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比布利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比布利斯
Biblis
市鎮
比布利斯在德國的位置
比布利斯
比布利斯
在德國的位置
坐標:49°41′03″N 8°27′03″E / 49.6841°N 8.4508°E / 49.6841; 8.4508
國家德國
黑森州
面積
 • 總計40.44 平方公里(15.61 平方英里)
人口(2011)
 • 總計8,731人
 • 密度216人/平方公里(559人/平方英里)
時區CETUTC+1
 • 夏時制CESTUTC+2
郵編68647

比布利斯(德語:Biblis)是德國黑森州南部貝格施特拉瑟縣的一個市鎮。總面積40.44平方公里,總人口9170人(2022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216人/平方公里。比布利斯核電站位於這裏。

地理

[編輯]

地理位置

[編輯]

比布利斯位於歐登瓦德山以西、達姆施塔特以南和曼海姆以北的上萊茵河低地上,它南邊的比爾施塔特是最近的城市。韋施尼茨河的下游流過比布利斯北邊,在比布利斯西北側數千米處注入萊茵河

周邊市鎮

[編輯]

向北比布利斯與大羅爾海姆蓋恩斯海姆,向東與艾恩豪森,向南與比爾施塔特蘭佩特海姆,向西與萊茵蘭-普法爾茨州沃爾姆斯相鄰。

行政區劃

[編輯]

比布利斯分三個區。

歷史

[編輯]

19世紀前

[編輯]

早期

[編輯]

最早已知在比布利斯地區定居的是凱爾特人。約公元40年羅馬人開始佔據萊茵河右岸地區。約公元260年阿勒曼尼人突破羅馬上日耳曼-雷蒂亞界牆,巴羅馬人逼回萊茵河左岸,然後在此定居。在比布利斯火車站考古發掘出一座羅馬住房的遺蹟,在韋施尼茨河注入萊茵河處有一座羅馬時期的自然港被發現。後來的施泰因堡建在同處。公元500年後法蘭克人把阿勒曼尼人驅逐出比布利斯所在的地區,在比布利斯發現的法蘭克人墓地對此做出證明[1]

公元764年洛爾施隱修院設立,它對當地此後數世紀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773年1月20日查理曼黑彭海姆市以及它所轄的法蘭克王國行政區黑彭海姆地區贈送給洛爾施隱修院,並把該修道院提升為帝國修道院。從這裏開始對當地殖民和墾荒。洛爾施隱修院還獲得了許多其它捐贈,因此從9世紀到12世紀它是德國最大和最富有的本篤會修道院之一。

836年編輯的洛爾施隱修院的財產目錄《洛歇爾抄本》裏首次提到比布利斯這個地方。1232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把洛爾施隱修院納入天主教美因茨教區管轄範圍,並讓其主教負責改革該修道院。本篤會修士不肯施行改革的命令因此被迫離開修道院。埃伯巴赫修道院熙篤會教士取代他們,1248年普雷蒙特利會的教士入駐洛爾施隱修院。從這個時候開始洛爾施隱修院被降級為一個修道院分院。帝國修道院的地位給予洛爾施隱修院在它的領地內命名管理人員和法官的權利。1165年洛爾施隱修院任命普法爾茨的伯爵為它的領地總管。修道院軌美因茨管理後美因茨教區與任總管職的普法爾茨之間因此發生嚴重矛盾。一直到14世紀初雙方才簽署一份合同平息了這個爭議。洛爾施隱修院的財產被分給美因茨選侯國和普法爾茨選侯國,普法爾茨的總管職被證實。

1267年在黑彭海姆山上的施達爾肯堡里入駐了一名子爵,他成為施達爾肯堡地區的總督,比布利斯所在的地方也屬於他的管轄區。黑彭海姆是當地法院的所在地,伯爵也同時是最高法官。1322年在文獻中首次提到一名黑彭海姆管家。他的辦公室位於黑彭海姆辦公樓,他是繼伯爵之後當地最高的財政和司法官員[1]。刑法案例由黑彭海姆的官方機構判決,可以證實的是至少到1592年為止民法案例由地方官員和民間法官判決[2]

一些14世紀當地的地主和騎士的名字流傳下來,當時比布利斯有一座城堡,但是今天它的遺蹟已經被抹滅。1313年美因茨大主教把比布利斯封給一名斯拉伯胡斯·馮·呂德斯海姆的貴族。1370年他的後代康拉德·馮·呂德斯海姆在美因茨大主教的同意下把比布利斯典當給沃爾姆斯的財政官。約1400年美因茨大主教把比布利斯封給另一個當地的貴族[3]。1418年這個貴族家族把比布利斯典當給另一個家族,但是同年又把它贖回[2]

典當給普法爾茨和宗教改革

[編輯]

15世紀裏洛爾施隱修院的地位進一步下降。1436年美因茨大主教把修道院所轄的教區及其中所有財產交給美因茨市內的一座修道院。美因茨就大主教選舉之事導致的爭戰,這次爭戰對對美因茨不利。1461年11月19日普法爾茨選侯腓特烈一世迪特·馮·伊森堡結盟,支持後者當選美因茨選侯的位置,條件是迪特獲勝後他把施達爾肯堡地區典當給普法爾茨。美因茨可以花10萬鎊把施達爾肯堡地區重新贖回。此後160里這個地區屬於普法爾茨。

