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秋津洲號防護巡洋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秋津洲
あきつしま
秋津洲號防護巡洋艦
秋津洲號防護巡洋艦,錨泊於神戶
概觀
艦種防護巡洋艦
擁有國大日本帝國
艦級秋津洲級防護巡洋艦
製造廠日本橫須賀海軍工廠
下訂1889年度
動工1890年3月15日
下水1892年7月7日
服役1894年3月31日
結局1927年7月29日出售解體
除籍1927年1月10日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3150噸
全長艦體全長:91.8米
全寬13.1米
吃水5.3米
燃料常備:燃煤500噸;滿載:燃煤800噸
鍋爐燃煤專燒圓形鍋爐4座[1]
動力垂直三汽缸三段膨脹式蒸汽引擎2座
2軸推進
功率8,400匹指示馬力(6,300千瓦特)
最高速度19(35公里每小時)
乘員314人[2](一說330人[3]
武器裝備阿姆斯特朗1892年式40倍徑單裝6英寸(150毫米)速射炮4門
阿姆斯特朗1894年式40倍徑單裝4.7英寸(120毫米)速射炮6門
哈奇開斯40倍徑47毫米單裝機關炮8門
356毫米(14.0英寸)單裝魚雷發射管4具
裝甲哈維爾滲碳鋼
甲板:76毫米
炮盾:114毫米
司令塔:114毫米

秋津洲號防護巡洋艦(日語:秋津洲あきつしま akitsushima ?)是舊日本海軍防護巡洋艦

本艦原本是作為松島級防護巡洋艦的4號艦,後日本方面重新進行設計而建造,因此本艦成為了日本第一艘從設計到建造均為由日本自行完成的巡洋艦。本艦作為日本聯合艦隊的其中一員參加了甲午戰爭清朝北洋艦隊作戰,後來又參加了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

本艦的艦名來源於日本的美稱[3]。本艦是日本第一艘以「秋津洲」命名的軍艦,後來又有多艘艦艇繼承了該名。

設計和概述

[編輯]
秋津洲號的俯視及側視圖,圖為1904年時的配置

日本在甲午戰爭前為了抗衡清朝北洋艦隊的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希望獲得一款裝備大口徑火炮的強力軍艦。同時由於日本國力所限,無力採購鐵甲艦,因此設計師白勞易提出了「小船扛大炮」的方案,此即松島級防護巡洋艦。但這款軍艦存在不小的問題,艦艇噸位太小而導致320毫米主炮的後坐力影響非常嚴重,很容易導致傾覆;同時為了降低重心,火炮安裝位置極低,存在嚴重的上浪問題[4]。由於種種缺陷,設計射速10分鐘每發的主炮實際射速往往需要1小時才能發射一發;日軍官兵訓練時即對此抱怨到「等開得一炮,一天都過去了」[5]。因此造船少監佐雙左仲對其進行了批評,原定建造4艘的計劃最終只實際建造了3艘。

日本方面原本邀請白勞易赴日主持松島級3、4號艦的建造工作,由於這一變故,白勞易憤而拂袖離去。日本方面被迫在沒有外籍設計師的情況下自行設計、建造新軍艦。由於佐雙的堅持,新方案放棄了法式設計,參照阿姆斯特朗公司設計的美國海軍的巴爾的摩號英語USS Baltimore (C-3)進行設計,並在巴爾的摩號的設計師、白勞易的老師威廉·懷特的幫助下進行全面的改良[1]

本艦外觀上有兩根桅杆,帶有作戰桅盤。中部為雙煙囪。全艦裝備4座圓形燃煤鍋爐,航速略快於清軍的對手致遠級[1](一說為6座鍋爐[6])。本艦船型採用艏艉樓式,外形高大;由於艏樓短,司令塔和飛橋設置在前桅之後[7]。由於司令塔直接安裝在主甲板上會高度不夠,設計師先在主甲板兩舷橫向架設一個平台,再在之上佈置司令塔、飛橋等建築[7]。不過本艦頭重腳輕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復原性和適航性始終不佳[8]

本艦的火力方面,徹底拋棄大口徑火炮,全部採用速射炮,影響了日後日方對吉野的採購[1]。原設計為10門4.7英寸(120毫米)炮,由於擔心火力不足,而將其中4門改為阿姆斯特朗40倍徑單裝6英寸(152毫米)毫米速射炮,分別安裝在首尾樓末端的耳台內,每側兩門,由後部敞開式炮盾提供保護[7]。彈重45.3公斤,最大仰角15度,最大射程9140米。火炮的旋轉、俯仰、裝填等全部需要人力操作,射速每分鐘5-7發。副炮為6門120毫米速射炮用於對付魚雷艇,其中艏艉各1門,舷側每側各兩門。艦上的輕武器為8門哈奇開斯47毫米單裝3磅速射炮。魚雷火力為4具356毫米(14.0英寸)單裝魚雷發射管。

防護方面,炮盾裝甲厚114毫米。水線附近的穹甲甲板3英寸[7]

