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易沙意
歐仁·奧古斯特·易沙意(法語:Eugène Auguste Ysaÿe,1858年7月16日—1931年5月12日),比利時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揮家。他被譽為「小提琴之王」,內森·米爾斯坦則稱他為「沙皇」。
生平
[編輯]早年
[編輯]易沙意的家族曾居於南比利時的瓦隆地區,16世紀以後則是該區域的蘇馬涅村莊。[1]19世紀初,易沙意的祖父喬治(Georges)舉家遷往列日,1858年7月16日易沙意出生於列日,五歲時與父親一起上小提琴課。即使後來他繼續與著名的大師學習,他仍會認識到父親的教學是他對樂器了解的基礎。他七歲時進入列日音樂學院,師從德西雷·海恩伯格,儘管此後不久,他被音樂學院勸退,由於缺乏進步。這是因為,為了養家餬口,年輕的歐仁不得不在兩個本地樂團中全職演奏,他的父親擔任其中一支的指揮。
易沙意繼續在這些樂團中演奏,儘管他自己學習了一些小提琴的曲目。到他十二歲的時候,他的演奏是如此出色,有一天他在一個地窖里練習音樂,傳奇小提琴家亨利·維厄當在街上經過時,被他的小提琴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他對這個男孩產生了興趣。[註 1]他安排易沙意重新進入音樂學院(1872年),與維厄當的助手亨里克·維尼奧夫斯基一起學習。易沙意後來也與維厄當一起學習,易沙意稱老師和學生的角色為「主人和門徒」,雙方都非常喜歡。在他的最後幾年,維厄當要求易沙意到鄉下來,只為他拉琴。維厄當這樣評價自己的門徒:
⋯⋯他是一名模範學生,他的服從、自信、能力和才華都堪稱典範。他憑直覺即能掌握有關於音樂的一切,並可立刻執行我教導的事情。簡而言之,他是我一輩子都在尋找的那種天才⋯⋯[3]
與這些老師一起學習,讓易沙意成為了所謂的「佛朗哥-比利時小提琴演奏學派」的成員,這可以追溯到弗朗索瓦·圖爾特對現代小提琴琴弓的發展。[註 2]這種學派(École)的特質包括優雅,飽滿的音調,無晃動的「長」弓,精確的左手技巧以及用整個前臂運弓,同時保持手腕和上臂安靜(相對於約瑟夫·約阿希姆的德國手腕運弓學派和萊奧波德·奧爾的使用整臂的俄派概念)。
職業生涯
[編輯]易沙意從列日皇家音樂學院畢業後,成為本亞明·比爾塞啤酒大廳管弦樂團的首席小提琴。[註 3]許多著名和有影響力的音樂家定期來聽這個樂團,特別是聽易沙意,其中包括約瑟夫·約阿希姆,李斯特·費倫茨,克拉拉·舒曼和安東·魯賓斯坦,他們要求將易沙意合同解除以陪同他巡迴演出。
易沙意27歲那年(1885年3月),他被推薦為巴黎科洛納樂團的獨奏者,演出拉羅《西班牙交響曲》,這是他作為音樂會藝術家取得巨大成功的開端。[註 4][5]次年,易沙意在他故鄉比利時的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獲得教授職位。[註 5]這開始了他的教師生涯,在1898年離開音樂學院之後到他的最後幾年,這一直是他的主要職業之一。他的門生有約瑟夫·金戈爾德、威廉·普里姆羅斯、內森·米爾斯坦(他主要與彼得·斯托利亞斯基一起學習)、路易斯·珀辛格、馬蒂厄·克里克布姆 、瓊尼·海肯斯、查爾斯·霍德雷特、雅舍·布羅德斯基、奧斯卡·舒姆斯基、朱莉婭·克倫普和阿爾多·費拉雷西等人。易沙意一直是法國音樂的支持者,曾加入「國家音樂協會」,也因此結識當代許多作曲家,包括了弗蘭克、佛瑞、丹第、肖松、德布西等等。弗蘭克盛讚易沙意對當代法國音樂的掌握:
他的演奏是宏偉的⋯⋯既慷慨又充滿熱情⋯⋯他是我們法蘭西音樂黃金時代的最佳詮釋者,每次都讓新的實驗性作品成為傑作。[6]
在擔任音樂學院教授期間,易沙意繼續遊覽世界不斷擴大的部分,包括歐洲、俄羅斯和美國。儘管有健康方面的問題,尤其是他的手部狀況,易沙意的表演還是處於最佳狀態,許多著名的作曲家都為他獻上了重要作品,包括德布西、聖桑、弗蘭克和肖松等人。他將聖桑為鋼琴獨奏而作的《圓舞曲式練習曲》改編成了小提琴和樂團版本。
應當提到弗蘭克的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這是1886年送給易沙意和他的妻子的結婚禮物。據說易沙意在瀏覽了作品手稿後表示:
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給我更大的榮譽,或比收到這份禮物更喜悅。此份大禮不僅屬於我而已,它更是隸屬全人類的。[7]