宗教改革開始時普法爾茨的選侯就傾向路德派的信仰,但是一直到1556年到1559年奧托·海因里希任選侯時普法爾茨才正式追崇路德派。他的繼承人多次在路德派、歸正宗加爾文主義之間更換,他們統治地區的居民也被迫隨之更換。1564年普法爾茨在宗教改革的過程中解散洛爾施隱修院。原來修道院的收入如什一奉獻、租金、稅收由洛爾施總收金處掌管和徵收。比布利斯在這段時間裏也動盪不定。1555年開始一名路德派的牧師在比布利斯佈道。1562年起他必須尊崇新的改革教會規章,1563年海德堡規章被引入。從1571年到1577年比布利斯的牧師是歸正宗的,從1577年到1584年又改回為路德派的,1583年腓特烈四世成為選侯後又改成歸正宗[1]

普法爾茨統治期間的文獻還紀錄了以下時間[1]

  • 1535年普法爾茨選侯路德維希五世下令挖護城河。
  • 1590年比布利斯設立了一座烤麵包坊和一座學校,並支付其支出。
  • 1606年比布利斯名稱今天的寫法首次在一份文獻裏出現。同年美因茨市內的修道院把它在比布利斯的財產賣給普法爾茨。
  • 1608年村里建造了一座大些的教堂。
  • 1610年當地爆發痢疾,25人死亡。

1566年在施達爾肯堡的財產列單裏註明比布利斯有119個灶,美因茨的修道院獲得部分什一奉獻,剩下的部分由普法爾茨選侯國收納。1570年修道院把剩餘的部分也讓給普法爾茨選侯弗里德里希三世[1]

三十年戰爭

[編輯]

1618年三十年戰爭爆發。比布利斯多次被洗劫,而且村裏的人又遭鼠疫大量死亡。1619年洛爾施隱修院被徹底關閉。1621年天主教派的西班牙軍隊就已經佔領了施達爾肯堡並用它作為在當地作戰的基地。比布利斯及其周邊的地區被焚燒,被西班牙軍佔領的洛爾施隱修院也被焚毀。同年西班牙軍在附近的比爾施塔特戰勝普法爾茨軍。1623年西班牙軍佔領比布利斯,比布利斯重新被美因茨統治。1623年10月26日的一份報道說比布利斯的81名居民向受約翰·塞爾克拉斯指揮的軍隊保護的美因茨大主教效忠[1]。從這個時間開始當地開始重新天主教化。從1624年開始阿沙芬堡的耶穌會領導重新天主教化過程。1625年美因茨大主教下令加爾文主義信徒最遲在1626年復活節要麼離開他的統治地區,要麼版衣天主教。1626年在施達爾肯堡地區,包括比布利斯,反宗教改革完成[1]

對比布利斯來說這場戰爭還沒有結束。1631年為新教參戰的瑞典軍來到當地,把加爾文主義帶回。12月6日和7日在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的率領下瑞典軍隊跨越萊茵河,蓋恩斯海姆市繳納300帝國塔勒投降。西班牙軍隊在撤退時焚毀比布利斯的城堡。瑞士軍開入時城堡已經成為廢墟。1632年和1633年鼠疫在比布利斯爆發。1632年的紀錄里有120人死亡。1634年比布利斯的教堂失火被焚毀。1634年9月6日新教軍隊在訥德林根戰役中戰敗後1635年瑞典軍隊撤出當地,第二次重新天主教化開始[1]。新教軍隊在訥德林根的失敗導致法國站在削弱的瑞典一邊加入三十年戰爭。法國參戰後從1635年開始三十年戰爭進入其最血腥的階段。

當地的年書記載:「饑荒和鼠疫統治當地,殘殺當地居民。村落往往了無人煙。1642年我們獲得報道說豪森被皇帝軍四次洗劫,總損失達26古爾登。」同年年書記載道:「比布利斯、比爾施塔特和洛爾施的牧師住房被焚毀和荒廢。」1644年蓋恩斯海姆市被法軍攻佔,然後1645年被巴伐利亞軍隊攻佔。1646年比布利斯無人居住。1647年蒂雷納子爵亨利·德·拉圖爾多韋涅率領法軍攻佔蓋恩斯海姆,並下令摧毀所有防禦建築[1]

還交給美因茨選侯國

[編輯]

1648年簽署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束了三十年戰爭,在和約里規定被典當的施達爾肯堡地區被交還給美因茨選侯國,1650年美因茨和普法爾茨簽署條約最終結束了雙方的宗教和地域紛爭,施達爾肯堡地區的重新天主教化徹底完成。到1803年美因茨選侯國被解散為止比布利斯成為它的一部分。在這段時間裏比布利斯紀錄下以下事件[1]

