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洪瑞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洪瑞麟
攝於1937年
性別
出生(1912-05-07)1912年5月7日
日治臺灣臺北廳大稻埕
逝世1996年12月3日(1996歲—12—03)(84歲)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死因心肌梗塞
國籍 大日本帝國(1912年-1945年)
 中華民國(1945年-1996年)
別名矮肥仔洪[1]
知名於創作描繪礦工工作情境的諸多作品
配偶彭金花
1939年結婚—1978年喪偶)
父母洪鶴汀(父)
施葉涼(母)
獎項
  • 作品《慈幃》臺灣美術展覽會臺日賞(1936年)
榮譽
學歷
經歷
    • 東京前衛美術家俱樂部成員(1934年-?)
    • MOUVE洋畫集團創始成員(1937年9月-?)
    • 瑞芳地區礦坑開採職員(1938年9月-?)
    •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兼任教授 (1964年-?)[2]
    • 大專美術系入學考試術科閱卷委員(1966年)
    • 懷山煤礦所屬大溪煤礦業務主持人(1966年-1972年)
    • 臺北市美展評審(1976年)
    • 北區大專書畫展評審(1976年)
    • 第八屆全國美術展籌備委員(1976年)
    • 第三十一屆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評審委員(1976年)
    • 中華民國油畫學會理事(1977年)
    • 第八屆全國美術展評審委員(1977年)
    • 第三十二屆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評審委員 (1977年)
    • 第三十三屆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評審委員 (1978年)
    • 北區大專學生美展評審(1979年)
    • 洪瑞麟藝術工作室創始人(1987年)
    • 東海大學第一任駐校藝術家 (1989年)[3]
受影響於

洪瑞麟臺灣話Âng Sūi-lîn,1912年5月7日—1996年12月3日),出身於臺北大稻埕,臺灣藝術家,以其關於採礦工人的繪畫作品及其於礦坑工作之經歷而著名,因而有「礦工畫家」之稱,亦有「來自地底的靈光」之美譽。

生平

[編輯]

1912年,洪瑞麟出生於大稻埕獅館巷(今涼州街)[4];他的父親洪鶴汀深諳漢學且擅長畫梅,在1923年於臺北元隆茶行擔任總管,在洪瑞麟小時候即已受到來自父親的藝術啟蒙。[4]

1920年,他進入稻江義塾就讀並受校長稻垣藤兵衛人道主義精神啟蒙,造就洪瑞麟之後對社會底層及窮苦人民、勞力人口及其生活環境的關心。在稻江義塾就學期間,老師吳清海發現洪瑞麟的藝術天分,並訂購日本的美術雜誌供他閱讀,也因此打開他的藝術視野及對普羅大眾的關心。[4]

1927年,洪瑞麟進入洋畫自由研究所(1930年改名為臺灣繪畫研究所)[5],接受石川欽一郎的繪畫指導。[6]也是在這間研究所研讀的期間,洪瑞麟結識了倪蔣懷陳植棋等前輩,在1930年洪瑞麟繼續前往日本留學。

1930年洪瑞麟抵達日本後,先進入川端畫學校和本鄉繪畫研究所習畫,並於隔年考進帝國美術學校(今武藏野美術大學)西洋畫科。[7] 在接受歐美的美術流派訓練之際,這時日本的藝術界也受到當時「普羅藝術」思潮影響,洪瑞麟在多種潮流與思想的衝擊下,他的創作內容開始更加關懷勞動者、農民和小市民的日常生活。

礦工畫家

[編輯]

洪瑞麟自帝國美術學校畢業後,於1938年回到臺灣。為了感謝倪蔣懷資助他赴日留學的恩情,他接受倪蔣懷邀請,到其經營的瑞芳二坑(後稱懷山煤礦)工作,[8]自此展開其30多年的礦坑工作生涯。

洪瑞麟在礦坑工作之際也不忘作畫;他時常將小型紙張、用底片盒裝的墨水及簡易的筆一起帶進礦坑,在陰暗、潮濕高溫的環境下迅速地描繪礦工工作的景象,並在出礦坑後再重新繪製在大型畫布上。洪瑞麟以簡練、粗曠的墨黑線條描繪礦工們工作的身形與肌肉線條,以晦暗的色調詮釋礦坑內黑暗的環境與礦工們艱辛的背影。洪瑞麟一系列描繪礦坑景象的作品,以最直接的觀察,呈現出勞動者們的工作景象。[9]

除了礦工,洪瑞麟對其他社會底層與窮苦群眾也多有描繪。他在1933年繪製《日本貧民窟》、在1937年作《山形市集》,都在描繪日本底層人民艱苦的生活。[7]約在1936年左右,洪瑞麟曾到屏東探訪排灣族人,到台東、蘭嶼一帶與雅美族達悟族)人接觸,所以原住民也時常是他描繪的對象。[10]

1972年,洪瑞麟自礦坑事業退休,並於1980年移居美國加州。1996年,他在美國當地時間12月3日凌晨因心肌梗塞逝世。[11]

語錄

[編輯]
  • 「將礦工們神聖的工作表現在畫幅中,是藝術賦予我的使命。」[12]
  • 「我的畫就是礦工日記,也是我自己的反省。」[12]
  • 「我留學日本的幾年,最令我感動的,不是那裏的櫻花,不是清淺的溪流,而是天寒下蕭瑟的勞動者。」[13]

參考

[編輯]
  1. ^ 九份山下瑞芳公園懷山煤礦老礦工們談所起的倪蔣懷,洪瑞麟,蔣瑞坑先生等諸位畫家. [2016-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6). 
  2. ^ 教師履歷. [2016-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11). 
  3. ^ 905.1912-1997.洪瑞麟.年表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11-22.
  4. ^ 4.0 4.1 4.2 《掘光而行:洪瑞麟》北美館年度大展!大稻埕時期亮點作品搶先曝光. La Vie. [2022-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2). 
  5. ^ 不只是礦工畫家:睽違35年,北美館「掘光而行:洪瑞麟」開幕 策展呈現洪氏藝術實踐的多面性. 非池中. [2022-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2). 
  6. ^ 「不只是礦工畫家」的洪瑞麟:展現黑暗礦坑中的人性光輝(下). 城市美學新態度. [2022-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7). 
  7. ^ 7.0 7.1 掘光而行:洪瑞麟展覽摺頁 (PDF). [2022-12-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2-22). 
  8. ^ 掘光而行:洪瑞麟. 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2-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8). 
  9. ^ 劉, 美鈴. 〈洪瑞麟藝術研究〉: 60. 2009. 
  10. ^ 首次完整梳理台灣「礦工畫家」洪瑞麟!北美館展出《掘光而行:洪瑞麟》,看見勞動者的生命光輝與時代意義MOT. MOT Times 明日誌. 2022-03-18 [2023-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4). 
  11. ^ 洪瑞麟遺作將捐回臺灣,重建臺灣藝術史更加完整. ARTouch 典藏. 2019-12-31 [2023-09-04]. 
  12. ^ 12.0 12.1 潘顯仁. 洪瑞麟—《等待》. 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 2020 [2023-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0). 
  13. ^ 洪瑞麟. 追求陽光—我的畫就是礦工日記 (PDF).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79-06-25 [2023-07-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7-10).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