易沙意之後不論到哪裏都會演奏這首曲子。另外,當易沙意被要求寫一部協奏曲時,他的回覆則是肖松的《音詩》。西格提·約瑟夫認為,這兩點忠誠最能表現出對易沙意受到極大尊重的原因。
1886年,他成立了易沙意四重奏,他們首演了德布西的弦樂四重奏。
隨着他的身體疾病變得越來越難以接受,易沙意轉向了教學,指揮和他早年所愛:作曲。在他最著名的作品中,有六首獨奏小提琴奏鳴曲(作品27),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作品28),一首為兩把小提琴而作的奏鳴曲,八首為不同樂器(一或兩把小提琴,小提琴和大提琴,弦樂四重奏)和樂團而作的音詩(《輓歌》、《狂喜之詩》、《冬歌》、《夜詩》等等),無低音提琴的弦樂隊的作品(包括《流放》),兩首鋼琴三重奏,一首弦樂五重奏。他在臨終前用瓦隆語寫了一部歌劇《礦工彼得》。
易沙意於1898年被任命為紐約愛樂樂團音樂總監,但由於他繁忙的獨奏表演而不得不拒絕此邀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易沙意攜家走避倫敦。1916年6月他曾偕比利時伊利沙伯皇后前往前線做勞軍演出。[8]1918年起他開始在辛辛那提交響樂團擔任音樂總監一職,一直待到1922年,並錄製了幾張唱片。[註 6]
最終,在1931年,患有嚴重糖尿病且左腳截肢的歐仁·伊薩耶死於布魯塞爾的家中,安葬在布魯塞爾的伊克塞爾公墓。
評價與特色
[編輯]易沙意的表演引人入勝且極富創意。帕布羅·卡薩爾斯聲稱在易沙意之前從未聽過小提琴手不走音,弗萊什·卡羅伊則稱他為「我一生中聽到過的最傑出和最獨特的小提琴演奏家」。[10]弗萊什並且表示,易沙意的演奏「音色宏偉而高貴,滑音新穎而迷人,抖音自然如歌,左手敏捷準確猶如薩拉沙蒂般完美⋯⋯他更是一位極富想像力的彈性節奏大師,每一種運弓都能傳遞出完美的樂感」。[10]
易沙意擅用各種類型的揉弦技巧,因而能演奏出寬廣而靈活的音調。他說:「不要總是顫音,而要始終在顫動中」("Don't always vibrate, but always be vibrating")。他的演奏原則是:「倘若不能取得情感、詩意或心靈上的效果,就不要去作它。」指揮家亨利·伍德爵士說:「音調令人讚嘆不已。……他在小提琴上創造出的色彩似乎比任何一個當代同行都要多。」[11][10]1894年,美國樂評Henry Krehbiel讚許易沙意的演出:
易沙意從頭到尾都是一個強大有力的人物;一個有着非凡身體素質的人。雖然外表是個正常人,但由於極具流動性的面部表情,而使得他的演奏異常迷人。小提琴是他表達豐富情感的工具,在我印象中從來沒有任何其他演奏家可像他一樣,展示[出]小提琴和演奏者之間存在的親密關係。他把弓放在弦上,弓毛似乎就隨着不同情感之目的而咬着琴弦;時而微弱如鬼魅般的耳語、或如軍士般的怒吼聲,充滿了整個音樂廳,更充滿了感情。[12]
易沙意演繹的最鮮明特徵可能是他精湛的自由速度演奏。亨利·伍德爵士說:「每當他從一個音符借走時間後,他都會忠實地在四個小節內還清欠債」,[11]從而使他的伴奏者能夠在自由的小提琴下保持嚴格的節奏。巧合的是,對弗雷德里克·蕭邦亦有類似的描述。
易沙意是後期浪漫主義和早期現代作曲家的傑出詮釋者,馬克斯·布魯赫、卡米爾·聖桑和塞扎爾·弗蘭克都稱其是他們作品的最佳演奏者。[來源請求]同時他對巴哈和貝多芬的詮釋也倍受人們讚譽。他的演奏技巧輝煌、經過精心打磨,在這方面,他是第一位現代小提琴演奏家,其演奏技巧沒有早期藝術家的缺點。
獲獎與榮譽
[編輯]作品
[編輯]作曲
[編輯]以下是伊薩伊以作曲家身分發表的作品,如果沒有特別說明所演奏樂器,皆以小提琴為主。其管弦樂作品的完整清單,可在交響樂團圖書館中心查閱[15]。
- 獨奏
- 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作品27,1923年
- 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作品28,1924年
- 10首前奏曲(小提琴練習曲),作品35
- 室樂
- 兩首沙龍瑪祖卡,作品10,1884年
- 「在遠處」
- 「馬祖卡」
- B小調第三馬祖卡《遙遠的過去》,作品11,1893年
- 第1號練習曲,作品18
- 第2號練習曲,作品19
- 由圓舞曲式練習曲改編的隨想曲,作品52之6(聖桑作曲,易沙意改編)
- 第1號鋼琴三重奏,作品33