  • 1653年一名天主機牧師被派到比布利斯。美因茨與普法爾茨之間的條約結束了雙方在比布利斯附近關於牧場歸屬的紛爭。
  • 1658年到1660年建在比布利斯建造了一座新的牧師住房,被嚴重損壞的教堂被重建並獲得了一座新的祭壇以及一口鐘。
  • 1666年比布利斯又爆發鼠疫,29人死亡。
  • 18世紀初村民募捐給比布利斯的教堂買了兩口新的鐘和一台管風琴。1719年村裏的居民數達到883人。
  • 1720年美因茨大主教下令給比布利斯的所有財產做個目錄,並標明村里居民的權利和義務。
  • 1742年2月12日由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七世在法蘭克福加冕以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法國和俄羅斯軍隊通過比布利斯。1744年匈牙利軍隊經過比布利斯。
  • 從1761年到1762年比布利斯的教堂被翻新,並獲得了一台新的管風琴。
  • 1787年萊茵河冰凍導致一系列嚴重水災。僅在比布利斯境內就有七處大壩崩潰。6月、7月和9月比布利斯又遭大水。
  • 1800年比布利斯又爆發鼠疫,在數月內128死亡,其中112名兒童。

1782年美因茨大主教在施達爾肯堡地區進行行政區域改革,在洛爾施設立區。施達爾肯堡成為大區,下屬洛爾施、菲爾特黑彭海姆和本斯海姆四個區。洛爾施區包括洛爾施、比布利斯、比爾施塔特艾恩豪森菲恩海姆。施達爾肯堡大區則歸屬於美因茨選侯國的下省。

從19世紀至今

[編輯]

黑森

[編輯]

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歐洲發生巨大變化。1797年反法同盟戰敗後萊茵河左岸,包括美因茨選侯國在萊茵河左岸的部分被法國佔領吞併。1803年2月在雷根斯堡帝國議會永久會期的最後一次會議上帝國代表重要決議中決定執行呂內維爾條約,重新整理神聖羅馬帝國內部各國的邊界。根據這個決議美因茨選侯國被解散,施達爾肯堡以及隨之比布利斯成為黑森-達姆施塔特伯國的領地。洛爾施被保留,施達爾肯堡大區1805年被解除。過去屬於被解散的沃爾姆斯主教國的萊茵河右岸地區也被合併入黑森-達姆施塔特。同年最後一任美因茨選侯卡爾·西奧多·安東·瑪麗亞·馮·達爾伯格移居到雷根斯堡。比布利斯屬於達姆斯塔特地區,這個地區也被稱為施達爾肯堡親王國。

1803年12月9日黑森-達姆施塔特伯國下令改革法院體系。施達爾肯堡親王國設立達姆斯塔特王室法院作為二級法院。地方政府以及地方貴族組成一級法院。王室法院是民事訴訟和貴族家族爭議的二級法院,刑法訴訟的一級法院。最高法院是達姆斯塔特上級上訴法院。由此在黑彭海姆的法院停止工作。

1806年在拿破崙一世的壓力下萊茵邦聯成立,同時加入萊茵邦聯的國家退出神聖羅馬帝國。這導致1806年8月6日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退位,神聖羅馬帝國由此不復存在。黑森-達姆施塔特加入萊茵同盟,並向拿破崙提供眾多軍隊,作為報酬拿破崙於1806年8月14日把黑森-達姆施塔特提升為黑森大公國,加入黑森-達姆施塔特不服從的話拿破崙威脅會入侵。

1812年的紀錄如此描述洛爾施和比布利斯:

洛爾施地區由5個村落組成:洛爾施、比布利斯、維爾施塔特、小豪森和菲恩海姆,它與黑彭海姆、本斯海姆、蓋恩斯海姆、蘭佩特海姆和魏恩海姆接壤。洛爾施地區有1071樁住房,7083名居民。其中6969名天主教徒、10名路特教徒、8名歸正宗教徒和96名猶太教徒。所有臣民都是農奴。該地區有1萬4269.75摩爾亨耕地、3462.25摩爾亨牧地和1萬5015.5摩爾亨林地。過去洛爾施地區屬於黑彭海姆的法庭判決。17世紀前收租官員住在洛爾施。美因茨大主教國獲得當地後這些事物由洛爾施修道院管理,修道院被摧毀後它屬於本斯海姆管理。到1782年為止本斯海姆也處理司法事物,此後洛爾施設立法院。施達爾肯堡大區被消除後它沒有上面的大區了。


比布利斯是一個富饒的村落,它位於韋施尼茨河右岸的平地上。它離萊茵河半個小時,離比爾施塔特1個小時,離黑彭海姆3個小時,離洛爾施2個小時,離沃爾姆斯也是2個小時。它鄰近的村落有瓦滕海姆、泊布施塔特、大豪森和小豪森、耶格斯布爾格和大羅爾海姆。842年路德維希國王把比布利斯和瓦滕海姆的財產和教堂送給德國伯爵維爾納,很快維爾納把這些財產送給洛爾施修道院,洛爾施修道院又把這些財產封給維爾納伯爵作為他的領地。這個以及其它許多贈送很快使得洛爾施修道院擁有整個比布利斯。隨修道院比布利斯歸美因茨選侯國和後來被併入黑森。它也曾經落入其它人的手中。1313年美因茨大主教彼得曾經把比布利斯及其附屬地區封給威廉·馮·呂德斯海姆作為領地。1338年的一份文獻顯示馮·呂德斯海姆家族擁有比布利斯有一段時間。1370年一名康拉德·馮·呂德斯海姆在獲得他的領主美因茨大主教格爾拉赫的同意下把比布利斯及其附屬賣給了沃爾姆斯大管家迪特,賣價為2000古爾登,條件是他可以把比布利斯贖回。馮·達爾貝爾格或馮·呂德斯海姆家族有多長時間擁有比布利斯不明;但是他們的財產擁屬應該不超過14世紀,此後在文獻裏沒有再提到他們。肯定的是當貝格施特拉瑟被典當給普法爾茨選侯國時比布利斯是其中一部分。直到普法爾茨選侯國將它歸還給美因茨為止它始終屬於普法爾茨。 …
當時比布利斯有194樁房子和1354名居民。大公爵管家在比布利斯有一莊園以及一些林地,此外過去的德意志騎士團莊園以及沃爾姆斯兩座修道院的莊園。洛爾施的管家在那裏也有一份遺產莊園。此外還有一些貴族在村裏有財產。村里最早的那份財產是屬於牧師的,它不必繳納十一稅。比布利斯的田地雖然富饒,但是容易被水淹,它有4412摩爾亨農田、草地和牧場。其中一部分牧場被建造。比布利斯還有許多林地,其中一部分林地屬於我們尊敬的領主,他在比布利斯也設立了一名獵手和一名護林員。

