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 II. Abdülhamid | |||||
---|---|---|---|---|---|
蘇丹 信士的長官 羅馬凱撒 兩聖地監護人 哈里發 | |||||
第34任奧斯曼帝國蘇丹 | |||||
統治 | 1876年8月31日 – 1909年4月27日 | ||||
前任 | 穆拉德五世 | ||||
繼任 | 穆罕默德五世 | ||||
出生 | 1842年9月21日 | ||||
逝世 | 1918年2月10日 | (75歲)||||
| |||||
王朝 | 鄂圖曼 | ||||
父親 | 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 | ||||
宗教信仰 | 伊斯蘭教 | ||||
花押 |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鄂圖曼土耳其語:عبد الحميد ثانی,Abdü』l-Ḥamîd-i-sânî ;土耳其語:II. Abdülhamid,1842年9月21日—1918年2月10日)為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和哈里發,1876年至1909年在位。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是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的幼子。母親提麗穆吉干為切爾克斯人。在兄長穆拉德五世蘇丹被宣佈患有精神病而遭廢黜後,在新鄂圖曼黨人支持下,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被擁上王位(1876年8月31日)。
即位同年12月23日,在宰相米德哈特帕夏主持下,頒佈帝國第一部憲法(又稱《米德哈特憲法》)。
在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統治時期,鄂圖曼帝國繼續受到歐洲列強,尤其是俄國的宰割。俄國人為了報復鄂圖曼帝國在巴爾幹地區對其斯拉夫臣民的暴政,在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即位後的第二年向鄂圖曼帝國宣戰。像以前一樣,腐朽的鄂圖曼軍隊遭到一系列慘重失敗。到1878年簽署聖斯特凡諾條約時,蘇丹實際上已經失去了他的絕大部分歐洲領土。對俄作戰失敗後,他解散議會,將宰相米德哈特放逐國外。恢復專制制度,建立恐怖統治,推行泛伊斯蘭主義,迫害少數民族。
1908年,青年土耳其黨人奪權,宣佈重新實施1876年米德哈特憲法。1909年,發生三三一事件,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被廢黜。
統治
[編輯]俄土戰爭是哈米德在位早期的夢魘,這次戰爭的失敗與聖斯特凡諾條約的簽訂使得土耳其喪失了羅馬尼亞、塞爾維亞以及黑山並給予了保加利亞自治權。條約還要求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實行改革,將一部分多布羅加割讓給羅馬尼亞,一部分亞美尼亞割讓給俄羅斯。
1877年的俄土戰爭失敗後,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認為要挽救帝國衰落需要強而有力的領導,他不信任前任蘇丹的大臣及官員,逐漸削減他們在政府裏的角色,集中帝國的統治權於手中(違反憲法,30年沒召開一次議會)[1],堅決抵制西方干預帝國事務,強調帝國的伊斯蘭特色[2],並重申其哈里發的地位,呼籲穆斯林要團結一致,泛伊斯蘭主義因此被大幅推廣。他還廢除了1878年2月的憲法並解散了國會(30年才重新召開)。在之後的統治歲月中,阿卜杜勒哈米德深居耶爾德茲宮發號施令。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透過興建大量學校[3]、減少國債及重整架構一度中興及強化了帝國的地位[4],但他的專制模式統治引起強烈反對,導致他的統治結束。
亞美尼亞問題
[編輯]約1890年左右,亞美尼亞人開始要求奧斯曼帝國實行於柏林西非會議上承諾了的改革。[5]為了阻止改革,阿卜杜勒哈米德賜予了侵擾亞美尼亞人的庫爾德盜賊以半官方地位。這些由庫爾德人、土庫曼人等民族組成的,由國家武裝起來的軍團被稱為哈米德軍團。[6]他們可以隨意攻擊亞美尼亞人。因軍團僅僅受軍事法庭管轄,他們可以任意沒收亞美尼亞人的穀物儲備和糧食,趕走他們的家畜且不受任何懲罰。[7]在這種暴力下,亞美尼亞人組建起了革命組織,如亞美尼亞社會民主黨和亞美尼亞革命聯盟。[8]衝突未曾停止,雙方於1892年在梅爾濟豐;1893年在托卡特發生了衝突。阿卜杜勒哈米德毫不猶豫地血腥鎮壓了叛亂且慫恿當地穆斯林對抗亞美尼亞人。[9]這些暴力導致了30萬亞美尼亞人喪生,被稱為「哈米德大屠殺」。彼時有關亞美尼亞人遭屠殺的消息在歐美廣泛地被報道並引發了外國政府和人權組織的強烈回應。[10]為此,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西方被冠上了「血腥蘇丹」、「紅蘇丹」等名號。1905年7月21日,亞美尼亞革命聯盟試圖在他於公眾場合露面時以汽車炸彈形式暗殺阿卜杜勒哈米德,然而這一謀劃由於蘇丹來遲了一分鐘,炸彈引爆過早而失敗了。該襲擊共計造成26死,58傷(其中4人死於醫院),炸毀了17輛車,是為耶爾德茲暗殺事件。
垮台
[編輯]他經常以暴力鎮壓政治對手、屠殺少數民族。1876年發生了保加利亞大屠殺;1895年至1896年,在西亞的鄂圖曼軍隊對亞美尼亞人進行了可怕的屠殺。儘管面臨着國際上的強烈抗議,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並未採取措施制止這些暴行。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非穆斯林地區實行的政策是如此不得人心,以至人們稱他為血腥的蘇丹。他覺得削弱舊的鄂圖曼方式只會導致毀滅,畏懼任何抑制他本人胡思亂想或是限制他權力的行動。他感到西方化的土耳其人日益威脅其統治,因此將青年土耳其黨人以及西化改革者都驅逐出境,並抵制所有現代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潮流。[11]
晚年他的暴君式的統治導致土耳其人普遍的不滿情緒,這種情緒支持青年土耳其黨的革命團體的成長。1908年7月青年土耳其黨人領導的武裝革命爆發,他被迫宣佈恢復1876年憲法,再次召開議會。1909年4月27日,青年土耳其黨人廢黜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331事件)。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先被軟禁在薩洛尼卡,後轉移至伊斯坦布爾,1918年2月10日去世。
軍事思想
[編輯]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採用大陸軍主義,不信任海軍,認為大規模、昂貴的海軍在俄土戰爭裏毫無用處,於是將大部分戰艦鎖定在金角灣,戰艦在及後的三十年裏逐漸腐爛。1908年青年土耳其人革命後,聯合進步委員會欲發展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於是為了收集公共捐獻購買船隻而成立鄂圖曼海軍基金。
參考資料
[編輯]腳註
[編輯]- ^ Richard Pipes. Europe Since 1815. American Heritage Pub. Co. 1970年: 第264頁 (英語).
