任圜說:「現在正缺人,讓崔協暫且當一下可以嗎?」任圜說:「李琪才藝相當於時下一百人,而讒夫巧言阻其進用,忌害其能,明公舍李琪而相崔協,猶如棄蘇合丸而取蛣蜣轉丸。」安重誨笑而止。孔循每天說李琪的短處而稱讚崔協,最終明宗任崔協和端明殿學士馮道為宰相,忽略了李琪。[31][43]李琪託病三度上章請老,朝廷不允,二月,除授(拜官授職)尚書右僕射。[1][39][44][45][46][47]同年刑部侍郎、權判太常卿馬縞奏請明宗別立親廟,追尊生身父祖為「皇」,得李琪等認可,[48]但明宗想追尊生身父祖為皇帝,李琪等又請追尊明宗生身父祖為皇帝,曾祖、高祖為皇。[49]在鄭珏合群議所奏下,最後明宗追尊四代生身先祖為皇帝。[50]李琪上書中書省稱按《開元禮》「上事日合有恩賜百官酒食」「僕射上事日,中書、門下率百官送上」,中書省下發太常寺,太常寺說查《開元禮》無「送上」之文,亦無恩賜酒食之事。[51]

前次拜相之爭後,李琪為宰相們所疑,他們仔細檢查他的上表,尋找錯漏,導致李琪所奏事多被阻攔。三年(928年)五月,為太子少傅,當時並無皇太子,這完全是榮銜。[52]四年(929年),明宗討滅叛將義武軍節度使王都,從汴州回洛陽,[53]李琪時為東都留守,奏請率百官至偃師奉迎。[54]為讚揚明宗和北面招討使王晏球敗王都及其契丹盟軍,李琪在所進《賀平中山王都表》中寫道「敗契丹之凶黨,破真定之逆城」,將義武軍軍部定州誤作鄰鎮成德軍的軍部真定,被馮道指責,罰俸一月。[39][55][56]平盧節度使、改回原名霍彥威的李紹真去世,李琪奉命撰《霍彥威神道碑》,因與霍彥威都曾效力後梁,李琪將霍彥威在梁的履歷寫得如同在唐一般,出於個人感情不稱梁為偽朝。中書省為此指責他,並奏請明宗下詔重修,明宗從之。[1][57]

李琪因善作文而自負,顯貴後,在牙版上刻金字「前鄉貢進士李琪」,常置於座側。李琪雖博學多才,卻不持重,不知進退收斂,明知具有攻擊性是冒險之舉,仍然因不能自我鎮靜而為之。長興元年(930年)四月,明宗御文明殿受冊徽號為聖明神武文德孝恭皇帝,李琪時為特進、太子少傅、上柱國酒泉郡開國侯、食邑一千戶。[58]他最終以太子太傅致仕,當時仍無皇太子,故仍是榮銜。十月,[2]李琪卒於洛陽福善里家中。生前,他將所作詔書編為十卷,名為《金門集》,大行於世。子李貞,官至邑宰。[1]

作品[編輯]

  • 《梁啟聖匡運同德功臣、淮南鎮海鎮東等軍節度使、淮南浙江東西等道觀察處置營田招討安撫兼鹽鐵製置發運等使、開府儀同三司尚父守尚書令、揚杭越等州大都督府長史、上柱國吳越王錢公生祠堂碑》
  • 長蘆崇福禪寺僧堂上樑文
  • 《皇天大政論》十卷[59]
  • 《金門集》十卷
  • 《應用集》三卷[60]
  • 《玉堂遺範》三十卷[61]

評價[編輯]

  • 《舊五代史》史臣曰:夫相輔之才,從古難得,蓋文學政事,履行謀猷,不可缺一故也。如數君子者,皆互有所長,亦近代之良相也。如齊公(趙光逢)之明節,李琪之文章,足以圭表搢紳,笙簧典誥,陟之廊廟,宜無愧焉!

註釋及參考文獻[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舊五代史》卷五十八
  2. ^ 2.0 2.1 《舊五代史》卷四十一
  3. ^ 930年10月26日,後唐明宗因李琪去世下令廢朝。這並不完全代表李琪於當日卒。
  4. ^ 太平廣記
  5. ^ 《謝朱梁祖大硯瓦狀》
  6. ^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
  7. ^ 《梁啟聖匡運同德功臣、淮南鎮海鎮東等軍節度使、淮南浙江東西等道觀察處置營田招討安撫兼鹽鐵製置發運等使、開府儀同三司尚父守尚書令、揚杭越等州大都督府長史、上柱國吳越王錢公生祠堂碑》
  8. ^ 《舊五代史》卷七
  9. ^ 《舊五代史》卷一十八
  10. ^ 10.0 10.1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八
  11. ^ 《舊五代史》卷十
  12. ^ 《新五代史》卷三
  13. ^ 《新五代史》卷五十七
  14. ^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一
  15. ^ 15.0 15.1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一
  16.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二
  17. ^ 《舊五代史》卷三十一
  18. ^ 《請行開成格奏》
  19. ^ 《舊五代史》卷三十二
  20. ^ 《舊五代史》卷五十七
  21. ^ 《征蜀薦才疏》
  22. ^ 《陳經國事疏》
  23. ^ s:請轉運官物授官奏
  24. ^ 《舊五代史》卷三十三
  25. ^ 《舊五代史》卷一百四十六
  26. ^ 《停折納等稅敕》
  27. ^ 《答李琪轉倉贍軍條陳敕》
  28.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四
  29. ^ 《舊五代史》卷三十四
  30. ^ 30.0 30.1 《舊五代史》卷一百四十九
  31. ^ 31.0 31.1 31.2 31.3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五
  32. ^ 《不應改國號議》
  33. ^ 《舊五代史》卷三十五
  34. ^ 《請更定朔望入閣奏對疏》
  35. ^ 《答盧文紀整飭辭謝朝班等例詔》
  36. ^ 《依李琪朔望奏對議(天成元年七月中書門下)》
  37. ^ 《依李琪朔望奏對敕》
  38. ^ 五代會要
  39. ^ 39.0 39.1 39.2 39.3 《新五代史》卷五十四
  40. ^ 《新五代史》本傳仍作御史中丞。此從《舊五代史》本傳、<明宗紀二><職官志>、《資治通鑑》。
  41. ^ 《舊五代史》卷三十六
  42. ^ 《舊五代史》卷三十七
  43. ^ 《新五代史》卷二十八
  44. ^ 《舊五代史》卷三十八
  45. ^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七
  46. ^ 《請更定朝班奏(清泰二年十一月御史台)》
  47. ^ 全唐文》作尚書左僕射。
  48. ^ 《請准為縞奏即令撰諡冊議》
  49. ^ 《舊五代史》卷一百四十二
  50. ^ 《新五代史》卷五十五
  51. ^ 《李琪新授僕射上事奏(天成二年八月,中書門下)》
  52. ^ 《舊五代史》卷三十九
  53.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六
  54. ^ 《奉迎車駕還京奏》
  55. ^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六
  56. ^ 《李琪上表誤用真定罰俸敕》
  57. ^ 《舊五代史》卷四十
  58. ^ 馮道《上唐明宗徽號冊》
  59. ^ 《宋史》卷二百零五
  60. ^ 《宋史》卷二百零八
  61. ^ 《宋史》卷二百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