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申胤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申胤五胡十六國時代前燕官員。魏郡魏縣人。其父為後趙司空申鍾。哥哥申紹也是前燕官員。

其父申鍾在後趙冉魏擔任要職,352年被前燕輔弼將軍慕容評擊敗並俘虜,從此在前燕麾下效力。

申胤在前燕擔任給事黃門侍郎。355年五月,因為前燕朝廷的禮制和冠式尚未確定,他向前燕皇帝慕容儁上言,請求詳細制定:「夫名尊禮重,先王之制。冠冕之式,代或不同。之功,有殊群辟,故劍履上殿,入朝不趨。世無其功,則禮宜闕也。至於東宮,體此為儀,因循,制不納舄。今皇儲過謙,準同百僚,禮卑逼下,有違朝式。太子有統天之重,而與諸王齊冠遠遊,非所以辨章貴賤也。祭饗朝慶,宜正服袞衣九文,冠九旒。又仲冬長至,太陰數終,黃鐘産氣,綿微於下,此月閉關息旅,後不省方。《禮記》曰:「是月也,事欲靜,君子齋戒去聲色」。唯《周官》有天子之南郊從八能之説。或以有事至靈,非朝饗之節,故有樂作之理。王者慎微,禮從其重。前來二至闕鼓,不宜有設,今之鏗鏘,蓋以常儀。二至之禮、事殊餘節,猥動金聲,驚越神氣,施之宣養,實為未盡。又朝服雖是古禮,絳褠始於秦、漢,迄於今代,遂相仍準。朔望正旦,乃具袞舄。禮,諸侯旅見天子,不得終事者三,雨沾服失容,其在一焉。今或朝日天雨,未有定儀。禮貴適時,不在過恭。近以地濕不得納舄,而以袞襈改履。案言稱朝服,所以服之而朝,一體之間,上下二制,或廢或存,實乖禮意。大燕受命,侔縱,諸所施行,宜損益定之,以為皇代永制。」

申胤轉任司徒左長史。369年七月,東晉大司馬桓溫起兵征伐前燕,下邳王慕容厲、樂安王慕容臧相繼出擊,均被擊敗,桓溫抵達枋頭。吳王慕容垂任主帥,率領五萬大軍迎擊慕容垂上表,讓司徒左長史申胤、黃門侍郎封孚、尚書郎悉羅騰全都擔任參軍從事,跟隨部隊一同前往。

行軍途中,封孚對申胤說:「桓溫兵眾強壯整齊,順流直下。如今大軍只在高岸上徘徊,兵不交鋒,看不到取勝的跡象,事情將會怎樣。」申胤說:「以桓溫今天的聲勢,似乎能有所作為。但從我看來,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晉室衰微軟弱,桓溫專擅國家。晉室的朝臣未必都與他同心同德。桓溫得志,是晉朝眾人不願看到的,他們必將阻撓敗壞。桓溫倚仗着軍隊人多而驕傲,不善於應變。大軍深入以後,有機可乘,他卻讓部隊在中途徘徊,不出擊爭取勝利,指望相持以取全勝。如果運輸誤期,糧食斷絕,衰勢就會顯露,肯定是不戰自敗,這是自然之理。」

前燕軍阻擋了桓溫軍的進攻,切斷了其糧草供應,削弱了晉軍鋭氣,桓溫於九月全軍撤退。

申胤轉任司徒長史。370年六月,前秦君主苻堅任命輔國將軍王猛為主帥,統率楊安張蚝鄧羌等十將率領步騎兵六萬征伐前燕。

八月,黃門侍郎封孚問申胤說:「事情將會如何?」申胤嘆息道:「鄴城必定滅亡、我們將要被秦國俘虜。然而越國佔有歲星(木星),吳國討伐越國,最終還是要自食其禍。如今福德在於燕國,秦國雖然一時得地誌,但燕國的復興,不會超過一紀(十二年)。」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