拿破崙徹底失敗後1814年和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也定義了黑森的邊界。1816年大公國內分省。過去被稱為施達爾肯堡親王國的地區,其中包括黑森原有的美因河以南的的確以及1803年添加的萊茵河右側的地區,被改名為施達爾肯堡省。

1821年黑森進行大規模行政改革,過去的區被解散,改為鎮,比布利斯屬於黑彭海姆鎮。隨這個改革也設立了與鎮政府獨立的鎮法院。鎮法院的司法地區與它所在的鎮相符。黑彭海姆鎮的一級法院是洛爾施法院。這個改革也涉及到地方行政。取代過去由貴族任命的總管設立村長。按照1821年6月30日發佈的村鎮行政規則村長、副村長和村議會組成的村行政部門選舉產生。

1829年的一本書裏這樣描寫比布利斯:

比布利斯是一座天主教村落,離韋施尼茨河很近,離萊茵河三科鍾,離黑彭海姆3.5小時,離洛爾施2小時,它有224樁房子和2000名居民。居民中除2名路德派和75名猶太人外全部是天主教徒。它有一座18世紀後半葉建造的教堂。…1824年比布利斯及其田地被人高的水淹,蒙受巨大損失。

1832年行政區劃擴大,設立縣。1832年8月20日設立本斯海姆縣,黑彭海姆鎮被取消。同年10月15日這個計劃被執行,比布利斯屬於本斯海姆縣。1845年對比布利斯的紀錄與1829年的相同。1839年設立蓋恩斯海姆縣法院,比布利斯在它的司法範圍內[4]

1848年7月31日黑森大公國取消縣,設立地區。原來本斯海姆縣的地方被併入黑彭海姆地區。4年後,在復辟期間,縣又被恢復,比布利斯也被回分到本斯海姆縣[5]

1852年12月做的居民和地籍統計紀錄:比布利斯是一座天主教村落,離韋施尼茨河和萊茵河近,村內有一護林人房和一座制磚坊。村上有2276名居民。村境內面積8851摩爾亨,其中4114摩爾亨耕地,2457摩爾亨牧地和1745摩爾亨林地。

1867年12月黑森大公國的統計報道比布利斯有386樁房子,2176名居民,1名村長,屬於本斯海姆縣,蓋恩斯海姆地方法院。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為止比布利斯的地方志紀錄了一系列事件。1824年村里購買了一台手動滅火機。在萊茵河上曼海姆和美因茨之間開始有一艘蒸汽船擺渡運行。1869年開始達姆施塔特到沃爾姆斯之間的鐵路開建,1877年完工,進一步改善了比布利斯的交通。1869年比布利斯舉辦了一次農業展覽,在展覽上也展出了一輛自行車和一輛便士法辛。1880年萊茵河大壩崩潰,比布利斯和附近的村落被淹。比布利斯完全被淹沒。1882年比布利斯志願救火隊成立。同年比布利斯再次大水泛濫。1883年1月2日萊茵河大壩崩潰比布利斯又被水淹。同年當地開始大面積種植黃瓜,為當地的經濟帶來起步。1900年沃爾姆斯跨越萊茵河的公路和鐵路橋通車,為比布利斯帶來進一步交通便利。此後黃瓜生產和加工繼續上升。1900年比布利斯種植72公頃黃瓜,1908年蔬菜加工社團在比布利斯開辦了一座工廠,1913年一家公司在比布利斯開辦工廠生產黃瓜罐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比布利斯有86人陣亡。戰後在1920年代裏比布利斯成立了多個俱樂部,其中包括足球、合唱、家鄉和自行車俱樂部。1925年11月1日在比布利斯又舉辦新教神事,這是300年來第一次新教神事。1929年2月11日和12日氣溫下降到零下21到26度,導致萊茵河凍結。1930年11月1日比布利斯在納粹掌權前最後一任自由選舉的村長當任。此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的村長都是任命的。1932年失業者從沃爾姆斯通過比爾施塔特、比布利斯和本斯海姆去往達姆斯塔特示威遊行。

1933年5月6日保羅·馮·興登堡和阿道夫·希特拉被命名為比布利斯的榮譽村民。1933年7月3日黑森發佈法令改良耕地。比布利斯也進行土地整理。一部分草地被改為耕地。1934年國家勞役團在比布利斯設立一個營地。