艦歷

[編輯]

建成至早期

[編輯]

1888年(明治21年),海軍大臣西鄉從道提出了五年海軍造艦計劃,希望申領海軍臨時費用於造艦。此一計劃為時任首相伊藤博文所駁回。有鑑於此,1889年度重新提出的計劃比較謹慎,主要軍艦隻打算建造兩艘,即一艘三等巡洋艦及一艘炮艦。其中的巡洋艦預算分五年到位。[9]

1889年(明治22年)5月3日,日本海軍為籌建中的新防護巡洋艦定名為「秋津洲」[10]。1890年3月15日,本艦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開始開工建造。同年8月23日,日本海軍將本艦歸類為「第一種」,入籍佐世保鎮守府[11]。1892年(明治25年)7月7日,本艦下水[3],1894年3月31日建成投入服役。

甲午戰爭

[編輯]

1894年,中日之間因為朝鮮問題而關係日趨緊張。1894年6月23日,常備艦隊司令長官伊東祐亨海軍中將率艦返回佐世保港[12]。7月19日,日本向清朝發出最後通牒。同一天日本開始將常備艦隊及西海艦隊整合為聯合艦隊;秋津洲分派在第一游擊隊中,序列第二[13]

1894年7月25日,第一游擊隊(吉野、秋津洲、浪速)前往朝鮮西北海岸的豐島一帶尋找通報艦八重山英語八重山 (通報艦)風帆巡防艦武藏英語武蔵 (スループ),卻於此處遭遇清軍北洋艦隊巡洋艦濟遠廣乙。07:45吉野開始攻擊,07:52濟遠還擊;07:55秋津洲開火,07:56隊形最後的浪速加入戰團[14]。日軍無論火力、航速均優於清軍,因此輕易壓倒了清軍,濟遠很快受到命中,多名軍官陣亡[14]。07:58,廣乙衝向吉野,吉野緊急轉向迴避;廣乙轉為攻擊秋津洲,後者遂轉換目標對廣乙傾瀉全部火力,很快擊中廣乙號的飛橋,一名機關炮手墜落戰死;尾隨其後的浪速也緊跟着炮擊廣乙[15]。廣乙冒着兩艘日艦的炮火,一度突擊到距離浪速艦艉3、400米處;惟持續受到日艦打擊,艦上傷亡慘重,未能成功發射魚雷即被迫撤退[15]。約08:00,日艦不理會已經重傷的廣乙,調頭追擊濟遠[16]。中途浪速停船攔截裝載着清軍士兵的運輸船高升號。此時清軍炮艦操江號原本在高升之後3英里外,09:00看見日艦攔截高升號,立即轉向西航行,但正好在追擊濟遠的吉野、秋津洲的航線上[17]。11:30濟遠駛近操江,突然改向西北。吉野繼續追擊濟遠,而秋津洲11:37向西南追擊操江號。11:40秋津洲向操江發出停船的信號,並放空炮警告;靠近至4000米時又發射了一發120毫米實彈。操江降旗投降,只來得及焚毀密碼本和重要文件,但20萬兩餉銀全部被日軍繳獲[17]

同年8月9日,聯合艦隊向威海進發,意圖尋找北洋艦隊進行決戰。秋津洲也參加了是次行動。9日夜,日軍魚雷艇隊航至威海灣東口海中的日島附近時,為北洋艦隊的巡邏艇所發現,日魚雷艇隊撤退。10日晨,聯合艦隊大隊抵達。第二、第三游擊隊的二線軍艦成單縱陣炮擊威海海岸炮台,主隊、第一游擊隊在外海待機。然而北洋艦隊主力並不在港內,見誘敵無果,聯合艦隊退去。[18]

同年9月17日,聯合艦隊主隊及第一游擊隊在海洋島一帶巡邏。10:50在航行至大孤山海灣的大鹿島處時,第一游擊隊發現東北方向有煤煙[19]。此即正在大東溝掩護陸軍登陸的北洋艦隊主力。北洋艦隊為引開日軍注意力,隨即離開登陸場與日艦戰鬥。12:55,第一游擊隊領艦吉野相距超勇揚威3000米,開始炮擊。後面的高千穗、秋津洲、浪速三艦由於射程不夠,一開始是向定遠鎮遠開火[20],稍後才加入對超勇、揚威兩艦的攻擊。13:10前後,秋津洲中彈,右舷5號速射炮受到命中,炮盾炸出一個缺口,5人喪生、9人受傷[21]。15:10鐵甲艦扶桑一發240毫米炮彈擊穿定遠號艦艏無防護區,引發定遠號艦上大火,火勢迅速蔓延到艏樓和主甲板處,全部艦艏武器均無法使用。第一游擊隊趁這一機會逼近定遠號進行射擊[22]致遠號冒險前出掩護定遠號;在與第一游擊隊交火中,致遠號多處被擊穿,海水大量湧入,右傾30度[23]。致遠號向第一游擊隊發起衝鋒,然而在中途爆炸沉沒[23]。16:16前後,第一游擊隊開始追擊落單的經遠號[24]。16:48-17:03之間,經遠號遭受了猛烈的攻擊,其中17:03的一發命中使經遠左舷水線裝甲帶拼合處被擊中,裝甲帶破裂,部分脫落,甚至從吉野上就可以看到經遠號的鋼樑。這一擊導致經遠大量進水左傾[25]。17:05左右高千穗、秋津洲、浪速三艦趕到,開始加入炮擊。17:25經遠號左側大幅度傾斜,右螺旋槳露出水面;17:29向左傾覆沉沒[25]。隨後第一游擊隊準備追擊已經重創的來遠靖遠兩艦,不過17:45收到旗艦松島的信號,遂放棄攻擊返回[26]。戰鬥結束時,秋津洲剩餘152、120毫米炮彈869發,機關炮彈41978發,彈藥依然非常充足[27]