- ^ Arman J. Kirakossian. The Armenian massacres, 1894-1896: British media testimony.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8年: 第60頁. ISBN 1934548014 (英語).
- ^ William L. Cleveland.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Westview Press. 2000年: 第118頁. ISBN 0813334896 (英語).
- ^ An American observer. A Few Facts about Turkey Under the Reign of Abdul Hamid II. 1895年: 第30頁 (英語).
- ^ Curios Information about Armenia. Armenica.org. [2011-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Klein, Janet (2011). The Margins of Empire: Kurdish Militias in the Ottoman Tribal Zon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1–34.
- ^ McDowall, David (2004). A Modern History of the Kurds, 3rd rev. and updated ed. London: I.B. Tauris, pp. 60–62.
- ^ Nalbandian, Louise (1963). The Armenian Revolutionary Mov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Armenian Political Parties through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 Constitutional Rights Foundation. Cfr-usa.org. [2019-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09).
- ^ Rodogno, Davide. Against Massacre: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s in the Ottoman Empire, 1815–1914.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 pp. 185–211; Gary J. Bass, Freedom's Battle: The Origins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08; Balakian, The Burning Tigris
- ^ R·R·帕爾默等著、孫福生等譯,《現代世界史(後篇)──1870年起》,頁63
書目
[編輯]- R·R·帕爾默等著、孫福生等譯,《現代世界史(後篇)──1870年起》,台北:五南,2013。
延伸閲讀
[編輯]- Akarli, Engin D. The Tangled Ends of an Empire and Its Sultan. Leila Tarazi Fawaz; C.A. Bayly (編). Modernity and Culture: From the Mediterranean to the Indian Ocea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261–284. ISBN 978-0-231-11426-4.
- Georgeon, François. Abdülhamid II. Le sultan calife. Paris: Fayard. 2003.
- Shaw, Stanford J.; Shaw, Ezel K. 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Modern Turkey. Vol. 2: Reform, Revolution, and Republic: The Rise of Modern Turkey, 1808–197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ISBN 978-0-521-29166-8.
- Yasamee, F.A.K. Ottoman Diplomacy: Abdülhamid II and the Great Powers, 1878–1888. Istanbul: ISIS. 1996. ISBN 978-975-428-088-3.
- Pears, Edwin Sir. The Life of Abdul Hamid 1. London: Constable and Company Ltd. 1917 [17 March 2019] –透過Internet Archive.
- Haslip, Joan. The Sultan: The life of Abdul Hamid 2nd. 1973. ISBN 978-0297765196.
- Küçük, Cevdet. ABDÜLHAMİD II - An article published in the first volume of Turkish Encyclopedia of Islam. 1 (Ab-i Hayat /el-Ahkamu's - Ser'iyye). Istanbul: TDV İslâm Ansiklopedisi. 1988: 216–224 [2022-01-22]. ISBN 978-97-53-89428-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5) (土耳其語).
外部連結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
- II. Abdul Hamid Forum in English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 February 2010. II. Abdul Hamid Forum in English
- II. Abdülhamit Dönemi Olayları – ittihat Ve Terakki Ödev Sitesi
- US Library of Congress Abdul Hamid II Photo Collec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about 1,800 photographs mounted in albums, ca. 1880–1893
- Abdul-Hamid II.. Collier's New Encyclopedia. 1921.
- 有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德國經濟學中央圖書館(ZBW)20世紀新聞檔案中的剪報。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 出生於:1842年9月21日逝世於:1918年2月10日
| ||
---|---|---|
統治者頭銜 | ||
伊斯蘭教遜尼派頭銜 | ||
前任者: 穆拉德五世 |
伊斯蘭教哈里發 鄂圖曼帝國蘇丹 1876年-1909年 |
繼任者: 穆罕默德五世 |