1938年11月水晶之夜在比布利斯也有猶太人遭迫害。由於比布利斯的猶太會堂在此前就已經被賣給比布利斯鎮,加上它的周圍房屋密集,因此它沒有被焚毀。衝鋒隊把內部設施完全摧毀。1933年比布利斯有約60名猶太人,其中約半數被殺害。1938年11月18日比布利斯向上報告說比布利斯「沒有猶太人」了。[6]

1938年11月1日縣行政區劃做重大改革。本斯海姆縣被解散,部分地區被合併入黑彭海姆。黑彭海姆縣被改名為貝格施特拉瑟縣[7]。沃爾姆斯周邊的地區,包括比布利斯被併入一個沃爾姆斯縣。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1939年對比布利斯最大的影響是徵兵和預備兵以及把西線移居的人定居到比布利斯。1940年法國戰俘被關押在比布利斯的體育館裏。1942年10月22日天主教教堂的鐘除一頭外全部被運走(融化鑄鐵)。從1942年開始,但是尤其從1944年開始對德國的空襲經常飛過比布利斯。對沃爾姆斯進行空襲時往往有大隊飛機飛過比布利斯。1944年2月末一枚炸彈落在火車站附近導致許多房屋的屋頂被掀開。由於空襲在農田裏工作變得非常危險。1944年比布利斯的希特拉少年和老年人被調走去佔據齊格菲防線。1945年3月20日沃爾姆斯,諾爾德海姆和蓋恩斯海姆的萊茵河橋被炸毀。在比布利斯一座跨越韋施尼茨河的公路橋和一座去往曼海姆的鐵路橋被炸。比布利斯移除了兩座其它橋上的炸藥。3月22日到23日夜美軍使用兩棲裝甲車在奧彭海姆渡過萊茵河。3月26日美軍不戰開入比布利斯。從1939年到1945年比布利斯共有276人因為戰爭死亡[1]

比布利斯軍用機場

[編輯]

1936年和37年間比布利斯的一部分林地被砍伐建造軍用機場。從1944年起機場多次被轟炸[8]

1945年4月2日美國陸軍航空軍佔領改機場並繼續使用至1945年7月[9]。此後機場被廢棄。

戰後至今

[編輯]

1945年美國軍事管理部門設立大黑森貝格施特拉瑟縣以及隨之比布利斯也屬於這個地域。

1946年比布利斯與西德其它市鎮一樣接納從東德逃離的難民。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同年比布利斯獲得新的教堂鍾。1951年在鋪設煤氣管和水管時在比布利斯發現了一座公元前1800年的瓮。此外在比布利斯開始建造新教教堂,1953年馬丁·尼莫拉啟用該教堂。1951年過去的軍事機場上設立了美國電台自由歐洲電台。1953年比布利斯的學校被擴建,同年比布利斯首次舉辦黃瓜節。首次選出黃瓜女王。1958年韋施尼茨河的河道被加深80厘米以及被擴寬。同時過去的石橋被現代的橋樑取代。1960年在韋施尼茨河河畔建造了一座小教堂來感謝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比布利斯沒有被摧毀。

1961年的面積為2250公頃,其中178公頃是林地[10]

1969年6月13日萊茵集團簽署建造比布利斯核電站的合同,其第一組發電機於1974年7月開始送電。1970年比布利斯的志願消防隊獲得了一座新的消防局,鎮還為當地的學校和俱樂部建造了一座多用途大廳。同年考古學家開始發掘施坦因城堡[1]

1971年的統計數據說比布利斯有78座手工藝企業。1974年老墓地被改造成一座綠地公園。此外鎮上設立了一座紀念兩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士兵的紀念碑。1975年青少年中心建成。1976年11月14日在比布利斯發生抗議建造第三組核電機的抗議,這個計劃中的擴建後來沒有施行。同年核電反對者上告比布利斯鎮長的上訴被法庭駁回,核電站在韋施尼茨河上的抽水站被更新。同年繞過比布利斯去往沃爾姆斯的公路開通。1978年新的新教活動樓建成。1979年11月24日新市政廳開建,三年後於1981年11月6日啟用[1]

隨工業化比布利斯過去的農業特徵被取代,許多新的市區形成。今天只有年度的黃瓜節是19世紀末比布利斯黃瓜種植的遺蹟。

法庭

[編輯]

1803年12月9日黑森-達姆斯塔特伯國下令改革司法部門。施達爾肯堡親王國設立王室法院作為二級法院。地方政府或貴族構成一級法庭。比布利斯的一級法院是洛爾施的地方政府。1821年黑森大公國設立縣級法院,比布利斯的一級法院是黑彭海姆縣的洛爾施縣級法院。1839年12月16日黑森大公國內務部設立蓋恩斯海姆縣級法院,取代洛爾施縣級法院。1879年10月1日黑森大公國再次進行司法機構改革,達姆斯塔特地區法院取代過去的王室法院成為比布利斯的二級法院[11]

1934年10月1日蓋恩斯海姆縣級法院被取消,比布利斯的一級法院成為沃爾姆斯縣級法院[12]。1945年後比布利斯的一級法院是蘭佩特海姆縣級法院。

合併

[編輯]