同年10月24-27日,第二軍司令部及第一師團24049人由聯合艦隊護衛在花園口登陸,並向金州城進發[28]。另一方面,10月25日,在威海衛偵察的浪速、秋津洲兩艦回報北洋艦隊主力早上已經出港,於是伊東率領本隊、第一游擊隊、第二游擊隊前往長山群島一帶搜索,而第三、第四游擊隊、特務艇以及運輸船隊立即提高警戒[29][30][31]

同年11月20日,伊東率領本隊、第一、第二游擊隊及第一魚雷艇隊作為旅順口之戰的策應,在大連灣各炮台前巡邏並炮擊陸上清軍。[32]

1895年1月上旬,日本陸海軍制定了山東登錄計劃,決定以第三、第四游擊隊近程掩護運輸船隊在成山角登陸;陸軍開始登陸的同時,本隊、第一、第二游擊隊以及各魚雷艇隊將前往威海衛準備截擊北洋艦隊[33]。1月18日,日軍第一游擊隊(吉野、秋津洲、浪速)為了配合山東作戰軍登陸龍鬚島,而於15:00前後炮擊登州城,作為佯攻[34]。登州城守軍用僅有的數門火炮還擊,但沒有命中記錄。16:06日艦離去。次日三艦中午再次前往登州炮擊,15:00結束[34]

同年1月19日,聯合艦隊各隊陸續從大連灣陸續出港,20日護送着第一批運輸部隊抵達預定的登陸場[35]。1月底至2月初,日軍逐步攻陷了威海衛的外圍炮台,北洋艦隊殘存艦艇只能困守於威海衛泊地內。2月7日,伊東祐亨判斷兩次魚雷艇襲擊後,定遠、來遠、威遠等主要艦艇坐沉,北洋艦隊已經軍心渙散,於是下令聯合艦隊總攻。第一游擊隊4艦跟隨在本隊後,同編為右軍,單縱陣10節航速向威海灣東口前進,主要攻擊劉公島炮台;第二、第三、第四游擊隊共15艘為左軍,目標為日島炮台[36]。0812,劉公島炮台一發炮彈命中浪速,從右舷第六號煤艙射入,但因為是實心彈,沒有爆炸,而是從左舷穿出,沒有造成人員傷亡[36]。2月8日21:00,第一游擊隊到威海灣東口警戒;23:00,4艦派出的舢板到達日島至南幫間海域,開始破壞港口防材,為日軍艦隊開路[37]。一直苦苦支撐的威海衛清軍在人員傷亡慘重、彈藥告罄、援軍又遲遲不至的情況下,被迫向日軍投降。

隨着威海衛的陷落,清朝北洋艦隊已經全軍覆沒。日本開始着手進攻臺灣。同年3月10日,日本為攻打台灣而組建的南方派遣艦隊開始在佐世保集合,秋津洲也參加了是次行動[38]。15日艦隊開撥[39]。3月23日06:00,第一游擊隊到達大山嶼東南的裏正角,09:30浪速首先拱北炮台展開炮擊,秋津洲、高千穗隨後加入炮擊,而守軍則以三門炮還擊[40]。11:30,本隊在距離裏正角西南約2海里處停泊;秋津洲進入裏正角灣向岸上攻擊,浪速、高千穗則與本隊會合[41]。守軍炮台見狀開始炮擊登陸場,12:30本隊聯合秋津洲從東面向炮台射擊,而浪速、高千穗兩艦則從南邊炮擊,掩護登陸[41]。守軍不敵,14:30停止射擊[41]。24日06:00,聯合陸戰隊從拱北炮台東南約3000米處開始登陸;06:10拱北炮台開始向登陸日軍開炮,浪速、高千穗、嚴島三艦於是轟擊炮台。06:30,前一天即已登陸的後備步兵第12聯隊第2大隊、以及第1聯隊第7、8中隊攻佔拱北炮台。拱北炮台易手後,日艦駛向候角東北海面,07:10高千穗抵達候角外海,攻擊圓頂半島的守軍,炮擊持續了大約30分鐘。奪取馬公市後,橋立、浪速、嚴島各艦返回裏正角泊地,秋津洲、高千穗兩艦仍留在候角灣警戒圓頂半島的守軍[42]