- 管弦樂
- 《流放》(為小提琴與中提琴組成的弦樂團),作品25,1917年
- Saltarelle carnavalesque,作品11a
- 《輓歌》,作品12,1892/3年(由雅克·易沙意完成配器)
- 《紡車》(第二號音詩),作品13
- 《童年的夢》,作品14
- Chant d'hiver(第三號音詩),作品15,1902年
- 《冥想》(為大提琴和樂團),作品16
- G小調協奏曲,作品17
- 《搖籃曲》,作品20
- 《狂喜》(第四號音詩),作品21(題獻給米夏·艾爾曼)
- 《小夜曲》(為大提琴和樂團),作品22
- 《昔日之雪》(第五號音詩),作品23,1911年
- 《嬉遊曲》,作品24,1921年
- Amitié(第六首音詩,為兩把小提琴和樂團),作品26
- 《夜詩》(第七首音詩,為小提琴、大提琴和樂團),作品29
- Harmonies du soir(第八號音詩,為弦樂四重奏和樂團),作品31
- 《幻想曲》,作品32
- 無編號作品
- 死後練習曲
- 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華彩樂段,1888–89年
- 莫扎特第3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一、二、三樂章華彩樂段
-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華彩樂段
- 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華彩樂段
- 第24首隨想曲主題「帕格尼尼變奏曲」,1960年
- 兩首著名詠嘆調(巴哈、韓德爾作曲,易沙意改編)
- E小調圓舞曲(蕭邦作曲,易沙意改編)
- G小調敘事曲(蕭邦作曲,易沙意改編)
- 為兩把小提琴而作的奏鳴曲,1915年
- 弦樂三重奏(Le Chimay),1915年
- B小調弦樂五重奏「致我的弟弟泰奧菲勒」,1894年
- 弦樂四重奏
- 第2號鋼琴三重奏
- 為兩把小提琴和中提琴而作的三重奏(Le Londres)
- 樂團作品《布拉班人之歌》,1918年
- 第8號小提琴協奏曲(由雅克·易沙意完成配器)
- E小調協奏曲[16][17]
- 《挪威傳奇》[註 7]
- 歌劇《彼得兄弟》(Piére li houyeû,1931年),原本為瓦隆語,可能是用唯一用這一語言的歌劇劇本
- 1931年3月4日,在列日歌劇院舉行了《彼得兄弟》(這位作曲家唯一的歌劇)的首演,當時正值他的學生比利時王后伊利沙伯出席一個專門為該作曲家的作品而舉辦的長夜。易沙意患有糖尿病,在醫院的房間裏聆聽了演出。女王得知易沙意病情嚴重,組織了一次電台廣播,易沙意在房間裏向聽眾講話。4月25日,該作品便在布魯塞爾上演。易沙意用擔架被送到劇院的包廂里,得以觀看演出。18天後,他撒手人寰。
批評家對該劇讚賞有加,但該劇在標準劇目中沒有找到位置。2006年11月25日,列日的瓦隆皇家歌劇院再次上演該劇。這次演出由非營利性協會「瓦隆音樂」錄製並出版,編號為MEW 0884-0885,共兩張CD,並附有一本包含瓦隆語文本及其法語、荷蘭語和英語翻譯的冊子,以及法語、荷蘭語、德語和英語的介紹性文本。這個故事是根據1877年列日地區礦工罷工時發生的事件改編的。[18]在與警察的衝突中,發生了小規模槍戰。一名工頭的妻子衝上前去,奪取一名前鋒放在辦公室里的手榴彈,但手榴彈爆炸,她被炸死。
- 1931年3月4日,在列日歌劇院舉行了《彼得兄弟》(這位作曲家唯一的歌劇)的首演,當時正值他的學生比利時王后伊利沙伯出席一個專門為該作曲家的作品而舉辦的長夜。易沙意患有糖尿病,在醫院的房間裏聆聽了演出。女王得知易沙意病情嚴重,組織了一次電台廣播,易沙意在房間裏向聽眾講話。4月25日,該作品便在布魯塞爾上演。易沙意用擔架被送到劇院的包廂里,得以觀看演出。18天後,他撒手人寰。
- 歌劇《石娘子》(L』avièrge di pièr),未完成,未演出
錄音
[編輯][以CD形式發行,索尼古典MHK 62337, 1996]
- 卡米爾·德克勒,鋼琴伴奏
- 華格納:《獲獎歌》選自《紐倫堡的名歌手》1912年2月1日錄製
- 夏布里耶:《第10號風景如畫作品》選自《風景如畫作品》,1912年12月20日錄製
- 舒曼: 《夜之歌》,作品85,No. 12,1912年12月24日錄製
- 維尼奧夫斯基:G大調馬祖卡,作品19,No. 1「Obertass」,1912年12月26日錄製