1970年12月31日黑森州進行行政區劃改革,比布利斯周邊的兩個鎮自願合併到比布利斯[13]。這兩個合併進入的鎮組成兩個鎮區,各有自己選舉的鎮區議會和鎮區長[14]

行政區屬列表

[編輯]

以下列表列出比布利斯所屬於的國家和行政區域:[10][15]

  • 1782年前:神聖羅馬帝國美因茨選侯國,施達爾肯堡大區,施達爾肯堡區(1461年到1650年間典當給普法爾茨選侯國),黑彭海姆管家
  • 1782年起:神聖羅馬帝國,美因茨選侯國,下大主教教省,施達爾肯堡大區,洛爾施管家
  • 1803年起:神聖羅馬帝國,黑森-達姆斯塔特伯國,施達爾肯堡親王國,洛爾施管家
  • 1806年起:黑森大公國,施達爾肯堡親王國,洛爾施管家[16]
  • 1815年起:黑森大公國,施達爾肯堡省,洛爾施區
  • 1821年起:黑森大公國,施達爾肯堡省,黑彭海姆地區
  • 1832年起:黑森大公國,施達爾肯堡省,本斯海姆縣
  • 1848年起:黑森大公國,黑彭海姆地區
  • 1852年起:黑森大公國,施達爾肯堡省,本斯海姆縣
  • 1867年起:黑森大公國,施達爾肯堡省,黑彭海姆縣
  • 1871年起:德意志國,黑森大公國,施達爾肯堡省,黑彭海姆縣
  • 1918年起:德意志國,黑森人民邦,施達爾肯堡省,黑彭海姆縣
  • 1938年起:德意志國,黑森人民邦,沃爾姆斯縣
  • 1945年起:美佔區大黑森,達姆斯塔特地區,貝格施特拉瑟縣
  • 1946年起:美佔區,黑森州,達姆斯塔特地區,貝格施特拉瑟縣
  • 1949年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黑森州,達姆斯塔特地區,貝格施特拉瑟縣

居民

[編輯]

2011年人口結構

[編輯]

據2011年人口普查2011年5月9日比布利斯有8851名居民,其中545名是外國人(6.1%),其中275名來自歐洲聯盟其它國家,195名來自歐盟外的歐洲國家,79名來自歐洲外的國家[17]。(2020年外國人人口百分比上升到12.8%。)1452人年紀小於18歲,3602人在18和49歲間,2049人在50和64歲間,1737人在64歲以上[18]。居民分3783個戶。其中1032個是單身漢戶、1179是沒有孩子的結婚家庭、1224是有孩子的一對、291是單身帶孩子的人、57個是合租公寓。711個戶只有老年人,2592個戶里沒有老年人[18]

人口發展

[編輯]
• 1623年 81人[10]
• 1719年 883人[10]
• 1806年 1314人,194樁房子[16]
• 1812年 1354人,154棟房子
• 1829年 2000人,224棟房子
• 1867年 2179人,387棟房子

鎮區的人口發展

[編輯]
比布利斯(鎮區) 諾德海姆 瓦滕海姆 整個鎮
1600年 500人
1806年 1355人 762人 283人 2400人
1961年 5335人 1165人 550人 7050人
1970年 5605人 1316人 716人 7637人
1980年 5888人 1450人 930人 8268人
1996年 6287人 1716人 1069人 9072人
2002年 6350人 1755人 1146人 9251人
2009年 6308人 1892人 1147人 9347人
2011年 6027人 1746人 1077人 8851人
2016年 6175人 1709人 1107人 8991人
2020年 6256人 1767人 1094人 9117人

來源:比布利斯鎮政府,1961、1970和2011年的數據來自人口普查[18]

宗教

[編輯]
1829年 路德派2人(=0.10%),猶太教75人(=3.75%),天主教1923人(=96.15%)
1961年 新教702人(=13.16%),天主教4544人(=85.17%)
1987年 新教2290人(=28.45%),天主教5045人(=62.69%),其它704人(=8.75%)[19]
2011年 新教2483人(=28.0%),天主教4080人(=46.1%),其它2288人(=25.9%)[19]

就業情況

[編輯]
地區 黑森州
就業人數 2017年 1431人 7萬2939人 169萬5567人 252萬4156人
相對 2000年 −10.1% +17.1 % +16.1 % +16.0 %
其中全職 2017年 74.6 % 70.8 % 72.8 % 71.8 %
其中半職 2017年 25.4 % 29.2 % 27.2 % 28.2 %
完全低薪就職者 2017年 333人 1萬5613人 22萬4267人 37萬2991人
相對 2000年 −2.6 % −4.3 % +9.0 % +8.8 %
行業 地區 黑森州
生產企業 2000年 59.5 % 39.6 % 27.0 % 30.6 %
2017年 38.3 % 32.1 % 20.4 % 24.3 %
商業、酒店業和交通 2000年 16.6 % 25.1 % 26.4 % 25.1 %
2017年 24.3 % 25.8 % 24.7 % 23.8 %
企業服務行業 2000年 10.7 % 11.6 % 25.1 % 20.2 %
2017年 17.6 % 15.5 % 31.6 % 26.1 %
其它服務行業 2000年 12.1 % 22.0 % 20.1 % 22.5 %
2017年 18.8 % 25.3 % 23.0 % 25.4 %
其它行業(或未分類的企業) 2000年 01.1 % 01.7 % 01.4 % 01.5 %
2017年 01.0 % 01.1 % 00.3 % 00.4 %