同年4月29日13:30伊東收到征清大總督彰仁親王的命令,為了對應三國干涉還遼,南方派遣艦隊除了魚雷艇隊以及母艦外,其他艦艇全部儘速返回佐世保。伊東接報後立即返回勝知灣,30日下午起航,5月5日率艦返抵佐世保。[43]

同年9月17日,台灣總督府決定在雨季後對台灣南部發動新一輪攻勢,決心進攻嘉義、鳳山、打狗、台南一線,為此目的而開始編組南進軍[44]。常備艦隊為了配合陸軍的進軍,將艦隊劃分為兩隊:本隊包括吉野、秋津洲、八重山、大和、西京丸等;分遣艦隊包括浪速、濟遠、海門日語海門 (スループ)等艦。常備艦隊司令長官有地海軍中將率領本隊向枋寮進發,掩護第二師團(除混成第四旅團)登陸;而分遣艦隊由東鄉少將指揮,前往布袋口,掩護混成第四旅團的登陸行動,待陸軍上陸結束後再至枋寮與本隊會合[45]。10月15日06:00,日艦主力開始接近打狗[46]。一開始日艦看見炮台豎起了白旗,於是放了若干發空炮。守軍突然撤去白旗開始炮擊,日艦隨即反擊。守軍炮擊停止了一段時間,08:30再度展開攻擊,約1個小時後大坪炮台起火,各炮台撤去旌旗停止射擊。日艦遂停止射擊。陸戰隊13:20從旗後南方海灘登陸,16:20佔領炮台,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及俘獲三艘武裝中式帆船[47]

間戰時期

[編輯]
秋津洲號,攝於1897年

1898年(明治31年)3月21日,日本海軍制定軍艦及魚雷艇等級,將3500噸以下的巡洋艦劃分為三等巡洋艦[48]。該分類共包括秋津洲等5艘軍艦[49][50]。同年美西戰爭期間,秋津洲受日本政府派遣前往馬尼拉保護當地日本僑民[51]

1900年10-12月期間,為了應對中國的義和團運動,秋津洲奉命在大沽、煙臺一帶進行活動。[51]

日俄戰爭

[編輯]

1903-1904年間,日本和俄國之間為了爭奪在朝鮮的權益而展開了激烈的競爭。12月下旬將常備艦隊解散,重新編成為第一、二、三艦隊,其中第一、第二艦隊編組為聯合艦隊,片岡七郎海軍中將的第三艦隊則停泊於吳軍港以及竹敷要港待命[52]。此時性能比較落後的秋津洲編列入第三艦隊第六戰隊(和泉、秋津洲、須磨千代田),戰隊司令為東鄉正路日語東郷正路海軍少將[53]。2月8-9日夜間日本對駐泊在旅順港(俄方稱亞瑟港)的太平洋艦隊旅順分艦隊突然發動魚雷襲擊,日俄戰爭爆發。同年3月4日,第三艦隊編入聯合艦隊[54]

同年6月23日05:40,日軍負責監視港口的驅逐艦發現偵察防護巡洋艦諾維克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Novik (1900)及一批艦艇從黃金山下出港。收到警報的日本艦艇立即從裏長山群島泊地出航。其中10:30第六戰隊(明石、須磨、秋津洲、和泉)出發前往遇岩攔截[55]。這次實際上是太平洋艦隊旅順分艦隊的一次突圍嘗試,諾維克號、巴揚號佩列斯韋特號波爾塔瓦號塞瓦斯托波爾號帕拉達號阿斯科利德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Askold戴安娜號等8艘主要艦艇率先抵達饅頭山東南岸[56]。11:00左右皇太子號勝利號列特維贊號也已經出港[57]。面對傾巢出動的俄艦,日艦主力尚未抵達,此時在遇岩僅有少量艦艇[58]。17:40第六戰隊各艦抵達遇岩,與提前一步到達遇岩的千代田會合,然後向着第一戰隊的方向退去,希望能將俄艦引誘過去。18:15日軍主力趕到,20:00無心戀戰的俄艦開始調頭往北撤退。20:20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海軍中將下令讓驅逐艦發動突擊,其他各隊撤往警戒地點[58]

同年7月25日,旅順港內俄艦再次大舉出動,巴揚號戴安娜號帕拉達號諾維克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Novik (1900)阿斯科利德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Askold,以及炮艦、驅逐艦、掃雷艇若干,出港向東前往鮮生角附近炮擊日軍陸軍陣地。日軍第五、第六戰隊立即馳援。18:32同隊的千代田在小平島西南偏南方向觸雷負傷,秋津洲遂護衛其返回泊地。[59]

