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由十三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祝由十三科,又稱祝由科祝由術,是古代醫術的流派,即「祝說病由」,不需用針灸或藥來治病。祝由一詞語出《黃帝內經·移精變氣論》,「黃帝問曰:余聞古之治療, 惟移精變氣, 可祝由而已……」。祝,是指「恭恭敬敬講解說道」,不但給人治病,也給自然萬物 (包括中醫所講的神) 治病;由,是指疾病產生的緣由或者來由;合起來就是恭敬地運用祝由之法查明病人的病因,即通過藥、咒、法術、心理疏導等方法的相互結合來化解、緩解疾病。祝由療法在中國起源甚早,先秦時期就已很普遍,並在民間一直流行、延續數千年。[1]

歷史沿革[編輯]

祝由科,自元代即列入太醫院十三科。祝由二字,最早見於醫書《素問》,謂上古之人治病,不用打針服藥,只要移易精神、變換氣質,請人施展祝由之術,即可成功。按現代醫學觀點看待,屬於心理學之心理暗示、催眠部分。

祝由科的發展歷程如下[2]

  1. 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展現了藥品和方術兩種治療方法,證實「祝由」除運用語言手段「祝」祈禳詛咒時,還伴隨一些其它方法,如諱秘字)、唾、噴、禹步、呼氣、替身等。
  2. 東漢後期道士葛洪曾說:「吳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驗,多氣耳」,他認為禁咒法可以治病,也可以防身(防瘟疫、虎豹蟲蛇、兵器等),運用手段不僅有行氣、咒(祝)語,還有存思行氣、符印、掐訣等。
  3. 隋朝醫學教育第一次劃分專科為醫、祝禁、按摩,方術治療被列為三個專業科目之一,其命名包括了祝由和禁咒。
  4. 「祝由科」的稱呼始於元代,到明隆慶五年(1571年)離開國家醫學教學體系。從此道教成為「祝由」生存、發展的主要空間,民眾對方術醫療的需求則由道教來承擔。
  5. 《軒轅碑記醫學祝由十三科》是清代以來流行的祝由書,現存的早期版本之一是道光年間四川全真道中心青城山的「空青洞天藏版」。
  6. 文化大革命後,中國道教協會據民國三年(1914年)的石印行本印製了一批供「各觀內流通」的《軒轅碑記醫學祝由十三科》,到1990年此書又收入《藏外道書》。

代表人物[編輯]

郭樸等人。

註釋[編輯]

  1. ^ 倪, 士峰. 从古籍《轩辕碑记·祝由十三科》浅谈祝由医学的用药特点. 畜牧與飼料科學 (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2013-12-30, 34 (12): 103-106. doi:10.16003/j.cnki.issn1672-5190.2013.12.025 –透過知網. 
  2. ^ 方, 玲. 全真道与祝由——从《轩辕碑记医学祝由十三科》谈起. 宗教研究. 2013-01-31: 165-177 –透過知網. 

參考文獻[編輯]

  • 鄧鐵濤等編,《中醫診斷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第24次印刷,ISBN 7532302229
  • 朱文鋒等編,《中醫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第1次印刷,ISBN 7-117-03369-X

參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