政治

[編輯]

鎮議會

[編輯]

2021年3月14日的黑森州地區選舉結果是基督民主聯盟11席,德國社會民主黨7席,兩個地方的組織各獲得4席和1席。當地的德國綠黨組織已經解散[20]

鎮長

[編輯]

從1993年開始黑森州的地方長官通過直接選舉產生。

從2020年4月1日起無黨籍的沙以布是比布利斯的鎮長。他於2019年10月27日以59.2%的選票戰勝其他三名候選人。其中包括他的前任庫希卡。庫希卡雖然也是無黨籍人士,但是受到基民聯的支持。他在任一屆,最後僅獲得30%的選票[21][22]

鎮區議會和區長

[編輯]

根據黑森州的地區行政法律比布利斯有兩個鎮區分別有它們自己的議會和區長[14]

鎮徽和鎮旗

[編輯]

鎮徽

描述:藍色的底,上方銀色向左的,下方銀色的睡蓮[23]。1950年11月2日黑森州內務部正式授予比布利斯使用這個鎮徽的權利[24]

鎮徽描述過去當地的人與沼澤的鬥爭。他們使用原始的工具開發當地的濕地。睡蓮代表濕地,犁代表墾荒和農業。從16世紀開始比布利斯的掌印上就有犁的圖像,從1607年開始也有睡蓮[25]

鎮旗:1966年8月9日比布利斯被授予使用鎮旗的權利,其鎮旗描寫如下:底色是垂直的紅白條紋,在上方三分之一處兩個顏色交換,在顏色交換處是鎮徽[26]

友好鎮

[編輯]

比布利斯與以下鎮有友好關係

宗教

[編輯]
天主教教堂

天主教

[編輯]

天主教教堂是1865年修建的。由於信徒數量增長此前的教堂太小了。這座教堂是新哥德式巴西利卡建築,分三個開間,它的聖壇和橫廊是以馬爾堡聖伊麗莎白教堂為榜樣設計的。

新教

[編輯]

1623年開始通過重新天主教化過去信奉新教的比布利斯成為一個天主教村。1634年最後一名新教牧師被迫離開比布利斯後村完全天主教化。

一直到1900年在比布利斯還只有少數新教徒。1910年村裏有83名新教徒。1925年10月14日比布利斯的新教教會成立。1925年11月1日在比布利斯市政廳大廳里舉辦了300年來第一次新教神事。當時有62名成年人和12名兒童參加此次神事。1927年比布利斯新教教會花1750馬克在出村的路邊買了一塊地計劃建造新教教堂。1935年/36年土地改革時新教教會補交2568.05馬克把這塊地換成一塊大得多的地。這是今天新教教堂所在的地方。1936年一名建築師被僱用設計一座小教堂。1938年11月他的設計被推翻。1951年9月9日教堂開始建造,1953年9月13日馬丁·尼莫拉主持啟用儀式。

1963年比布利斯開始有自己的新教牧師。1978年建造社群中心。

猶太教

[編輯]

從18世紀到1938年比布利斯有一猶太聚會。19世紀中這個猶太社群有約200名成員,相當於當時居民的8%。19世紀中村里還設立了猶太學校等機構。1832年猶太會堂建造,1938年水晶之夜時被破壞,內部完全被摧毀,此後被他用,1981年被拆除。今天在原地有一紀念牌。至少有13名過去的比布利斯猶太居民死在集中營里。

文化和名勝

[編輯]

文化

[編輯]

比布利斯有一座社群電影院、一座(文化)棚和一支業餘男子芭蕾舞團[27][28]

保護區

[編輯]

比布利斯境內有三座自然保護區。比布利斯位於貝爾吉施-奧登瓦爾德山世界地質公園境內。沿萊茵河岸是黑森州萊茵河岸環境保護區。萊茵河與鎮區之間的沼澤地是鳥類保護區。比布利斯的兩顆特別大的橡樹被貝格施特拉瑟縣定為自然紀念碑[29]

活動

[編輯]

比布利斯在每年6月最後一個周五舉辦黃瓜節。

經濟和基礎建設

[編輯]

面積使用

[編輯]

比布利斯鎮區的總面積為4044公頃,其中[30]

使用方式 2011年 2015年
建築和空地 316 360
其中 住房 152 152
商用 8 21
企業用地 15 25
其中 開採面積 1 11
修養用地 159 148
其中 綠地 14 15
交通用地 228 230
農業用地 2495 2504
其中 沼澤 0 0
灌木林地 0 0
林地 382 381
水域 348 368
其它 100 56

交通

[編輯]
停在比布利斯火車站的地方列車

德國44號聯邦公路和黑森3261號州公路通過比布利斯。洛爾施、黑彭海姆和蓋恩斯海姆高速公路進出口離比布利斯均10千米。比布利斯火車站每小時有直接去往曼海姆、法蘭克福和沃爾姆斯的列車。通過轉車每小時也間接有去往本斯海姆的列車。

比布利斯核電站
自由歐洲電台的發射站

教育

[編輯]

比布利斯有四個幼兒園和兩個小學。

核電站

[編輯]