- 維尼奧夫斯基:D大調馬祖卡,作品19,No. 2「Dudziarz」,1912年12月26日錄製
- 福萊: 《搖籃曲》,作品16,1912年12月27日錄製
- 孟德爾遜: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64(III. 很活潑的快板),1912年12月27日錄製
- 維厄當:《小迴旋曲》作品32,No. 2,1912年12月30日錄製
- 布拉姆斯:升f小調第5號匈牙利舞曲(約阿希姆改編),1912年12月30日錄製
- 克萊斯勒:《維也納隨想曲》,作品2,1912年12月30日錄製
- 華格納:C大調Albumblatt,1912年12月30日錄製
- 易沙意:《遙遠的過去》,b小調第三馬祖卡,作品11,1912年2月1日錄製
- 易沙意:《童年的夢》,作品14,1912年2月1日錄製
- 德伏扎克:升G大調幽默曲(克萊斯勒改編),1914年3月9日錄製
- 舒伯特:《聖母頌》,D. 839,1914年3月9日錄製
- 夏布里耶:《歡樂的行走》,1919年11月30日錄製
- 指揮辛辛那提交響樂團,錄製於1919年11月28日
- 得利布:間奏曲,選自《Naila》(沒有鮮花,大圓舞曲)
- 馬亞爾:《維拉爾之龍》序曲
- 馬斯內:《Navarraise》,選自《Le Cid》
- 拉森:《節日序曲》
- 夏布里耶:《歡樂的行走》
-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 《舍赫拉查達》
- 奧芬巴哈:《地獄中的奧菲歐》
題獻給易沙意的作品
[編輯]- 弗蘭克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1886年)
- 佛瑞D大調鋼琴五重奏(作品89,1889年)
- 德布西G小調弦樂四重奏(作品10,1893年)
- 勒克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1891年)
- 肖松《詩曲》(作品25,1896年)
- 聖桑E小調第1號弦樂四重奏(作品112,1899年)
個人生活
[編輯]易沙意結過兩次婚。他的第一次婚姻是於1886年9月28日在阿爾隆嫁給了來自登德爾蒙德的路易絲·布爾多(Louise Bourdeau),育有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加布里埃爾(1887–1961),卡里(1889–1930),特雷莎(也稱Thésy)(1890– 1956年),安托萬(1894–1979年)和泰奧多爾(1898–1934年)。塞扎爾·弗蘭克在婚禮的早晨向他們贈送了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在匆忙的排練之後易沙意演奏了該曲目。[19]1886年12月15日,弗蘭克於布魯塞爾在音樂會現場正式首演。
路易絲死後(1924年2月9日),他與比他小四十四歲的學生雅內特·丹桑結婚。她是小提琴家,十幾歲時就曾與法蘭茲·克奈澤爾,萊奧波德·奧爾和奧塔卡·舍夫契克等著名老師一起學習。易沙意於1922年在辛辛那提樂團指揮時與她相遇。她在他生病的幾年裏一直照顧他。歐仁去世後對她的唯一要求是她以他的名字進行表演。
易沙意的弟弟是鋼琴家兼作曲家泰奧·易沙意(1865–1918),他的曾孫是馬克·易沙意,他是古典21電台的創始人兼總監,也是搖滾樂隊馬基雅維利的鼓手。尤金·易沙意還是比利時伊利沙伯王后的密友,儘管王后似乎缺乏音樂才華,但他還是教她小提琴。伊薩伊的遺孀在他死後接任了皇家教職,女王為了紀念他開辦伊利沙伯王后國際音樂比賽。他的孫女納迪娜·易沙意·莫斯博是著名的音樂會鋼琴家,在定居加拿大之前與何塞·伊圖爾韋一起在歐洲巡迴演出。她還在安大略省亨茨維爾的CKAR電台主持一檔古典廣播節目,並在其中表演。 易沙意的曾孫弗朗·莫斯博是加拿大樂手和歌手,也是屢獲殊榮的廣告順口溜作曲家。
易沙意還是德布西的朋友,有時會通過信件與他聯繫。[20]兩人相互尊重,易沙意也是這位年輕作曲家早期職業生涯的重要支持者。德布西將他唯一的弦樂四重奏獻給了這位小提琴家,易沙意非常仔細地研究了樂譜。[21]四重奏於1893年12月29日在巴黎的國家音樂協會由易沙意四重奏首演,褒貶不一。在德布西的《夜曲》的寫作過程中,演奏大師易沙意和作曲家也有交流。
軼事與其它
[編輯]尤金·易沙意典藏
