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城牆
28°57′27″N 118°51′52″E / 28.95750°N 118.86444°E
衢州城牆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浙江省衢州市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至清 |
編號 | 6-550 分類號Ⅲ-253 |
認定時間 | 2006年5月25日 |
衢州城牆位於中國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編輯]衢州城牆始建於東漢初平三年(192年),原為土牆,大約在唐以後才開始以磚石築牆。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知州高至臨重修舊城,奠定了後世的規模,當時的城牆「周回四千五十步」,建有六門:東曰迎和、南曰禮賢、西曰航遠、北曰永清、小南曰清輝、小西曰和豐,城外建有濠溝。此後於南宋紹興、嘉定、元至正、明弘治、嘉靖、萬曆、天啟、崇禎年間多次重修。清順治至民國五年也曾維修20餘次。
因為所處的地理位置優越,衢州四省通衢,為浙西門戶,由沿海通往閩贛的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是軍事重鎮和兵家必爭之地,位於龜峰和崢嶸嶺(即府山)之上的東門,又名「鐵衢門。」方蠟起義,黃巢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北伐軍進攻孫傳芳部等,都曾在這裏受挫,久攻不下,故該門又被稱為「鐵衢門」。特別是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侍王李世賢等,率軍數次圍攻衢州,最長的一次達半年之久,但都因城牆高而堅固,易守難攻,而損兵折將,無功而返,「鐵衢州」也因此得名。衢州城牆大都高約五米,牆面少滑平整,牆寬約兩米,便於車馬行走。「崢嶸山突兀,柳宇橫煙霞,策杖尋舊戎,蒼苔石徑斜。」清人王榮俊的這幾行詩充分說明了這是屯兵守城的險地。[1]
形制
[編輯]門額
[編輯]明清慣在城門門項的券龕上嵌一塊磚雕門匾,上刻門名。衢州城牆的各門都曾設有門額,可見都是明清以後的門洞形制。現存的大南門內外均設
門額,門額正中設青石板題刻 「禮賢門」,該門額題刻於2000年,為梁思成的學生、中國著名古建築學家羅哲文所書。小南門門額距券頂上方0.3米,磚制,門匾高0.5米,四周匾框有兩層,各寬0.07米,上書「清輝門」。西安門門額緊貼券頂建設,上書「西安門」。大西門城門內、外門洞均有門額。內城門門額距券頂上方0.32米,高0.38米,寬4.8米,外城門門額距券頂上方0.42米,高0.57米,內外門額正中均設青石板題刻「朝京門」,該門額題刻於1997年,為時任浙江省博物館常務副館長的開化籍書法家汪濟英所書。[2]
城門名稱
[編輯]衢州城門有名始自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衢州知州高至臨築城建六門時,但當時城門具體名稱,現已較難考證。考查現存明弘治、天啟、嘉靖、清康熙四部《衢州府志》和民國《衢縣誌》,其中對於城門名稱的記載均相一致,說明從弘治十六年(1503年)編纂《衢州府志》時,到民國十五年(1926年)編纂《衢縣誌》時,城門的名稱一直比較固定,沒有較大變化。[2]
- 大西門,即宋之航遠門,因大西門外衢江是主要航道,走水路一般都由此出發去遠方,故名。後又稱水亭門、朝京門;城門最注重「迎山接水」,一般都在城門外建月城來接引,但該門直瀕衢江,條件不允許,故在城門外建亭閣以代之。
- 大南門,即宋之禮賢門,江山宋時曾名「禮賢縣」,因此門通江山,故名;後又稱通道門、通遠門、光遠門;
- 小西門,即宋之和豐門,後又稱埭堰門、通廣門;
- 小南門,即宋之清輝門,後又稱前湖門、魁星門、通仙門;程俱曾寫有《藍與行清輝門外即事》一詩。
- 北門,即宋之永清門,後又稱拱宸門、浮石門,因此門直通門外浮石渡。
- 東門,即宋之迎和門,是最早迎接陽光的地方,取迎祥和、和諧之意,故名。附近迎和社區名稱源此。
- 西安門,民國21年(1932年)新辟。衢州古時曾稱西安,故名。附近西安門大橋名稱源此。
- 新城門,民國21年(1932年)新辟
-
禮賢門(大南門)
-
禮賢門(大南門)
-
水亭門(大西門)
-
水亭門(大西門),城樓為重建
-
和豐門(小西門)
-
和豐門(小西門)
-
鐘樓,城樓為重建
現狀
[編輯]現有城牆基本為明、清、民國的遺蹟,除了六個城門不同程度地保存下來之外,還保存有東段城牆約700米,北段城牆約300米,西段城牆約120米,南段城牆約65米,城牆遺址約1000米,在城內還有建於明萬曆年間的四門塔式鐘樓基座。近幾年,衢州市政府投巨資在幾個城門周圍修建古城牆遺址公園,並適當恢復了原貌,如重建大西門和鐘樓的城樓。[3]
鐘樓
[編輯]衢州鐘樓,原位於大中祥符寺內,始建於元泰定二年(1325年),杭州淨慈寺僧人義山遠主持修建。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之衢州三怪中的獨角怪傳說就在鐘樓。20世紀70年代初,鐘樓台座上的木結構閣宇因年久失修成危樓而被拆除,僅存四門塔式正方形石質台座。2010年9月,衢州鐘樓全面完成修復,並複製銅鐘一口。衢州市文物部門整整花了12年之久,終於找到一張攝於1965年的鐘樓老照片,為復原木結構鐘樓樓閣提供重要依據。建成後的鐘樓樓閣為清代建築風格的木結構二層樓閣,重檐歇山頂,正方形平面佈局,面闊、進深皆三間;廳堂型抬梁式建築構架。[2]
參考文獻
[編輯]- ^ 衢州古城墙. 衢州第二中學·南孔翰林院. [2011年7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6月27日).
- ^ 2.0 2.1 2.2 衢州文库 区域文化集成 大匠无名:衢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商務印書館. 2017. ISBN 7100129842.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0」的
<ref>
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 ^ 《衢州城墙保护规划(2011-2030)》(草案)公示. 衢州市規劃局.[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