隨着日軍在陸地上的推進,日軍的陸軍重炮已經可以對港內俄艦造成嚴重的威脅。俄艦被迫再次嘗試突圍。8月10日早上第六戰隊(明石、須磨、秋津洲)正在遇岩方向巡邏,收到俄艦出港的警報便於11:25向遇岩西面前進,與主力會合後,在第一戰隊東面展開[60]。交戰中俄軍旗艦皇太子號司令塔受到日軍大口徑炮彈命中,司令威廉·維特捷夫特戰死,俄艦陷入了混亂。第六戰隊保持在第一戰隊東南偏南方向,阻斷俄艦的方向[61]。亂戰中阿斯科利德號突然脫離俄軍隊列高速脫離。戰隊司令東鄉正路率領可用的3艦(明石、和泉、秋津洲)試圖追擊[62]。當晚23:00第六戰隊開始往東南偏東的方向追蹤,次日黎明發現阿斯科利德號在左前方位置。此時秋津洲引擎故障被迫脫隊,只剩下明石、和泉兩艦追擊[63]。不過最終日艦無功而返,阿斯科利德號憑藉高速逃脫抵達上海。

1905年的明信片上的秋津洲號

1905年5月27日,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司令齊諾維·羅傑斯特文斯基海軍中將率領艦隊北上時,遭遇聯合艦隊主力攔截。此役秋津洲依然配屬於第六戰隊。當天早上,第六戰隊各艦都在各處進行警戒,接到俄國艦隊出現的警報後,分散在各處的戰隊各艦在神埼陸續集合,跟隨在第五戰隊後方。11:45前後不遠處的第三戰隊與俄國艦隊發生接觸,並遭到俄艦猛烈的迎擊,防護薄弱的第六戰隊為安全起見短暫向北退避[64]。12:10第六戰隊前出至俄艦前方對俄艦保持接觸。13:30日本主力艦從東方出現,第六戰隊退回至第五戰隊尾部。14:25第六戰隊奉命向南襲擊俄國艦隊的運輸船[64]。15:45第六戰隊遇到了正在和俄軍輕型艦艇交戰的第四戰隊,於是跟隨在後方[65]。16:20遇到一艘雙桅雙煙囪、受創失去航行能力的俄國輔助艦艇,第六戰隊遂對其展開炮擊,16:35將其擊沉[65]。大約同一時間俄國第一戰列艦戰隊及第一巡洋艦戰隊突然從第六戰隊左舷的霧氣中出現向西航行,並展開炮擊[66]。第六戰隊苦戰大約30分鐘後,17:25到達俄國戰列線尾部,調頭向西南試圖跟隨在俄艦後方。17:40發現已經癱瘓的輔助巡洋艦烏拉爾號,17:51將其擊沉[66]。在附近還有着同樣受重創的修理船勘察加號和戰列艦蘇沃洛夫公爵號英語Russian battleship Knyaz Suvorov。17:57第六戰隊在4000-6000米距離上對勘察加號進行射擊,確認其已經無法挽回後,轉為與第四、第五戰隊一同對蘇沃洛夫公爵號射擊[66]。18:00東鄉平八郎下令魚雷艇隊出動,第六戰隊遂脫離戰鬥前往會合點。當天的戰鬥秋津洲艦上兩人負傷[67]。次日(28日),第六戰隊參加了對俄艦殘存主力最後的圍攻[68]

6月14日,日本方面重新調整編制,第六戰隊(須磨、千代田、和泉、秋津洲)劃入片岡七郎海軍少將指揮的第三艦隊[69]。為了入侵庫頁島(俄方稱薩哈林島、日方稱樺太),日軍以第三、第四艦隊編成為北遣艦隊。7月4日09:00,片岡率領北遣艦隊主力從大湊出港,護送樺太作戰軍獨立第13師團第一次上陸部隊的運輸船隊前往庫頁島[70]。7日日艦抵達登陸場,第六戰隊負責引導運輸船隊,並放下小艇協助登陸[71]。此後第六戰隊在庫頁島以及遠東州地區進行了一系列的偵察、護衛、火力支援任務。

後期

[編輯]

1909年,時任朝鮮統監伊藤博文哈爾濱火車站遭到朝鮮民族主義者安重根刺殺身亡。同年秋津洲奉命接運伊藤的遺體回國。[72]

1912年(大正元年)8月28日,日本海軍修改了艦艇分類,將秋津洲劃入二等海防艦(7000噸以下)[73][74]

1914年,日本以英日同盟為理由,加入協約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方面決定由加藤定吉海軍中將指揮佐世保第二艦隊,負責在青島戰役期間封鎖膠州灣[75]。此時已經成為海防艦的秋津洲也參加了行動[75]。同年8月16日,日本海軍將秋津洲編入第二艦隊第6戰隊(戰隊司令上村翁輔海軍少將,轄千歲、秋津洲、千代田),參加了奪取青島的行動[76]。同年12月,

1921年(大正10年)4月30日,日本海軍將秋津洲從軍艦中除籍[77],同時從艦艇類別等級表中刪除[78]。退役後的秋津洲繼續作為雜役船使用。

1926年(大正15年)3月31日,秋津洲的艦艇類別正式更改為特務艇(輔助艦艇),作為潛艇母艦(潛艇補給船)使用[79]