[編輯]尤金·易沙意典藏存放在比利時皇家圖書館的音樂分部,將四十年的購買與易沙意家族於2007年的捐贈結合在一起。這是研究音樂家的生活和作品的重要來源,其中包括約700封信 和親筆簽名樂譜,超過1000份印刷樂譜和書籍,豐富的照片集,四部影片以及大約五十張78 rpm和33 rpm的錄音。[22]紐約的茱莉亞音樂學院保存着第二批精美的手寫和印刷樂譜。[23]
易沙意家族小提琴
[編輯]尤金·易沙意家庭有「工匠」背景,儘管他的家庭中有很大一部分演奏樂器。如小提琴家阿諾德·施泰因哈特講述,易沙意家族傳承了一個有關第一把被帶到譜系的小提琴的傳說:
據說一些樵夫在森林裏發現了一個男孩,並帶到了村莊。這個男孩長大後成為鐵匠。一次,在鄉村音樂節上,他通過演奏精美的維奧爾琴使所有人驚訝。從那時起,村民們開始為他的提琴跳舞和唱歌。一天,一位顯赫的陌生人在鐵匠鋪前停下來,給他的馬穿上馬蹄。伯爵的僕人看到裏面的維奧爾琴,並告訴這位年輕的鐵匠,他已經聽到伯爵宮廷中一些吟遊詩人演奏的一種新的意大利樂器。那個叫小提琴的樂器比維奧爾琴好得多 - 它的音調就像人類的聲音,可以表達出每種感覺和激情。從那一刻起,這個年輕人不再為自己的維奧爾琴感到高興。他日夜不停地想着那種美妙的新樂器,它可以表達喜悅和悲傷,其音調直達人心。 然後他做了一個夢:他在他面前看到了一位美貌難以形容的年輕女子,與自己的愛人Biethline一樣。她來到他身邊,親吻他的額頭。那個年輕人醒了,看着牆上掛着的破碎而被忽略的維奧爾琴,幾乎無法相信他的眼睛:在那裏,不是維奧爾琴,而是一種漂亮的新樂器。他把它放在肩膀上,在琴弦上拉弓,產生出真正神聖的聲音。小提琴以令人心動的音調唱歌:為快樂而哭泣,拉琴的樂手也是如此。因此,傳說中的第一把小提琴來到了阿登和易沙意家族。[24]
註釋
[編輯]- ^ 法國作家Maxime Benoit-Jeannin對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有所質疑,認為此二人的第一次會面應是在安特衛普的一場音樂會上。[2]
- ^ 學者David Milsom指出,此一學派可溯至維奧蒂、克羅采所屬時代,他們的繼承則有維厄當、維尼奧夫斯基、德·薩拉沙蒂、克萊斯勒和易沙意等人。[4]
- ^ 該團的許多團員在1882年因待遇問題而集體離團,先是成立臨時性質的「前比爾塞樂團」(Frühere Bilsesche Kapelle),之後改名為「柏林愛樂管弦樂團」,由Ludwig von Brenner擔任首任指揮。此即聞名世界的柏林愛樂樂團前身。
- ^ 由法國小提琴家、指揮家Edouard Colonne所成立,倡議法國音樂家及作品。
- ^ 恰逢Hubay Jenő自該校離任,易沙意才受聘回校任教。
- ^ 該團史上第一張唱片,便是由易沙意所指揮,1919年11月由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所錄製。[9]
- ^ 這項作品由易沙意在1882年春天的挪威之行中創作,於2013年被比利時皇家圖書館音樂部發現。 這是19世紀以後第一次演奏,小提琴家馬克·布什科夫和鋼琴家格奧爾基·杜布科2014年10月17日在皇家圖書館音樂會系列「比利時皇家圖書館的音樂瑰寶」中進行演出,該表演於2014-15樂季進行。
- ^ 墓碑正面寫着:Monument érigé par le Comité National Belge de la Société des Auteurs Compositeurs et Editeurs de Musique.翻譯為:比利時作家,作曲家和音樂發行人協會全國委員會豎立的紀念碑。
參考資料
[編輯]- 參照
- ^ Chao 2022,第15頁
- ^ Chao 2022,第16頁
- ^ Chao 2022,第18頁
- ^ Chao 2022,第19頁
- ^ Chao 2022,第21頁
- ^ Chao 2022,第22頁
- ^ Chao 2022,第24頁
- ^ Chao 2022,第29頁
- ^ Chao 2022,第30頁
- ^ 10.0 10.1 10.2 Chao 2022,第26頁
- ^ 11.0 11.1 Sir Henry Wood, My Life of Music (Victor Gollancz 1938), pp. 171, 173.
- ^ Chao 2022,第27頁
- ^ Handelsblad (Het) 09-05-1900