比布利斯核電廠有兩個發電組以及一個核廢料臨時收藏場。

對比布利斯來說該核電站在經濟上有核心作用。2010年9月明鏡在線使用比布利斯作為核電站在一個地區的經濟力量以及由此產生的對核能的依靠和效忠為例[20]。德國退出核能使用導致比布利斯鎮的收入減少3500萬歐元[31]

其它設施

[編輯]

比布利斯以東約2.5千米處是美國自由歐洲電台短波發射站。

在諾德海姆有三條平行的高壓線跨越萊茵河,它們的線杆最高處為103米。

比布利斯的體育館是萊茵集團捐助建造的。

人物

[編輯]

參見

[編輯]

書籍

[編輯]
  • Carlo Gobs(編輯):Geschichte e. Gemeinde 836–1986; anlässl. d. 1150-Jahr-Feier.,比布利斯,1986年
  • Georg W. Wagner:Statistisch-topographisch-historische Beschreibung des Großherzogthums Hessen: Provinz Starkenburg, Band 1. 1829年10月
  • 比布利斯德國國家圖書館目錄相關文獻)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比布利斯地方歷史,比布利斯,2015年1月1日存檔,2024年1月17日巡查
  2. ^ 2.0 2.1 Wilhelm Müller: Hessisches Ortsnamenbuch – Starkenburg. 達姆施塔特1937年,58–59頁
  3. ^ Kurt Andermann:《Die Schliederer von Lachen, eine untypische Familie des Pfälzer Ritteradels》收集在《Mitteilungen des Historischen Vereins der Pfalz》,Speyer,第108卷,2010年,433頁,[1],2024年1月17日巡查,收檔在[2]
  4. ^ Bekanntmachung, die Errichtung eines Landgerichts zu Gernsheim betreffend 1839年11月16日,《黑森大公國政府聲明》,33號,1839年11月25日,375–376頁
  5. ^ Verordnung, die Eintheilung des Großherzogtums in Kreise Betreffen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1852年5月12日,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掃描文件,黑森大公國內務部,黑森大公國政府文件,1852年,30號,224–229頁
  6. ^ Der Weltkrieg vor deiner Tü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24年2月8日巡查
  7. ^ Schlagzeilen aus Bensheim zum 175-jährigen Bestehen des „Bergsträßer Anzeigers「
  8. ^ Einsatzhafen der Luftwaffe bei Bibli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24年2月12日巡查
  9. ^ David C. Johnson: U.S. Army Air Forces Continental Airfields (ETO), D-Day to V-E Day; Research Division, USAF Historical Research Center, Maxwell AFB, Alabama (1988).
  10. ^ 10.0 10.1 10.2 10.3 Historisches Ortslexikon für Hessen
  11. ^ Verordnung zur Ausführung des Deutschen Gerichtsverfassungsgesetzes und des Einführungsgesetzes zum Gerichtsverfassungsgesetz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1879年5月14日,197頁
  12. ^ Verordnung über die Umbildung von Amtsgerichtsbezirke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1934年4月11日,65頁
  13. ^ Eingliederung von Gemeinden in die Gemeinde Biblis, Landkreis Bergstraße,1971年1月6日,5頁
  14. ^ 14.0 14.1 Hauptsatzu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比布利斯,2024年2月14日巡查
  15. ^ Land Hessen. [2024-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6). 
  16. ^ 16.0 16.1 Verzeichnis der Ämter, Orte, Häuser, Einwohnerzahl. (180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1806年2月6日
  17. ^ 联邦统计局. [2024-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29). 
  18. ^ 18.0 18.1 18.2 Ausgewählte Daten über Bevölkerung und Haushalte am 9. Mai 2011 in den hessischen Gemeinden und Gemeindeteilen,2011年人口普查,黑森州統計局
  19. ^ 19.0 19.1 Ausgewählte Strukturdaten über die Bevölkerung am 9. Mai 2011 in den hessischen Gemeinden
  20. ^ 20.0 20.1 AKW-Pläne – Biblis feiert den Atom-Dea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明鏡周刊》,2010年9月18日
  21. ^ Ergebnis der Bürgermeisterwahlen in Biblis
  22. ^ Vom Schmied zum Bürgermeister in Biblis
  23. ^ 黑森州立档案馆,R 6 C Nr.20/1-2. [2024-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1). 
  24. ^ 存档副本 (PDF). [2024-03-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6-26). 
  25. ^ Karl Ernst Demandt和Otto Renkhoff:《Hessisches Ortswappenbuch》 C. A. Starke Verlag,Glücksburg/Ostsee 1956年,75頁
  26. ^ 存档副本 (PDF). [2024-03-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3-14). 
  27. ^ Männerballett TG Biblis 2017 BFC Contes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www.youtube.com,2024年3月14日巡查
  28. ^ Saisonabschluss der Asbachbrittas,Südhessen Morgen,2018年6月19日,2024年3月14日巡查
  29. ^ Anlage 1: Liste der Naturdenkmale des Kreises Bergstraß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貝格施特拉瑟縣自然保護局,2011年11月30日,2024年3月14日巡查
  30. ^ 黑森州統計信息系統
  31. ^ Markus Balser, Michael Bauchmüller《Wohin mit dem Schrott?》,南德意志報,67號,2015年3月21日,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