1927年(昭和2年)1月10日,日本海軍將秋津洲從潛艇母艦中除籍[80]。同年7月29日將其出售,在橫須賀進行解體。

歷任艦長

[編輯]

下表系根據《日本海軍史》第9、10卷《將官履歴》,以及《官報》進行整理。

  • (暫代)上村彥之丞 海軍少佐:1894年6月8日 - 12月7日
  • 上村彥之丞 海軍大佐:1894年12月7日 - 1895年7月25日
  • 植村永孚 海軍大佐:1895年7月25日 - 1896年4月1日
  • 高木英次郎 海軍大佐:1896年4月1日 - 1896年6月5日
  • 瓜生外吉 海軍大佐:1897年1月27日 - 6月1日
  • 向山慎吉 海軍大佐:1897年6月1日 - 6月26日
  • 井上良智 海軍大佐:1897年6月26日 - 12月27日
  • 齋藤實 海軍大佐:1897年12月27日 - 1898年10月1日
  • 梨羽時起 海軍大佐:1898年10月1日 - 1899年5月24日
  • (暫代)玉利親賢 海軍中佐:1899年5月24日 - 9月29日
  • 玉利親賢 海軍大佐:1899年9月29日 - 10月7日
  • 藤井較一 海軍大佐:1899年10月7日 - 1900年5月20日
  • (暫代)荒木亮一 海軍中佐:1900年5月20日 - 8月23日
  • 岩崎達人 海軍大佐:1900年8月23日 - 1901年1月23日
  • 上原伸次郎 海軍大佐:1901年1月23日 - 1901年4月1日
  • 加藤定吉 海軍大佐:1903年4月12日 - 10月12日
  • 山屋他人 海軍中佐:1903年10月12日 - 1905年1月7日
  • 廣瀨勝比古 海軍中佐:1905年1月7日 - 6月14日
  • 西山保吉 海軍中佐:1905年6月14日 - 8月5日
  • 牛田從三郎 海軍大佐:1905年8月5日 - 12月12日
  • 土屋光金 海軍大佐:1906年5月10日 - 12月24日
  • 吉見乾海 海軍大佐:1906年12月24日 - 1907年2月4日
  • 真野巌次郎 海軍大佐:1907年2月4日 - 1908年3月25日
  • 山本竹三郎 海軍大佐:1908年3月25日 - 5月15日
  • 河野左金太 海軍中佐:1908年5月16日 - 8月28日
  • 秋山真之 海軍大佐:1908年8月28日 - 12月10日
  • 中野直枝 海軍大佐:1908年12月10日 - 1909年3月4日
  • 志津田定一郎 海軍中佐:1909年3月4日 - 11月1日
  • 山中柴吉 海軍大佐:1909年3月10日 - 12月1日
  • 安保清種 海軍中佐:1910年12月1日 - 1911年1月16日
  • 片岡榮太郎 海軍大佐:1911年1月16日 - 6月28日
  • 布目滿造 海軍大佐:1911年6月28日 - 12月1日
  • 西尾雄治郎 海軍大佐:1912年4月1日 - 12月1日
  • 青山芳得 海軍大佐:1912年12月1日 - 1913年12月1日
  • 有馬純位 海軍中佐:1913年12月1日 - 不詳
  • 加藤壯太郎 海軍大佐:不詳 - 1916年1月26日
  • 宮治民三郎 海軍中佐:1916年1月26日 - 12月1日
  • 井手元治 海軍中佐:1916年12月1日 - 1917年12月1日
  • 迎邦一 海軍中佐:1917年12月1日[81] - 1918年7月23日[82]
  • 鳥崎保三 海軍中佐:1918年7月23日 - 1919年11月20日
  • 森本兔久身 海軍中佐:1919年11月20日[83] - 1920年11月15日[84]
  • 七田今朝一 海軍中佐:1920年11月15日 - 1921年4月6日