- ^ RD of 14.11.1919
- ^ Eugène Ysaÿe: an inventory of the available orchestra materials (PDF). Orchestralibrary.com. [27 April 20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7-13).
- ^ Channel, The Violin. NEW MUSIC TUESDAY | VC Artist Nikita Boriso-Glebsky – Ysaye Violin Concerto [RECENT DISCOVERY]. The World's Leading Classical Music News Source. Est 2009. 2020-02-18 [2020-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3) (美國英語).
- ^ Ysaÿe, rediscovered concerto - Music Chapel Festival, [2020-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2) (英語)
- ^ Ysaÿe: Pier Li Houyeu. prestoclassical.co.uk. [2020-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Classical Net – Composers – Ysaÿe. Classical Net. [2020-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4).
- ^ Weintraub, Stanley. 2001. Whistler: a biography (New York: Da Capo Press). ISBN 978-0-306-80971-2. p, 351
- ^ Seroff, Victor. Debussy; Musician of France. New York: Putnam, 1956, 117
- ^ Fonds Eugène Ysaÿe. kbr.be. 24 June 2016 [2020-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9).
- ^ Juilliard School, Eugène Ysaÿe Collection. juilliard.edu. [2020-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0).
- ^ Arnold Steinhardt, Violin Dreams (Mariner Books 2008), pp33, 34.
- 文獻
- Chao, Vincent. 絃琴意誌:伊撒意六首無奏小提琴奏鳴曲研究(The Six Sonatas for Unaccompanied Violin by Eugène Ysaÿe: A study in Interpretation and Performance Considerations). 臺灣桃園市: 東河樂器木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2. ISBN 978-626-96005-2-6.
- Ginsburg, Dr. Lev. Ysaÿe English, Edited by Dr. H.R. Axelrod, translated from Russian by X. M. Danko. Neptune City, New Jersey: Paganiniana Productions, Inc. 1980.
- Slonimsky, Nicolas. Baker's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Musicians Centennial.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2001. ISBN 0-02-865525-7.[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