註釋

[編輯]
  1. ^ 1.0 1.1 1.2 1.3 陳悅,甲午海戰,p. 34
  2. ^ 中島武,明治の海軍物語,p. 325
  3. ^ 3.0 3.1 3.2 #幕末以降帝國軍艦寫真と史実p.41『秋津洲(あきつしま) 艦種 巡洋艦二檣(戦闘檣あり) 艦名考 秋津洲は日本國の別稱なり。 艦歴 明治27・8年戦役従軍』
  4. ^ 陳悅,甲午海戰,p. 128
  5. ^ Japanese 12.6"/38 (32 cm) Canet. [2017-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6). 
  6. ^ Jentsura, Warship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69-1945, page 97
  7. ^ 7.0 7.1 7.2 7.3 陳悅,甲午海戰,p. 35
  8. ^ Chesneau,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9. ^ 海軍大臣官房,#海軍軍備沿革,p. 26
  10. ^ #海軍制度沿革(巻8、1940)原本355『防護巡洋艦秋津洲命名ノ件 明治二十二年五月三日(達一一九)|改正 明治二十五年六月五四號 『橫須賀海軍造船所ニ於テ製造スヘキ防護巡洋艦ヲ秋津洲ト命名セラル|但命名式相済マテハ假名ト心得ヘキ|明治二十五年六月二十三日(達五四)明治二十二年達第百十九號但書ヲ刪除ス』
  11. ^ #海軍制度沿革(巻8、1940)コマ49『◎軍艦種別の件 明治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達三〇四)橫須賀鎮守府所管軍艦浪速、扶桑、高雄、武藏、八重山、橋立、筑波、愛宕、天城ヲ第一種ト定メラレ水雷艇小鷹、第一水雷艇、第二水雷艇、第三水雷艇、第四水雷艇ヲ第二種ト定メラレ軍艦龍驤、迅鯨、淺間、干珠ヲ第三種ト定メラレ呉鎮守府所管軍艦金剛、比叡、大和、筑紫、摩耶、赤城、嚴島、千代田、天龍、鳳翔ヲ第一種ト定メラレ軍艦館山、石川ヲ第三種ト定メラレ佐世保鎮守府所管軍艦高千穂、葛城、磐城、松島、千鳥、大島、秋津洲、日進、海門、鳥海ヲ第一種ト定メラレ軍艦春日、満珠ヲ第三種ト定メラル』
  12. ^ #日清戦史1參謀本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戦史. 第1巻,p. 124
  13. ^ 參謀本部,#明治の海軍物語原本120-121頁
  14. ^ 14.0 14.1 陳悅,甲午海戰,p. 38
  15. ^ 15.0 15.1 陳悅,甲午海戰,pp. 42-43
  16. ^ 陳悅,甲午海戰,p. 44
  17. ^ 17.0 17.1 陳悅,甲午海戰,p. 54
  18. ^ 陳悅,甲午海戰,pp. 66-67
  19. ^ #日清戦史2參謀本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戦史. 第2巻,p. 244
  20. ^ 陳悅,甲午海戰,p. 136
  21. ^ 陳悅,甲午海戰,p. 139
  22. ^ 陳悅,甲午海戰,p. 204
  23. ^ 23.0 23.1 陳悅,甲午海戰,p. 208
  24. ^ 陳悅,甲午海戰,p. 230
  25. ^ 25.0 25.1 陳悅,甲午海戰,pp. 232-233
  26. ^ 陳悅,甲午海戰,p. 235
  27. ^ 陳悅,甲午海戰,p. 236
  28. ^ 陳悅,甲午海戰,p. 274
  29. ^ #日清戦史3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戦史. 第3巻,p. 205
  30. ^ #出征19従明治27年6月至明治27年10月 「秘密 日清朝事件 諸情報綴1」 連合艦隊出征第19回報告 0622
  31. ^ 陳悅,甲午海戰,p. 275
    (按,陳悅所稱北洋艦隊26日方才出動疑為有誤,因為根據日方行動報告#出征19浪速、秋津洲兩艦於25日已抵達威海衛附近,不久北洋艦隊即拔錨起航。兩艘日艦退避後於25日晚返回聯合艦隊臨時泊地,26日伊東即率隊迎擊。)
  32. ^ #日清戦史3參謀本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戦史. 第3巻,p. 213
  33. ^ #日清戦史6參謀本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戦史. 第6巻,p. 39
  34. ^ 34.0 34.1 陳悅,甲午海戰,p. 344
  35. ^ #日清戦史6參謀本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戦史. 第6巻,p. 40
  36. ^ 36.0 36.1 陳悅,甲午海戰,p. 436
  37. ^ 陳悅,甲午海戰,p. 446
  38. ^ #明治の海軍物語原本181頁
  39. ^ 攻臺戰紀:日清戰史 臺灣篇·第一章 佔領澎湖島,pp. 70-100, 410-411
  40. ^ 許佩賢 譯,攻臺戰紀,p. 79
  41. ^ 41.0 41.1 41.2 許佩賢 譯,攻臺戰紀,p. 80
  42. ^ 許佩賢 譯,攻臺戰紀,pp. 88-89
  43. ^ 許佩賢 譯,攻臺戰紀,p. 79
  44. ^ 許佩賢 譯,攻臺戰紀,p. 262
  45. ^ 許佩賢 譯,攻臺戰紀,p. 264
  46. ^ 許佩賢 譯,攻臺戰紀,p. 325-326
  47. ^ 許佩賢 譯,攻臺戰紀,pp. 325-326
  48. ^ #達明治31年3月(1)pp.14-15『達第三十四號 海軍大臣ニ於テ別表ノ標準ニ據リ軍艦及水雷艇ノ類別等級ヲ定メ若ハ其ノ變更ヲ行フコトヲ得セシメラル 明治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海軍大臣侯爵西郷從道』
  49. ^ #海軍制度沿革(巻8、1940)コマ50『◎軍艦及水雷艇類別等級 明治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達三五)軍艦及水雷艇類別等級別紙ノ通定ム(別紙)』
  50. ^ #達明治31年3月(1)pp.16-17『達第三十五號 軍艦及水雷艇ノ類別等級別紙ノ通定ム 明治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海軍大臣侯爵西郷從道 |軍艦|巡洋艦|三等|和泉、千代田、秋津洲、須磨、明石|』
  51. ^ 51.0 51.1 #聯合艦隊的黎明,p. 73
  52.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26
  53. ^ #查攸吟,日俄戰爭,p. 117
  54.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137
  55.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251
  56.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252
  57.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253
  58. ^ 58.0 58.1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254
  59.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p. 284-285
  60.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297
  61.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299
  62.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304
  63.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上巻,p. 322
  64. ^ 64.0 64.1 軍令部,#日本海大海戦史,p. 152
  65. ^ 65.0 65.1 軍令部,#日本海大海戦史,p. 154
    (按,日方官方戰史並未記載16:20前後遇到的雙桅雙煙囪俄艦的名字。)
  66. ^ 66.0 66.1 66.2 軍令部,#日本海大海戦史,p. 155
  67. ^ 軍令部,#日本海大海戦史,p. 156
  68. ^ 軍令部,#日本海大海戦史,p. 203
  69.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下巻,pp. 410-413
  70.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下巻,p. 416
  71. ^ 軍令部,#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戦史下巻,p. 417
  72. ^ Nakamura, Prince Ito - The Man and Statesman - A Brief History of His Life.
  73. ^ #達大正元年8月p.32『達第十一號 艦艇類別標準別表ノ通改正セラル 大正元年八月二十八日 海軍大臣男爵 斎藤實(別表)』
  74. ^ #達大正元年8月pp.33-34『達第十二號 艦艇類別等級別表ノ通改正ス 大正元年八月二十八日 海軍大臣男爵 斎藤實(別表)|軍艦|海防艦|沖島、見島、高千穂、嚴島、橋立、千代田、秋津洲、鈴谷、満州、豊橋、韓崎、葛城、大和、武藏、松江|』
  75. ^ 75.0 75.1 章騫,無畏之海,p. 95
  76. ^ 章騫,無畏之海,p. 96
  77. ^ 大正10年4月30日 達 完 第八十七號. 亞洲歷史資料中心 (日語). 『達 第八十七號 軍艦 秋津洲 右帝國軍艦籍ヨリ除カル|駆逐艦 曙/朧 海軍大臣 右帝國駆逐艦籍ヨリ除カル 男爵 加藤友三郎
  78. ^ 大正10年4月30日 達 完 第八十八號. 亞洲歷史資料中心 (日語). 『達 第八十八號 艦艇類別等級別表中軍艦ノ欄內「秋津洲、」ヲ、同駆逐艦ノ欄內「曙、朧、」ヲ削除ス 海軍大臣 男爵 加藤友三郎
  79. ^ #海軍制度沿革(巻8、1940)原本108『◎特務艇類別等級 大正十五年三月三十一日(內令六二) (略)潛水艦母艇 歴山、硯海、見島、秋津洲』
  80. ^ #海軍制度沿革(巻8、1940)原本108『昭和二年一月十日(內令六) 特務艇類別等級中左ノ通改正ス 潛水艦母艇ノ欄內「、秋津洲」ヲ削ル』
  81. ^ 『官報』第1601號、大正6年12月3日。
  82. ^ 『官報』第1793號、大正7年7月24日。
  83. ^ 『官報』第2190號、大正8年11月21日。
  84. ^ 『官報』第2488號、大正9年11月16日。

參考文獻

[編輯]
  • Chesneau, Roger.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0-85177-133-5. 
  • Jentsura, Hansgeorg. Warship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69-1945.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6. ISBN 0-87021-893-X. 
  • Nakamura, Kaju. Prince Ito - The Man and Statesman - A Brief History of His Life. Lulu Press (reprint). 2010 [1910]. ISBN 1445571420. 
  • 海軍歴史保存會『日本海軍史』第7巻、第9巻、第10巻、第一法規出版、1995年。
  • 宮內庁 編. 昭和天皇実録 第四 自大正十三年至昭和二年. 東京書籍株式會社. 2015. ISBN 978-4-487-74404-6. 
  • 高松宮宣仁親王著; 嶋中鵬二 発行人. 高松宮日記 第一巻 大正十年一月一日~昭和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中央公論社. 1996. ISBN 4-12-403391-5. 
  • 『官報』
  • 日本參謀本部 原著;許佩賢 譯. 攻臺戰紀:日清戰史 臺灣篇(《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戰史》第八編35章翻譯). 遠流. 1995-12-15. 
  • 戚其章. 甲午战争史.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ISBN 7-208-05691-9. 
  • 陳悅. 甲午海战.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4年8月. ISBN 978-7-5086-4563-6. 
  • 查攸吟. 日俄战争:开战背景及海战始末.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2. ISBN 978-7-307-10167-8. 
  • 章騫. 无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3年7月. ISBN 978-7-5474-0541-3. 
  • 王佐榮 (編). 联合舰队的黎明:明治、大正时期日本海军舰艇图集.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6年11月. ISBN 978-7-307-18837-2. 

相關條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